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建筑的复杂性形态设计之我见

时间:2022-07-12 10:35:39

地域建筑的复杂性形态设计之我见

【摘 要】现代建筑在复杂性形态设计之下呈现出混沌、折叠以及平滑的形态特色。地域建筑由于时间、空间的不同而出现一定的差异性,也即丰富多变的地域形态。本文在此背景下论述地域建筑的复杂性形态设计。

【关键词】地域建筑;复杂性形态设计

复杂性形态设计是在地域建筑文化的基础上结合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多样性以及地域建筑技术形成的一种建筑设计方式。地域建筑的复杂性形态设计弥补了在较为技术化的非线性建筑观下所缺乏的人文精神,迎合了地域性建筑对创造性的要求。

一、简述地域主义与地域建筑的复杂性

1.地域主义建筑理论

地域性建筑理论突出强调建筑与地域技艺、文化以及气候等之间的联系,诞生与于二十世纪中期。地域性建筑理论批判了现代建筑的单一发展模式,迎合了多元化建筑发展的时代需求。地域建筑设计要素的出现追溯到现代主义初期,在当时一些主流建筑设计师的作品中多有呈现,如路易斯·康、阿尔托以及赖特等。到了上世界中期,柯蒂斯、弗兰姆普敦以及诺伯格舒尔茨等建筑师开始转向地域建筑设计领域,拒绝建筑设计的国际形式。在地域建筑实践方面有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柯里亚、巴拉甘安藤忠雄以及博塔等人,创作出了大量的地域主义建筑。随着当今时代建筑方式、建筑设计、建筑思维以及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融合了新模式、新思维、新技术的地域建筑作品大量涌现出来,大都呈现出多元化的建筑形态,最具有代表性的有坐落于西班牙著名的都市遮阳伞以及坐落于艾斯沃斯的葡糖酒厂。这些建筑作品中融入了地域气候、场所精神以及地域的自然形态等多种复杂性建筑因素。

2.地域建筑的复杂性

以孤立子理论、分形几何学以及混沌理论为主体的非线性科学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成立,强调所有的可知系统本质上都属于非线性的复杂系统。技术的变革必将引发建筑的新面貌,如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罗马的拱卷,直至十九世纪末工业革命引导下的现代建筑运动。同时我们也应该明白,复杂性科学不仅从建筑技术上影响建筑,还通过对人类哲学观与认识观的影响进而对建筑设计思想产生影响。至此,复杂性哲学观和科学理论开始逐步运用于现代建筑领域中。

3.建筑地域性与复杂性的高度融合

当今时代复杂性建筑已经普遍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在世博、奥运之后,各类衍生扭曲、褶皱叠加以及流动光滑的建筑陆续出现。许多本土建筑设计师在建筑设计中融入了非线性观念,将建筑地域性与复杂性进行了高度融合,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齐欣设计的杭州西溪会馆的“穿透曲折”形态、出自于李晓东的坐落于福建下石村的桥上书屋的整体性设计、由刘克成设计的陕西富平国际陶瓷艺博物馆的摺叠形态等。

二、地域建筑的复杂性形态设计

地域建筑的复杂性形态设计重点在于建筑地域性与复杂性的高度融合。地域建筑的复杂性形态设计有以下几个影响因素。

1.数学逻辑

在古罗马与希腊时期,数学比例是确定古典柱式基础的主要方式,体现了建筑的理性设计。我国建筑结构从唐宋到明清一直采用“法式”、“做法”以及“定制”确定建筑的结构,建筑构件的形制、取材由清朝官方所颁发的“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和明朝官方所颁布的“营造正式”以及宋朝官方颁布的“营造法式”所确定。我国传统的建筑建立在较为系统的数学逻辑思想之上,也因此在古建筑领域常常运用新兴的参数化。传统的数学概念与建筑的复杂性有着本质意义上的区别,这也是造成古今建筑差异性的原因之一。由于近代建筑结构由传统简单的数学计算慢慢过渡到非线性,使得现代建筑形态越来越复杂,建筑形态开始由较为固定的数学比例转变为不确定的复杂性,使得复杂形态开始成为了现代地域建筑新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建筑能耗的模拟、基于生态理念上的通风、采光设计和结构的计算以及建筑形态的整体建模等都需要数字化技术加以辅助。

2.技艺的演变

传统地域建筑的技艺经过了建筑工匠与建筑设计师对地域材料的长期运用方式的累积,不仅体现了对当地生态资源的可持续运用,还包含了地域性的技术经验和文化。记忆的演化、技艺的改良和装饰化是传统建筑技艺的对应方式。技艺的演化随着时间的交替与空间的变更而不断延续,是对地域建筑进行动态考虑的主要因素。如出自于皮亚诺之手的芝贝欧文化中心,采用当地传统的“棚屋”建筑形态,选用木头与钢节点并置的设计结构,用现代技术形式诠释了当地的地域建筑技艺特点。为了延续地域形态,解决当地潮湿炎热的气候对建筑环境的影响,在综合考虑通风、日照的需求的基础上,设置了双层表皮结构:在里层上下玻璃位置处按照不同的情况设置了关闭与开启;外层设计为横向百叶与竖向骨架,不仅实现了通风,还能够遮挡阳光,可谓一举两得。

3.人文意象

建筑和建造不同,建筑不仅有具体的物质形态,除此之外还包含有建筑意象。古时皇家宫殿建筑设计色彩华丽,气势恢宏,注重追求壮丽雄伟、华丽富贵的情怀;而位于江南的豪士文人的居所,则具有平和亲易的特点,更加追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传统的地域建筑通常以平面构成、符号装饰等方式诠释场所文脉与地域文化。而复杂性形态更加注重的是地域人文环境的本源,突现的是对非建筑意象的抽取,选择运用抽象思维方式来提炼人文情怀。如位于西安建大校园由刘克成设计的贾平凹文学艺术馆的一处历史地段的设计,原建筑是类似于大写“L”形态的一幢旧楼,刘克成在综合考虑对建筑场地延续的基础上,在最大范围内保留并延续了古朴的墙面以及建筑的砖混结构,使用玻璃、钢材以及混凝土以朴素的灰色调与原建筑展开“古今对话”。刘克成以新颖的观点诠释了建筑作为文学艺术馆的功能,将光影作为重要的设计手段,在建筑东南面设置曲折变化的“光廊”,建筑光影随着白天太阳光照射角度的变化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动态。

4.自然因素

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对复杂性科学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可以说,复杂性科学的出现与自然科学的研究密不可分。人们的自然观自牛顿力学面世之后有了显著的改变,一度认为自然界宇宙的运行速度是可以进行精确计算的,但非线性科学和量子理论的出现使得人类的世界观、认识观再次出现变化,充分认识到了自然界的复杂性。在此背景下,美国建筑评论家查尔斯·詹克斯提出了“宇源建筑”的建筑概念,揭开了由复杂性研究引发的新的建筑风格的真面貌。查尔斯·詹克斯认为构造于自然界的建筑就应该尽量亲近自然,尽可能多使用自然界的材料。查尔斯·詹克斯的新建筑观点与地域建筑和地域自然条件的联系相吻合,印证了复杂性建筑的特性。如来自日本的建筑设计师远藤秀平设计的泡泡游客中心,以混沌的方法采用当地的锈钢和雪松原木作为建筑主材料将自然环境与建筑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将自然山坡地域与建筑曲折的形态相融合,并没有对屋面与墙面加以区分,营造了建筑与自然的一体化。远藤秀平认为现代建筑的不同形态的呈现是由建筑设计师们通过对天花板、地卖弄、墙体、柱子和梁等进行组成而形成的不同的建筑流派和风格,他认为是一种“组合型建筑”。之所以有这样的建筑观点,基于其将建筑分为了天花板、地卖弄、墙体、柱子和梁等不同的较为独立的个体。

三、结语

本文在对地域主义与地域建筑的复杂性以及二者的高度融合的详细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地域建筑的复杂性形态设计。地域建筑的复杂性形态设计需要综合考虑数学逻辑、技艺的演变、人文意象以及自然因素。

参考文献:

[1]曾一龙.复杂性形态语言在地域性建筑设计的应用解析[J].重庆大学学报,2012(09)

[2]邹磊.当代大空间建筑复杂性形态设计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1(08)

[3]曾卫,曾一龙,郭可为.地域性建筑的参数化立面设计探索——以开县博物馆规划馆为例[J].新建筑,2013(02)

上一篇:浅论市场经济下政工工作重要性 下一篇:浅谈软地基分类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