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优势极限论与国际产业转移

时间:2022-07-11 11:03:29

比较优势极限论与国际产业转移

摘 要:按照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进行国际产业转移之后,规模经济的存在促使行业劳动效率的大幅度提高。国际分工和规模经济带来的行业产量增加的速度一旦超越世界市场需求增加的速度,产能过剩和贸易摩擦将不可避免。而且发达国家在国际产业转移中获得的收益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好处远远超过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如果没有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将一直处于产业结构的低端。所以,发展中国家长期按照比较优势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将陷入比较优势陷阱。为此,必须把国家创新竞争力、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转移有效结合起来。

关键词:比较优势;国际产业转移;规模经济;极限

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0-0046-02

一、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

1817年,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在其名著《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批判地继承了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提出了解释国际贸易具有普遍意义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不仅仅在于两国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存在比较差异时仍有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可能。国际产业转移与国际分工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发达国家一般将本国不具有比较优势的“边际产业”整体转移给其他发展中国家,自己保留了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产业而把生产低附加值产品的产业整体或部分转移到具有比较优势的落后国家。

发达国家或地区把失去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产业转移到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或地区。这有利于产业转出国把资源要素从传统产业部门中释放出来,为新兴产业部门开展产业技术创新开辟更大的空间,实现国家竞争优势的再造。对转入国而言,在承接产业和企业转入的同时,往往还会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这些技术会被移入国家的相关产业模仿、消化和吸收,提升移入国产业技术水平,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开辟新的产业发展空间,激发自主创新的潜能和动力。总之,不管是产业转出国还是转入国都存在规模经济的事实。

二、比较优势极限论

假定存在规模经济效应,按照比较优势理论来进行国际分工、国际贸易和国际产业转移。一方面每个国家只能选择若干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进行大规模专业化生产,规模经济的存在会促进该行业劳动效率的提高,这些行业的产量持续大幅度增加。发达国家从国际产业转移中获得的利益越来越大,承接产业转移的落后国家获得的利益越来越少。如果产量在一定时间之后超过国际市场容量,一旦超越这样一个时间极限,产能过剩,超越外国消费者的购买力,外国就会有巨大动力产生贸易摩擦。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长期按照比较优势进行国际产业转移,发达国家越来越占领产业结构的高端,而承接产业转移的落后国家越来越处于产业结构的低端。在比较劣势的产业上劣势更加明显,在产能过剩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上优势进一步扩大,结果是产能过剩加剧,贸易摩擦不可避免。下面我们以中国和美国为例来解释比较优势极限论。

假定美国计算机的劳动效率是10单位/劳动日,棉布的劳动效率是300单位/劳动日;中国计算机的劳动效率是5单位/劳动日,棉布的劳动效率是250单位/劳动日;美国在计算机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因为计算机的生产效率是中国的2(10/5)倍,而棉布的生产效率只是中国的6/5(300/250)倍。中国在棉布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按照比较优势分工,美国把棉布转移到中国生产,中国将专门生产棉布,美国专门生产计算机。那么转移前美国生产、消费计算机7单位和棉布90单位;中国生产、消费计算机2单位和棉布150单位。中美合计生产计算机9单位、棉布240单位。国际产业转移后,美国专门生产计算机10单位,中国专门生产棉布300单位。计算机和棉布的世界产量分别比转移前增加1单位(11%)和60单位(25%),美国生产的计算机比转移前增加43%,中国生产的棉布比转移前增加100%。中美进行计算机与棉布的交换,交换比例为1∶50,贸易后美国消费计算机8单位、棉布100单位,中国消费计算机2单位、棉布200单位。产业转移带给美国的利益是计算机增加1单位和棉布增加10单位,带给中国的利益是棉布增加50单位,计算机没有任何增加。产业转移后美国保留了产业结构的高端即计算机产业,中国则相反保留了产业结构的低端即棉布产业。

1.国际产业转移带来的比较优势极限

可以看出,国际产业转移之后,计算机世界产量Qc比转移以前的产量Q0增加1单位/劳动日,国际分工和产业转移带来的增长速度为dc

1=11%(假定为平均增长幅度);棉布的世界产量Qf比转移以前的产量Q0增加60单位/劳动日,国际产业转移带来的增长速度为df

1=25%(假定为平均增长幅度)。假如计算机的世界需求量为Q*

c,棉布的世界需求量为Q*

f,假定在n期限内有Qc≤Q*

c和在m期限内有Qf≤Q*

f,比较优势是合理的,而且不会出现产能过剩和贸易摩擦。一旦超过了n和m这样的极限,贸易摩擦将不可避免,而且超过极限的时间越长,产能过剩越严重,贸易摩擦越激烈。

2.国际产业转移和规模经济效应带来的比较优势极限

在上述的基础上考虑专业化生产之后规模经济带来的劳动效率的提高。假定专业化生产之后计算机的劳动效率增加速度为dc

2/劳动日,棉布的劳动效率增加速度为df

2/劳动日,仍然假定在n和m这样的期限内,Qc≤Q*

c和Qf≤Q*

f,比较优势仍然是合理的,但超过了n和m这样的极限,产能过剩和贸易摩擦将不可避免。很明显,这种情况下n和m的数值更小。

3.在国际贸易商品的世界需求量不断增长之下的比较优势极限

在上述的基础上考虑计算机和棉布的世界需求量也在不断增长。假如计算机的世界需求量为Q*

c,平均增长幅度为dc

3/劳动日,棉布的世界需求量为Q*

f,平均增长幅度为df

3/劳动日,当dc

1+dc

2≤dc

3和df

1+df

2≤df

3时的n和m这样的期限,假定有Qc≤Q*

c和Qf≤Q*

f,比较优势是合理的,否则当dc

1+dc

2?dc

3和df

1+df

2?df

3时的n和m这样期限内,产能过剩和贸易摩擦将不可避免。

4.按照比较优势进行国际产业转移的收益

国际产业转移之后,中国生产棉布的世界产量增长速度25%远远大于美国生产计算机的世界产量增长速度11%,所以棉布的价格相对于计算机越来越便宜。按照计算机与棉布的交换比例为1∶50来交换,相对于国际产业转移之前,美国多消费1单位的计算机和10单位的棉布而中国没有增加计算机的消费棉布的消费仅增加了50单位。美国获得的利益是中国的1.25倍(60/50)。更重要的是美国通过国际产业转移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占领了产业结构的高端产业即计算机产业;而中国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如果没有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将一直处于产业结构的低端即棉布产业。

5.按照比较优势进行国际产业转移的机会成本

按照比较优势进行国际产业转移之后,中国专门生产棉布的机会成本是放弃了计算机的生产,美国专门生产计算机的机会成本是放弃了棉布的生产。当上述n和m到期之后,中国想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新生产计算机的话,与美国相比在计算机生产上的劳动效率差距拉大了。因为原来美国计算机的生产效率是中国的2(10/5)倍,n个劳动日过去了,假定中国生产计算机的劳动效率和n个劳动日以前一样(实际上荒废了n个劳动日之后,重新起步,谈何容易),则美国计算机的生产效率是中国的2(1+dc

1)n(1+dc

2)n倍(10(1+dc

1)n(1+dc

2)n/5)。中国与美国相比在计算机生产上的劣势越来越大。计算机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的代表,是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以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所以,按照比较优势参与国际产业转移,中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中国唯一获得的好处是在棉布这样的产业结构低端产业上超越了美国。因为原来美国棉布的生产效率是中国的6/5(300/250)倍,m个劳动日过去之后,中国在棉布上的生产效率已经变为300(1+df

1)m(1+df

2)m/劳动日,假定美国在棉布上的生产效率不变仍为300/劳动日,中国棉布的生产效率是美国的(1+df

1)m(1+df

2)m(300(1+df

1)m(1+df

2)m/300)倍。

三、根据比较优势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陷阱

发展中国家根据比较优势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会出现下列陷阱。首先,产业转移 “空间分割”使发展中国家存在产业结构“锁定”风险。使发展中国家在产业结构上被“锁定”在低端环节,从而在收益分配上处于不利地位。其次,“飞地效应”阻碍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对跨国公司的长期依赖可能使得发展中国家失去经济发展的自主动力,也使得相应产业失去产业升级的动力。“候鸟型”产业转移容易造成地区产业空心化。使得发展中国家相应产业缺少长期发展潜力,一旦产业被转出就会造成地区产业空心化,带来失业、资源浪费等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

四、避免比较优势陷阱的措施

未来世界经济的发展将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掌握核心技术成为各国普遍采用的手段。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必须不断提高中国的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国际创新竞争力。一方面积极融入国际产业分工合作,累积国家创新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开办境外研发中心或兼并收购等直接投资的方式更加主动地“走出去”承接优质产业,进而承接高端技术和研发机构,这不仅有利于提高中国国际分工地位,而且能降低技术承接门槛。

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要注意引进与提升并重,夯实创新基础平台。而不能一直停留在低端的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上,把产业转移、产业集聚与产业结构的升级有效结合起来才能避免比较优势陷阱。

参考文献:

[1] 苏科五.国际贸易[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72.

[2] [英]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532.

[3] 张纪.产品内分工、产业片段化转移与中国产业跨越发展[J].现代经济探讨,2012,(9).

[4] 叶琪.国际产业转移与国家创新竞争力的联动机理[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

上一篇: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问题研究 下一篇:《奔跑吧兄弟》不爱疯玩的明星不是好跑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