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豫剧的传承与发展

时间:2022-07-11 11:49:29

现代豫剧的传承与发展

摘 要:本文旨在以历史的发展为脉络,以各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豫剧现代戏为依托,从塑造人物形象、烘托剧目氛围、升华剧目主题等方面,对豫剧打击乐器的改革与创新进行研究。

关键词:豫剧;打击乐;创新与改革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4-0150-01

打击乐器在我国各类戏曲中都是必不可少的伴奏乐器。打击乐器种类繁多,除了大家比较熟悉的京剧打击乐之外,全国还有多个戏种的打击乐,如:四川的川剧打击乐、陕西的秦腔打击乐、广东的粤剧打击乐以及河南的豫剧打击乐等等。这些打击乐都具有各自的不尽相同的音色和特点。

我们豫剧打击乐的锣鼓经,大多取自于京剧。除唱腔中仍保留地方的特色外,大致与京剧基本相同。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随着广大豫剧观众欣赏水平的逐步提高,打击乐器的伴奏水准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豫剧打击乐器在现代戏中的改革和创新,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早在那时打击乐在伴奏手法上就开始有意识地区别于传统剧目。由于现代戏大多取材于当代题材,乐队又多是民乐与西乐的混合乐队,因此打击乐的伴奏与锣鼓点也要随着剧情及乐谱而定,不能像传统剧目那样可以随着演员的临场发挥而发挥。现代豫剧的打击乐伴奏,也必须像其他乐器一样,要服从乐谱和配器的安排,更多作用于音乐色彩上。当没有音乐和唱腔时,要在剧情上营造不同的情绪和氛围,也担当着衔接道白与唱腔的任务。

在早期的豫剧现代戏《小二黑结婚》中,开幕曲的喧染就是由小锣、小钗、堂鼓和云锣来表现的。旋律中欢快跳跃的锣鼓点,很形象地刻画出了年轻姑娘小芹的人物性格特点,以及这个人物欢快喜悦的心情。为了使该剧的音乐和唱腔更加富有浓郁的地域特色,也为了让剧中人物个性更加生动丰满,该剧的音乐设计在剧中让多种打击乐器贯穿其中。

在现代豫剧《朝阳沟》中,第一场开幕曲四个长音后,打击乐就紧紧跟随穿来,喧闹热烈的效果立刻将剧场的气氛推上了一个高潮。接下来越来越密集的锣鼓点将观众们带进了那个轰轰烈烈上山下乡的火红年代。打击乐在此紧锣密鼓的运用,不仅让《朝阳沟》的开幕显得紧凑和生动,也能立即将观众们的注意力引入剧情中;第五场的开幕音乐中,同样是打击乐首先演奏出强烈的节奏。在银环下山的那场戏中,当银环唱着“大步跑来小步走”离开朝阳沟时,打击乐用高音锣演奏出急促的急急风锣点,以表现银环决定离开朝阳沟的迫切心态,而当银环来到叉路口突然却步时,打击乐也戛然而止。稍顷,长笛缓缓演奏出山风般清澈的音符,荡涤着银环焦躁的心情,她的心绪一下平静了下来。打击乐随后采用低音锣,以沉重缓慢的锣点,敲击着剧中人物的心灵,表现出其恋恋不舍、难决去留的极端矛盾复杂的心境。

现代豫剧精品剧目《香魂女》的伴奏音乐,用西洋打击乐的定音鼓和吊钗,以滚奏和撞击的方式来表现香嫂的磨难与坚韧;用小钗小锣跳跃般的音色来表现礅子的痴傻和率真;用大筛锣沉闷压抑的敲打来表现封建残留意识和买卖婚姻对环环的重压和蹂躏;用三弦和低音小锣的滑稽诙谐来刻画二东好吃懒做的无赖流氓形象。

在现代豫剧《村官》中,打击乐在传统民族打击乐的基础上,又大胆地引用了西洋打击乐。如:定音鼓、小军鼓、大铙(也称大钹)等,更增添了打击乐的表现力,也在宏大场面的气势营造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表现村支书李天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人物形象时,演员们在舞台上做摸、爬、滚、打等幅度比较大的形体动作时,音乐配器方面还运用了民族打击乐器与西洋打击乐器相互交替的演奏方法,强烈而又急骤,精准地演绎了村支书李天成平实而又高大的形象,也将整个剧情推向了新的高潮。

同样,在二零一一年推出的大型现代豫剧《焦裕录》,为表现焦裕录同志带领群众抗风治沙、抵御洪水的宏大场面,主题音乐大量运用了民族打击乐和西洋打击乐,以震撼的音乐效果向我们鲜活地呈献了一场听觉盛宴!

在文化事业大繁荣大发展的今天,现代豫剧要牢牢把握改革与创新的时代机遇。具体到打击乐的传承与创新,就必须要有一个质的飞跃。与传统的历史剧目相对比,打击乐在豫剧现代戏中的使用频率显得较少,但少而精是它的主要特点之一。豫剧现代戏中运用打击乐大多要考虑到舞台的整体艺术效果和风格,追求清新与唯美,还要根据剧情的发展及人物心境的需要力求贴切与流畅。因此,豫剧打击乐的持续发展与传承是一个新的课题。在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中,许多新编剧目就已引入了西洋打击乐器——定音鼓、小军鼓、铃鼓、排鼓、吊钗、大钹和三角铁等等。可以说,它们都使豫剧这门艺术在听觉上更加丰满完美,也更加富于艺术张力与感染力。

总之,打击乐器是民族的,是传统的,但也是现代的。它在我国广袤的戏曲领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和价值。它不仅是一种具有独特音色的伴奏乐器,还是一个极富表现力的艺术载体。打击乐不管在戏曲界、音乐界还是在舞蹈界都是不可或缺的!

参考文献:

[1]王幸勋.浅谈豫剧的变革和发展[J].中国戏剧,2006(8).

上一篇:宜兴紫砂壶的魅力之我见 下一篇: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特点及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