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途径探讨

时间:2022-07-12 11:54:34

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途径探讨

摘要:针对机械维修及检测技术教育专业青年教师培训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尤其是培养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的需要,提出“三段四经历”的青年培养模式。通过采取“掌握规范—实践提高—融入团队”三阶段的培养使新教师体验“理论教师—实验教师—职校教师—企业工程师”的四种经历,以便尽快成长为一名卓越的教师。

关键词: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三段四经历

作者简介:李彬(1980-),男,河北三河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讲师;阎兵(1968-),男,天津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天津 300222)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基于‘T+I CDIO’理念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12YJC880039)、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项目(项目编号:TS11878)、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研究计划项目(项目编号:B01-0802)、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研究计划项目(项目编号:C03-080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5-0203-02

作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出台后的重大教育改革项目,“卓越工程师计划”旨在“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这项教育改革成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破冰之举。[1]目前,部分高校已经开始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为了保证“卓越工程师计划”顺利实施,需要从两方面入手:选拔优秀的生源和培养优秀的教师。培养卓越工程师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急需一批能够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卓越师资。

一、现状

目前高校教师的主要来源是高校硕博毕业生。[2]他们多是从学生到教师,角色的转变短的只有2个月,长的加上培训时间一般也不超过半年。[3]这些高校毕业生有些来自师范院校,接受过教学技能方面的基本训练,而更多的人来自非师范院校,他们有很好的专业知识,但传授知识的技能却知之甚少,没有系统学习,全凭个人领悟。

各高校对新教师的培训都很重视,但苦于没有一套系统的、行之有效的培养模式,效果往往不佳。目前各高校采用的培训内容及方式很零散,效果也不是十分显著,如集中培训(岗前四门课,校级、院级、教研室培训等)、师傅带徒弟培训、送出去培训等方式。[4]不同的教师,由于个人悟性不同,有的二、三年可以达到优秀教师的水平,有的十几年甚至更久也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另外,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有丰富的企业工程经验。目前,大部分高校青年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工程经验严重不足。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是我国最早建立的以培养职业教育师资为主要任务的普通高等师范院校。除了部分专业基础课的教师毕业于师范院校,接受过基础的教学技能学习外,其他教师教学技能的学习和提高都是急待解决的问题。2011年,机械维修及检测技术教育专业被批准为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教学能力提升途径

针对目前高校大部分青年教师的现状,通过高等学校与地方政府、中高等职业院校、企业联合培养青年卓越教师,建立一套培训时间短、效果好、容易操作、指导面广的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模式,即“三段四经历”培养模式,同时制定一套与之相对应的评价考核体系。

基于各种现状,通过几年探索,教研组提出“三段四经历”高校青年教师培养模式,其主要内容就是采取“掌握规范—实践提高—融入团队”三阶段培养和“理论教师—实验教师—职校教师—企业工程师”四种经历的高校青年教师培养模式。为了保证“三段四经历”高校卓越教师培养模式取得良好效果,教研组制定了详细的实施计划和执行文件的草案(见表1~表3)。

表1 “三段”高校青年教师培养模式

培训 评价

阶段 时间 主要内容 途径 评价方式

掌握规范阶段 1~2月 岗前4门课 省教育厅组织的培训 省教育厅组织的考试

教学规章制度 讲座与自学 教务处组织的测试

实践提高阶段 1~2年 教学技能 通过微格教学进行技能培训(试讲、专家点评、教学观摩)、听课、助课、教学比武、教学讲座和以师带徒等手段 合格教师评价方案

实践能力 下企业或进实验室(一年以上)

融入团队阶段 1~2年 教学建议与研究 教学团队建设 教师业绩考核

表2 “四经历” 高校青年教师培养模式

培训 评价

阶段 时间 主要内容 途径 评价方式

理论教师阶段 1~2年 授课方法 给老教师助课,听同行的讲课 举行青年教师讲课基本功竞赛

实验教师阶段 1~2年 实践能力 进实验室(一年以上) 举行“双师型”一体化教师实验技能竞赛

职校教师阶段 1~2年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调整 进职业院校(一年以上) 职业院校绩效考核

企业工程师阶段 1~2年 实际工程经验 进企业(一年以上) 企业绩效考核

表3 合格教师评价方案(草案)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要求 佐证材料

基本要求 学历

教师资格证

岗前培训

教师工作

教学工作量

主讲课程

教学准备 教学规章制度

教学必备文件

专业实践活动

教材

习题

试讲

教学过程 听课

作业及辅导

教学秩序

教学效果 学生评教

学生成绩

教学研究 教学论文

教研活动

教研课题

第一阶段,对青年教师进行灌输式培训以掌握教学的基本规范(如岗前四门课、学校教学规章制度);第二阶段,通过微格教室技能培训(包括观摩教学、专家评课等)、听课、助课、教学比武、下企业等方式提高其教学及业务的实践能力,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第三阶段,通过参加教学团队,参与教学建设和改革,缩短优秀教师的培养周期,并建立与培训相对应的评价考核体系。第一阶段的考核就是省教育厅组织的岗前培训考试和学校教务处组织的教学规章制度测试;第二阶段的评价为学校的合格教师认定;第三阶段的评价就是学校的教师业绩考核。

在教研组提出的这种培养模式三个阶段中,第二阶段为关键,只有通过多种手段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专业实践能力,才能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要在短期内达到要求,除了需要加强培训外还必须有一套完整的合格的教师评价体系,使每位青年教师自进校起就十分清楚,要成为一名合格教师必须达到的各类要求。

目前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75%以上的青年教师均为“双师型”一体化教师,既带理论又带实训,已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为了符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要求,在“双师型”教师[5]的基础上,教研组提出“多师型”教师的概念,既带理论课、实验课,又到技本专业的生源地即职业院校参与教学、到用人企业工作一段时间。目前学校建有微格教室,已开展部分教师教学技能培养的尝试;组织专家给青年教师做教学技能报告,提高他们的课堂教学能力;学院开展了以老带新、院系培训、青年教师比武、优秀教师评选等活动,努力提高、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增长。具体实施方案及方法如下:

一是推广听课制度。目前学院要求新教师听两位教师的课。由于新教师第一学年不安排教学,因此可以大量的听课,要听10位以上教师的课,然后进行总结、对比,才能保证由量变到质变。

二是严格执行助课制度。通过助课,新教师可以尽快熟悉学校对板书、留作业、判作业、出卷子、判卷子、整理课程档案的文件要求,并熟悉授课对象。

三是要求新教师认真备课(或推广课程群集体备课)。只有熟悉授课内容,新教师才可以避免上课时照本宣科。目前,学生对上课念幻灯片的教师满意度不高。并且,新教师只有熟悉讲课内容才能有创新,才能讲课本上没有的新内容。

四是参加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三人行必有我师,通过竞赛,新教师可以在短时间内找到不足,学习优秀教师良好的授课方式、授课方法。

五是开展“双师型”一体化教师技能训练。利用假期较集中的时间对“从校门到校门”缺乏实战经验的新教师提供技能训练的平台。新教师在实训助课时,不好意思在学生面前动手,怕做错了没面子,有失尊严。在技能训练时,新教师放得开,可以更快地掌握实训技能。

六是安排教师到生源校去讲课。新教师要了解被教育者的过去、中高职教育观的差异、“理论够用就好”的教育观念,以便更好的因材施教。新教师都是经历了高中生—大学生—研究生的教育过程,而技本生是从技校考上来的,在人生观、价值观、学习习惯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并深受中高职院校“实用”教育原则的影响,认为有用才学,没用教师讲的再好也不学,具有很强的选择性。

七是安排教师到相关企业实践。学校要制定相关的鼓励政策,制定相关的政策、制度、文件,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教师以教学水平提高为荣,让教师认为教好实训有前途,而不是不如、做项目更有前途,以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否则,新教师会认为花费大量的时间到企业实践还不如写一篇论文实惠。

三、小结

新教师对科研方式很熟悉,但在教学方面还是新手。通过建立校级教学发展中心,实施“三段四经历”的培养模式,可以使新教师尽快成长为一名卓越的教师。

参考文献:

[1]王永生.高水平特色大学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11,(6):15-18.

[2]王燕,张立.高校青年教师的特点及培养途径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11,(2):73-75.

[3]田守雨.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及其培养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2,(29):65-66.

[4]马强.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机制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

2012,(9):57-58.

[4]龚艳冰.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实践因素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2):61-63.

[5]李梦卿,张碧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制度的回顾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6):15-18.

上一篇:高校毕业实习若干问题及对策探讨 下一篇:厘清教研室职能以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实践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