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生化学学科审题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7-13 09:30:18

高中学生化学学科审题能力的培养

编号:O6(2014)11-04-01

作者:刘大莉

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经常有学生感叹:“这些题我平时都会做,怎么一到考试就要做错?”感觉自己学懂了,但是就是考不出理想成绩。我经过分析和考察,发现学生并没有正视自己的问题,其实有的时候学生的知识并没有过关,但他们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也就是知识掌握是似而非。比如硫氰化铁的状态,很多人并没有去深究究竟是沉淀,还是溶液,或者胶体,所以一到考试他就弄不清楚该不该打沉淀符号,结果凭感觉做,一做就错。所以考试做对的前提是平时对知识要有一个正确的反馈。当然,也有大多是没有认真审题,题目要求没看清,意思还未读完,关键词语没有看准或个别地方没读懂,甚至是对于熟悉的题目根本就没仔细看,思想停留在自己的经验里,对题给的信息感知不足或感知错误,就盲目解题而导致错误。从表象上看,是粗心、毛糙、失误。其实,从更深的层次来分析,那就是学生审题意识淡薄与审题能力的低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这个貌似“小节”的问题上所折射出来的不仅仅是学生的个性问题,而更多的反映出的是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与学习能力的问题。因此,我们就应关注学生审题意识的与审题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要采取一些简单可行的方法,加强审题训练,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审题意识,使学生逐步形成可行的审题方法和较强的审题能力。

对于选择题,学生在做的过程中经常分不清选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我要求学生把关键词勾出来,即要求选“正确”还是“不正确”或 “错误” ;选“最高” 还是“最低”; 选“一定” 还是“不一定”或“可能”。然后在每一个选项中把错误的地方用笔勾出来,打一个×,每个选项看完以后,再返回题干看究竟是要求正确的还是错误的以确保审题正确。而对于每一个选项,我要求学生一边读题时,一边“圈点”加批注,把重要的字词做上记号。例如:“下列澄清透明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一题中可用笔将“澄清透明溶液、共存” 两个关键的定语圈出来提醒自己引起注意,学生往往把澄清透明想成无色。把易混的物质名称改写成化学式,化学中有很多物质名字极为相似,如:“烧碱”与“纯碱”;“生石灰”“熟石灰”“石灰石”,还有在酸碱盐的习题中物质较多且有时只一字之差,做题时很容易a将他们弄混,我建议在遇到他们时将名称改写成化学式做一批注就一目了然了。

推断题考查知识面广,综合性强。主要考查物质间的相互反应的识记能力,物质的应用能力及反应类型的判断能力,考查逻辑推理能力。这类试题学生失分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学生的审题不仔细,一些关键词理解不透,比如:“由小到大”“由低到高”“活动性由强到弱”等;“稀、浓、过量、少量、适量、足量、最多、至少”;“所有、全部、恰好、完全反应、充分反应”等等。 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经常对这些关键词进行强化,让学生有意识地去关注这些要点,从而减少错误的发生。二是学生的化学用语掌握不够,对一些化学用语不能正确反映在脑海中,如:离子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都想成化学方程式,有机方程式与无机方程式的区别意识不强,全部当成无机方程来写。元素名称写成元素符号或写错。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电子排布式、原子结构示意图概念不清,想当然地回答成原子结构示意图。三是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与逻辑推理能力欠缺,缺乏这种题型的解题思路;四是学生对这种试题练习不够,有一种恐惧心理。因此,要想帮助学生解好推断题,教师一要做学生的思想工作,让他们了解推断题的特点与考查的知识点与能力要求;二要要求学生整理归纳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让他们熟练掌握一些特征的性质与变化;三要通过示例分析总结出常见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实验题通常以综合的形式在考卷中出现,不仅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能力,更考查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化学实验复习时要对相关知识进行回顾,利用分类、对比、系统、归纳的方法,形成化学实验的知识体系、规律和技能。解题时首先要弄清实验目的,为达到该实验目的,如何选择实验原理、药品、仪器、操作顺序等要素。明确每一个组件的用途和相互间搭配的合理性。要能够根据现象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答题要做到规范:一是书写所选试剂要规范,溶液最好用中文写出名称,或化学式后加“溶液”,固体及气体可用中文写出名称,也可直接写化学式。二是指明试剂的浓度和用量。三是规范书写操作过程,做到让别人看后能按你的描述进行实验操作。四要规范书写实验现象,要求从“海、陆、空”三个方面全面、准确描述。

为了更好地提高审题能力要学会做题后反思。好的题目要思考题眼所在;思考出题的目的所在。对审题的反思,对解题过程的反思,对解题方法的反思,对解题规律的反思,对试题变形、变化的反思;在反思过程中落实基本概念、摸索总结基本规律。通过反思达到“做对一道题,掌握一套题”“解决一种题型,掌握几个规律”。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归一。做完一道题不能满足于题目的答案,应该多想一想如果改变题目的条件,该怎样解答?老师尽量多地进行作业面批,了解学生思维情况。让学生知道拿到一道题怎么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作者单位:四川省犍为一中614400)

上一篇:淘宝封杀微信的背后 下一篇:七月热点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