加强德育载体建设 积极创新学校德育

时间:2022-07-14 07:11:28

加强德育载体建设 积极创新学校德育

日前,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各级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加强德育载体建设,改进方式方法,从细节入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德育的时代性、规律性、实效性。《意见》继承和发扬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的基本精神,吸收了近年来德育研究的理论成果,对于各地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明确提出“课程育人”概念,

推动中小学各学科育人功能的发挥

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如何将德育工作与各学科教学工作紧密结合,是各国教育面临的普遍问题。我国历来重视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不仅开设专门的德育课程,而且强调各学科发挥德育渗透功能,倡导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意见》首次在教育部文件中采用“课程育人”概念,引导各学科教师重视教学的德育功能,将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自然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有助于实现学科统筹,落实全科育人理念,提升综合育人效果。

同期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对课程育人的落实提出了细致的指导意见,要求坚持系统设计,统筹各学段、各学科、各环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有机融入中小学课程标准,发挥人文学科的育人优势,提升科技课程的育人价值,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突出培养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努力使学生具有中华文化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国际视野,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课程育人理念的指引下,全员参与的育人格局将得以健全完善,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将得到充分发挥,学校德育体系将得到极大加强。

二、重视学生道德体验,

大力建设德育实践平台,优化校园育人氛围

长期以来,学校德育过分迷恋于讲道理,这是对德育复杂性缺乏正确认识的结果。个体品德结构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能力的复合体,德育应该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缺少情感的调动,学生会无动于衷;缺少实际行动的体验,学生就不能认真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具体问题,将做人做事的道理用于实践。

《意见》旗帜鲜明地倡导“德育在行动”,要求全面加强德育实践,普遍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广泛组织志愿服务和社会公益活动,教育学生承担家务劳动,因地制宜开展学工学农劳动、参观体验、研学旅行等校外实践。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育人氛围能够使德育润物无声,水到渠成。《意见》重视主流意识、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融合,倡导以优秀图书引导学生的精神成长,以生动活泼的文体科技活动和社团活动激扬中小学生的青春活力和远大理想。

在以上部署中,学校、家庭、社区的德育资源得到了有机规划和充分利用,有助于纠正片面强调说教、忽视情感体验和实际锻炼的德育思路,回到认知、情感、行动相结合的德育正轨上来。

值得一提的是,德育实践平台的搭建,要求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给学生创造更多的交往机会、动手机会,让学生在参加集体活动的过程中学会自主协调同伴关系、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的关系;要求加强德育领域的家校合作,鼓励家长适当放手,让学生学会为家庭做贡献;要求学校主动联合当地社区、社团、企事业单位,做好安全保障工作,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社会,服务他人。

三、创新德育管理,求真务实,

促进指导意见落地生根

德育管理不仅要高屋建瓴地指引方向,阐明目标,构建德育工作的基本格局,还要针对一线实际提出明确要求,解决德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实问题。

《意见》在促进指导意见落地生根方面提出了若干具有操作性的实施办法。在学校层面,要求保障德育工作经费,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持续开展“光盘行动”,组织学生在每个学段至少参加1次学工学农生产体验劳动,把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和成效纳入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在教育管理和督导层面,加强班主任培训,组织以“中国梦”、“三爱”、“三节”为主题的微视频创作展示、开展学科德育精品课程展示,对优秀德育课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德育工作者和德育工作先进集体进行不同级别的表彰激励,将德育督导纳入教育综合督导的重要内容及责任区督学的工作范畴。

《意见》还提出探索推行德育导师制,体现了教育部有力、有序推进中小学德育创新的决定决心和科学态度。在实际工作中,班主任向来是中小学德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广大班主任爱岗敬业,甘为人梯,谱写了一曲曲优美、高尚的德育诗篇,然而,班主任的默默奉献也在无形中纵容了部分教师重智育轻德育、只教书不育人的不良工作习惯。面对新时期德育工作的严峻挑战,如成人社会的道德失范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人口流动给随迁子女教育和留守儿童教育带来的特殊困难,我们需要大胆创新德育方式方法,尤其要在教师队伍中公平分配德育责任,以德育导师制等国内外行之有效的做法来落实对每个学生的关心和指导,促使每一位教师成为中小学德育的直接责任人、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和人生导师。就德育导师制而言,欧美中学一般推行的是走班上课、没有班主任条件下的德育导师制,我国一些学校试行的是班主任和导师相互配合的德育导师制,在全面推行前还需要加强探索,提出完善可行的方案。

《意见》对德育研究者开展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全国上下积极学习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背景下,德育研究者应该加强德育规律研究,紧密结合实践,研究真问题,依据个体品德发展规律,提出切合国情校情的德育创新思路,用扎实系统的研究成果来引领和协助中小学校改进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管理育人,把德育工作做到学生心坎上。

上一篇:期待顶层设计带动基层创造 下一篇:立德树人:让核心价值观教育真正融入校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