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与现代的对话

时间:2022-07-13 08:32:47

古典与现代的对话

2011年6月13日,顶着“世界首位电子管风琴专业博士”光环的中央音乐学院青年教师、管风琴]奏家沈媛,在母校中央音乐学院举办了首场题为“管风琴与电子管风琴的对话”的毕业归国音乐会。对于这种形式独特的音乐会,即使是见多识广的音乐学院的师生也很少看到,因此当晚的]奏厅中座无虚席,很多慕名而来的听众更是站着听完整场音乐会。

沈媛出生于音乐世家。其父沈晓明现任中央音乐学院电子琴教学研究中心主任、沈阳音乐学院电子琴系主任等职。作为我国双排键电子琴(亦称电子管风琴)专业的创始人之一,他曾于上世纪90年代初在沈阳音乐学院本科率先开设了双排键电子琴]奏专业,将自己留学日本习得的先进电子琴教学理念引入国内。同时,沈晓明还编写了大量的电子琴普及教材,为这一乐器在中国的普及和推广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在父亲的,陶下,沈媛女承父业,自幼学习电子琴]奏,并凭借着自己的刻苦练习,很快在国内崭露头角。2000年,曾连获全国比赛少年组第一名、亚洲国际比赛少年组最杰出]奏奖。2001年,沈媛考入中央音乐学院电子管风琴专业后接连在各类比赛中斩获殊荣。2006年更历史性地在世界电子管风琴比赛中获得第四名。2007年,她获得了YAMAHA国际音乐资格认证]奏家级别,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奏家。

2007年11月,已经留校任教的沈媛考入了日本东京圣德大学,跟随管风琴]奏家松居直美攻读博士学位,并由此成为世界音乐史上第一位电子管风琴博士研究生。经过几年的刻苦攻读,今年3月,沈媛终以首席毕业生的身份被授予博士学位,她的博士论文《管风琴在中国》也被日本国家图书馆收藏。

当晚音乐会的上半场,沈媛用真实风管发音的音色为观众们诠释了三部欧洲经典作品:J.S.巴赫的《c小调管风琴三重奏鸣曲》(BWV526)、《g小调幻想曲与赋格》(BWV542)和法国作曲家C.弗朗克的《E大调众赞歌》。由于传统管风琴本身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欧洲以外的]奏家一般较少涉猎,在中国更是少有]奏家精于此道。沈媛的]奏庄重大气、技术纯熟,很好地将原作音乐中蕴含的宗教气质和当代]奏家人文情怀结合在一起,使人仿佛置身于庄严、肃穆的教堂之中。“三重奏鸣曲”是巴赫时代十分流行的]奏形式,通常由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加一个]奏通奏低音的古钢琴完成。在《c小调管风琴三重奏鸣曲》中,管风琴则承担了原来由多位乐手完成的工作。其实,这首管风琴音乐会上经常被]奏的乐曲,与其说是考验]奏者的技巧,不如说是考验他的音乐逻辑思维能力。如沈媛所说,作品“像有三个独立的生命体,有着自己的声部、旋律、奏法,三者各自独立又融洽一体”。

如果说开场的“三重奏鸣曲”让观众初步领略了管风琴音乐的魅力。那么接下来的《g小调幻想曲与赋格》则给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作为巴赫最为复杂的大型管风琴作品之一,仅幻想曲部分就有五个段落,安详与宏伟的音响交替出现,使音乐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对比。虽然由于缺乏相关的文化背景,听众们很难领悟作曲家所表达的虔诚的宗教情感,但安详之处还是会让人油然而生一股平静、庄严的情感,而管风琴在表现宏伟之处所独有的强大、极具冲击力的音响,更是让人不由得生出一种敬畏之情。面对不同于钢琴的构造的多排键盘以及富于表现力的脚踏板,沈媛的]奏可以用[花缭乱来形容,她充分调动全身的技能,展现了管风琴家高超、独特的]奏技巧,为听众营造了一个立体、辉煌的音响空间。

弗朗克的《E大调众赞歌》与前面巴赫的作品在]奏技术、音乐形象上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经过了两个多世纪的发展,管风琴音乐在浪漫派作曲家的笔下显然被融入了更多人性的光辉。作为去世之前写就的“天鹅之歌”,弗朗克的这部作品中充满了作曲家对于人生的沉思与喜悦、苦难与辉煌的深刻思考。沈媛对于这首乐曲的把握显然更为纯熟,特别是悠长而富于歌唱性的乐句表现得十分感人。

下半场,沈媛又使用电子管风琴为观众献上了自己根据莫扎特《安魂曲》改编的《落日之泪》和根据吴祖强、杜鸣心创作的《红色娘子军》选段改编的《红色的记忆》等曲。由于这两首曲子都是以大师的经典作品为蓝本进行改编,因此考验的更多是沈媛对于音乐形象和结构的把握能力。借助电子管风琴多声部、交响性的]奏特点,沈媛很好地再现了原作的精神气质,同时又巧妙地将自己对于作品的理解融入其中,让人感到似曾相识又不乏新意。

除了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当晚的两首原创十分引人注目。一首是日本作曲家、小泽征尔的同窗增本伎共子女士专门为沈媛创作的《东方之历》。在观看了沈媛的]奏之后,激动不已的作曲家产生了创作的冲动。且在创作这首充满现代音乐语言和高难度技巧的作品时,作曲家有感于“管风琴作品上亚洲人一直在模仿欧洲人”,因而有意“要写一首用亚洲人的方式歌唱,让亚洲人弹起来游刃有余,而欧洲人模仿不来的作品”。作品中使用了大量复杂的节奏和重复性的音乐语汇,这种特性在技术和音乐处理上都对]奏者构成了很大的挑战。虽然和所有现代作品一样,对于听众而言,初次聆听很难完全领会作曲家的意图,但从沈媛的现场表现来看,她已经做到了作曲家所追求的“游刃有余”。另外一首《凋谢的记忆》则是沈媛尝试用流行音乐的创作手法写成的一部作品。这部2006年世界比赛的获奖作品,曲风抒情、唯美,展现了现代青年人特有的审美趣味。乐曲的旋律优美绵长、略带忧郁,通过空灵、多变的音色运用,将标题所描绘的意境十分贴切地塑造出来。

传统表现手法中需要用多人的交响乐队或电声乐队方能表现的音乐,均由一位]奏家、一件乐器来完成,让许多初次聆听电子管风琴的观众惊羡不已。借助电子管风琴丰富多彩的表现力,沈媛为大家营造了一个色彩斑斓、气势恢宏的音响世界。特别是下半场的曲目,大多由沈媛自己编创,也让观众见识了她扎实、全面的音乐修养。音乐会后,周广仁老师等多位中央音乐学院的老教授上台祝贺媛音乐会的成功。周先生更是亲切地对沈媛说“可以]奏数量如此之多、跨度如此之大的作品,足以证明你拥有一个宽广包容的心!”

从音乐会的节目单中,我们还获悉了一些有价值的信息:这场名为“管风琴与电子管风琴的对话”的音乐会,只是沈媛学成归国后即将举办的系列音乐会的开始。通过这一系列音乐会,她不仅要展示出自己近几年的学习探索传统管风琴与电子管风琴结合发展的研究成果,更想要更多的听众借此机会了解管风琴这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艺术。此外,今年7月2日,沈媛还代表所有中国留日学生于东京新宿举办由中国驻日使馆教育处以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1所国内大学驻日机构联合主办的独奏音乐会。这场独奏会名为“中国留学生的返恩――日本大震灾慈善音乐会”,届时,音乐所得全部票款将无偿捐献给国际红十字日本分会。一场音乐会的所得,对于一场大的灾难而言也许显得杯水车薪。但是沈媛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表达了自己对这片曾经生活学习过的土地的感恩,更藉此展现了一个音乐家所应该拥有的大爱情怀。

沈媛获得博士学位以及一系列音乐会的举办,不仅是其个人艺术经历上的一个里程碑,对于我国电子管风琴专业的发展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如果说,出于文化的差异,传统管风琴在我国的发展只能局限于宗教场合、学术研究机构等特定的领域的话,那么电子管风琴则借助现代日益发达的电子技术,以其“以一当十”、“以假乱真”令人[花缭乱的艺术表现力,越来越受到各类音乐人的青睐。近二十年来电子管风琴在中国的长足发展便能够充分说明问题,在专业领域,我国9大音乐学院中已有8所院校开设了本科的双排键电子琴]奏专业,而且更多的院校都在引进师资,谋划开设这一专业;业余领域,我国已成为全世界单排键电子琴(双排键电子琴的简化版,笔者注)拥有量最大的、普及率最高的国家。然而,作为拥有这一专业的最高学历的人,沈媛对它的发展现状有着清醒的认知:“我的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发展至今,它可以满足现世,但不足以流传后世,它面临最大的质疑就是它的学术性,所以我的目标就是,用我之全力去发展和巩固我所爱的音乐,并让世人看到。常青藤就是这样从墙中钻出,拼命地伸展,伸展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我所爱的专业就像常青藤一样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管风琴与电子管风琴的对话――沈媛博士毕业归国音乐会》节目单与作品介绍

[2]《沈晓明教授谈双排键电子琴》,全息音乐网,

http?押//music.quanxi.cc/jx/yueli/diaoshi/20100618/11461.html

汪黎明 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上一篇:根系传统 发展创新 下一篇:从《河北民间古乐工尺谱集成》等书的编纂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