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质量监控探讨

时间:2022-07-13 07:49:52

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质量监控探讨

摘要: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是培养经济社会复合型、技能型人才需求的主阵地,高职教育必须与经济社会职业市场有机衔接。保障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质量,实施课堂教学质量全程监控,必须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地有计划有重点分时段地全面铺开。

关键词:高职院校;高职教育;课堂教学;质量监控

随着市场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复合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需求已成为经济社会职业需求的一个强音符。高职院校是经济社会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高职教育必须与经济社会职业市场有机衔接,课堂教学必须要以提高教育质量和满足经济社会复合型、技能型人才需求为目标。为了保障高职教育课堂教学质量,怎样对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进行质量监控?本文以《应用文写作》课程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探讨。

一、高职教育要以就业导向为目标

高职教育既然是经济社会的职前教育,其课堂教学必须要以“理论够用、实践为重,能力创新、科技渗透,职业素养、人格为本”为教育理念,要通过“现场模拟、虚拟仿真、案例贯穿、模块训练、技能操练”突出高职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开发、思维拓展、知识延伸、结构优化、综合再现”等方面综合能力,突出职业技术型应用人才培养,以满足经济社会职业发展,使高职教育可持续性地快速发展。

如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课程,对于文秘专业或语言类专业来说,它是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毕业生未来就职主要是专门从事办公室文书工作,人才培养侧重于面向专门的文职工作领域,故其课堂教学在文书写作内容上应对各种公务文书、行业文书以及日常应用等文书写作模式都进行学习掌握,但对于理工类其他专业来说,其专业培养限定某一职业领域,如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类等毕业生未来就业从属于经济类职业领域,《应用文写作》课程是一门限选公共科目,其课堂教学则需侧重学习财经类应用文书,如市场调查报告、市场预测报告、经济活动分析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审计报告、经济合同、招标书、投标书等,重点以突出专业领域的应用文写作技能。

总之,《应用文写作》课程无论是作为专业必修课还是限选公共课,其课堂教学都必须进行结构优化,并通过“现场模拟、虚拟仿真、案例贯穿”等教学手段,突出学生的模块训练与技能操练,使之通过实践实操形成写作技能与开发能力,使之得到思维拓展与知识延伸,使之写作应用技能能适应经济社会职业需求。

二、高职教育要以课程建设为抓手

复合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是当今经济社会急需人才,高职教育必须要以课程建设为抓手,使人才培养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课程是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课程教学改革是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1],可见,课程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课程教学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最基本、最直接的因素,是专业建设的实质性内容”[2],开展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质量监控,必须以课程建设的质量监控为管束,要以“一个试验、两个课型、三个重点、三个层面、三个时段”为监督检查抓手展开教学质量监控。

“一个试验”即:以一个系(部)作为课程教学改革监督检查试验点,带动系(部)、学院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改革进行;“两个课型”即以合格课型和精品课型建设为检查验收指令,督促各教学单位狠抓合格课型和精品课型建设。

“三个重点”即:以专任教师培养、系(部)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为教学工作检点,推进全院课程建设改革,实现人才培养以就业导向为目标。

“三个层面”即:以抓住学科带头人与骨干教师、青年教师、重点帮扶教师三层界面为检查突破口,全面推动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改革深入发展。

“三个时段”即:以“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时段为检查视窗,监督课堂教学情况,确保高职教育课堂教学质量。

以我院《应用文写作》课程为例,在抓课程建设质量监控过程中,学院科研督导处重点选取备课、教学等环节展开质量监控,其做法是协同教务处、系(部)主任以及学院专兼职督导员与系(部)教研室主任等人员,组织开展蹲点听课检查、教案检查、教学文件检查等活动,并组织专兼职督导员对课堂教学实施定期与不定期的听课检查与评议。除此之外,还以其课堂教学改革为契机,协同教务处组织开展校内《应用文写作》教学观摩课、研究课活动3节次,组织开展校内学生应用文写作比赛活动1次,使《应用文写作》课程建设得以推动发展,使师生应用文写作技能通过模拟演示与实操训练得以提高。

三、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监控措施

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切入点和落脚点,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质量监控,必须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地有计划有重点分时段地全面铺开,以确保课堂教学质量。现已我院《应用文写作》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为例加以探析。

(一)组建课堂教学检查工作机构

为开展常规课堂教学质量监控,学院组建了不同层面的课堂教学检查工作机构。一是建立课堂教学检查领导小组,以科研督导处、教务处、各系(部)主任、教研室主任为主,负责组织开展课堂教学质量监控工作。二是组建课堂教学督导组,聘任退休知名教师、系(部)学科专家或骨干以及校外行业企业专家担任督导员,主要负责对课堂教学开展定期与不定期的常态性质量监控。三是成立学院教学信息站,由各班级从班长、学习委员、宣传委员等人员中推荐1名班干部学生担任学院信息员,负责对本班级课堂教学展开常态性的教学信息收集,以加强课堂教学质量监控。如《应用文写作》课堂教学,学院课堂教学检查领导小组根据教学督导工作安排,对其教师教学实施定期与不定期的蹲点听课,对其教案、教学计划、教学总结以及实习实训、教学比赛活动等进行检查与指导,使其确保教学质量。

(二)制定课堂教学听课检查制度

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质量监控要严把教学质量关,就必须建立课堂教学听课检查制度。以《应用文写作》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为例,我院科研督导处根据学院课程表和本课程建设计划,制定了课堂教学检查计划,先后有计划地组织学院督导员和系(部)教研室主任、学科专家或骨干,对其课堂教学开展定期与不定期的蹲点听课督察与评议指导,对其举行的教学观摩课、研究课如期组织人员进行听课检查与评议,并要求系主任组织相关课程教学人员参与听课评议,使其课堂教学质量监控得以由点到面推进。同时,为了使课堂教学质量监控维持动态监控,学院科研督导处每学期都组织教师同行开展相互听课评议活动,组织教学信息员定期收集有关课堂教学信息和组织全院学生开展评教活动,确保课堂教学质量良性发展。

(三)实施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监控

开展课堂教学质量监控,要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实施有计划有目的的质量监控。现以《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为例加以探讨。

一是科研督导处组织其所在系主任以及教研室主任,重点以青年教师、骨干教师课堂教学为切入点,对课堂教学改革研究展开质量监控,做法是让本系挑选《应用文写作》课程某专任教师与某班级,作为指定本课程改革研究质量监控的重点对象,树立课堂教学先进典型展开质量监控,帮扶课程改革转改困难的教师。

二是狠抓《应用文写作》课程的“精品课、合格课”建设的质量监控,重点是以“精品课”建设为质量监控标杆,树立课堂教学改革质量标杆,做法是学院每年对精品课、合格课进行检查评估验收,对“合格课”采用调查问卷、听课打分等评估方式,由课堂教学检查领导小组、学生群体和教师同行共同进行评估验收,通过合格课验收的课程,教师方可申请精品课程建设;对“精品课”的评估验收,由学院课堂教学改革检查领导小组进行质量监控与评估,对于通过评估验收的精品课,学院给与一定的经济奖励,以激励课堂教学改革发展。

三是科研督导处协同教务处组织本系主任、教研室主任以及本系任课教师,开展《应用文写作》课堂教学改革观摩课、研究课的听课检查与评议活动,促进《应用文写作》合格课型与精品课型形成,使课堂教学质量监控做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整体推进。

四是以学院举行的青年教师竞赛课为契机,对系主任、教研室主任组织《应用文写作》课程青年教师参加比赛的课堂教学,由科研督导处与教务处、专兼职督导员组成听课检查评议团,对其课堂教学进行听课评议,加强课堂教学质量监控。总之,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促进了课堂教学改革发展。

(四)狠抓课堂教学质量全程监控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是其生存需求,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是培养社会职业技能型合格人才的关键,因此,必须狠抓课堂教学质量全程监控保障课堂教学质量。

1.分时段全程监控

分时段全程监控意指:对教师课堂教学“课前、课中、课后”的备课与试教、课堂教学、课后辅导、作业批改以及考核检测等各环节进行全程监控。

在开学初上课前,学院组织各相关部门与人员,对教学准备工作包括教学环境、教学设备仪器、教学文件等进行大检查,确保开学上课顺利进行。在课堂教学中,教研室、科研督导处和教务处定期、不定期地对本课程授课教师的教案及课件进行检查,以监控备课质量和确保课堂教学质量,学院科研督导处每月均组织学院专职督导员、本系教研室主任开展灵活的不定期蹲点听课检查指导,还有协同教务处、系主任以及督导员,分别在学期初、学期中、学期末,进行3次定期的教案检查、作业批改检查。

此外,还组织开展教师同行互评、学生评教、教师评学、师生座谈等教学监控活动,与此同时,每学期还组织课堂教学检查领导小组对观摩课、研究课、比赛课、常规课等开展听课检查与评议指导,切实加强课程课堂教学质量的全程动态监控。课程授课结束,学院科研督导处协同教务处、系主任以及教研室,对课程试卷编制进行检查,确保课程考核检测合理、公平、公正、顺利,保障试卷质量。如《应用文写作》课程课堂教学,其各时段课堂教学,包括其教学秩序、教师备课、课堂教育、批改作业、教师命题与试卷批阅、毕业生论文指导与答辩、课程考核及评测等各教学环节,都进行了全程质量监控。

2.多层面全程监控

一是课堂教学多层面全程监控,即指建立从领导到教师、从教师到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多层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主要是实行“领导评教、教师评教、学生评教、行家评教、师生座谈”等常态评估的全程监控。

二是加大课堂教学日常监控力度,即是抓好教师的到岗及课堂授课情况以及学生到课率情况、听课检查与评议、评教评学、师生座谈等质量监控活动,有效地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三是加强完善考试制度,即加强对课堂教学考试改革与管理的检查监控,提高考试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加大对课程知识的灵活应用考核和教学过程学生能力培养考核的检查监控,对试卷难易度及学生成绩进行全面分析评估。如《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以上各层面的课堂教学质量监控都有监控记录材料在册可查。(作者单位:贵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 作者,陈智等,课程建设: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来源:中国职业教育

[2] 作者,刘晓等,论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从课程建设到专业建设,来源: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科研信息网

上一篇:生源地因素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的影响 下一篇:运用马斯洛需求理论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