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患者三个不同部位动脉采血效果观察

时间:2022-07-12 08:31:16

【摘要】 目的:探讨危重患者血气分析检查动脉采血的最佳部位,提高动脉采血成功率。方法:对93例住院需多次检测血气分析的危重而清醒的患者,应用BD血气采血器,经肱动脉采血63次,桡动脉采血60次,股动脉采血59次,行血气分析检查,统计经肱、桡、股动脉三个不同部位采血的一次穿刺成功率、误穿静脉发生率、患者的疼痛程度并进行比较。结果:肱动脉、桡动脉、股动脉三个不同部位采血时的一次穿刺成功率、误穿静脉发生率、患者的疼痛程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动脉采血; 肱动脉; 桡动脉; 股动脉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4-0095-02

血气分析对于各种急、危、重症,尤其是呼吸衰竭的诊断、抢救和治疗以及低氧血症的判断、指导氧疗和机械通气等均有重要意义[1]。血气分析标本的采集是呼吸内科护士最常用的护理操作技术,特别是在危重患者的急救过程中,迅速、准确地采集动脉血,快速地获取血气结果,对于医生及时诊断及为抢救赢得时间尤为重要。采集动脉血标本最常用的部位有肱动脉、桡动脉、股动脉。笔者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0月入住呼吸内科的93例需多次检测血气分析的危重而清醒的患者,对其经肱、桡、股动脉三个不同部位采血的一次穿刺成功率、误穿静脉发生率、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临床对比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2年10月入住呼吸内科的病情危重且意识清醒能够配合的患者93例,男62例,女31例;年龄35~86岁。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37例,肺心病19例,重症肺炎12例,重症哮喘并呼吸衰竭25例,所有患者凝血机制及血小板均正常。

1.2 方法

所有的操作由在笔者所在科室工作年限超过5年、具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的护士完成,同一个患者尽量由同一个护士操作。首先向患者说明穿刺的目的,消除其紧张心理,取得患者的配合。护士应用BD血气采血器,在不影响患者治疗的情况下,交替使用肱动脉、桡动脉、股动脉三个不同部位进行采血。同时建立登记本,要求所有操作人员每次采血后记录患者的姓名、采血部位、是否一次穿刺成功、是否误穿静脉、患者的疼痛程度及操作者的姓名。

1.2.1 肱动脉采血法 将BD血气采血器设定至预定采血量(1 ml)的位置,患者取平卧位,前臂掌心向上伸展肘关节,穿刺点选择:以肘横纹为横轴,肱动脉为纵轴的交叉点±0.5 cm处。常规消毒穿刺部位的皮肤及操作者的左手食指和中指,扪及肱动脉搏动最明显处后,以左手示指和中指固定动脉,右手持动脉采血器,以45°或垂直进针刺入左手中指示指之间确定好的肱动脉采血点,见有鲜红色血液涌入BD血气采血器内,达到采血量后迅速拔出针头,直接刺于备好的针塞中,套上安全针座帽,摇匀送检。穿刺部位压迫5~10 min。

1.2.2 桡动脉采血法 将BD血气采血器设定至预定采血量(1 ml)的位置,患者取平卧位或半坐卧位,上臂伸直略外展,掌心向上,腕部用小枕垫高10 cm,穿刺点:于手腕第一横纹肌上约1~2 cm处。护士常规消毒采血处皮肤及操作者左手食指、中指,用消毒的左手食指、中指指尖于手掌横纹上1~2 cm处扪及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及其大小、深浅度、走向后稍加压固定,右手持注射器与动脉走向呈45°~60°快速刺入桡动脉采血,其余操作同肱动脉采血法。

1.2.3 股动脉采血法 将BD血气采血器设定至预定采血量(1 ml)的位置,患者取平卧位,下肢伸直略外展,必要时臀下垫小枕。穿刺定位点:髂前上棘和耻骨联合的中点,动脉搏动最明显处。常规消毒穿刺部位及术者左手食指、中指后,以食指、中指触及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并固定,右手持注射器,在两指之间与皮肤成90°进针,见有鲜红色血液涌入BD血气采血器内,达到采血量后迅速拔出针头,直接刺于备好的针塞中,套上安全针座帽,摇匀送检。穿刺部位压迫10~15 min。

1.3 观察指标

(1)一次采血成功:一次穿刺入血管并抽出1 ml动脉血液。失败:反复在皮内试探直至抽出1 ml动脉血,或抽出血量不够、未抽出血、抽出静脉血。(2)疼痛程度的评估:采用国际上较为通用的数字分级法(NRS)进行评估。用0~10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0为无痛,10为剧痛。每次操作后均直接询问患者:你的疼痛有多严重?或让患者自己圈出一个最能代表自身疼痛程度的数字。疼痛程度分级标准:0为无痛;1~3为轻度疼痛;4~6为中度疼痛;7~10为重度疼痛。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一次穿刺成功率

三个不同部位一次采血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7.630,P=0.022

表1 不同部位一次采血成功率比较

部位 成功(次) 成功率(%)

肱动脉(n=63) 58 92.06

桡动脉(n=60) 44 73.33

股动脉(n=59) 49 83.05

2.2 误穿静脉发生率

不同部位采血误穿静脉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0.57,P=0.005

表2 不同部位采血误穿静脉发生率比较

部位 误穿静脉(次) 误穿率(%)

肱动脉(n=63) 1 1.59

桡动脉(n=60) 5 8.33

股动脉(n=59) 11 18.64

2.3 疼痛反应

不同部位采血患者疼痛反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肱动脉穿刺采血

优点是血管较粗大,血液循环好,患者疼痛反应小,肱动脉是除股动脉以外,较其他采血部位最宽大、搏动最好的动脉,一次采血成功率高;肱动脉沿肱二头肌内侧缘下行至肘窝平桡骨颈处,分为桡动脉和尺动脉。因此,临床采血时可以选择肘窝处以及肘窝外侧动脉搏动较强的部位,操作简便,选择余地大,误穿静脉发生率低[2]。

表3 不同部位采血患者疼痛反应比较 次(%)

部位 轻度疼痛 中度疼痛 重度疼痛

肱动脉(n=63) 53(84.13) 8(12.70) 2(3.17)

桡动脉(n=60) 29(48.33) 21(35.00) 10(16.67)

股动脉(n=59) 32(54.24) 21(35.59) 6(10.17)

字2值 19.456 10.560 6.285

P值 0.000 0.005 0.043

3.2 桡动脉穿刺采血

优点是不受姿势的限制,解剖位置表浅,皮下脂肪少,易于触摸、固定,利于压迫止血。周围无其他重要血管和神经,误伤和错采静脉血的可能性小。缺点是桡动脉位于前臂近手侧,由于皮下组织少容易穿刺到骨膜,而骨膜上有较丰富的血管和神经,对疼痛敏感性高[3];桡动脉管腔细小,搏动感较肱动脉、股动脉弱,穿刺时由于血管管腔细易于滑动,一次穿刺成功率较肱动脉、股动脉低;因此桡动脉不适合小儿及有动脉硬化的老年患者和周围末梢循环差的患者。

3.3 股动脉穿刺采血

优点是股动脉血管粗壮,血流丰富,搏动明显、易定位、采血快速等优势,对循环衰竭患者、老年患者尤其适用。昏迷、休克、病情危重患者大多存在血容量不足、心律不齐、血压偏低、动脉搏动不明显等。桡动脉、肱动脉触摸不清,穿刺较难成功,可选择股动脉穿刺采血,提高采血成功率。缺点是受限制,患者需平卧,如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的患者多不愿配合,给操作带来困难;对于肢体活动度不好的患者,下肢不能外展,造成穿刺部位暴露不充分,定位不准确,因此影响穿刺成功率;股动脉由于位置较深,对于肥胖、水肿明显的患者而言,穿刺针头长度有限,易导致穿刺失败。且动脉、静脉、神经邻近,关系密切,易误穿静脉或误伤神经。

本研究表明,经肱动脉穿刺采血较之其他两种方法相比,具有穿刺成功率高、误穿静脉率低、疼痛反应较小等优点,患者易于接受。但在实际操作中影响动脉采血成功率有许多因素。因此,笔者认为在给危重患者进行动脉采血时,护士应根据各部位采血的优缺点及患者当时的病情、全身情况合理选择合适的部位,提高动脉采血成功率,减轻患者痛苦,为抢救赢得时间。

参考文献

[1]林玉清,张云峰,汪克林.桡动脉与股动脉血气分析标本采集方式和结果的临床比较[J].现代医院,2010,10(2):99.

[2]黄继平,王静波,潘莹,等.三个部位采集血气分析标本的对比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14):2291.

[3]刘淑芬,单丽萍,张娟.桡动脉血气分析标本采集法探讨[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7,30(7):762.

(收稿日期:2013-10-15) (编辑:朱姣)

上一篇:氢氧化亚铁的制备实验改进 下一篇:一种物联网式智能家居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