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论绘画状态

时间:2022-07-12 01:27:13

也论绘画状态

摘要:大师的画和儿童的画看起来都是良好状态下的产物,大师因为谙熟绘画的规则及技法,在创作时已经达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地步,故能在作画时超越法度和规矩的限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创作天赋,这是一种超凡脱俗的绘画状态,而儿童画乃因为儿童没有受到专业美术知识的教育,故在作画时根本不通晓作画规则而敢于随其情性随意涂抹,在作画时流露出儿童特有的天真烂漫的情感,反而有一种未经雕琢的天然之美。

关键词:绘画;状态;儿童画;大师

中图分类号:J0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8-13-2

常听到身边有画画的朋友道,“这几日画画的状态很好”,或“这些日子画画没有进入状态”,不由得令人想起唐代大书法家孙过庭,在他著名的书法理论著作《书谱》中曾提到书法创作的几种状态:“神怡务闲,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时和气润,三合也;纸墨相发,四合也;偶然欲书,五合也。心遗体留,一乖也;意违势屈,二乖也;风燥日炎,三乖也;纸墨不称,四乖也;情怠手阑,五乖也。”[1]这“五乖五合”非常精辟而形象地论述了在书法创作中外界和人自身的因素对作品产生的影响,如果碰到的都是有利的因素,那么更有利于创作者的水平发挥,相反,如果不利因素找上门来,则创作就会受到影响,难以写出好的书法作品了。孙过庭这段话是用来说明书法创作中创作者的心理状态的,在我看来,也同样适用于人在绘画创作中的状态。不但如此,就绘画而言,应该比书法创作中所指之状态的涵义更加深远一些。孙过庭所述之状态多半指的是外界因素对人的影响,如“纸墨相发”和“纸墨不称”,而在绘画创作中,人除了受这些外力影响之外,人与绘画作品之间的相互作用才是最决定于人的状态的因素。虽然有“书画同源”一说,但是书法与绘画只在很小的范围内才“同源”,如笔墨工具和用笔特点等有限的地方似乎可以找到相似点,除此以外,书法和绘画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如绘画中的造型和色彩就是书法所没有涉及的领域。所以绘画比书法涵盖的面积更广也就理所当然了。

人在绘画中的状态,一般来讲指的是人自身的状态,很大一部分指的是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对作品的一种感觉,即对创作中作品的驾驭能力。从这一点来看,大师的画和儿童的画看起来都是良好状态下的产物,大师因为谙熟绘画的规则及技法,在创作时已经达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2]的地步,故能在作画时超越法度和规矩的限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创作天赋,这是一种超凡脱俗的绘画状态,按照古代中国画坛评判一张画的标准,可以称之为“逸品”“妙品”或“神品”之类。而儿童画乃因为儿童没有受到专业美术知识的教育,故在作画时根本不通晓作画规则而敢于随其性情随意涂抹,在作画时流露出儿童特有的天真烂漫的情感,反而有一种未经雕琢的天然之美,很多受过专业美术教育的人创作的画还不及儿童画的淳朴天真,是因为其在创作时受到规则的束缚太多,在技法上虽比儿童画来得成熟,但是看画面的气氛始终是僵硬而苍白的,可见其在作画时的状态并不佳。但是儿童随着年岁的增长,那种珍贵的稚拙之美在其绘画作品中往往已了无痕迹,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缺少率真的世故之感,这说明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思想行为受到社会生活的影响,孩童时期天马行空的天性已然被世俗的约定所束缚,表现在绘画上自然已没有之前的率真与浪漫,可见这时期作画的状态并不及儿时了。从这里可以看出,绘画状态的“保鲜”对一个致力于绘画的人是非常重要的。绘画大师和不懂绘画技法与理论的儿童的相似之处,就是他们都保持了绘画的良好状态,所以他们的画在一定程度上是相通的。但不能由此说这两者的绘画价值都相同,毕竟绘画大师的作品是经过艺术道路上艰苦的历练才形成的,是一个从“无法”到“有法”,再到“无法”的艰辛蜕变,而儿童画画却是天性使然,没有绘画技法的“有法”束缚,只是处在第一个“无法”的阶段,但是这个“无法”却和绘画大师最后的“无法”仅在状态上相似而已。

在中国绘画史的长河中,能被世人称之为大师的人并不多,尤其是在当代。即便是大师,也必不是天生的,那么他的绘画历程也必是经过从儿时到成年后甚至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到最后有了很高的艺术成就才成为人们推崇的大师的。从儿时到被称为大师的这段时间,其绘画状态必然也是从最初不谙世事的天真烂漫到中途的世故曲折,最后才到达绘画艺术的巅峰之境,其间的艰苦付出自不消说,尤其是在艺术道路上的“有法”阶段,调整好自己在绘画中的状态当是绘画大师们一直在努力追求的事情,也是绘画界大部分暂还不能称之为大师的人的追求。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纵然我们不能到达最远的目的地,但至少我们欣赏了沿途的风景。”抱着欣赏风景的心情去走脚下的路当然远比只求一味紧张地追逐目的地的状态要好得多。我们追求的目标就好比是远处的目的地,在迈向它时艰苦的跋涉中我们固然觉得累,但是不能因为累就忘记欣赏沿途的风景,即在努力学习绘画理论和技法知识的同时也要保持良好的绘画状态,方能不丢掉绘画艺术最本真的东西。纵然绘画大师并不是那么轻易就能出现,但从他们的绘画历程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重要的“成功秘诀”,这些也是一般学绘画的人容易忽视的。对于绘画作品来讲,思想艺术性总是比绘画技法来得重要。儿童的画之所以能打动人,也是这个道理。虽然儿童的思想还谈不上艺术的高度,但是它有纯真的一面,符合艺术审美的要求,所以就算儿童画的技法很简单,只要展现了动人的情感,只凭借这一点,就比那些只重视绘画技法却没有思想内涵的作品强一百倍。“气韵生动”是南朝谢赫的绘画理论“六法”中最重要的一条评画标准,其他的五法,如 “骨法用笔”“经营位置”“应物象形”“随类赋彩”“传移摹写”都指的是绘画技法,但是“气韵生动”却是体现了创作者在绘画过程中的良好状态,因此,人在作画时的状态好坏直接影响其作品的质量。当然,这里所指的状态是外界的因素和自身修养水平合力的影响所致。

现代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达,诱惑也多,人的欲望和压力也渐次增大,真正在绘画艺术上达到“无法”的人似乎越来越少了,很多人画画的目的不是出于对艺术的追求,而掺杂了太多的功利因素,表现在作品中的“清气”太少而“浊气”太重,如何能到达“气韵生动”的要求呢?这也是当代的绘画界难以出现大师的原因之一。而大多数人还在朝着“有法”的方向努力,或者早已经达到“有法”的阶段,只是自身的绘画状态不佳,即没有注重对自身修养的提高,所以他们的画作也难以达到“气韵生动”的标准。可见,要想在创作过程中保持良好的状态,除了如大书法家孙过庭提出的“五合交臻”这些良好的外部环境外,加强对自身艺术素质的修养是决定性的条件。人在儿童时期的绘画创作是没有经过绘画专业知识和技巧训练的,只是凭借与生俱来的天性和感觉进行创作,虽有难得的天真之美,然因没有理论基础做指导,随着年岁的增长,童年时的淳朴率真未免被世俗的尘埃所掩盖,且人的成长是必然的,对外界事物和人自身的理解必然也将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所以,对于本身就是“高于生活”的绘画艺术来说,画画并不是像儿时随意涂鸦那么简单,从“无法”到“有法”容易,但是从“有法”到“无法”的境界就并不那么简单了。关键的一步就是在“有法”的同时还能保持儿时的浪漫心境。明代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两游黄山,赞叹说:“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又留下“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美誉。绘画艺术中的“无法”状态,与徐霞客登上黄山的心情应是一样的,是一种“绚烂之极归于平淡”[3]的状态,也是绘画的最佳状态。

参考文献:

[1]萧元.初唐书论[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7:125.

[2]萧元.初唐书论[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7:141.

[3]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6.

作者简介:

韦桂来,湖北科技学院艺术学院。

上一篇:浅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阈中的生态文明建设 下一篇:“海国文明”的学术价值、时代意义和社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