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导入环节的设计

时间:2022-07-12 10:47:26

初中数学导入环节的设计

摘要: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序幕,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导入环节得当,能激发中学生的求知欲,激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导入环节的设计。

关键词: 数学导入设计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序幕,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导入环节得当,能激发中学生的求知欲,激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导入环节的设计。下面结合笔者多年教学经验谈一点粗浅认识。

一、成功的导入应该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导入必须服务于既定的教学目标

导入,一定要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来精心设计,服务于教学目标,必须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使之成为完成教学目标的一个必要而有机的部分。

2、导入必须服从于教学内容

导入,可能是新课内容的知识准备和补充,可能是新课内容的组成部分,也可能是有利于教学内容的学习与理解。新课导入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来进行的设计。

3、导入必须符合于学生的实际

教学过程中,新课导入的设计要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要与学生的认识特点相适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既要考虑学生的年龄,性格特征,又要考虑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从小学进入初中的学生,一般正经历从直观表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阶段发展的时期。因此,我们在进行新知识的教学时要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以便更好的传授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宜采用形象直观的、趣味性强的导入方式。

4、导入必须简洁,紧凑

导入是新课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要简洁、短小精炼,一般控制在5分钟以内,避免长时间的导入占据了最佳学习时间,使学生产生注意力的转移,而不能达到预期目标。

二、初中数学导入环节的设计方法

1、直接导入法

直接导入法是较常用的一种方法,它是“开门见山,干净利落”的导入方法。教师一上课就直接把要解决的问题,即新的知识提出来,也就是上课不绕圈子而直接说出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有的教师走上课堂就出示本节课的教学和学习目标,并指导学生自学,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学内容最本质最主要问题的学习上。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教学内容相对独立的,难以和其它内容联系起来章节的教学导入。由于初中数学知识有很多知识点都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所以这种方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用频率较高。

2、“温固而知新”导入法

温固知新的导入方法,是课堂导入最常见的、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方法。它是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问题将新旧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获得新知识。这种方法不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为学生学习新知识铺路搭桥。教师在引入新课当中,应注意抓住新旧知识的某些联系,在提问旧知识时引导学生思考,联想,分析,使学生感受到新知识就是旧知识的引申和拓展,这样不但使学生复习巩固旧知识,而且清除学生对新知识的恐惧和陌生心理,及时准确地掌握新旧知识的联系。以旧知识作为桥梁,使学生的知识不断递进,增加知识坡度,减轻学生的学习难度,学习的道路会走得顺畅一些,从而达到“温故而知新”效果。

在初中数学中,许多概念、方法,是由它前面的某个概念、方法衍生出来的,学生在重温某个概念或方法的过程中,观察探索发现新的知识和方法。在这类教学内容的新课引入中,多数是以客观现实为背景,能从客观现象中找到其背景,尽力挖掘新概念、新方法的客观现实背景,从中抽象出新概念、新方法。在教学中,应注意这个事实,特别是存在于学生生活经验中的现实背景,编成新课引入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规律,再深入研究,推进学习进程。

3、历史故事导入法

在人类数学发展的历史上,产生了许许多多值得颂扬、脍炙人口的数学故事和数学家轶事。结合课本内容适当的介绍一些古今中外数学史或有趣的数学故事,利用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创设教学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能从中学习数学知识,领略数学家的人格魅力,接受思想教育,如高斯、笛卡儿、牛顿以及我国数学家祖冲之、华罗庚、陈景润等都有很多故事可以用来设计教学情境。这样设置一些趣味性、探索性和应用性强的教学内容,让数学背景包含在学生熟悉的情景中,学生会感到格外亲切、自然、现实。由常识性、经验性的东西逐渐上升为科学知识,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并且在生活中逐渐养成勤动脑、多思考的好习惯。

4、“提问、质疑、悬念”导入法

提问、质疑、悬念导入法就是根据初中生喜欢追根求源的心理特征,课堂上教师给学生创设一些疑问,预设矛盾,设置悬念,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浓厚兴趣,诱导学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的一种方法。好奇之心人皆有之,探索结果人人可求,在教学中激发学生探求问题奥秘的兴趣,产生探索的欲望,这就是设置悬念。悬而未决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刨根问底的急切心情,在探究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教师发出的信息。这种方法要求教师所提的问题难度要适当,既要学生面对适当的困难,以达到引起探索的兴趣,产生“一石激起千重浪”的效果,又不能太难,使大多数学生能够入手,不然,就达不到引入新课的目的。设置悬念要掌握分寸,不“悬”学生不思其解,就达不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目的。太“悬”学生望而生畏,也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上一篇:谈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下一篇: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