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考评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分析

时间:2022-07-11 07:47:22

绩效考评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分析

摘要:绩效考评过程中容易出现导致考核误差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与考核标准、内容和形式有关,一类与主考人有关。另外还有考核申诉问题及处理,以及考核结果公正、准确的相对性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绩效考核效果,必须对其加以控制和妥善处理,以有效实施考核。

关键词:绩效考评;常见问题;分析

绩效考核是为了达到目的而采用的一种管理手段,必须是“要什么就考什么”。但是现在,公司发展方向没有错,考核手段、方法也没有错,那么是哪里出了问题呢?下面提供了绩效考核中常见问题。

一、与考核标准、内容和形式有关的问题

1.考核标准不明确。当考核项目设置不严谨、考核标准说明含糊不清时,人们打分时必然有一定的任意度,这会导致考核评价的不准确。比如主管人员可能会对“好”、“中”等绩效标准做出非常不同的解释;对于“工作质量”和“首创性”这些要素,不同的评价者也同样会产生意义相差很大的理解。当然,可以找到一些方法来对上述不足进行修正。其中最好的一种办法是用一些描述性的语言对绩效考核要素加以界定。

2.考核内容不完整。在考核体系中,如果考核内容不够完整,尤其是关键绩效指标有缺失,就不能涵盖主要内容。同时,考核内容、项目设定以及权重设置等方面表现出无相关性,随意性突出,常常仅仅体现领导意志和个人好恶,且绩效考核体系又缺乏严肃性,任意更改,难以保证政策上的连续一致性。这样,自然不能正确评价人的真实工作绩效。

3.不知道为什么要考核。考核目的不明确,有时甚至是为了考核而考核,企业考核方和被考核方都未能充分清楚地了解绩效考核只是一种管理手段,本身并非是管理的目的。

4.考核结果无反馈。考核结果无反馈的表现形式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考核者主观上和客观上不愿将考核结果及其对考核结果的解释反馈给被考核者,考核行为成为一种暗箱操作,被考核者无从知道考核者对自己哪些方面感到满意,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出现这种情况往往是考核者担心反馈会引起下属的不满,在将来的工作中采取不合作或敌对的工作态度,也有可能是绩效考核结果本身无令人信服的事实依托,仅凭长官意志得出结论,如进行反馈势必引起巨大争议。第二种绩效考核无反馈形式是指考核者无意识或无能力将考核结果反馈给被考核者,这种情况的出现往往是由于考核者本人未能真正了解人力资源绩效考核的意义与目的,加上缺乏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民主的企业文化,使得考核者没有进行反馈绩效考核结果的能力和勇气。

5.考核目标不明确带来负面效应。目标不明确主要表现为:一方面,企业不了解绩效考核的真正目的和意义,只是为了考核而考核,或者为了应付上级机构的要求,或者是盲目跟风,而不是出于提高企业绩效、提高员工工作水平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设计出来的绩效考核体系很可能内容空泛、结构不合理、缺乏绩效目标导向,无法充分发挥绩效考核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绩效考核体系设计过程随意,考核原则混乱、自相矛盾,在考核内容设定上表现为与员工、重要工作内容无相关性,考核内容重复,重要考核指标缺失等现象,在权重设置方面表现为设置不科学、不合理等。再有,在个别情况下,绩效考核体系的设计着重于体现领导意志和个人好恶,考核模式、考核方法、考核指标、考核指标参数、考核程序,甚至考核结果都由领导随时任意更改。这样的考核体系势必难以保证其客观公正性和政策上的连续一致性,极易引起员工的不满情绪。在今后的实践中,在这一方面企业应注意改进。

二、主考人方面的问题

1.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是指在考察员工业绩时,由于只重视一些突出的特征而掩盖了被考核人的其他重要内容,因而往往影响考核结果正确性的现象。例如,某经理看到某员工经常早来晚走、忙忙碌碌,对他的工作态度很有好感,在年终考核时对他的评价就较高,对他的综合表现、甚至对其工作的主要方面却忽视了(如重视营销人员的服务态度好坏而忽视其销售额)。

2.偏松或偏紧倾向 偏松或偏紧倾向包括“宽松”和“严格”两个方面。宽松倾向指考核中所做的评价过高,严格倾向指考核中所做的评价过低,即有些主管人员倾向于从来都对下属员工的工作绩效做较高的评价,而另外一些人却倾向于总是给员工较低的评价。这两类考核误差的原因,主要是缺乏明确、严格、一致的判断标准。在评价标准主观性较强、并要求评价者与员工讨论评价结果时,很容易出现偏松倾向,因为评价者不愿意由于给下属过低的评价而招致其不满并在以后的工作中变得不合作;当评价者采用的标准比组织制定的标准更加苛刻时,则会出现严格倾向。

3.居中趋势 居中趋势也称调和倾向或平均倾向,是指大多数员工的考核得分都居于平均水平,并往往是中等或良好水平。这也是考核结果具有“集中倾向”的体现。与过宽或过严倾向相反,考核者不愿意给员工们“要么优秀、要么很差”的极端评价,无论员工的实际表现如何,统统给中间或平均水平的评价。实际上这种中庸的态度,很少能在员工中赢得好感,反而会起“奖懒罚勤”的副作用。

4.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是考核者只看到考核期末一小段时间内的情况,而对整个评估期间的工作表现缺乏了解和记录,以“近”代“全”,使考核评估结果不能反映整个评估期内员工绩效表现的合理结果。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通常是因为考核者对被考核者近期表现印象深刻,或者被考核者在临近评价时有意表现自己以留下较佳印象所致。

5.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是指考核者首次相遇所获“第一印象”最深,先入为主片面看问题的表现。当被考核者的情况与考核者的“第一印象”有较大差距时,考核者就可能存在首因效应而产生偏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考核得分。

参考文献:

[1]蔡永红 林崇德:绩效评估研究的现状及其反思[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2]王沛英:业绩评价方法的贡献与局限[J];财会月刊;2003年23期.

上一篇:对我国电信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 下一篇:新生代农民工手机消费的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