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金融危机防范分析

时间:2022-07-13 03:18:27

我国金融危机防范分析

摘要: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金融环境发生了变化,各国之间的经济、金融关系越来越密切。金融影响的速度不仅快,且越来越深远。因此,我国政府应采取有力措施,提高金融风险防范能力,以避免危机所造成的重大损失。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监管;风险防范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金融业也走向了全球化发展的道路。在我国金融业全球化的同时,也使我国金融机构面临着全球范围内金融风险的挑战。令全球陷入一片恐慌的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这次金融危机,使全球大部分国家遭受到了严重的损失,冰岛国甚至在本次金融危机正成为全世界第一个破产国家。我国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同样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损失,全国近7万家的中小企业在危机中倒闭,银行业在海外的投资也严重受创。本次金融危机暴露了我国的金融机构在防范金融危机的体制、机制上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不断地完善。

一、什么是金融危机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金融危机是指对金融市场的严重破坏损害了市场有效发挥功能的能力,从而对实体经济造成的巨大负面影响。金融危机主要包括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次贷危机等类型。近年来的金融危机往往以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危机,其特征是基于人们对未来经济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萎缩,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并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动荡等。

二、金融危机的种类

目前学者对金融危机分类说法不一,但大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类:

第一,从引起危机的来源因素看,可划分为内生性危机和外生性危机。内生性危机是主要由一国或地区的内部性因素所引发的金融危机。外生性危机则是由于一国或地区的外部性因素传染所引发的金融危机,如战争、公众信心及其他不可抗拒因素所带来的危机。外生性危机随着金融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传染效应也越来越强。这次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更是这种传染效应的极致。

第二,从危机与经济周期的关系来看,可以分为周期性危机和非周期性危机。周期性危机是指伴随着经济周期的扩张和收缩而形成的危机,这种危机更多地具有系统性危机的特点,其防范的办法也必须具有系统性的思路。非周期性危机是指不具备经济周期性质的危机,更多地表现为非系统性的危机。

第三,从危机的形成来看,可划分为古典金融危机和现代金融危机。从金融危机的产生环境、表现、传播和影响等特点来看,一般将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危机划分为古典型金融危机,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金融危机划分为现代金融危机。

第四,从危机的范围来看,可以分为单个金融危机、区域金融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单个金融危机是指某个特定国家发生的危机,又称非系统性危机;区域金融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则是指某一地区和整个世界体系发生的危机,又称系统性危机。

三、金融危机在我国产生的原因

(一)国际收支失衡

据中国人民银行报导显示,截至2007年12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约达1.53万亿美元,同比增长43.32%。统计显示,2007年全年,外汇储备余额增加4619亿美元,同比多增2144亿美元,稳居全球外汇储备第一的位置。对在改革开放初期外汇只有1.67亿美元的中国来讲,可谓是一个巨大的成功,甚至是一个奇迹。但是,外汇储备超万亿也是一把双刃剑,过多的外汇储备增加了贸易摩擦和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加大了宏观调控的复杂性和难度,货币政策实施独立性不足,从而给经济金融稳定发展带来越来越大的风险。

(二)流动性过剩

简单地说,就是货币当局货币发行过多、货币量增长过快,银行机构资金来源充沛,居民储蓄增加迅速。货币的供应相对与需求显得“过剩”。不受控制的流动性过剩,大量集中于金融体系,增加了金融企业多发放贷款的冲动和压力。加剧了商业银行之间的盲目竞争和增加了商业银行经营预期的不确定性。

(三)金融体系存在风险

当前,中国银行业无论是在产品服务种类、服务质量方面,还是科技水平、经营管理能力方面较以前都有很大的提高和改进。但是我国国有银行在风险管理上的差距,对将来与国外商业银行展开全面竞争带来巨大挑战。另外,虽然股份制改造已基本完成,但是离建立真正的现代金融企业的目标还是存在着较大距离,特别是在经营管理、激励约束等机制上还存在不足。

四、金融危机的防范措施

(一)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正确对待金融创新

关于此次危机的教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08年4月8日发表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中提出了几点,主要包括各方都未能充分认识到金融机构大举借贷的风险,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信息披露和政府金融监管都滞后于金融创新和商业模式转变,以及银行通过金融创新转移风险的能力被高估等。2008年4月11日,美国财长保尔森在七国集团财长及央行行长会议后举行记者会。他表示,七国集团将不惜代价保持金融市场稳定有序地发展。没有一个稳定的金融市场,个人储蓄和证券投资收益也就无从得到持续保障,就会破坏人们的储蓄和投资预期。更不用说,稳定的金融市场是人们均衡消费时间分布、获得财富效应、支撑持续增长消费能力的重要条件。目前,西方国家已行动起来。为加强市场监管力度,美国政府提出了全面改革金融监管体制的计划。这项计划内容涉及广泛,因此被认为是自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以来最彻底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那么在我国,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和本土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必须成为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和政治决策的首要目标。

金融创新对商业银行来讲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提高商业银行的运作效率,提高其经济效益,从而促使整个金融业的发展,也可以增加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并将之放大,增加金融市场的风险,危害整个金融系统的安全。

(二)完善金融监管体系,提高监督效率

目前,我国的金融监管机构之间协调不够,监管效率不高。银行、证券、保险三大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尚不健全,各自为战。监管部门同其他有关部门如财政、税务、监察之间也缺乏明确分工和有效协调,政策措施相互重叠或相互抵触的现象时有发生,重复检查、重复监管也比较常见。必须认真落实和不断完善《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法律工作规定》,对银行审慎监管法规体系进行设计、规划;对现有的法规进行清理、归类和修订;建立完善有效的内部法规制定程序,对监管法规的立项、审议和实施进行规范,提高监管法规制定过程的透明度;定期对监管法规的实施情况进行跟踪评价,并及时对监管法规进行补充、修订和完善;制定并及时更新监管法规手册,加强宣传、辅导和培训。

在这次美国次贷危机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国金融体系中的多个环节都存在着监管缺失。IMF(2008)认为,在美国新一轮金融危机的爆发和升级过程中,美国金融监管模式和金融经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的背离,加上监管当局的监管放松,美国金融监管当局对次贷危机的爆发是难则其咎。这对我们来说,也是个重要警示。市场不是万能的,有效的监管将起到弥补市场失灵的重要作用。规范市场秩序和信息的公开透明有利于人民建立合理的预期。政府应该加强国民经济运行、金融系统运行和房地产市场运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完善银行体系信贷情况和房地产市场信息披露制度;理顺房地产调控管理体系,建立一个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避免政出多门和不同的管理部门之间独自为政的现象,加强各个部门之间政策制定和执行方面的合作;规范政府行为,防止政府利用职权寻租设租而偏离有效政策;建立一套有效的监控制房地产市场和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风险预警系统,通过预警系统准确把握市场真实情况,保证政府政策制定时机和方案的合理性。

(三)创造商业银行良好的生存环境

最后贷款人制度是指在商业银行暂时失去流动性,但尚具有清偿能力时,由该国的中央银行直接贷款提供援助。最后贷款人制度发展到现在,已经出现了很多的变化,最后贷款人的角色并非局限于一国的中央银行,包括商业银行、存款保险公司和政府在内的主体都会联合中央银行对问题银行提供资金。最后贷款人制度也是一种双保险的金融制度,一方面它可以保证金融系统的安全性,使援助的资金有收回的保障,另一方面也可能产生商业银行的道德风险。因此,各国对该制度的设立都非常谨慎,力图达到稳定金融安全,降低道德风险的双重目的。

存款保险制度是指为从事存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建立一个保险机构,强制或自愿地吸收各成员金融机构向保险机构缴存的保险费,建立存款保险准备金,当成员金融机构面临危机或经营破产时,保险机构向其提供流动性资助或者代替破产机构直接向存款人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的制度。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危机过后,根据《格拉斯-斯蒂格尔银行法》于1934年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但是直到20世纪60年代其他国家才开始陆续采用这种制度。全球范围内的存款保险制度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进入一个高潮,主要原因是商业银行的生存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国银行业在加入WTO后,面临着竞争的加剧,金融创新步伐开始迅速加快,各种衍生工具陆续出现,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因素,商业票据化和融资证券化导致银行传统业务利润下降,竞争日趋激烈。商业银行为了生存,不得不从事高风险的业务,银行破产增多。长久以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市场上都扮演着寡头垄断的角色,虽然陆续设立了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但后两者都没有对国有银行形成实质性的威胁。而随着外资银行在我国境内数量的逐步增加,业务范围逐步扩大,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将被瓜分,经营状况也会受到威胁,出现流动性困难甚至银行破产将不再是天方夜谭。即使国有银行可以“大而不倒”,但这种独善其身却挡不住其他银行出现挤兑时对国有银行的影响,毕竟金融业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是任何力量都难以抗拒的。

(四)构建我国公民风险防范体系

从新的国际金融危机的特征来看,公民的信心对危机的发生和影响程度具有较强的影响。构建公民危机防范教育体系,有助于降低公民的信心失衡和增强公民对风险的防范意识,有效控制公民信心失衡。如何加强公民的防范意识,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建立公民危机防范教育体系,将公民危机防范教育体系纳入我们学生日常教学中,从教学课程中融入金融学的相关知识,使公民从小就建立理财的观念,能够合理安排自由资金,理性化投资和组合,适度消费,对经济现象有自己的观点不盲从和跟风,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公民危机防范教育体系的建立有助于今后银行、企业、政府人员观念的到位,促进我国银行、企业、政府体系的完善,因此这项工作是长期和艰巨的,对我国经济的长足进步具有积极的作用。

总之,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防范措施是多样的,但首先应建立对金融危机防范观念,只要银行、企业、政府和公众的防范意识到位,就可以减少危机带来的影响;其次应结合我国的国情,加强和完善制度层面的建设,全面提高我国防预金融危机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赵渤.中国金融监管――风险、挑战、行动纲领[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周杰.我国金融危机防范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

3、刘颖.论当代国际金融危机与防范[D].四川大学,2006.

4、高鸿帧.国际金融安全的统计分析[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厦门工商旅游学校)

上一篇:合理减轻物业服务企业税费的思考 下一篇: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缓解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