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国文明”的学术价值、时代意义和社会作用

时间:2022-06-04 06:45:31

“海国文明”的学术价值、时代意义和社会作用

摘要:黑格尔说:“中国没有分享海洋所赋予的文明,海洋没有影响他们的文化。”“海国文明”的提出,就是要弥补这种文化缺失,就是要抹平这种不公平的文化待遇。中国众多的海滨邹鲁、滨海胜地创造了影响深远的“海国文明”。

关键词:海洋文化;海国文明;意义;价值;作用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8-45-2

福建泉州市泉港区有处蚁山新石器遗址,蚁山人及其聪慧勇敢的后人开启了彪炳千秋的“海国文明”序幕。在泉港区圭峰半岛上,有一座彰显人类智慧和人文关怀的航标石塔――圭峰塔,上面镌刻着一幅气势磅礴的对联:起海国文明,作东南巨镇。

是的,海国文明!或许您略有耳闻,或许是第一次听说。但您熟悉,或者不熟悉,她就在那里,不悲不喜,流传千年;您理解,或者不理解,她就在那里,不来不去,璨然绚丽。

一、掉掉书袋说“海国”

要了解“海国文明”,首先要解决:什么是“海国”?考据学家有个嗜好,阐述事理一定要引经据典。笔者这里也要翻一翻书袋,窥视古代典籍中“海国”之意义。

(一)《海国闻见录》

最早提出“海国”概念的当属清初陈伦炯。陈伦炯系今厦门同安人,其父陈昂曾随施琅平定台湾,又出入东西洋五年搜捕余党。伦炯少从其父,熟闻海道形势。及袭父荫,多处任职地皆滨海之地。陈伦炯于雍正八年(1730),以父子两代人的心血积累写成《海国闻见录》一书,详细介绍中国东北、东南沿海的海洋地貌、水文航运、海防形势和东亚、东南亚的航海知识,尤其是破天荒地介绍了非洲和欧洲的地理情况,是首个画出了东半球地图的中国人。陈伦炯之“海国”,乃指“中国沿海”及“海外之国”。

(二)《海国记》

再有关于“海国”的专著,系今江苏苏州人沈复于嘉庆十三年(1808)所著的《浮生六记》之卷五《海国记》。《海国记》记述了大清使团使琉球途经的见闻,明确记述了古钓鱼台(岛)归属中国。

(三)《海国图志》

让“海国”一词为世人瞩目,应归功于中国近代新思想的倡导者魏源,他的《海国图志》一书于1843年1月初版刻印于扬州。该书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

(四)《海国四说》

之后还有林则徐幕僚、广东顺德人梁廷于1846年所著的《海国四说》一书,这是清末“筹海防夷”著述中最具代表性的著作,该书以中国人述外国事,合《耶苏教难入中国说》、《合省国说》、《兰仑偶说》、《粤道贡国说》为一书。

中国古人想象中国四周大海环绕,认为中国位于中心,其他的国家都在海外。直到明朝末年,外国传教士利玛窦带来了世界地图,中国人才知道中国不过处于世界的一隅,可仍然对偏于一隅的地图画法于心理上不能认同。

沈复、魏源、梁廷等人仍没有摆脱中国中心观念的影响,“海国”均用来指中国之外的所有“海外之国”。即使是晚清新思想的倡导者魏源,其实已经清楚许多国家在陆地上与中国是连在一起的,但受“中国中心论”的钳制,只好把“海国”分为“海岸之国”与“海岛之国”,将在地域上与中国相连的国家称为海岸之国,将真正的“海外之国”称之为海岛之国。也就是说,世界各国不是“海岸之国”就是“海岛之国”。这显然是掩耳盗铃之举,这样的“海国”自然不能作为本文议题的合理选项。

而比三人早生近百年的陈伦炯,却难能可贵地摈弃了自大的观念,于《海国闻见录》一书中大胆吸收了西方地理知识,准确将大清国放在欧亚大陆的东部一角。毫不夸张地说,《海国闻见录》一书代表了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地理著作认识世界地理的最高水平,但由于乾隆年间开始的长期闭关锁国等因素,这本书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陈伦炯之“海国”所指的“中国沿海”部分,至今仍有其科学、积极的意义。加上“海国”之“国”,可与“北国之春”、“红豆生南国”之“国”义理一致,窃以为,本文之“海国”应取“沿海(或海滨)国土”之意。

二、“海国文明”是哪门子文明

从字面上看,海国文明、海洋文明、海洋文化有类同之处,不是近亲,也应在五服之内。

《辞海》解释:“文明指人类社会进步状态,与‘野蛮’相对。”具体而言,文明是指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也指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表现出来的状态。而“海洋文明”是指人类历史上主要因特有的海洋文化而在经济发展、社会制度、思想、精神和艺术领域等方面领先于人类发展的社会文化。

可见,海洋文明是一种综合社会文化,是一种主要得益于海洋文化,并且领先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社会文化,是同时代所有社会文化中的“高富帅”。

一个国家或地区即使位处海滨,即使有比较发达的海洋文化,并不一定产生海洋文明。古埃及和古巴比伦都靠海,但其文明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大河,这是不争的事实。尽管中国有漫长的海岸线,也创造了丰富的海洋文化,但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得益于海洋的不多,所以也算不上海洋文明。古代日本文明与海洋的关系远比中国文明与海洋的关系密切,然而其文明程度却远不如以长安为中心的中华文明,所以也不能算是海洋文明。太平洋诸岛的土著文化,其文化与海洋的关系十分密切,也创造了一些海洋文化,但却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当然更算不上海洋文明。

把海洋文化比作存款,有在银行开户(靠近海洋),基本上会有存款(海洋文化),但这种存款如果无法证明是同时代的首富(处于时代领先地位),就不能称之为“海洋文明”。基于此,“海国文明”的提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时代意义和社会作用。某一沿海国家或地区具有比较发达的海洋文化(有大量的存款),虽然在同时代不具领先地位(不是首富),但在本区域的各种社会文化中占主要地位(存款是本人资产的主要成份),可称之具有“海国文明”。

人类在生存、发展的历程中,与浩瀚而又神秘的蓝色空间发生无穷的纠葛,逐步认识了海洋。这一伟大过程,是人类智慧的灵光照临海洋的过程,同时也是人类创造海洋文化、形成海洋文明的过程。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不仅孕育了灿烂的大陆文化,同时也诞生了辉煌的海洋文化。没有中国首创的多桅多帆、平衡舵、披水板、减摇龙骨等,以及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也就没有了航海业,更谈不上海洋文化和海洋文明。但黑格尔在他的《历史哲学》中提道:“尽管中国靠海,尽管中国古代有着发达的远航,但是中国没有分享海洋所赋予的文明,海洋没有影响他们的文化。”这种推论是正确的,但不能不说是一种文化缺失和时代遗憾,对于千百年来海洋文化一直处于本地区社会文化主要地位的中国沿海的众多区域而言,更是不公平!

上一篇:也论绘画状态 下一篇:清水丽人――刘泉义笔下的盛装苗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