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热词No Zuo No Die的语言文化思考

时间:2022-07-14 04:55:02

网络热词No Zuo No Die的语言文化思考

摘要:网络热词“no zuo no die”入选美国俚语词典,引发了对该词新一轮的关注及使用热潮。本文重点从两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一是其作为中式英语的语言特点;二是该词流行背后的文化因素。最后就该词能否最终为国外官方词典所认可以及语言如何传播文化正能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No Zuo No Die;中式英语;文化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013-02

一、引言

2014年4月18日,《新快报》的一条《网络热词“no zuo no die”入选美国俚语词典》的网络新闻,引发了对中式英语“no zuo no die”新一轮的关注及使用热潮,例如:

1、《郭美美被抓 网友:No zuo no die 》(新京报 2014-7-11);

2、《李咏谈离开央视:No zuo no die,我自己就挺作》(中国日报网 2014-6-27);

3、《评论:金曲奖,NO ZUO NO DIE》(中国日报网 2014-5-22)。

作为中式英语的一颗新星,“no zuo no die”尽管频繁运用于生活交往之中,但就该词的系统性研究目前尚为空白。本文拟从其语言特点、流行背后的文化因素及启示等方面做简单论述。

二、中式英语“no zuo no die”的语言特点分析

“中式英语”的概念最早由葛传(1980)在《漫谈由汉译英问题》中提出;之后很多学者均对“中式英语”做了具体论述。其中,平卡姆[3](4)将“中式英语”定义为“畸形的、混合的、既非英语又非汉语的语言文字”,也可称其为“具有汉语特色的英语”。许文婧(2009)将其产生原因及特点分别总结为“语言的负迁移”和“不规范性”。“no zuo no die”作为中式英语的一分子,自然也不能摆脱汉语的影响,并具有语言不规范的弊病。

1、“no zuo no die”产生的语言根源――汉语的负迁移作用

Krashen[1](148) 将“外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在进行交际时因缺乏应有的目的语知识,转而求助于母语知识”的现象定义为“语言迁移”。此过程中,母语中的文化思维方式、语言结构、语言意义等因素便于无形之中渗透进了目的语。当母语要素对目的语的学习产生一种正向促进作用时,母语对二语学习的作用为 “正迁移”;反之,则为“负迁移”。对于网络热词“no zuo no die”来说,汉语对其产生的影响应属于“负迁移”作用,并集中体现在该短语的逻辑表述方式上。

具体而言,“no zuo no die”实为网络热词“不作死就不会死”的英译版。在翻译中,源语和目的语各自的语言特点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而语言的意合与形合问题便是其中的一个重点。汉语,作为一种意合语言,句子与句子之间以及句子内各个成分之间的连接主要依靠的是语义;而与汉语相对的英语,作为形合语言的一种,句子间以及句子各成分间的语义表达和逻辑关系则主要依靠相应的逻辑连接词。汉语“不作死就不会死”中,实际隐含着“假如/如果…就…”的假设关系,转化到英语上,通常则是由“if”引导的一个关系从句。但在现实的“no zuo no die”中,词语原创人并没有考虑这一隐含的语义关系,只是直接套用英文谚语“no pain no gain”的短语结构,得出英文版的“不作死就不会死”。

2、“no zuo no die”的语言不规范性

许文婧(2009)将“中式英语”不规范性的表现主要归结为以下几点:搭配不当、重复累赘、修饰词过多、画蛇添足、省略不当、拟人有误、词末未转换等。总结上述特点可以发现,许的研究侧重于句子大单位之下的词素层面。从上述几个要素考虑,网络热词“no zuo no die”不仅结构简练而且表意较为清晰,符合口语化的文体风格,而其不规范性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搭配不当。汉语中,“作(嘬)”用作动词,表达“无理取闹”之意。“作死”通常做“无端生事,找死”讲。由于在英语中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表达“作”的多层联想意义,所以在该词的处理上采用了音译的方法,直接使用其拼音“zuo”。但问题在于,此英文短语中,无论是词素“zuo”还是词素“die”都强调动作性,两词词性均为动词。既然是动词,“no zuo no die”短语中的问题就集中在了“no”的使用上:“no”作为副词表达“不”的含义时,被其修饰的词语通常为形容词或副词的比较级;而副词“not”的主要作用才是否定动词,使句子变成相反的意义。那么,若想对动词“zuo”和“die”进行否定,则须借助助动词“do”并在其后加上表否定意义的“not”。

2、词末未转换。词汇学中,新词产生的方法之一是词类转换(conversion),即将现有词汇在没有任何词形变化的情况下,转化成另一词类的词。如果单词“zuo”在原始动词词性的基础上,又被赋予了名词词性,表达一种“没事找事”的行为概念,那么上述短语不规范性的问题之一便出现在“die”这个词上,其应被转换为相应的名词形式“death”,才能符合英语逻辑思维。

三、“no zuo no die”流行背后的文化解析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下网络大语境下的文化特征。

首先,“no zuo no die”这一“混搭”风格的网络词语被入选美国俚语词典,尽管该词尚未为官方认可,但此收录事件却反映了中国英语、中国文化已受到国外媒体广泛关注的事实,这与中国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不无关系。

其次,当今时代,互联网发展迅速,其承载信息量大、使用方便快捷等特点使其成为信息资源传播共享的重要平台之一。

最后,后现代思潮对人们思维观念的影响巨大,且此影响对80后、90后的作用尤为明显,而这一群体在网民总量上占有较为客观的比例。他们不愿受传统规矩的束缚,喜欢追求个性,创造新事物,以“no zuo no die”为代表的网络新词因为幽默诙谐、带有一定的自嘲色彩而受到这群人的追捧。

四、总结

网络新词“no zuo no die”尽管存在一定的语言弊病,但其被录入美国俚语词典、不断被引用于各种新闻报道,并以其为模板引申出“no zuo no high(网易新闻 2014-7-7)”等事实充分证明了其语言魅力。该词能否像“Long time no see”等中式英语一样,演化为中国英语并最终为正式英语所接受值得期待。与此同时,应该注意到该词传播的不仅仅是一种语义表达,更是一种思想文化,那么,在文化输出过程中,如何借助类似词汇短语传播更多的正能量信息有待更深入的思考

参考文献:

[1] Krashen, Stenphen and Tracy Terrell. The Natural Approach [M]. Oxford: Pergamon/Alemany Press.1983.

[2] 葛传.漫谈由汉译英问题[J].中国翻译,1980(3):1-8.

[3] 琼•平卡姆.中式英语之鉴[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4] 许文婧.从中式英语、中国英语到标准英语[J].中国校外教育,2009(7):93.

上一篇:应用技术型大学开放性实验室建设研究 下一篇: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创设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