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时间:2022-07-12 01:18:11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作文中的审美创造能力是指能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美的创造的心理能力。要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必须把开展和推进学生主体的语文审美创造活动作为中心,遵循语文审美创造的规律,重视学生的审美创造心理活动,促使学生逐步达到审美创造的自由境界。

一、例文学习,须自读领悟,深入感受美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每次习作均有例文引路,文后仅作简要的评点并提出本次习作要求,这就为学生的自读领悟创造了广阔的心理空间。全班几十位学生,由于社会生活背景、个性心理体验的差异,对例文的阅读理解和心理感受自然也会产生很大分别,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笔者总是充分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让学生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在例文中走上几个来回,深入感受和全面把握例文的形式美(结构美、语言美)、内容美、意蕴美和情感美,获得由衷的审美愉悦。再通过让学生把自读所得与组内、班内同学的广泛交流,博采众长,形成对文章美的共识。这种共识,既作为语文美创造的理想目标吸引着学生,定向地指导他们作为审美主体的语文审美创造活动,又作为语文美创造的内驱力推动着学生,点燃其创造的热情和欲望。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有意识地把自己的习作实践提升为语文美的创造活动,从而将习作素材尽心尽力地熔铸为美的作品。

教学第七册习作3的例文《给好朋友的一封信》,我让学生自读体会文章的好处。学生经过反复阅读纷纷发表各自的见解。有人发现小作者抓住了自己家乡“三面环山,风景如画”的环境特点,相当典型;有人认为小作者勾勒了一幅牧民生活的优美风情画,温馨和谐;也有人说最值得欣赏的还是赛马比赛的壮观场面,你追我赶,人喊马嘶,尘土飞扬,特别带劲儿;还有人特别喜欢马儿,装扮得漂亮,飞奔得疯狂,赢了还戴华丽的马鞍,非常可爱;更有人爱最后一段的欢迎语:“我和家乡会张开双臂欢迎你”,让人恨不能立刻投入小作者家乡的温暖的怀抱中去。

通过读后交流他们达成了共识:在信中叙述见闻要分主次详略,特别有意思的作为重点,重点叙述的内容要写具体,而要写具体关键在于细致观察,要动用各种感官去全方位观察发现事物的美,这样才能真实反映生活的美,从而表达内心的真情实感。

二、观察生活,求更多发现,深刻体验美

一般的作文教学只讲究“外观察”,而美育则既讲究“外观察”又讲究“内观察”。“外观察”即通过主体的感官接受外部世界的信息,是以感觉、知觉活动为主的能动的反映形式。它获取的生活材料是逼真的,但又是现象的,难以凝聚为美。“内观察”则是在“外观察”基础上的心灵体验,是以想象、感情活动为主的具有创造性质的思维形式,它获取的素材是主客观融合的,是初步审美化的。“内观察”是非强制性的、自然而然的内心体验,因此,它能带来深刻而独特的生活感受。

笔者不但鼓励学生调动多种感官(视、听、触、嗅、味觉)多角度地观察客观事物,还引导学生从外部观察进入内心体验,学会内外观察并用,为语文审美创造积累丰富的材料,奠定深厚的基础。在笔者的指导和同学们的努力下,他们的观察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请看一位学生在给她姐姐的信中描绘昆山亭林园“西山风景区”的那片沙滩:一进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沙滩。金灿灿的细沙在阳光照耀下微微发热,可一点儿也不烫手,我把小手伸进沙中感觉就像被母亲温热的手轻轻握着。它又太细了,好不容易捧起一把沙子,还没等我看清楚,它们就从我的指缝里溜了出去,像一阵烟雾,转眼散尽了。

请看另一位同学笔下初春的小公园:公园里到处都是绿茵茵的草地,小草已经萌发这一年的新芽。啊!春天的力量真是无穷无尽啊!瞧,那朵朵彩霞般的桃花,配上点点翠绿的叶芽,再加上绕着桃花嘤嘤嗡嗡、上下翻飞的金色的小蜜蜂,一幅多美的图画呀!

以上两例,显示出学生观察得细,感受得深,能两种观察法交替运用,因而其习作产生了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三、叙事抒情,讲真情实感,尽情表现美

学生习作的美,不能等同于客观现实生活的美,它来自学生体现主观意图的言语行为以及灌注着内在生命的文学表现。如果学生没有主观表现的愿望,就不会有语文审美创造的热情,就不可能进行语文审美创造的活动。唯有使表现生活的语言文字同时传递着作者的主观感受的信息,才会有文章中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那怎样激发学生主观表现的欲望呢?

1、建立面对读者表达的情境。

在每次习作中让学生建立起仿佛正面对读者并与之交流的情境,这样可有效推动他们的主观表现。因为一旦建立了这种与读者交流沟通的联系,就有了交谈的对象和说话的情境,就有了思想感情的有效表达和习作技巧上的主观努力。一句话,学生的主观表现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施展的天地。在这一点上,苏教版教材在贴近学生的习作心理方面作出了可贵的尝试。第五册的习作5《动物名片》,让孩子们为自己喜爱的动物设计名片,并建议在你班级内举行一次“动物名片设计大赛”,第八册的习作1写《我的建议》,让学生描绘一处喜爱的景点,然后向老师和同学们建议去那儿春游。笔者充分运用教材设计上的潜在优势,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结果这两次作文,涌现了不少佳作,不但景写的迷人,名片也设计得巧妙,读完令人心驰神往、令人忍俊不禁。

2、倡导抒写自己内心的真情。

学生的审美创造是极具个性的精神活动,有其独有的丰富性、多样性、差异性。学生对不同事物有着不同的感受姑且不说,即使对于同一事物也会有不尽相同、千差万别的体验。因此,笔者总是要求学生戒循规蹈矩,戒谨小慎微,戒曲意迎合。真正做到“由感而发”、做到“我手写我心”。让学生习作从他们自身感受出发,而不为别人所限制,畅快淋漓地把自己的审美理想、思想意念、情感情绪、趣味爱好等融于表达之中,提倡标新立异、与众不同,有独特发现、独特感受,展示独特个性,发挥创造才能。让读者觉得新鲜、新奇、有意思、有韵味,读完有所收获。

苏教版第七册习作7,让孩子们看五幅简简单单的图画,连缀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小燕子的悲剧》。故事一半在画中,另一半在善于想象的孩子们的心中。我们的课堂就是要让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捡拾起思想的残片,让静止在课本上的故事荡漾起动人的涟漪……

第一步,让学生完整地观察画面,感知故事,掖直线索。第二步,逐幅细致观察,尽可能详细地想象燕子的动作、话语、神态和心理活动。想一幅,说一幅,写一幅。课上,师生的心灵在震颤,思想在闪烁,文字在跳跃,我们一起入情入境。

仅以第三幅图(燕姐姐拍打燕妹妹想唤醒她)的描述来展示学生习作的精彩:

姐姐拍了、哭了、喊了很久,妹妹却没有一点动静。这时姐姐多么想变成一只苍鹰,有强健有力的翅膀,可以抱妹妹回家,让爸爸妈妈见妹妹今生最后一面,可姐姐的翅膀实在太柔弱,根本抱不动妹妹;姐姐又尝试用自己的小尖嘴去叼妹妹,可是尖嘴实在太短小了,根本叼不起妹妹;姐姐又试着用尖爪抓住妹妹,可是她的爪子实在太纤细了,根本承受不起妹妹的体重……她只能心如刀绞地看着妹妹躺在冰冷的地面上,用翅膀轻轻抚着妹妹杂乱的羽毛,默默流泪。

四、习作评价,重激励引导,热情欣赏美

评价学生的语文审美创造成果,必须以培养学生语文审美创造的自信心、积极性、自觉性为宗旨。具体做法如下:

1、让评语成为快乐的源泉。

教师的评价是学生习作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学生来讲意义重大。正因为这样,教师的评语必须尊重和保护学生在作文中表现出来的创造个性,肯定和激励他们的主观表现和创造热情。要想方设法、竭尽全力地发现学生苦心经营的语文美;要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认同他们的特殊情感;要情不自禁、欢天喜地赞赏那一个个精彩的片段。要让教师的评语成为温暖的阳光、和煦的春风;要让作文本发下去的那一刻,成为同学们的幸福时光。即使要批评,对学生指出并使他们认识习作中的局部失误,也是心平气和,用探讨、商量的口吻,争取心悦诚服的认可。以下略举一二:

“老师觉得你完全有儿童文学作家的天赋,你设计的故事情节奇幻美妙,你的场面描写令人叫绝,你的人物刻划个性鲜明,将你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寓于叙事抒情之中,极为吸引人。”

“你用活泼幽默的语言,兴致盎然地给大家介绍了自己的外貌、性格、爱好和才艺,给大家留下了小巧、顽皮、粗心又好学的印象,谁都会不由得喜欢上你呀!”

“你按照由外而内的观察顺序,逐一介绍了慧泉旁的植物、假山石和慧泉池内清澈的泉水、美丽的莲花、活泼的游鱼和好奇的乌龟,给读者带来一份宁静和快乐!”

“先表现妈妈对我的爱,再例举我对妈妈的体贴,母子之情温馨感人。”

“小狗撒娇的样子非常动人,让我忆起陪伴我童年的那条小黄狗。”

“乡村的人很纯,乡村的景很美,思念的情更真,可为什么不顺便写一写陶艺制作的独特乐趣呢?”

五、让评价成为交流的过程

在上一节中,笔者谈到建立面对读者表达的情境是激发学生表达欲望的有效途径。如果说习作时的情境是假想的、虚幻的,那么习作后的评价就可以让虚拟的情境成为美好的现实。分组交流,在喜爱的作文本上打星;组内推荐,在全班展示,享受同学们“啧啧”的赞叹声;由班级推选,习作上《实小教育》(学生版)发表,再经几千双眼睛的欣赏;最后由学校推荐投向各级报刊杂志,在更大的范围内交流。通过建立交流的机制,搭建广阔的舞台,可以让学生“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六、扩展美读,课内外结合,多方采撷美

首先,语文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能使学生在阅读欣赏中间接地了解大千世界,感受社会人生,同时也陶冶了情感,锤炼了思想,获得了多方面的生活感受和审美感受,为他们的语文审美创造奠定了丰厚的基础。其次,课内外阅读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能力和语感经验。语感作为内化了的言语模式,凝聚着特定的语词、生活经验和表达方式,并相互联结而构成“言语网络”。课内外阅读中的“美读”,有利于不断丰富和深化学生大脑中的“言语网络”,帮助学生扫清语言外化的障碍,获得语文审美创造的自由。还因为语感是带着鲜活的生活经验和整体性的思想、意念、情感、情绪等复杂心理的言语模式,这就使学生的言语表达体现了主观表现的性质,从而带来习作中语文美的丰富内涵和无穷意味。

鉴于以上两点认识,笔者平时非常重视将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课外阅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教师的指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使学生达到自能读书的理想境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读书活动,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逐步养成爱读书的习惯。如此三者有机联系紧密结合,必将达到作文教学的最优化。

【作者单位:昆山实验小学 江苏】

上一篇:小学生数学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下一篇:活化“纠错”方式 添彩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