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缺口问题及其对策

时间:2022-07-11 10:53:56

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缺口问题及其对策

摘要: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成为维护社会稳定,保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逐步扩大的养老保险基金缺口使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运行面临财务危机并影响到制度的正常运转。本文提出了养老保险制度运行中存在基金缺口这个现实问题,继而阐述了养老保险基金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基金缺口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养老保险 基金缺口 对策建议

社会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中之重,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首先受到人口老龄化冲击的是社会养老保险,而从我国的社保制度来看,起步晚,历史欠账多,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底,资金缺口大等问题将成为我国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

一、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缺口现状

养老保险基金主要有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基金(也称为企业年金)和个人养老保险基金三个层次。本文所要讨论的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是整个养老保险体系中最高层次的,也称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简称养老保险基金,是根据国家建立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规定,由企业和个人以缴费或纳税的形式而积累的资金。

养老保险基金是社会保险基金的核心组成部分,处于“整个社会保险系统中的中心地位”,[1]

(一)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现金流量缺口

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用由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经过几年的实践,作为过渡时期的一种新的尝试,新制度在解决传统养老保险模式弊端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问题,个别省份出现了养老保险金的拖欠,资金缺口有日益增加的趋势。[2]

从养老金收支状况看,收不抵支的省份呈逐年增加之势:以 2000年各地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收支为例,如果按 28%的缴费比例(企业20%,个人 8%)计算,全国只有新疆、辽宁等 5 个地区养老保险基金收不抵支,存在缺口;如果按 20%的缴费比例,即个人账户资金不纳入统筹账户支付中,全国只有广东、福建等 6 个地区养老保险有结余,其余 25 个地区均存在基金缺口。[3]按照第一种比例,即将个人账户的积累基金也用于当前的养老支付,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个人账户“空账”运行现象。

(二)对养老保险基金隐性债务的估算

过渡时期的社会政策存在转制成本是不可避免的,这也是影响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的一个重要因素。[4]养老保险从现收现付制向统账结合制的转轨,这种根本性的制度变革必然会有相关的转制成本出现,其中最突出的就是隐性债务问题。

武汉大学的李珍教授以 1993 年为例,从当年退休规模、当年退休人口平均生命余岁数、“中人”在旧制度下形成的退休金权益规模等静态因素入手,还将人口老龄化和工资增长等动态因素考虑进去估算政府债务总规模大约在 1993 年 GDP 的 50%—60%之间(1993 年 GDP 为 31380 亿元),即债务规模大约在 15700 亿—19000 亿元。

(三)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基金的冲击

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 60 岁以上人口达 1.32亿人,占总人口的 10.2%,也就是说按照国际通行标准,我国已经开始步入老龄化的阶段。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离退休人员将会不断增加,养老保险基金的支出必然相应增加,在基金来源方面仍存在筹资渠道不畅和企业负担甚重等问题的前提下,基金缺口更会进一步加大。

二、针对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缺口的对策建议

(一)明确政府责任,化解转制成本

养老保险隐性债务是养老保险体制由现收现付制到统账结合制过程中的首要问题,化解转制成本的关键是如何筹集转制过程中形成的隐性债务。从财政角度看,有以下三点。

1.变现部分国有资产

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长期实行低工资政策,国有企业职工的工资收入中没有包括养老保险费用,养老保险费用变成企业利润上交给了国家,国家又将其中一部分或大部分变成了固定资产或其他有形资产的投资,从而使养老保险费用凝结在国有资产中。采取股市变现、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益、出售公有住房等方式变现国有资产,使其收益用于偿还养老保险的隐性债务。

2.发行社会保障彩票

现有彩票分体育彩票和福利彩票,分别用于发展体育事业和社会福利事业,效果很不错,解决了发展体育、福利事业一部分资金来源问题。发行社会保障彩票,符合全社会都来参与社会保障的原则。

(二)加强养老保险基金监督管理,建立健全基金监管机制

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管主要包括对基金征缴、基金支付和基金结余情况的监督管理。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和现实国情,建立一个包括政府代表、企业地表、参保职工代表、工会代表、社区代表、社会保险专家等有关专家组成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理事会,对包括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管理、支付等各环节进行全面的监督。

(三)通过技术性手段调整养老保险基金支出结构

为了缓解积极缺口的压力,必须努力做到基金支出增长小于基金收入增长,使养老保险基金有所结余,可采取收支平衡的基本原则,通过技术手段,做到“量出为入,略有结余”。此外,严格控制提前退休,尽量少出台或者不出台提高离退休人员待遇的政策。

参考文献:

[1] 林治芬.中国社会保障的地区差异及其转移支付[J].财经研究,2002 年第 5 期

[2] 王利军.养老保险基金缺口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2005 年第 5 期

[3] 孙少岩.东北城镇社会保障制度试点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人口学刊,2004 年第 5 期.许琳:《对目前养老保险基金供求失衡的探析及思考[J].现代经济探讨,2000 年第 5 期.温海红.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缺口分析及对策[J].理论导刊,2002 年第 8 期

[4] 蔡晓萍.从现收现付制到预筹积累制——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 年第 5 期

[5] 李琼,万里虹.现收现付制和基金累积制的比较分析[J].保险研究,2005 年第 8 期.祝力,丁莹莹,方健华.养老保险基金缺口形成原因分析[J].特区经济,2005 年第 6 期

[6] 宋宝安.吉林老工业基地社会养老保障基金供需失衡的成因及对策[J].经济纵横,2005 年第 1 期

上一篇:专利权私权化路径的探究 下一篇:职业卫生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