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院校办学方向思考

时间:2022-07-11 05:34:12

技工院校办学方向思考

一、前言

当今社会,企业面临“用工荒”,技工院校遭遇“招生难”,这是制约着企业和技工院校发展的老大难问题。

企业面临的“用工荒”,将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使企业无法按时履行合同,限制企业未来的发展空间,最终使企业陷入严重的经营困境。同样,技工院校遭遇的“招生难”,也将使技工院校面临严重的生存困境。首先,学校为了生存下去,只好降低招生标准,这样做会直接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继而影响毕业生的素质,长远发展下去会影响学校的办学声誉,不利于学校的健康发展。其次,如果降低生源质量标准还是招不到足够的学生来维持正常办学,那么将直接影响到学校的财政收入,进而影响到教学场地、实验设备的投入,影响到学校教职员工的工资福利待遇……这个难题如果没有及时解决的话,学校的办学将陷入恶性循环当中,进而对学校长期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严重时将导致学校被其他技工院校兼并甚至倒闭关门。

由此可见,企业面临“用工荒”,技工院校遭遇“招生难”,这都是与自身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的重大难题。作为培养生产性企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的技工院校,如何才能有效解决现阶段办学过程中所面临的“招生难”问题,使办学走上良性发展轨道,是值得每一个技工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

二、“招生难”产生的原因

与应届大学生的“就业难”相比,当今社会各类技工院校均享有近100%的高就业率,甚至出现多个企业、多个工作岗位抢一名学生去就业的现象,可以说,技校毕业生有着多种不错的就业选择。在如此乐观的技校生就业形势下,技校招生却面临“一生难求”的尴尬,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矛盾现象?笔者经过仔细调研、分析,认为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

1.传统观念的影响

受传统观念影响,很多人重理论知识、轻实践技能,觉得当技术工人社会地位低,没有发展前途。目前,绝大多数家长都希望孩子能走“考高中、上大学”的道路,毕业后成为白领阶层,实在没办法的情况下才选择技工院校,这种观念的存在使技工院校的招生在先天上已经处于劣势。不过,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这种观念也在慢慢转变,许多人开始认识到“学一技之长为一生所用”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2.适龄学生人数减少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我国人口增长逐年放缓,出生率明显下降。这种情况直接导致报读技工院校的适龄学生总数量逐年减少,未来有可能会面临生源数量急剧下降的情况。

3.高校扩招

过去的10年里,在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高等院校的招生规模急剧膨胀,已经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70万人左右上升到现阶段的700万人左右,整个招生规模扩大了将近10倍。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只要家庭经济能够承担,适龄学生绝大多数会选择到高等院校就读,而不会选择技工院校。至于就读三流大学毕业后的就业情况,家庭和社会就没有过多的分析和考虑。这导致不少大学生到毕业时才发现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甚至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境地。

4.用工荒使企业提前招工

这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很多企业面临着“用工荒”。为了缓解“用工荒”给企业经营造成的负面影响,企业采取了很多办法,其中包括降低招工标准、提供优惠条件吸引工源、委托中介机构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发掘工源等一系列措施,这也分流了一部分技工院校潜在的生源,增加了技工院校的招生难度。

另外,近几年随着国家教育产业结构的调整,技工院校招生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一方面是生源总数不断减少,一方面是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再加上上述几种情况的存在,使得技工院校面临严重的招生困境。

三、采取的措施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恶劣的生存环境下,技工院校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积极应对,寻找属于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机遇呢?

笔者通过总结长期的工作实践,认为要想解决技工院校“招生难”的问题,技工院校应该根据技工教育的特点,借助现阶段企业面临的“用工荒”,有针对性地调整办学方向,利用自身的人力资源优势,敲开企业大门,开展多形式、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办出学校特色。这样,一方面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招生难”问题,另一方面可以部分解决合作企业的用工问题。

1.校企联合开展活动

技工院校可联合企业开展一系列的活动,促进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的相互渗透。例如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开展技术讲座、将企业建设成为学校的校外实习基地,教师和学生可到企业参观学习,学校专业教师到企业开展调研或提供技术培训,教师企业合作搞科研项目等。在此过程中,学校还可以借助优秀毕业生在企业的良好表现,树立一些优秀典型来扩大自身品牌的影响力,这样既可以作为招生时的宣传资料,又能够激励在校学生认真学习。

2.实行校企合作

技工院校与企业实行校企合作,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具体体现为校企合作中的定向培养、订单式培养,企业冠名班级等。在合作过程中,学校根据企业(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设置专业培养方向和招生人数,学校和企业共同进行招生,共同制订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学校负责理论知识、基础技能的培训工作,企业提供专业实习场地;专业技能培训计划完全根据企业实际需要制订,由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负责培训;企业设立奖学金和助学金,定向班级冠以企业名称。这样,技工院校依托企业强大的经济和技术力量,实现了学生、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三赢。

3.开办“校企联合实体”

这种合作模式的具体表现是针对专业特点,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开办一系列的“厂中校”和“校中厂”。学校利用企业的场地、设备和技术资源,有效改善自己的办学条件,使自己培养的学生更贴近企业的需要,较好地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而企业可以解决紧张的用工需求,“量身定做”培养符合企业自身要求的高技能人才。

4.充分发挥所在地区技师协会的桥梁作用

通过当地技师协会,校企双方广泛开展合作,一方面壮大技工院校的影响力和软硬件实力,另一方面为所在地区的中小企业经营保驾护航,服务于当地的经济。

四、应用实例

某职业院校是一家老牌的技工院校,在所在的地区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近两年,由于企业面临“用工荒”,很多企业都加强了与这家技工院校的联系,希望该家技工院校能帮助他们渡过这个难关。该技工院校的领导从合作双赢的角度考虑,经过深入调研,决定采取以下几个措施,切实帮助企业解决“用工荒”问题,同时提升自己的办学品牌。

1.设立企业和学生沟通交流的平台,增强企业和学生的相互了解

(1)由招生就业办公室牵头,建立一个常设性的企业与学生沟通、交流的场所。合作企业可以随时向招生就业办公室提出开办企业介绍会的申请,招生就业办公室根据申请企业的情况,合理安排企业进场介绍情况,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企业,可直接与之进行沟通与交流。学校起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作用,促进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双向选择。

(2)校企双方开展以下几种合作方式。以系(部)为单位,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开展技术讲座,带领学生到企业参观,增强学生对企业、行业的了解;将企业建设成为学校的校外实习基地,给学生提供专业实践的机会,使学生深入感受企业文化,也让学生了解自己必须掌握什么样的技能,具备怎样的素质才能符合企业的需求,企业也借此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教师带领个别优秀学生与企业开展技术合作,协助企业解决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遭遇的技术难题,这样一方面可提升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另一方面也为企业培养优秀的高技能人才。通过以上几种校企合作方式,使学生能够广泛与各个企业接触,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专业素质,也使学生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获得一个长期发展的机会;企业切实解决了自身“用工荒”的难题;学校也借此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在招生工作中处于有利的地位。

2.发动合作企业参与学校办学

技工院校根据合作企业的实际情况,开办半工半读班、扶贫班、工学结合学历班、企业冠名班、业余学习(弹性学分制)学历班、订单式培训班、联合培养专项技能班、各类高技能人才培训班等一系列教学(培训)班。在与合作企业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共同确定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并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综合能力培养为核心,联合制订高技能人才培养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通过发挥学校育人机制和企业用人机制的耦合作用,形成学校与企业二元融合、育人机制与用人机制“双制互促”的办学模式。通过这种方式,企业介入到学校办学的各个环节,依托企业强大的经济和技术力量,对学生就业、学校招生和企业用工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实现学生、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三赢。

3.开办“厂中校”“校中厂”

企业与学生签订合同,由企业先向学生提供部分学费和食宿,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工作,毕业后如果留在企业继续发展,企业可根据工作表现报销其余学费。这样既解决了贫困家庭学生的经济困难,也部分解决了企业的用工问题,同时为学校节约了办学经费,将“消耗性实习”转化为“生产性实习”,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营造了招生工作的新亮点。

五、结束语

由此可见,在企业面临“用工荒”、技工院校遭遇“招生难”的大环境下,技工院校应该充分利用自身办学特点和资源优势,敲开与企业合作的大门,广泛开展多形式、深层次的合作,借助企业的力量改善学校的办学环境,提升教学质量,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以就业促招生,改善生源质量,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使办学步入良性循环状态。同时,在合作过程中部分解决合作企业面临的用工问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双赢,这是任何一所希望在激烈的办学竞争中胜出的技工院校所应该选择的办学方向。

(作者单位:广东省粤东高级技工学校)

上一篇:开封市高级技工学校等 下一篇:浅谈高职院校教学秘书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