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探析

时间:2022-07-12 02:03:59

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探析

创新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含有较多创新成分的思维,它具有批判性、挑战性,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这种思维尤为可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已成为每位教师的共识。

一、唤醒创新意识

创新精神是一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积极探求并解决问题的心理意识。小学数学教学要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而唤醒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就是“好奇”。我们大家都知道,好奇是小学生的天性,他们经常会对一些问题产生疑问,有一种好奇心理,“好奇”正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我们应该倍加呵护学生的这种“好奇”心理,并利用他们的这种好奇心理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去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激活创新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能够提出与众不同的想法和看法,这就是创新思维的表现。虽然小学生的创新能力从总体上来说是处于低层次的,是幼稚的,甚至是错误可笑的,但它却有可能蕴藏着未来的大发明、大创造,我们作为教师应该用期待的目光鼓励他们大胆地提出这些与众不同的问题,思考这些与众不同的问题,独辟蹊径地解决这些与众不同的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方式从求同、求异、联想、想象等向创新思维迈进。如解答“新华文具厂生产一批小学生文具,原计划每天生产70件,8天完成任务,实际上只用7天就全部完成了。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多少件文具?”这一道题时,按照我们平时一般的解法,要先求出总任务有多少件,实际每天生产多少件,然后再求出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多少件,列式为70×8÷7-70=10(件)。而有一些学生却说:“只需70-7就行了。”他们的理由是:“这一天的任务要在7天内完成,所以要多做10件。”从这些学生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思维是跳跃性的,是属于创新思维。他们之所以能有创新思维,一是他们有创新的天赋,二是与教师的热情期盼、鼓励和教师把思维的主动权还给他们是分不开的。

三、加强思维训练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都表明,我们人人都有思维定式,成年人有,小学生就更不用说了。我们要努力克服思维定式对小学生的影响,努力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打破常规思维的束缚,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如学生总习惯对求单位“l”的分数应用题用除法计算,造成思维定式,阻碍了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发展。针对这一弊病,在完成分数应用题教学后,我们应有意识地让学生思考下列应用题的另一种解法:

某厂去年实际产值为15万元,比原计划产值增加,求原计划产值。

列式为15÷[1÷(1+)]。在思考的过程中,学生对单位“l”与部分量这两种分数应用题的内在关系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四、展示创新能力

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教师应该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创新的潜能,我们要想方设法把他们的这种潜能释放出来。我们教学生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就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知识,也就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或者说就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在一次数学训练课上,我设计了这样一道计算题:

×+×+×+×+×+×+

结果有几种情况:(1)有把含有共同因数的两个乘法式子结合再提取公因数,再通分;(2)有的直接进行整体通分;(3)有的直接写出答案等于。当问其想法时有两种:一种是他发现其中的规律,即把乘号全部改为减号;另一种是倒算法,先算×+=(+1)×=,结果为×+会等于,所以。

显然第(3)种解法别出心裁,解题手段既简捷又巧妙。这样,就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体验到了创新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总之,我们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要爱护学生的创新思维,要善于激发、鼓励他们的创新精神,对他们的创新精神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点拨,使他们在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中,提高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为以后走入社会成为国家栋梁之材奠定基础。

(新沂市北沟中心小学)

上一篇:初中英语教学的跨文化意识培养 下一篇: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几点思考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