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发展:从自我取向走向学生取向

时间:2022-07-12 07:08:52

教师专业发展:从自我取向走向学生取向

摘 要:人的发展过程是从自我关注开始的,正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满足了基本的需要,才会追求高层次的需要。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如此,在动态的教师专业发展中,从满足自我基本需要到追求高层次的需要,经历了从自我取向到学生取向的过程。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层次理论;自我取向;学生取向

叶澜教授给“教师专业发展”下的定义:“教师专业发展即教师的专业成长或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1]王长纯教授认为,“教师的发展是作为社会职业人的教师从接受师范教育的学生,到韧任教师,到有经验的教师,到实践教育家的持续过程。教师发展的核心是教师的专业成长。这种专业成长是一个终身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道镕、职业情感、社会责任感不断成熟、不断提升、不断创新的过程。”[2]因此,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基于个体特有的实践经验,不断丰富、更新自己专业知识结构、专业技能,生成具有个体特征的教育智慧的过程,此过程贯穿于教师职业生涯的始终。

“根据福乐(Fullor)对教师生涯发展的研究,他认为教师生涯发展有不同的阶段,早期关注的是教学情境与自我的社会地位,到一定的发展阶段则表现出对学生发展的关注,而且这个转变通常可以视为这是一般教师向专家型教师发展的标志。”[3]“一般型教师”关注的是自我取向,而“专家型教师”关注的是学生取向。因此,从教师自身的利益出发探讨教师专业发展,帮助教师实现从自我取向到学生取向,从“一般型教师”到“专家型教师”是非常必要的。

一、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1943年在其著作《动机论》中提出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五个层次,它们依次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的需要是递进关系,低一级需要得到满足后,必然会去追求高一级的需要。其中前四者是人的基本需要,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的需要。高层次的需要可以激发人们通过努力不断满足自身的低层次需要,进而追求的动力。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需要,即最大程度的实现自我价值,体现自己的人生意义。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取向”

根据需要层次理论,教师作为一个自然人,首先要满足教师的基本需要(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而教师作为一个社会人,工作是教师实现基本需要的主要途径。作为职业角色的教师在其专业发展的初级阶段着眼点在于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因此,教师的专业发展初级阶段表现为以“自我取向”为利益出发点。

“自我取向”在初任教师身上较为常见。由于面临新的就业环境,对于自己的切身利害,比如较为关注,着重表现为凡是与自己利益直接相关的,都非常的用心,比如自己在工作岗位上能否得到领导同事的认可、薪资报酬等,对学生的关注较少,不能真正理解“教师”的职业角色和功能,常常误认为教师专业发展对自己来讲没有益处,因为这些都是从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来考虑的。由于教师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认识不足造成的 “自我取向”不仅不利于教师积极参与教育改革,而且对教育改革夹杂有不满情绪,因此,帮助教师认识到教师专业发展对自己的益处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学生取向”

“人本心理学强调,人性有以往心理学没有估计到的更高境界。人具有丰富的远远还没有发掘出来的巨大潜力。人最大的幸福就是看到自我的成长,以更高层次的需要引领低层次的需要,使需要层次系统处于和谐状态。”[4]对教师职业有正确的认识是教师实现自我需要的前提。“库姆斯(Combs)提出,‘一个好的教师首先是一个人,是一个有独特人格的人,是一个知道运用自我作为有效工具进行教学的人’。”[5]因此教师的自我实现的在于如何发挥教师的作用,而作为教师,其职业特点决定其最终的目的,即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如何培养优秀的学生与教师利用自身的有效性,即有效进行教学有关。

在日常教学中,能从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组织教学内容,将文字符号传递的知识信息以符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呈现出来,帮助学生吸收并在生活中体验认识这些知识信息,是教师在工作中以“学生取向”的做法。为了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以“学生为取向”的教师在日常生活实践中,积极主动的不断探索自己的教学风格,形成具有个人特征的独有的教学理念,摆脱了“一本书、一支粉笔,一辈子”的枯燥、乏味的教学生涯,为每一节课注入新的活泉,对待同样的知识和不同的授课对象,因材变换授课方式,使得“旧课常新,新课生辉”,每一堂课都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建构新知识,共同享受学习的动态过程。我国的李镇西、李吉林、窦桂梅等优秀教师他们独特的教学理念、丰富的教学成果与他们对学生的热爱,教师工作的热爱,并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提炼教学实践经验、不断提升自我的专业发展是分不开的。他们在工作中坚持为学生发展而不断提升自己,不知不觉在以“学生取向”的教学中,既满足了自身的基本需要,也实现了自身的高层次需要。

四、从“自我取向”走向“学生取向”

(一)改变教师的认识,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需要

“从评价学的观点来看,目标按其依赖关系可以分为‘实质性目标’与‘工具性目标’两种类型。”[6]对于教育来讲,教育的结果即 “实质性目标”——学生,而教师的专业发展为工具性目标。实际性目标的实现依赖于工具性目标的不断发展完善。因此,学生的发展直接受限于教师的发展,而教师的发展核心在于教师的专业发展,而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实现自身价值,满足自身需要的最佳途径,可以说教师在以“学生为取向”的专业发展中,可以实现“自我取向”所期望获得的利益,专业发展的“学生取向”是教师专业发展“自我取向”的归宿和目标,是帮助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双赢策略,受益的不仅是学生,还有教师个人。也就是说,教师在以“学生取向”的专业发展过程中,同时实现了“自我取向”的既得利益。以“学生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与以“自我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是相互促进、相互统一的,帮助教师认识“自我取向”与“学生取向”的这种关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所在。

(二)学校给予积极支持,用发展的眼光看教师专业发展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具有远见卓识的教师,教师的才能施展又离不开协调的学校环境,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系统的正常运行依赖于学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协调。在教师入职期,学校应给予积极的关怀,增强新教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帮助教师尽快适应教学生活,满足教师的基本需要,帮助教师认识到自身专业发展的重要性。

我们一直强调要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就教师的职业特点来看,教师也是发展中的人,教师的成长是动态的成长,因教学实践而不断丰富自我的成长,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可以看作是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成长,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此,我们同样要用发展的眼光对待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教师营造一个宽容的发展环境,帮助教师从被动发展走向自主发展,成长为专家型教师。

(三)珍惜反思教学关键事件,提升个体实践经验

教学关键事件指的是在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中,发生的对教师的思想认识触动的教学事件,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冲突或者碰撞,这是教师经验积累的生长点,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点。对教学关键事件的认真反思,可以帮助教师融合教育理论与实践,从实践中不断验证理论,提升理论,生成的理论再指导实践,不断的循环,最终形成具有教师个人生命特征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经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共同构建知识意义的过程,教学是教师基于自身的生活实践内化知识,再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对知识进行加工,最后以易于学生理解的表达方式将知识信息外化,传递给学生。因此,在教师与学生构成的学习生态系统中,教师对教学事件要有敏感性,认真思索其的缘由,抓住自身专业发展的生长点。

总而言之,“学生取向”与“自我取向”的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相互统一的。教师在“学生取向”的时候,同时也满足了“自我取向”,然而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仅仅是“自我取向”,那么教师“自我取向”希望获得的基本需要和高层次的自我需要都无法实现。因此,以“学生取向”的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可以满足教师的基本需要,而且可以通过促进学生的发展满足教师自我实现的高层次的需要。“学生取向”是教师专业发展“自我取向”的最好归宿。

[参考文献]

[1]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杜,2004:226.

[2]王长纯.教师专业化发展:对教师的重新发展[J].教育研究,2001,(11):45—48.

[3]应湘,向祖强.教师专业发展与学生成长[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159.

[4]许继红.提升你自己[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15.

[5]陈玉琨著.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77.

[6]陈玉琨著.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77.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天津300387)

上一篇: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传感器与测试技术课程... 下一篇:中高职衔接的系统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