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化学课堂活动化教学初探

时间:2022-07-14 01:07:51

新课程理念下化学课堂活动化教学初探

摘 要: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活动化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对化学的探究欲望,提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率,提高学生掌握和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化学课堂活动化教学

仔细研读《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不难发现,这次课程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就是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了和谐教学模式,标志着化学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教师不但是课程的执行者,而且是课程的开发者;教师不再是真理、权威的化身,而应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探究,是“学生型”的教师;学生通过化学课程的学习,体验科学探究多样化的学习过程,达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有机结合,成为“教师型”的学生。这种新的要求仅凭听课、看书、做作业就能达到吗?显然不可能。这种新要求需要教师设计一个活动化的化学课堂,需要学生在化学课堂活动化学习过程中进行观察、实验、想象、理解、记忆、思维等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从想学、愿学,到会学、善学,以至于爱学、乐学。在探究学习活动中,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做事,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和客观的发展,达到和谐教学的目的。

一、化学课堂活动化教学理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真正的理解只能是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取决于特定情景下的学习活动过程。因此“情景”“协作”“交流”“反思”是理想的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情景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在教学设计中,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景是最重要的环节或方面。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构建这样的学习环境,而开展课堂活动化教学活动可以创建这样的学习环境。在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化学活动化教学模式”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景性以及师生之间共同交流、合作、探究来完成对知识的构建,让老师彻底抛弃“重理论、轻运用,重解题、轻动手,重分数、轻创新,重教师主导、轻学生主体”的陈旧教学概念,达到学生独立学习、主动学习的目的。

二、化学课堂活动化教学模式

(一)模式的一般流程

化学课堂活动化教学模式的一般流程形如埃及“金字塔”,自最初的观察(发现问题或学习目标)、猜想(收集资料或预测结果),乃至验证(展示事实和解决问题)、整合(推广类比和完善)、发展(联系对比或运用深化),到最后的领悟,层层深入,次第升华。

(二)模式的操作方法

笔者利用上述模式设计教学过程,能够较好地把握课堂的节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以苏教版必修2中的“同分异构现象”课题为例,试述具体操作方法。

1.观察

上课伊始,教师展示形形的物质图片,学生兴高采烈地欣赏着图片的同时,感受到大千世界中存在的物质有成千上万,其中绝大多数是含碳元素的有机化合物。从物质的组成角度去分析,发现组成有机化合物的元素种类并不多,这是为什么呢?此时学生开始疑惑了,想探个究竟,由此引导学生走向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猜想

教师及时发现了学生的困惑,提示:“大家以前学过的物质中哪些是属于有机化合物的?我们将它们列举出来,一起进行分析好吗?”学生很快就想到甲烷、酒精、醋酸、甲醇、葡萄糖、脂肪、蛋白质等,教师引导学生从物质的组成元素入手,首先分析甲烷:甲烷中只含有碳、氢这两种元素,跟酒精、醋酸、甲醇比较,少了氧元素。发现组成物质的元素种类不同,物质的种类也不一样。接着分析酒精、醋酸、甲醇这三种物质:虽然它们都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但它们的分子中原子数目比是不同的,所以它们也不是同种物质。通过比较,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到,有机化合物种类繁多,大多数可能是由组成物质的元素种类不同以及分子内原子数目不同造成的。教师借机抛出本节的中心内容:当组成物质的元素种类相同,分子内原子数也相同时,它们一定是同种物质吗?例如符合分子式为C4H10的物质是不是只有一种?于是再次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最后达成一致:有可能不同。因为共价化合物分子中各原子有一定的连接方式,分子有一定的空间结构。有机化合物中的碳原子最外层有四个电子,一个碳原子可以形成四个共价键,碳原子之间有不同的连接方式。当四个碳原子和十个氢原子通过原子之间相连构成一个分子时,每个碳原子之间只能通过一对共用电子对相结合,构成碳碳单键,一个碳原子用单键形式可以跟一个、两个或三个甚至四个碳原子相连接,所以碳原子之间如果连接方式不同,就会造成物质结构不同,得到的物质也不同。教师提示:可以用小球和短棍试搭配成球棍模型,表示有机化合物分子C4H10的空间结构,看看有没有不同的搭配方法。

3.验证

这时的学生个个跃跃欲试,动手搭配起C4H10分子空间结构模型,搭配出两种不同的结构,得出结论:分子式相同,但是空间结构不同,也可以构成不同的物质,它也是为什么有机化合物种类繁多的原因。

4.整合

解决了上述问题,学生趣味盎然,在脑海里建立起比较具体的表象,此时教师帮助学生从实例中提取特点,并将该特点逐步推广,类化成“在化合物中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不同的空间结构的现象”,使学生初步形成了同分异构现象的概念。

5.发展

然而同分异构现象这个概念的学习并未到此结束,下一步是需要学生尝试用初步形成的同分异构现象的概念对一些具体的事物进行判断并收集信息,弄清同分异构体跟易混淆的概念——同位素、同素异形体之间的不同之处,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和巩固记忆所学概念,完成最初阶段的基础学习,以后在接触各种有机化合物的基础上,学生将进一步学习同分异构体的类别、书写方法、种类确定方法等,使学生对同分异构现象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和发展。

6.领悟

解决了问题后,教师还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以问题解决活动为基础,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方面进行适时评价。这样做的目的既是对学生自主完成一系列学习活动的肯定,又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概括和归纳,使所学知识更加系统化、网络化,便于记忆和应用。

(三)课堂活动化教学模式操作时需注意的事项

1.问题要精心设计

问题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新课程的大多数知识是通过师生共同合作探究完成的,课本无现成的结论性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需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知知识,同时要以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立意,结合社会热点、焦点和科技及与人类密切相关的问题为题材,巧妙设计问题情景。设计的问题主要针对教学目标,要有针对性、层次性、探究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既降低了学生自主活动的难度,又达到了教师教学的目的,可谓一举两得。

2.发问要恰到好处

发问是提问的核心所在,发问的目的在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刺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问要面向全体学生,促使全体学生参与;发问时问题要表达清楚,让所有学生听得明白,都知道你在问什么;发问时机选择要恰当,次数不宜过多(一节课一般为8次左右为宜)。

3.讨论要把握节奏

讨论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重点,解决疑难问题,发展逻辑思维,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论证、反驳以及灵活应用化学知识的能力。课题讨论时容易因讨论时间不够,讨论不充分,造成学生无法解决问题;或讨论时间太长,课堂显得拖拉、散漫甚至无组织状态。因此,教师必须课前准备好问题及有关的材料,课堂上讨论时尽量多深入各学生讨论小组,多听学生议论,并适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和点拨,有意识地引导、控制讨论,使课堂学习不松不紧,有条不紊地进行。

实践证明,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教和学的全过程的教学设计效果非常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课堂活动化教学理念,注重科学探究的设计和培养,不仅使知识与技能目标得到较好的落实,而且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使课堂教学活动生动活泼,富有吸引力、生命力。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过程中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利用新课程理念指导课堂教学活动,有效地实施课堂活动化教学,营造轻松愉悦的探究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同时,教师应对学生“标新立异”的认识或想法给予充分肯定和必要的指导,使学生的认识更加全面与客观。

总之,课堂活动化教学,可以让学生整节课都处于积极思维状态,提升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达到新课程教学的目的。

(作者单位 福建省福州市罗源第一中学)

上一篇:感知·理解·运用 下一篇:浅析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