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推广的难题与策略

时间:2022-07-14 06:23:58

农业科技推广的难题与策略

合肥市耕地面积21.6万hm2,乡村人口276万人。该市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春温多变,秋高气爽,梅雨显著,夏雨集中;年平均气温15.7℃,降雨量近1000mm,日照时数逾2100h。农技推广机构的职能主要是从事农业技术推广、试验示范及科技培训等农村公共服务工作。目前,一个以县农技中心为龙头、乡镇农技站为依托的县级农技推广体系基本形成,已成为合肥市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主要生力军,为合肥市的农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做出了较大的贡献。现将合肥市农业科技推广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总结如下。

1合肥市农业科技推广现状

1.1推广服务机构设置及人员组成

目前,全市共有国家公益性推广服务机构1个,市级推广机构有4个(推广中心、植保站、土肥站、种子管理站),县区级推广机构有9个(三县一区共4个中心,三县共3个种子管理站、肥西县植保站和土肥站),乡镇级推广机构57个。合肥市三县农技推广部门现有在职农技推广人员共193人,其中国家技术干部164人,工人29人。从专业职称来看,高级职称24人,中级职称61人,初级职称79人,高、中、初级职称人员比例为0.15:0.37:0.48;从文化素质看,本科以上学历38人,大专学历65人,中专学历70人,高中学历8人,初中以下学历12人,人员比例为0.20:0.34:0.36:0.04:0.06;从年龄结构来看,35岁以下68人,36~49岁92人,50岁以上33人。三县乡镇级农技推广部门现有在职农技推广人员共294人,其中国家技干203人。国家技干中从专业职称来看,高级职称13人,中级职称42人,初级职称148人,高、中、初级职称人员比例分别为0.06:0.21:0.73;从文化素质看,大专以上学历109人,中专及高中学历86人,初中以下学历8人,人员比例分别为0.54:0.42:0.04;从年龄结构来看,35岁以下94人,36~49岁91人,50岁以上18人。

1.2经费来源及基础设施配备

合肥市稳步增加对农技推广的投入,对公益性农技推广所需的相关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近几年每年从支农专项中安排300万元左右用于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对市、县推广中心及站所的仪器设备进行更新,配备交通工具,提高监测、实验手段和水平,改善工作条件。省、市共建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进一步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和农技推广手段和能力。积极争取农技推广项目,抓好项目配套资金的落实。通过重大项目的实施,改善农技推广机构的服务手段。如通过实施植保工程,在县区建立完善病虫害测报点和重大有害生物县级监控区域站;通过实施沃土工程,建立土肥化验室,配备相关检测仪器。目前,三县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有办公楼、农业科技示范场等一些基础设施建设,农技推广所需的实验室和实验设备基本齐全。然而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只有少部分有职工住房和办公区域,大部分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办公室和职工住房紧缺;全市乡镇基本没有相应的农业技术推广实验仪器设备。

2存在的问题

2.1农业推广体系不完善

农技推广虽然经历数次改革,但收效甚微,大部分改革仅仅是程序上精简了人员,保证了农技人员的工资收入,但其他实质性问题依然存在,农技推广的效果和现状仍未从根本上好转[1]。农技推广技术装备差,服务手段落后,大部分农技人员与外界接触少,信息闭塞,知识更新慢,在观念更新、技术创新等方面不能适应新形势对农技推广工作的要求,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技术创新[2]。而随着国家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的逐年增加,县级农技推广中心逐渐忙于处理业务,但大部分乡镇农技人员却无所适从,真正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时间少,绝大部分时间放到乡镇日常中心工作中,使农技推广工作落实不到位。村级就根本没有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即使前些年配备的科技副村长也是名不副实。

2.2知识缺乏,人才流失严重,人员结构不合理

一是知识缺乏,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结构出现很大变化,缺乏专业人才。二是人才流失严重,素质好、表现突出、个性能力强、有专业特长的人员被转到其他党政机关,或者是停薪转职。由于受到财力、编制的限制,留下来的老同志凭经验工作,新进来的年轻人思路开阔,但缺少实践经验,都难以适应当前农业生产对科技的需求。三是人员结构不合理。在职人员中,女同志多、工人身份多、男同志少,能干事的少。四是用人渠道狭窄,出现人才队伍的断层,农口有近10年(长丰县农技推广中心1992—2000年进人为0)几乎没有分配过农业院校毕业的大学生,致使农技推广队伍后劲不足和人才缺乏。

2.3经费严重不足,办公条件差,资产流失严重

目前合肥市大部分县级农业科技推广系统,除了人员工资以及很少的人头经费(长丰县前2年为每年1200元/人),县乡财政无力拿出更多的资金投入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工作经费不足是基层农技推广工作面临的最大困难,导致乡镇长期处于“只有钱养兵,却无钱打仗”的状态。2001年乡镇机构改革,农技人员“三权”下放,乡镇农技站经改革后合并为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人员大都在政府办公且忙于政府中心工作,分工包村或下派担任村书记(村长)。区域中心站虽经过多年建设、改造加之国家商品粮基地县项目资金的投入,但因机构改革,其固定资产有的被无偿占用,甚至有的地皮被拍卖[3-4]。

2.4服务手段落后,服务与需求脱节

农技人员服务基本还是凭经验指导农民生产,按照传统的一张明白纸、一块黑板报、一次培训班、一处示范点的方式抓推广,缺乏现代高科技服务手段;而农民又受到文化程度、资金的制约,对新型实用农业技术难以接受,尽管有的地方开观摩会、做示范点,但参加的群众思想水平不高、认知程度不理想。在科技成果应用上,大多定位在大宗农作物上,对具有特色农业出现的问题研究不多,在技术服务中注重产前的新品种、新技术的宣传,产中的技术指导、对产后的产品储藏和加工出现的问题研究不多,对农产品的销售信息等不够,致使服务的需求与供给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直接影响农技推广工作的实际效果[5]。

3建议

3.1加强农业农村规划,加快土地流转

认真对各个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生态条件、土地、种养业生产规模、科技水平进行分析研究,建立农村科技公共服务项目库,对科技人员进行合理的调配,并在合肥市“十二五”的规划中有所体现。县乡政府要成立土地流转机构,宣传土地流转的政策,解决农民担心政策不稳和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搞好土地流转合同鉴定和公证服务,确保农民流转后得到应有的收益。实现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使耕者有其田变为能者用其田[6]。从而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和效益,实现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同时,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可以先在新农村建设点、土地综合治理、外出务工较多的空壳村或劳动力为老人和妇女的地区进行。对成一定规模(33.33hm2以上)流转的土地和绿色长廊一样给予同等的奖补政策。

3.2搞好培训和引智工作,提高农技人员的待遇

一是对土地经营者(农民或种养大户)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种养科技管理水平。二是对农技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适应当前农业生产对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新产业等的要求。三是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进行人才引进和引智,以满足农业新形势的要求。在每个行政村培训和落实一个科技示范户,以加速新品种、新技术等的示范带头作用;县乡农业部门对其考核,财政每年给予一定补助,以提高其引进新品种和新技术的积极性和速度。四是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办公条件和待遇,对实施国家重大项目和省市重点项目的农业科技人员实行奖励政策,提高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3.3提高市县财政投入,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认真执行《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随着财政收入的增加,对农业和农业科技要按比例增加。认真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积极争取国家对水利的投入,搞好大型水利工程配套的渠道除塞清淤工作,推进小型水利设施产权改革,明晰产权,鼓励农户深挖塘坝,并给予财政补贴,保证灌溉,兼顾养殖。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种养大户、农业企业家、农产品加工和农村经营的龙头企业,并给与政策上支持和资金上的扶持,通过各种实业企业的带动,提高农民科学种田的水平[7]。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县域内金融机构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贷款的发放;大力推进“农业信贷+保险工作”进展,解决农民因没有担保、抵押而造成贷款难的问题,降低贷款风险,调动农民应用新品种、新技术的积极性,满足农民扩大再生产的要求。

上一篇:食用药安全整顿动员会讲话 下一篇:学院校友代表联谊会领导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