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步幅度评分法”在高中学生体育学习中的运用

时间:2022-07-19 01:48:16

“进步幅度评分法”在高中学生体育学习中的运用

一、“进步幅度评分法”的定义

“进步幅度评分法”是指将两次测量的成绩差作为原始数据,再采用标准百分法或百分位数法确定的评分标准。该方法关注过程性评价,有利于鼓励后进学生。

二、“进步幅度评分法”的具体操作方法

制定模块教学计划时,教师根据国家(如“国家体质健康标准”)、地区(如“市身体素质测试方”)、学校、本模块的具体要求,确定测试内容,主要包括体能和运动技能两个方面。

模块教学一开始对学生灌输“进步幅度评分法”的理念,详细介绍方法,成绩评定时采用“进步幅度评分法”进行评价。

1.前测成绩

前测成绩,亦可称为诊断性评价,是对学生具体情况的摸底。教学初期,教师有必要对本模块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较全面地了解,以此为基础的教学才能有的放矢。

(1)体能指标的测试:在模块教学初期,对需要测试的体能内容进行摸底测试,为前测成绩。

(2)运动技能指标的测试:根据模块教学计划的安排,进行相关运动技能指标的测试(即某一内容单元教学结束后,立即进行该内容的测试),为前测成绩。

2.后测成绩

后测成绩,亦可称为终结性评价,是对学生本模块学习的质量做出的结论性评价。

本模块教学结束前,专门安排时间对前测内容(包括体能和运动技能两个方面)进行再次测试,所得成绩为后测成绩。

3.成绩统计

对前测、后测成绩进行处理,将两次测量的成绩差作为原始数据,再采用标准百分法或百分位数法确定评分标准。

三、效果分析

1.学生对“进步幅度评分法”的认同程度

实施“进步幅度评分法”后,通过学生的反馈我们发现,学生对“进步幅度评分法”是赞同的,并勇于迎接挑战。学生对体育课充满期待,因为在他们看来,没有什么比看到自己的进步更开心了。

2.学生的学习态度得到了转变

对学生就“进步幅度评分法的心理感受”进行调查,结果显示,78%的学生认为“进步幅度评分法”改变了他们的学习态度。他们认为通过自己的勤学苦练,获得进步,是一种乐趣,并且有强烈的成功体验。结合他们的课堂表现发现,学生态度积极,不再游离于课堂之外,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课堂学习目的性强、自主性高、练习积极投入。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是可喜的,是以前的体育课堂所没有的。这些转变应该还是得益于评价方式的改变和学生对进步的渴望。

3.学生的体能得到了提高

采用“进步幅度评分法”后,学生的体能进步幅度较大。分析产生的原因,笔者感触很大:①受到“进步幅度评分法”的影响,学生的学习、练习更加积极主动,自觉性高,换句话说,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动起来的比率明显提高,一定程度上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焕发出了新的激情。这一结果,最终归结为体育课堂上运动量的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形式不再是聊天,而是实实在在地参与,实实在在地奔跑、跳跃。这些参与潜移默化地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了提高。受到“进步幅度评分法”的影响,学生对待考试的态度有质的变化(特别是耐久跑项目),学生的表现不再是躲避、应付考试,而是跃跃欲试、主动参与;在进步之余,能看到学生久违的欢快的笑脸。

4.学生的运动技能得到了提高

学生在“进步幅度”思想的指引下,触动很大,进步幅度明显。反观学生的学习,已不需要教师的鞭策,在运动技术学习遇到困难时,不放弃,不终止学习,积极地寻求老师和同伴的帮助;在运动技术暂时不能很好掌握时,会进行反思;运动技能的学习不简单地停留在泛化阶段,学得更扎实。同时,作为体育第二课堂的体育课外活动课,不再流于形式,学生显得有“事”可做,目的性极强,利用此时间进行针对性提高练习的学生显著增加。

四、实施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1.前测成绩的真实、有效问题

“进步幅度评分法”将两次测量的成绩差作为原始数据,那么前测成绩越差,进步的幅度可能越大,评价分数就越高,这样就可以通过故意降低前测成绩来获得较高的进步幅度,从而获得较好的成绩。反之,前测成绩越高,进步幅度可能就越小,评价分数就越低。这样前测成绩高的学生很难获得好的成绩。

与之相关的还有相对成绩和绝对成绩的问题。如学生甲进步幅度大于学生乙,而学生乙的前测成绩和后测成绩好于学生甲,似乎不能简单地赋予学生甲高分,学生乙低分。我们知道,前测成绩越高,提高的难度就越大!

这些问题,都与前测成绩有关,如何处理前测成绩,是评价成败的关键。假如前测成绩在学生的总成绩中占有适当的权重(如40%,比例可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决定),那么学生必将认真对待前测成绩的测试,同时对前测成绩高的学生,更是一个肯定(如:学生总成绩=前测成绩×40%+进步幅度分×60%)。

2.“进步幅度评分法”的运用范畴问题

“进步幅度评分法”是指将两次测量的成绩差作为原始数据,再采用标准百分法或百分位数法确定评分标准的方法。所以“进步幅度评分法”一般运用在可以进行定量测试的项目中。另外,某些项目考核是以“技评”的形式存在的,可以考虑在同样的评分标准下,再次进行“技评”以获得学生的进步幅度分。同时,“进步幅度评分法”的使用建议贯穿高中三年。实际运用中,建议建立高中阶段的学生数据库,各模块评价有机衔接,前一模块相关测试项目的后测成绩即为下一模块相关测试项目的前测成绩。

3.打破原有评分制

在“进步幅度评分法”下,经常出现突破满分的情况,所以建议打破四级制(即优、良、及格、不及格)和传统的体育成绩百分制,鼓励学生勇攀高“分”。

参考文献:

[1]汪晓瓒,季浏编著.中小学体育新课程学习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7-12年级)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陈建绩.体育教学新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4]季浏,胡增荦.体育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

(江苏省江阴市澄西中学214441)

上一篇:自我反思技能的培养与训练 下一篇:“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法在乒乓球教学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