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债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时间:2022-05-22 07:01:33

欧债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提要] 本文通过对始于希腊之后蔓延全球的欧债危机进行分析,追根溯源后发现欧元区国家经济结构不合理以及人口老龄化背景下高福利的社会保障制度,从根本上导致这场风暴,并针对当前中国发展存在的诸如此类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欧债危机;经济结构;社会保障制度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1月4日

一、债务危机的定义

债务危机,指国家代表本国向国际或区域金融组织、外国金融机构或其他国际金融市场的投资者借贷或为他人的借贷提供担保而形成的,并以国家信用保证偿付本金和利息的特殊类型债务,一旦国家不能按照合同约定期限归还本金和利息,就会发生债务违约,爆发债务危机。

二、欧洲债务危机发展状况

2009年12月标准普尔、惠誉、穆迪三大信用评级机构相继下调希腊信用评级,拉开了欧债危机的序幕。为帮助希腊走出危机,2010年5月IMF和欧盟启动经济救助机制,向希腊提供总额1,100亿欧元贷款,但外部救援没有止住债务危机的蔓延:2010年11月,爱尔兰债务危机爆发;2011年3月,葡萄牙债务危机爆发;2011年8月意大利和西班牙10年期国债收益率急剧上升,成为多米诺骨牌倒下的新牌;2011年9月,穆迪将法国兴业银行长债券信用评级从Aa2下调至Aa3,将法国农业信贷银行长期债券信用评级从Aa1下调至Aa2,尽管这次下调早在预料之中,但仍在欧洲金融市场引发新的担忧。随着2012年的到来,欧元区国家和银行将面临巨量债务到期,融资压力史无前例,债务危机和银行业危机挤压下的欧洲经济将步履蹒跚,重建市场信心会更加困难,欧元和欧元区的命运依然备受关注。

三、欧债危机发生的原因分析

自从欧洲债务危机凸现以来,国际社会议论纷纷,见仁见智。不少人将欧债危机归咎于欧元本身,即它是欧元区成员国的统一货币,但财政政策依然掌握在各国政府手中。如果说欧债危机源于欧元,那么为什么欧元区国家的财政状况却千差万别呢?这说明债务问题与货币本身并无多大关系。从根本上看,欧洲各国经济增长乏力,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美国次贷危机的冲击使得债务国内房地产市场疲软,造成债务危机的爆发;同时,欧洲的高福利制度使得政府频频发债,财政负担沉重,应对危机的能力减弱。

(一)内部经济失衡:产业结构不合理,实体经济空心化。此次债务危机中西欧所谓PIIGS国家均有严重的经济失衡问题,经济发展长期萎靡,失业率高企、财政赤字过高、政府债台高筑等问题。希腊的经济结构不尽合理,产业门类不够齐全,难以抵御周期性经济衰退的冲击,工业产值只占GDP的20%多,国民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旅游业、航运业以及侨汇业,这些产业过度依赖外部需求,因此在金融危机的冲击面前极其脆弱;意大利经济结构的最大特点是以出口加工为主的中小企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0%。随着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和竞争加剧,意大利原有的竞争优势逐渐消失,近10年意大利的经济增长缓慢,低于欧盟的平均水平,金融危机的爆发对意大利的出口制造业和旅游业冲击非常大,经济的复苏主要依赖贸易国经济复苏的进程。而依靠房地产和建筑业投资拉动的西班牙和爱尔兰经济本身存在致命缺陷。建筑业、汽车制造业与旅游服务业是西班牙的三大支柱产业。由于长期享受欧元区单一货币体系中的低利率,使得房地产业和建筑业成为西班牙近年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从1999年到2007年,西班牙房地产价格翻了一番,同期欧洲新屋建设的60%都发生在西班牙。2007年西班牙失业率从两位数下降到了8.3%,然而在全球金融危机席卷下,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导致西班牙失业率又重新回到了20%以上。西班牙的房地产市场受到严重冲击后,房价大幅下挫,致使财政收支转差、银行坏账大幅增加,与房地产业相关的上下游产业都受到严重打击。爱尔兰的经济主要靠房地产投资拉动。2005年爱尔兰房地产业就已经开始浮现泡沫,且在市场推波助澜下愈吹愈大,2008年爱尔兰房价已经超过所有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房价,在次贷危机的冲击下,爱尔兰房地产价格出现急速下跌,同时银行资产出现大规模的缩水,过度发达的金融业在房地产泡沫破裂后受到了巨大打击,向房地产开发商和购房者发放信贷的银行陷入了困境,为防止银行体系崩溃,政府被迫耗费巨资向其注资。银行体系被保住了,但政府的财政难以为继,最终只能向欧盟和IMF提出纾困要求。同样主要依靠服务业推动经济发展的葡萄牙经济基础比较脆弱。葡萄牙在过去十几年中最为显著的一个特点是服务行业持续增长,2010年葡萄牙的农林牧渔业只创造了2.38%的增加值,工业创造了23.5%的增加值,而服务业创造的增加值达到了74.12%。金融危机的爆发,融资成本随之飙升,使葡萄牙企业受到冲击,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

总的看来,债务危机严重的这几个欧盟国家经济更多依赖外需型经济,在金融危机爆发后这些国家没能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使得经济在危机冲击下显得异常脆弱,从而陷入危机。

(二)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会保障制度带来巨大的财政支出压力。欧元区各国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养老金现收现付制给财政造成巨大压力。人口老龄化是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产物,欧洲各国完成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时间较早,出生率一直维持一个较低的水平,再加上死亡率一直较低以及严格的移民限制政策(移民的年龄层次相对较低),欧元区人口年龄结构从正金字塔形逐步向倒金字塔形转变,人口占比的峰值从1990年的25~29岁上移至2007年的40~44岁,而且这一趋势仍在进行,从今往后老龄化问题将进一步恶化。在此背景下,现行的养老金现收现付制给各国财政带来了巨大压力。目前,欧元区各国的养老金支出平均占GDP的6%,其中德国、法国、意大利和葡萄牙已分别达11%、13%、14%和10%,加上人口老龄化导致的高昂医疗支出,财政的压力相当沉重。

除老龄化因素外,劳动参与率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政府的社会福利支出。在养老金现收现付体制下,劳动参与率的下降一方面会降低养老金缴费收入;另一方面又将增加养老金的给付支出。1960年以来,大多数发达国家60~64岁人群的劳动参与率均大幅下降。与美国、英国、瑞典和日本相比,法国和西班牙这一人群的劳动参与率下降幅度更大,葡萄牙则一直较低。欧洲实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从三个方面对劳动参与率产生影响:一是最早可以领取养老金的时间。在南欧国家,最早可以领取养老金的年龄普遍较低,如意大利为53岁,比美国的62岁早了将近10年;二是在最早可退休年龄即退休所能领取的养老金水平与选择继续工作的工资收入加上退休后养老金给付之和的对比,如果前者高于后者,就相当于对继续工作征收隐性税,即鼓励提前退休。与美国、加拿大和日本相比,意大利、西班牙、法国、德国等福利制度都有较强的隐性税收效应;三是伤残和失业保险与养老金之间的替代效应。很多欧元区国家领取伤残和失业保险的人数随着年龄层次的提高而大幅上升,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提早领取退休金、鼓励劳动者过早退出劳动力市场的效果。本来是用来救济国民的高福利制度,却减弱了国民的工作积极性,给政府财政带来负担。高福利制度一旦形成,就会有路径依赖,国民对社会保障的刚性需求除非发生重大的变革,否则不可能给予削减,但一些国家政党领导人出于选票考虑,迟迟未能采取改革措施,结果背的债务越来越重。这一现象早在欧元问世之前即已出现,全球金融危机成了引爆欧债危机的导火线。一些国家开始出现入不敷出,靠举债度日,政府财政负重难行,从而爆发债务危机。

四、对中国的启示

(一)不能高估地方政府负债的承受能力,扩大地方政府的融资渠道。欧洲债务危机的原因是政府的债务负担超过了自身的承受范围,而引起的违约风险。从统计数字来看,目前我国财政赤字的GDP占比低于3%,总债务占比低于20%,远低于国际警戒线的60%,短期不存在爆发债务危机的可能。但中国政府的债务风险不在中央政府,而在地方政府。最近几年,中国各级地方政府组建了3,800多家投融资平台企业,据估算,目前我国地方投融资平台负债超过6万亿元,其中地方债务总余额在4万亿元以上,约相当于GDP的16.5%,财政收入的80.2%,地方财政收入的174.6%,这些借贷资金大部分被使用在自偿能力比较低的基础设施和其他公共建设项目上,一旦投融资平台无法偿付债务,则地方政府将背负巨额债务负担,最后不得不由中央财政和中央银行埋单。因此,我国应尽快以立法形式加强对地方政府预算管理,增强透明度,合理控制政府债务规模,加强风险管理,及时对全国整体财政及债务状况作全面清查和评估,对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进行限额管理和风险预警,切实从财政和金融两方面防范偿债违约风险。在现有的制度环境下,可在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同时,进一步改善政府间财政关系,提高地方财政与其支出责任相匹配的收入能力,在条件成熟时逐步允许地方政府合法举债。

(二)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扩大内需。欧洲债务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各国的经济增长乏力,国际产业竞争力下降。发生危机的国家经济基础薄弱,加入欧元区后又面临了更大的生存压力,在私人投资不旺的情况下,政府投资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力从而增加政府的债务和财政赤字。在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投资也一直是我国政府促进经济发展的杀手锏,特别是在本轮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后,进出口备受打击、消费市场萎靡不振的情况下,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屡试不爽。我国也从2007年的财政盈余变成近两年的财政赤字。因此,如何降低经济发展对投资和出口的依赖,即降低资本形成和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提高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未来的基建投资应该适度压缩,提高居民收入、提高居民的消费倾向应该成为国内经济工作重点。

(三)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设计不仅要充分考虑人口结构的变化,更要考虑对劳动力市场可能产生的影响。目前,我国正在逐步建立覆盖全民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体系,并已取得积极进展,由于要覆盖的人群庞大,已有制度之间需要相互衔接,所以仍有相当大的政策空间。保障制度的设计应尽量保持劳动力市场的弹性,同时应尽量防止任何可能导致劳动力市场低效和僵化的福利制度,实现养老、医疗等社会福利在不同地区之间的转移接续。

主要参考文献:

[1]谢世清.从欧债危机看“中国式债务危机”.亚太经济,2011.5.

[2]吴国起,韩玲慧.欧元区国家财政风险原因探析及其启示.中国财政,2011.6.

[3]王佳玺.欧洲债务危机及对中国的启示[D].河北:河北大学,2011.

[4]何杰.欧洲债务危机对我国的启示[D].北京: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

上一篇:河北省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下一篇:护国寺街旅游开发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