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素质教育范文

时间:2023-09-24 14:09:54

谈素质教育

谈素质教育篇1

一、对素质教育的认识

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的来的指导我国基础教育的一种思想。素质教育的提出,从本质上说,也是我国开放的伟大实践,尤其是教改深化和发展需要在教育理论思想上的反应。那么,何为素质教育呢?顾名思义,素质教育乃是一种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德、智、体、美、劳全而发展的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四有”新人。素质教育的提出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它是在对原有应试教育的反思和对未来教育模式客观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并随着时代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思想,赋予新的内容和形式。因此,我们在分析其内涵的特征时,必须以发展的眼光,在时代的背景下进行观察和分析。基于此种认识,笔者以为,素质教育在新世纪里的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主体性:素质教育遵循教育个性化原则,尊重人格发展,同时把教育规律和人的身心发展有机地协调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发展。

(2)全体性: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人都能得到发展,是一种差异性教育。换句话说,素质教育要求平等,要求尊重每一个学生,但它并非教育上的平均主义和“一刀切”。

(3)全面性:素质教育要求全而发展和整体性发展,要求德、智、体、美、劳五育并重,使学生各得其所,和谐发展。

(4)基础性:素质教育强调提高人的基本修养程度和质量水平,使每个学生都具备思想道德,文化科技、劳动技能和身心健康等方面的最基本素质,为其身心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育管理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

教育管理的本质是指教育系统或学校系统内运用组织机构、方针政策等管理手段和工具,围绕所确定的目标,进行奖惩和实施,科学、系统、民主地组织和发挥本系统内的各种因素,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信息畅通,时间充分利用,高质高效地完成教育的基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为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服务。由此看来,教育管理行为和素质教育模式在“目标”上也是一致的,最后的归结点都是为了培养高质量的人才。除了两者有这样一种内在的一致性外,它们彼此又存在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其表现是:一方面科学地教育管理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管理,是教育活动用来实现教育目标的工具,失去了工具,目标的实现也就无从谈起,而对工具的滥用,误用导致的结果则是对目标的背离。实施素质教育,管理是核心。只有通过科学的管理,才能促进素质教育的良性发展。另一方面,素质教育的提出也是对教育管理活动的发展。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教育管理的行为受到了束缚,变得僵化了,从而影响了教育目标的实现。而素质教育的提出,使得教育管理行为和各个环节得以解放,它就能尽量寻找与素质教育的切合点,从而发挥教育的最大效能(社会功能、主体功能),使教育活动最大程度地接近教育目标。

三、建立素质教育管理模式

构建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具体构建素质教育管理模式的实践中,我们可以借鉴“TQC”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这一理论的主要特点是对产品质量实行全面、全员和全过程的管理与控制,以实现产品的全面合格。这与素质教育的主张有相吻合之处,即都聚焦在一个“全”字上。素质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内容是德、智、体、美、劳全部素质,手段是全体成员的全程高效劳动,目标是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可通过素质教育的客观分析,在借鉴“TQC”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基础上,探索设计素质教育运行模式的方法。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因此,与之相应的管理举措便是立足于全休学生,使之全面发展的质量管理。其具体做法如下:

(1)改革课程体系,让课程设计方向针对每一个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要将素质目标的要求体现在课程设计和实施之中,促进学生的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为此,课程的设计首先应将发展学生个性置于重要地位,把学生身心发展的个性化与社会化融于课程目标之中,而且要照顾到不同年龄层次和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尽可能给予学生发展的主动权;其次,应充分考虑制约课程的其它因素,努力革除现有的主流和主导课程的弊端,加强其综合性,以适应现代科学综合化的趋势;再次,要保证开设一定比例的新型活动课程。此外,还可围绕社会生活中的一些重要的现实问题,组织一定的专题课程;让师生共同创造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加强学校非正式课程建设。这样,让学生在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引导下,生动活泼地学习,和谐主动地发展。

(2)改革课堂教学,发挥课堂教学的多种功能,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就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改革单向的“讲——听”教学模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同时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理解与思考,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教学气氛宽松和谐。可以说,课堂教学改革的完善是实施素质教育极为重要的一环。

(3)努力提高教育者的综合素质。无论是教材改革,或者课堂教法改革,它们能否实施,关键还在于教师的素质和水平。要有效地促使应试教育转轨,首先必须促使教师转型,成为素质型人才;其次,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学校管理和教学管理过程中,都应充分发挥民主作风;再次,素质教育还具有基础性,它注重提高人的基本修养程度和质量水平,这在管理中应注意第一是进行德育全方位管理,为保证德育充分落到实处,就应进行德育方位的规范管理,使学生、家庭、社会各要素之间相互配合,相互渗透,发挥德育的整体效应。第二是重视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

构建好素质教育的管理框架后,还需要建立一种科学的评价机制。在评价过程中要注重综合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等等,建立科学的目标评价体系。素质教育的质量不断推向一个新的台阶。

素质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使我们看出,它是一个从学校到社会到家庭“全员”参与,从教学安排到教学评价的“全程”管理模式。我们要尽力协调各方面、各环节的活动,使他们都能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用科学理论不断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谈素质教育篇2

一、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推行素质教育,其实质就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努力使全体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教师,作为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其教育观念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因此教师只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全面的人才观、新颖的学生观、科学的评价观并付诸实践,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才能为提高学生的素质奠定基础,才能为人的发展注入动力,也才能使学生学会生存,自理自律;学会服务,乐于助人;学会学习,不断进取;学会创造,追求真知。

二、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素质教育首先是理想人格教育。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立场、观点、思想、情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替代的一种教育力量。这种人格力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教师要讲政治,始终不渝地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具有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掌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知识等。二是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热爱教育事业,甘为“人梯”,愿做蜡烛,安于清平,苦于寂寞,淡泊名利,乐于奉献。对学生亲而近之,教而导之,爱而护之。容让学生的无知,宽恕学生的过错,忍让学生的挑剔。教师只有时时、处处、事事都以身作责,以身立教,才能完成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感化效能。

三、教师要拥有优良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教师的知识结构是其优良业务能力结构、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健康和谐的身心素质的基础,是教师整体素质的核心。教师不仅要具有“精专”的业务知识,“以己一桶水向生输一瓢水”,而且要具有“广博”的多维知识,以开发学生潜能、启迪学生思维、综合培养能力。尤其是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更要求教师具备多元性、多层性、交叉性的能力结构,以整合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为此,教师必须做到工作不息、学习不止,学会学习、善于学习,不断丰富和完善其知识和能力结构。

四、教师要锤炼健康和谐的心理素质

“一个心理不健康的教师,会源源不断地制造出心理不健康的学生。”要想很好地育心,帮助学生维护心理健康,塑造美好的心灵,健全的人格,就要求我们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一是高尚的情操,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每一个学生(不分相貌、性别、个性,不分优生、差生)。公正地对待学生,不偏心、不偏袒。公正,是学生信赖教师的基础,是激励学生追求真善美的阶梯;二是坚强的意志。教师的坚强意志应体现在坚定果断、沉着、冷静、耐心、自制等品质。其中关键是耐心与自制。教师要以宁静的态度说服学生,教育学生,正确把握对待学生的态度和行为;三是良好的性格,教师应具备一颗“年轻的心”,对儿童的心理有深入的了解和深刻的体验,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心桥”,这样才能赢得孩子们的心。教师还要性格活泼开朗,平易近人。具有协调的合作的人际关系,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并获取教育的成功。

谈素质教育篇3

[关键词] 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实施

素质教育以“三个面向”,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人为本”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在现在国人大谈素质教育的同时,作为教育工作者,真正认识素质教育的本质是实施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落实、贯彻、执行的基点。

1、转变教育观念,加大教育改革力度。教育的价值基座是“人的发展”,学校的教育不能妨碍和阻遏智慧的发展,成为挫折、贬抑、泯灭学生智慧的力量,随着教学体制的深入发展,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界关注的问题。如何真正做到素质教育,首先作为教育工作者要转变教育观念,今日教学改革所要改变的不只是传统的教学理论,还要改变千百万老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学生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理想、有感情的个体,他们并非“两脚书橱”,教师不能单纯的知识发售,我们的一些教师独占讲台,“管教不管学”,抹杀了学生学习的灵性,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作为学生生命成长中的重要支柱,学生的指导者――教师必须认真“洗脑”,确立全新的教育观念。教育改变观念,改变教师教育观念,教师提高素质,如果这一切做了基础与前提,素质教育也就有了执行,落实的基点。

2、转变教育载体,实施兴趣教学,开启学生创新的头脑。以教学为中心是学校教育的本质特点,素质教育更重视教学,但要求充分发挥教学内容的全面性、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教学时间的充裕性等优势,发展学生各方面的素质。素质教育强调发展学生的内在因素,即动机、兴趣的培养激发和情感、意志、品质的形成发展等,因此考核标准要改,教材要改革,教学内容要改,课程设置要改,教学形式要改,而这些是素质教育实施的载体。

教材要打破以单一升学为目标、以统一的内容为基础的模式,教材编写要体现趣味性、启发性,使之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的“益友”,而不是成为逼迫学生死记硬背的“八股圣经”。

要改革以往的单一课程类型,设置学科课程、活动课程、选修课程等坚持破封闭式教学模式,要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网络,把学生所学知识,具有的能力与社会、生存、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社会生活,在生产实践中体验所学知识、能力的应用价值,从而导致对课程的学习兴趣。

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高中、本科理论教学,职业教育对学生技能的要求、能力的培养更为看重,同时在目前情况下,高职生的素质、基础参差不齐,在要求和现实的矛盾中也就给高职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引导学生,兴趣教学,鼓励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同时还要结合学生自身素质的不同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为其制定一条适合其特点的发展途径,使每个学生各得其所;深入了解学生,因材必须首先知材,掌握每个学生的特点,从每一个学生的实际出发,施教才能在点子上;集体教学和个别辅导相结合;改革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自定学习步调,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教育的着眼点并不是要将每个学生都培养成出类拔萃的人才,而是挖掘每个学生现有的潜能,使他们都有所长进,正所谓“不求人人高分,但求人人进步”。

要打破笔试单一模式,把笔试、口试、操作,考核、答辩等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检测教学水平,形成考试多维性,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综合再现,命题中尽量减少硬性知识,而以“双基”为载体,进行能力考核。

3、能力培养,是检验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标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教与学是过程,这一过程也要看结果,而这教学效果的重要评价标尺是应用,是学生能力的高低。而这也是素质教育实施与落实的落脚点。国际教育界流行着三句非常经典的话:“你听来的就会很快忘掉,你看见的就能记住,你做了的就能学会。”这说明素质教育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是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实践是知行统一的重要途径,主要是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创业欲望,增强创业意识,让学生了解社会,开阔眼界,增长才干,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应走出小课堂,融入大社会,利用节假日,到企业、农村搞社会调查活动;利用假期可以尝试打工或小型经营活动,使学生的创业意识、心理品质、生存和发展能力得到较强的训练,同时也使学生明自创业并非一帆风顺,它需要创业者长期的、艰苦的拼搏。

素质教育是一项崭新的重要课题,是一场深刻的社会草命,要真正实现由疾呼素质教育之声到力行素质教育之实,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多层次、全方位的积极参与和实践,共同推进和开创素质教育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马如沛.浅谈素质教育.太原新闻网.2011.

[2]季平,毛颖,张丽媛.浅谈素质教育.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04):97-98.

谈素质教育篇4

 

家庭是社会的基础和细胞,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以及我国人口过剩所带来的竞争压力,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倾注了全部的热情和智慧。对社会上种类繁多并日趋白热化的“状元热”、“家教热”、“补课热”、“培训班”等家长是积极的支持者。这一方面表出为人父母者望子成龙的殷切期望,同时也反映了人们面对激烈竞争的社会在子女教育问题上的盲目和无奈。升入一流的学校,拿到更高的文凭,进入“上流”社会,给家庭带来荣誉,是中国城市家庭教育共同的追求与目标。

教育孩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许多家长由于自身素质的影响,凭着自己良好的愿望,根据他们孩童时代的感受或眼下大家所热衷的“教育模式”,一厢情愿而自以为是地指导孩子做这干哪,不了解社会压力和家庭背景变化对孩子个性产生的影响,不遵循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因势利导,而陷入家庭教育的的误区。

一、我国现代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重学习轻个性

家长们一见面,首先谈论或唯一谈论的就是孩子的学习如何,把学习成绩作为对子女要求的唯一要求标准。对孩子的心理、情感、个性等则很少关注,使得孩子无从得到心理调适的方法,只好将矛盾、苦恼及困惑压抑在心里,受其煎熬,以至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严重的已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二)重学习结果,忽视孩子的学习过程

许多家长注重的是孩子的学习分数,在班上的名次,轻视对学习活动的指导。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没有快乐可言,要使其努力学习必须不断施加压力,不断的灌输。这一教育理念导致普遍的教育高压,导致对孩子心理需要的普遍忽视,学习过程成了一个“苦其心智”的过程,使得孩子所具备的创新潜能未能得以充分挖掘。

(三)忽视孩子的德育

在道德教育上,多数家长主要是教育孩子对父母要有孝心,对人要有礼貌,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为人做事做到“不吃亏”,局限于对孩子的保护性上。而在诚信、友爱、尊重、责任心等方面的教育严重不足。以至于一些孩子对是非混淆不清,对人,对事缺乏责任感。

我国家庭教育的这些作法,可以使孩子较好的掌握书本知识。但独立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弱,知识的学习严重脱离了孩子的生活和个人体验。加上落后的学习方式,大多数的学习活动又都是围绕着考试和升学而展开,模糊了学习的真正价值,使孩子过早出现厌学情绪。显然,我国家庭教育的实际情况是背离了素质教育目标的。

二、家庭教育中素质教育的主要特征

素质教育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是以人的素质提高和发展为己任,以文化素质教育为导向,又以心理素质为中介,最终又以健康教育为本体的,以全面提高身心的素质,发展人的个性为共同目标的教育。家庭中的素质教育理念与我国的这种传统家庭教育方法是不同的,它具有以下主要特征:1、素质教育注重人的成长与发展。它不满足于习得知识,对付考试,它强调知识和经验的掌握在导致人的心理活动或产生积极的“质变”,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发展。2、素质教育关注家庭中孩子全部潜能的开发,它与传统家庭教育那种只重知识掌握,只重智力开发的教育模式是不同的,它要关注孩子人格的发展,要积极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要关心孩子优良品德的形成以及社会交往和人与人之间合作能力的形成。因此,家庭中的素质教育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注重孩子操作能力、实践能力的不断增强。孩子不但知道,而且会操作。不但会说,而且会做;有理解问题的能力,也有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国的家庭教育恰好是重前者,轻后者,这实际上是降低了孩子的行为活动的有效性。4、素质教育重视孩子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它不满足于学习上的继承与模仿,它要重视在此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它不仅重视一般性,还重视差异性;不仅重视保持一致,还重视标新立异。创新教育意味着人的最本质的潜能得到开发,意味着人类文明的一种深层次的推动。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最高境界。

三、家庭中素质教育的努力方向

(一)正确指导孩子的学习

要使孩子学好科学知识,提高学习成绩,家长不仅要关心和重视孩子智力的发展,而且要重视培养孩子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使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所谓智力,主要是指人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般地说,智力水平较高的孩子,其学习成绩也应该好的。但学习好坏并不完全取决胜于人的智力,它还与人的兴趣、动机、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有关。有人对世界著名科学进行跟踪调查,结果发现,只有5%的科学家智商特别高,其余的科学家和常人差不多。但进一步的调查却发现,这些科学家的智商虽有所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即他们从小对学习都有浓厚的兴趣,对事业有着执着的追求,有顽强拼搏的精神……

谈素质教育篇5

关键词:素质教育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一、素质教育的界定

从本质的意义上讲,素质教育应该是培养学生具有拓展未来生存空间素质的教育。这种拓展未来生存空间的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全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素质教育是国家的一个战略考虑,简单地说,就是要解决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问题。它的内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思想素质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之一,也是社会主义的要求,包括政治、道德素质内容等。第二,专业知识、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主要是专业知识和文化知识之外的表现。第三,科技创新素质、科技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等,当然也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在国际化背景下,素质教育也强调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毕业生在社会上要得到认可,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专业知识支撑的,同时还有他的人文素养、精神境界以及社会责任心。开展素质教育,应该在李岚清同志提出的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健体、学会审美”之外再加上“学会创造”,构成“六会”。它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它关注的是人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教育可以使受教育者获得自由的、尽可能充分的发展。同时,它也是一种动态的终身教育观,关注的不仅仅是受教育者眼前的状况,更重要的是受教育者一生的发展。而且它又是一种全面的教育观,既强调受教育者获得全面的、和谐的发展,又尊重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强调因材施教和培养目标的多元化;既注意受教育者对知识的吸收,更注重受教育者对知识的运用和创新。它还是一种开放的、民主的教育观,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双向交流的关系。可以说,大学是推行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

二、推进素质教育的策略

(一)改变教学观念

1.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以人为本,在教育中就是以学生为本:一是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包括知识、能力、个体、创造性)为出发点;二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三是把学生的发展情况作为衡量教学成果的主要标准,尤其是把学生个性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作为衡量教学成败的重要内容。

2.树立创新的教学观念。教师应将创新的观念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教学目标上,要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要科学地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能够充满好奇、充满兴致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教学组织形式上,要打破单调机械的“教师讲,学生听”单向传输知识的模式,创设互动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大胆提问,发表见解,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品质。

3.树立“授人以渔”的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在得出结论的过程中,教师只应起到点拨、制导、引见的作用。要授人以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革新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的教学方法对人才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呆板,学生学习被动,死记硬背,普遍缺乏学习兴趣。因而需要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转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上来,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从“满堂灌”“填鸭式”“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法转变到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上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此,我们应尽量做到:

1.巧设情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强大动力,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创设情景,巧设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是由问题所引起,是同解决问题形影相随的。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内化过程。学生获得知识,要靠思维按照一定的方向进行活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有了兴趣,学习就不是负担,而是一种愉悦的享受,在学习兴趣的驱动下,学生会勇于学习、勤于学习,从而学得充分,学得扎实,获得丰富的知识。

然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不会自然出现、凭空产生,需要教师的诱导和激发。或许,闻一多先生的教学,可以让我们教育工作者受到点启发吧。有一次,闻先生给学生上课,他走上讲台,先在黑板上写了一道算术题:2+5=?学生们疑惑不解。然而闻一多执意要问:2+5=?同学们于是回答“等于7嘛”,闻一多说:“不错,在数学领域里2+5=7,这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在艺术领域里,2+

5=10000也是可能的。”他拿出一幅题为《万里驰骋》的图画叫学生们欣赏,只见画面上突出地画明两匹奔马,在这两匹奔马后面,又错落有致,大小不一的画了五匹马,这五匹马后面便是许多影影绰绰的黑点了。闻先生指着画说:“从整个画面的形象来看,只有前后七匹马,然而,只要看过这幅画的人都会感到这里有万马奔腾,这难道不是2+5=10000吗?”同学们这时总算茅塞顿开,同时又觉得受益匪浅。闻先生的意旨是在激发学生正确地认识理性与非理性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有谁能说这种方法不比我们单纯说教更能吸引人呢?

2.创设民主的课堂氛围。美国创造力专家施美斯认为,创造力的发挥必须在自由而安全的气氛中才能进行。创造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课堂教师有意识地创造意境和气氛。上课时,教师最好走下讲台,融入学生之中,给学生一种亲切、随和的感觉。只有保证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敏捷,才能使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新因素都处于最佳状态,从而提高教学效力。当学生的思维活动与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宜强行地将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中,用自己或教材上的结论去束缚学生的创新思维,更不能用粗暴方式来中断学生的思维进程。陶行知先生有一个重要的教育思想,就是“六解放”:即解放学生的眼睛,让他们去看;解放学生的大脑,让他们去想;解放学生的双手,让他们去做;解放学生的嘴巴,让他们去说;解放学生的时间,让他们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解放学生的空间,让其自由发展。他的思想对我们的教学应当有所启发。

三、推进素质教育,应以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为根本点

由上可知,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为社会主义培养后备军和接班人。可以说,在素质教育中,知识是基本、能力是关键、人格是根本。而人格的培养离不开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所以,素质教育应以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为根本点。 因为只有先培养出品行端正、为人忠诚的人,才能使这样的人担当历史赋予的使命,推动社会发展,否则,他们不仅不能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而且可能成为害群之马。对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工作,不仅中央高度重视,而且用人单位和学生家长也高度重视。除了业务能力和素质外,用人单位无不重视大学生的德性和品行,学生家长也无不重视孩子的德性和品行。学校的第一要务是育人,特别是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然而,我们现在的教育目标和方式还有不少误区亟待改进,表现为:重成才轻成人,即我们的教育只关注学生成名成家、成为某领域的专门之材,而忽视如何做人;关注考试分数,忽视对品德、心理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在科学与人文、知识与道德、智能和情感等方面得不到全面、协调发展;赢利成了办学的重要目的,这使培养人的教育活动被异化成为一种简单的经济行为。存在以上误区的突出表现就是学生往往将思想道德教育视为“不毛之地”,在这片土地上耕耘,永远是徒劳无功、毫无裨益的;从事思想道德教育的教师也觉得“无可奈何花落去”。笔者认为:要成才,必先成人。人将不人,何谈才矣?因此,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对大学生并非不重要,而是至关重要。既然如此,以育人为根本任务,将适合社会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第一位的高等院校没有任何理由不把思想道德素质放在优先的地位上。

     

  众所周知,思想道德素质主要包括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等内容。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同时,《意见》也指出当前大学的思想政治状况存在着一些负面现象,这就要求教师尤其是从事思政教育的教师应做到:

(一)提高自身素质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关键

邓小平同志说过:“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师者,所以传道、授惑、解惑也。”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素质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发挥着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要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素质,提高教师素质是前提。教师不仅要献身教育,而且必须正确、自觉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对学生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教师还要注重渗透教育,以自身正确的价值观及良好的心里素质去塑造新一代青年的人格。教师不仅要有传授知识的能力,还要把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法、为人处世、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治学态度传授给学生,更要在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个性。教师所具有的道德品格要更具有完美性,主要包括:宽厚大度、无私正直、作风严谨、仪表端庄、谈吐高雅、处事周密、乐于助人、好学上进、敬老爱幼,尊师重教等。千百年来的教育实践证明:教师只有首先给学

生树立起一个德才兼备的做人样板,才会使学生产生巨大的心理磁力,才会吸引学生自觉地去接受影响,即所谓身教重于言教。

(二)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有一则故事:三位砌砖的工人正在工作,有人问他们在干什么,他们的回答各不相同,一个说“砌砖”,一个说“赚工资”,而第三个则自豪地说:“我正在创造世界上最富有特色的房子。”正是这一远大的理想,使这个人后来成了一位著名的建筑大师,而另两位工人则默默无闻。这个故事正说明:人的一生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需要远大理想的牵引。理想好比远航的明灯,有了它,人才有前进的航向。如今,随着社会的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理想信念等肯定要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冲击和考验。有人认为,现在的人们都不讲理想,不谈信念了,一切“向钱看”了。“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这确实反映了一部分人的思想状况。而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他们的理想、信念如何,直接关系着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兴衰成败。当前,我们要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就应坚持不懈地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大学生,使大学生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使他们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

(三)加强公德教育,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社会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多数青年学生在观念上都能够认同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产,讲究公共卫生,尊重他人,处理好与他人的人际关系等公德意识的重要意义。然而在上述公德意识行为的体现上,大学生的公德意识水平却表现得偏低。在大学校园里,我们经常看到许多不文明现象的存在:大庭广众之下,勾肩搭背,搂搂抱抱;乱扔果皮纸屑;随地吐痰;抽烟喝酒;打架斗殴;在墙壁上乱涂乱画等。虽然这些不文明现象仅是一部分人所为,但是却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中造成了极坏的影响。而社会公德是维护人类社会公共生活秩序顺利进行所必需的,它是一种公共服务行为规范,具有强烈的心理暗示作用,所以,这种不文明行为也影响了大学生公德意识总体水平的提高。鉴于此,加强大学生的公德教育,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就成为当前德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四)维护好心理健康,调适好各种人际关系,共同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 “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提出,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它要求我们要想真正实现思想工作成效和价值的最大化,就要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心理诉求,重在解决他们内心的实际困惑,在这个基础上,施之以正面的教育和引导。要尽力培养宽容、大度、乐观、善解人意等健康的心理素质,要努力纠正狭隘、猜忌、嫉妒、悲观、苛责于人等不健康的心理表现。解决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心理疏导,通过心理疏导来实现心理排解。犹如朱伯儒所说:幸福由二人分享,幸福就增加了一倍;忧愁由二人分担,忧愁就减少一半。这就要求我们要关心学生、服务学生。特别要求我们善于抓住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开展工作,强化服务意识,增强服务功能,搭设服务平台,在竭诚为学生成长发展的服务过程中,有效地进行教育引导。比如,要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要加强对学生创业就业的指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不断提高创业素质和就业技能;要加强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帮助和支持,真正帮助经济困难学生解决生活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通过积极的心理疏导,帮助学生养成和谐开放的心理品格,增强抵抗心理挫折的能力;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满足学生文化生活需要,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情趣。总之,要通过把教育引导与关心服务相结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感召学生,进而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张伟远.国际论坛:现代远程教育的理念与实践[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

[2]高建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人文精神的提升[j].探索与争鸣,2008(2).

谈素质教育篇6

【关键词】大学生;素质教育;重要性;做法

一、大学生应该有的素质

大学时代是人的一生之中很关键的一段时期,这个时间段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个特殊时期内,能否对大学生们进行很好的素质教育,往往会影响其一生,那么,一个现代大学生应该有什么样的素质呢?我认为有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政治素质方面

思想政治素质是指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法纪素养等符合社会特征的基本品质,是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的综合体现。

在大学生的各项素质当中,思想政治素质是大学生素质的灵魂,是最重要的一项,它对造就高素质人才起着引导和保证性作用。思想政治素质是大学生的政治态度,政治观点、思想观念、思想方法等方面的基本品质总称,主要包括思想素质和政治素质两方面,思想素质是思想认识、思想情感与思想方法三个因素组成,而政治素质则是由政治信念、政治观点、政治立场等要素组成。

当今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虽然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有一定的基础,但总的来说,社会方面的工作和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思想也还不够成熟,可塑性则比较强。因此,要求大学生要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走与实践相结合的思路,提高自己的认知和鉴别能力,培养出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确保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从而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方面的素质。

2、人文素质方面

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主要包括专业理论素质、文化艺术素质和身心素质等。人文素质是关于“人类怎样认识自己”的学问,“做人的根本就主要是品质培养”,发展人文素质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会做人,引导人们去思考人生的目标,完善人格。追求人的美化,教会大学生做一个真正意义的人,做一个有智慧的人,做一个有修养的人。人文素质的培养在于人性的自觉,注重人的心灵自悟和灵魂陶冶,在于情感的潜移默化。良好的人的素质表现为:追求崇高的理想和优秀的道德情操,去塑造健全完美的人格,热爱并追求真理,温文尔雅的风度气质等。

3、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指大学生在学习、工作当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发明素养,不断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并且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生产、技术等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知识经济发展到现在的必然要求。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高科技的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速度越来越快,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经济时代初见端倪,并对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

实践能力的含义要高于有些高校所强调的“动手能力”。“动手能力”事实践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决不是全部。实践能力还应当包括对事物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敢于接触实际、并能够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

4、法律素质及道德素质方面

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层面是指大学生的法纪知识内化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行为,它通过内心的结合和习惯来约束现代大学生的行为,从而调控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是指大学生在做人实践当中产生的行为规范的心理品质,包括大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所形成的若干关于善与恶、公与私、廉与腐、诚实与虚伪、创新与陈旧、积极与消极,促进自身全面素质发展为中心的观念,个人情感和个人行为习惯所对应的心理素质。

二、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应该如何进行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大学生们成功的人格,人格养成专家叶长强先生,因为兴趣的关系结识了众多的海内外文化大家,总结出了人格的精髓,弥补了国内外人文教育的空白。他以人体结构为模型,将全部的人格分为道、德、知行、时间、契约、行为、结果、情感、抉择等九个部分,根据该理论,要如何进行大学生素质教育,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

实施素质教育不但要解决“令行”的问题,还要解决“禁止”的问题,禁止是对背离、干扰、阻碍等不良素质教育实施的行为的禁止。“令行”和“禁止”联系密切,互为因果,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约束机制尽管起始于“禁止”,目的是为了“令行”,是为了在社区内产生有利于实施良好素质教育的社会舆论和良好的风尚习俗,造成使个体行为服从于集体行为的心理压力和动力,在行为上能够进行自我控制。可见,必要的约束机制是实施良好素质教育的有力保证,是素质教育运行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2、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

所谓素质教育运行的保障机制,是指能够为素质教育的运行提供必备的基本条件。辩证唯物主义者认为,所有具体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一定条件的,完全孤立的不需要任何条件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建立健全有效的素质教育保障机制,就是要能够提供保证素质教育正常运行所需的基本条件。

素质教育保障机制很重要的是保证学校经费和设施达到规定标准。学校必须具备的教学仪器、图书资料、运动场地和器材等。近些年来,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长们对子女的前途也越来越关心、重视。在子女们上学的“择校风”中,条件稍为好一点的学校人满为患,而名气较小的学校则难以为继,师生们在精神上承担很大的压力,信心削弱进一步加剧,形成恶性循环。这些现象既不利于维护正常的教育秩序,也不利于保证公民教育和学习权利的平等,更不利于大学生良好素质教育的实施。

3、建立有效地的动力机制

社会需求是大学生素质教育运行的动力源。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既是生存的需要,也是发展的需要;既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大学生自我完善的主观需要;既是个人的需要,也是社会、国家以及整个名族持续发展的需要。就一个学校而言,提高大学生们的素质,能有效地促进整个学校素质的提高,满足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各种需求,符合包括学生、家长和教师在内的所有人的根本利益,这同时也是实施素质教育永不枯竭的动力源泉。可以这样说,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动力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十分符合现实情况的,关键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价值尚未被充分揭示,有部分学校和家长错误地认为实施素质教育会损害自己的利益而产生抵触情绪,因而,建立素质教育的动力机制,首先就是要将阻力变为动力。也就是要让大家从思想上要统一,要建立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之间有效的沟通互动平台,方便相互了解及配合,以利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合理推进。沟通的主要核心内容就是改变以往的应试教育思想。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使基础课程和传统思想教育返朴归真,重新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严重干扰下,已不断扭曲为“应试教育”。这种扭曲使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逐步被歪曲,违背了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教学的正常秩序和规范,导致了学生素质的非良性发展。所以,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历史赋予的重要使命。而转变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基础教育回归自身、重新定位、寻求自身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的过程。

三、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成功与否检验方法

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成功与否,是需要很长时间才会看出成效的,因此,践行素质教育需要从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不断地收集反馈信息,学校要根据每一个素质教育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对已经实施的素质教育进行各方面的修订,使之更符合社会的需要,符合国家和民族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吴启迪. 创新现代大学办学理念. 中国高等教育,1999,(15、16).

[2] 张正江.素质教育是轻视知识的教育吗?全球教育展望,2004,(10).

谈素质教育篇7

第一:心理素质。护士是临床护理工作的主体,要提供最佳的护理服务,就必须加强自身的修养,有一个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稳定的情绪,遇挫折不灰心,有成绩不骄傲;能临危不惧,在困难和复杂的环境中能沉着应对;有宽阔的胸怀,在工作中能虚心学习同事的新技术、新方法,能听取不同意见,与同事积极交流,提高护理服务的质量。

第二:专业技能素质。①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各种常见病的症状、体征和护理要点,能及时准确地制定护理计划。掌握护理心理学和护理伦理学的相关知识,了解最新护理理论和信息,积极参与和开展护理科研。②要有娴熟的操作技能,除了常见的医疗护理技术外,对现岗位的专科护理技术应精通,能稳、快、准、好的完成各项护理工作。③掌握急救技术和设备的使用,熟悉急救药品的使用,能熟练地配合医生完成对急症火危重患者的抢救。④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严守工作岗位,密切观察患者情况的变化,严格执行操作规程,认真做好查对工作,要牢记医疗安全第一。⑤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捕捉游泳的信息,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善于与人沟通,能根据患者的情况,灵活应用语言进行心理护理。

第三:职业道德素质。救死扶伤是护士的本职工作,护士对待患者就像对待亲人朋友一样,为其创造整洁、舒适、安全、有疗的治疗环境,及时热情地接待患者,用同情和体恤的心去倾听他们的诉说,病尽力满足患者提出的合理要求,给予人性化的医疗服务。

第四:身体素质。护理工作是一个特殊的职业,是体力和脑力劳动想结合的工作,且服务对象是人,关系到人的生命,因而工作时精神高度集中,所以要求护士具有强壮的体魄和充沛的精力。

第五:文化仪表方面的素质。护士要积极参加继续教育的学习,扩大知识面,跟上医学发展的步伐,多学一些语言学、哲学、公共关系学、人文医学等方面的知识,学习礼仪知识,使自己的着装、仪表更为得体,增强自信心和公众说服力。

第六:健康教育的义务宣传员。护士应该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和卫生方面的宣传教育,对一些常见的慢性病进行日常饮食和用药等方面的指导。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做好防治传染病的宣传教育工作。

二、护士素质养成的重要意义与方法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医学模式的改变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护理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护理工作已不能只满足于一般疾病的护理而需要身心的整体护理。良好的护士素质既有助于提高护士自身形象,又是提高护理质量的保证,因此提高护士素质很有必要。

1.护士形象

护士首先要热爱本职工作,尊重病人,强化优质服务意识,自觉培养自己职业素质修养水平。护士的仪表、行为和语言就是一种重要的治疗和安慰。护士良好的精神面貌能唤起病人乐观饱满的情绪,增加病人与疾病斗争的信心。当病人来院就诊时要面带微笑,热情、友好、主动地接待,使病人感到亲切,消除陌生感。要尽快熟悉病人,尽快与病人沟通,掌握病情及特殊生活需要,成为病人的知心人和朋友。

2.护士的语言修养

护士的美好语言不但能使病人听了心情愉快,而且能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护士的亲切语言,有利于解除病人的思想负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保持接受医疗和护理的最佳状态。因此护士应举止稳重,态度和蔼,得体地介绍自己,有礼貌地称呼病人。对不同的病人使用不同的语言,如岁数大的称为老爷爷、老奶奶,干部称某首长,退下来的人称某老等。选择适当的时间、适宜的环境、良好的气氛与病人交谈。交谈时双眼要注视着病人,不要顾左右而言他,认真倾听病人的叙说,让病人感到你是真心关心他,取得病人的信任,更多地了解病情,为治疗和护理提供保证。

3.护士的心理素质

护士良好的语言修养是观察病人、治疗疾病、进行心理护理的重要条件。作为一名护士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应加强自身修养,不应把社会、家庭、人际关系或其他地方的不快带到工作中。善于保持稳定的情绪和丰富的情感。要善于通过自己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的内心情感鼓舞病人以增进护患之间的情感交流,取得病人主动积极的配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用个人的情绪起伏波动而影响对病人的态度。应始终保持情绪稳定,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保持不急不躁,正规操作。在日常工作中急躁、情绪激动或低落都会影响工作。因此护士应有一个稳定的情绪及良好的心理素质。

4.精湛的技能及敏锐的观察力

护士应利用一切机会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如通过外出学习、自学考试、论文交流等途径。学习“三基”理论、掌握各项技术操作规程、认真执行医嘱、准确熟练地完成护理工作。要善于观察和发现病人的病情变化,并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护理措施,观察病人的心理活动及身心两方面的动态变化,解除病人的心理压力并满足病人生理、生活上的合理需要。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更新,护士更应该刻苦钻研业务,努力完善护理技能,掌握运用各科新业务、新技术的精湛技能,以取得病人的信任。

5.健康教育

护士应全面了解病人情况,有针对性地对病人做好健康教育工作。病人都比较关心自己的疾病,迫切需要掌握有关疾病的知识,护士应向病人讲解有关药物的服用常识、饮食与疾病的关系、生活习惯对恢复健康的影响、出院后的自理措施等。护士在教病人及家属某些护理技术时,应不怕麻烦、反复示教直到病人掌握为止,对病人某些不良卫生习惯,护士不能厌恶、嘲笑,应启发病人认识到不良卫生习惯的危害,自觉克服。做好健康教育,树立护士的科学地位,做病人信赖的人。

6.护士的人文道德素质

人文素质作为护士最重要、最基本的品质之一,也是护士在护理工作中对人道主义和人文精神的最好诠释。在人类高度文明的21世纪,护士已不仅仅局限为一个职业,而更应该被视为一项“既懂病,又懂人”的神圣事业。只有具备了人文素质的护士,才会把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当做自己的信仰之本,从而怀着一种人道主义的博爱态度去同情、关心、帮助病人,积极、主动地为病人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因此护士要想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必须既重视专业技能的提高,又要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而人文素质培养又是一个潜移默化、终身教化的过程。只有在不断学习和实践中积淀于人的内心,形成一种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良知,一种无须他人提醒的自觉,一种承认约束的自由,才能培养出德艺双馨、文武兼备的高素质护理人才。我院护理部在多年的管理中,通过实践收到良好效果。现在,护理人员积极进取、默默奉献的人多了,斤斤计较、牢骚抱怨声不见了;主动服务、优质服务的人多了,敷衍了事、不负责任的人不见了;主动学习搞科研的人多了,说落后话、拖后腿的人不见了。

参考文献:

[1]陈闽,吕蓉.注重校内素质教育对提升护士素质的意义.

[2]王晓冰,吴小婉,卢咏梅.论提高护理人员人文素质的必要性与措施.

谈素质教育篇8

一、中职生整体素质现状分析

中职生的整体素质与中职生的生源有着较大的关系,除此外,中职学校的环境也是密不可分。首先,学生法制意识淡薄,遵纪守法教育力度不足。部分中职学生在中学阶段的素质就较差,中职生基本是来自中考失意的中考生,他们的学习成绩较差,甚至有部分学生在中学时期就经常违反学校规定。对学生接受法制教育情况的调查中发现,只有少数学生表示多次接受法制教育,有将近一半的学生表示每学期都有接受法制教育,但难以人心,影响不深,还有部分学生表示虽接受过法制教育,但不信任,表示对司法机关的办事公正性存在怀疑;将近一半的学生对中学生守则及学校规章制度一般了解,执行也一般,三分之一左右的学生表示了解,并能认真执行,五分之一左右的学生表示不太受其约束。其次,德育教育方法传统化、单一化。目前我们中等职业学校相当一部分教师的德育工作还多采用传统方法,就是责之、禁之、压之,而导之、引之少,缺少科学的理论指导,多以说教为主,方法比较僵化,德育效果也就不明显,有时只起到了扬汤止沸的作用,不能使学生的道德知识内化和践行。

二、中职生素质教育的途径

如何提高中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呢?个人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中职生的素质教育。

(一)转变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培养技术型劳动者是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目标,但我们培养的不仅仅是一个只懂技术的人。职业学校在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应对他们进行有效的人文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教会他们做人之道,使他们真正成为技能与人格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所以,职业学校应改变以往的只注重技能训练的技术教育,为人文素质教育准确定位,加强职业技术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整合,转向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也只有这样,职业学校才可能有发展前景。

(二)提高教师队伍的人文素质,构建人才高地

目前,许多职业学校师资队伍的状况还不能令人满意,主要是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面不宽广,人文知识不扎实,综合素质不高;很多教师较为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相对忽视甚至轻视对学生的人文知识的教育与积累。尤其是青年教师,其中不少人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特定教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存在着思想认识不够全面、人文素质先天不足的问题。而许多学校對青年教师的选拔往往也是只重视专业素质和学术成就,相对忽视人文素质方面的要求。要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必须首先提高教师的整体人文素质,充分发挥他们的言传身教作用。

(三)完善校园文化建设,创设良好人文熏陶环境

创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日益得到各类学校的重视。环境建设的重点是创造一种独具特色的人文氛围,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净化,一手抓创建。一方面要采取有力措施,抵制社会上低级庸俗、消极腐败的文化制品和思潮的渗透和影响;另一方面从实际出发,积极创造条件,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精神文明,及时更新、增加教学设施和图书资料,使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陶冶情操、升华精神;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学生主动而广泛地参与,营造生动而健康的人文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组织和协调能力;鼓励学生社团的发展,让学生通过参加社团的活动,锻炼自我管理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感受人文和科学教育。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强人文教育,要求职业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对网络的人文教育要熟悉,并能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以免学生进入误区。

(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升华人文精神

事实证明,学生在服务工作和志愿者活动等社会实践中可以提高人文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因此,实践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的重要途径。学校应当鼓励学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充分利用寒暑假,结合专业学习,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深入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感受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感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豪迈气象;组织学生参观各类博物馆、人文景点,参加社会调查等活动,增加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形成对社会生活的正确全面的认识,以培养人文素质,塑造人文精神。

(五)完善评价体系,构建人文素质评估标准

上一篇:成功人的故事范文 下一篇:科学家的故事读后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