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应试策略答疑

时间:2022-07-11 04:59:50

高考作文应试策略答疑

高考冲刺阶段,许多同学对作文应试束手无策,存在这样那样的一些困惑,为此,我们筛选了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一一解答,以期对考生们提供一些必要的帮助,为莘莘学子决战高考助上一臂之力。

问:马上就要高考了,别的内容我都不担心,只有作文备考我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答:很多同学对作文的迎考复习感觉是狗吃日头――无从下口,还有不少同学认为作文是慢功,考前复习也不会产生什么效果,于是大多数同学就放弃了作文的复习和训练,其实,这种认识和做法是错误的。只要确定明确的目标,端正备考的态度,采取恰当的手段,积极地应对,冲刺阶段的作文备考,意义还是重大的,效果还是显著的。

一、做好必要的准备

1.准备一些经典新鲜素材。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原则,搜集并整理一些作文素材。素材可以是传统的经典资料,可以是源于媒体的社会新闻;可以是理论性的名言警句,也可以是活生生的人物故事,等等。对这些素材要进行分类处理,熟练掌握,并依据不同情况进行适度的加工,使之变成自己的东西。素材在精不在多,尽量涉及不同的领域、不同的话题,以满足作文备考的不同需要。

2.锤炼一些成熟的思想。思想是文章的核心,形成一些明确的、成熟的、具有较高认识水平的思想是写好高考作文的关键。特别要关注现实生活,观察生活现象,留意网络、报刊等对一些现实问题的观点态度,认真思考,辩证分析,形成属于自己的一些较为成熟的观点、看法,为高考作文的立意储备“现粮”。

3.熟悉满分作文的特点。考前研究一下近年的高考满分作文是十分必要的。从这些作文中,我们不仅能学习到它们的优点,而且能发现它们被判高分的依据,总结高考作文的应试技巧,把握阅卷人的胃口和喜好,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模拟训练。对于满分作文,要从题目、结构、立意、语言、开头、结尾等不同方面认真分析,比较研究,找到它们得分的亮点所在,学习作者们制造亮点的手法。

4.创造开放的心理环境。写作受情绪和心理状态的影响比较大,开放的心理环境对于放开手脚,写出富有真情实感、语言自然流畅的文章,具有重要的意义。要训练心理的承受能力,养成平和但富有激情的心态。把作文迎考训练当成考场写作,以培养适度的紧张感和考场适应能力;把考场作文当作平时训练,以使自己能展开思路,收放自如地写作。

二、强化技能训练

作文虽然依靠平时的扎实的功底,但考前的强化训练也是十分必要的。俗话说:“临阵磨枪,不快也光。”考前掌握一些实际操作的专项技巧,可以趁热打铁地运用到高考作文中。比如,拟题的技巧,开头和结尾的技巧,多角度使用素材的技巧等等。这些专项技巧具有较大的时效性,所以冲刺阶段的这种热身训练还是很有必要的。

问:考前背诵几篇范文,到高考时碰碰运气可以吗?

答:作为模仿性的作文训练,背诵几篇文质兼美的范文,有利于快速掌握写作技巧,提高写作水平,不失为一种学习写作的捷径,但要是通过考前背诵几篇范文,到高考时碰运气则是万万不可的。因为高考作文的命题带有很大的不可预测性,能够对号入座的几率是非常小的。再者,由于抱着侥幸心态,考场上只想着使用范文,也会影响思维的正常发挥,影响考试的心态和效率。况且,靠背范文来应对高考作文违背了高考选拔人才的宗旨,是一种投机心态,是违反规则的。因此,这种想法和做法都是应该摈弃的。

问:平时我的作文成绩还可以,可一到考试却得不了高分,这是怎么回事呢?有没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

答:作为一种评判性的手段,为了体现公平和公正,高考作文必然带有较大的规定性。《考试大纲》的要求,写作时间、地点的限制,评分标准的规定,使得高考作文带有了较为浓厚的量身定做的“制式”色彩。因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考作文是一种“技术活儿”,而非“艺术活儿”。如果不认真地加以研究和对待,就难以获得理想的分数。由此,也不难想象为什么有些同学平时读书很多,写作水平也不错,甚至还发表过文章,但是在高考中作文却不一定能取得高分了。原因很简单,就是没有把握好应试作文的特点,没有区分开应试作文与平常作文、文学创作的不同。意识上没有清楚的认识,操作上当然就难以适应应试作文的需要。

为此,我们必须明确应试作文与平常作文以及文学创作的不同。

应试作文与平常作文的主要区别有以下几点:

1.应试作文是展示性作文,目的是显示自己的写作水平,因此,尽量把平时训练成熟的有“亮点”的思想和技巧表现出来,不回避自己写过的成功的或成熟的东西;平常作文是一种训练性作文,目的是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因此,注重探索和尝试,注重过程和提高,尽量不走老路。

2.应试作文具有较强的时间限制,写作时间一般在60分钟以内,属于快速作文;平常作文一般时间是两课时,约90分钟,时间相对宽松且限制性不强。

3.应试作文是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特定场合、特定氛围下的作文,作者的精神状态相对紧张;平常作文的限制相对较为宽松,没有这么严格的约束,作者的精神状态相对轻松。

4.应试作文的读者具有唯一性,最终获得的是结论性的分数评判;平常作文的读者较为宽泛,最终获得的是指导性的技能评判。

应试作文与文学创作主要有以下区别:

1.文学创作是面向大众,重在表现和表达自己,从思想内容到表达方式,允许“随心所欲”,允许存在争议;而应试作文只面对阅卷人,重在“取悦”阅卷人,在展示亮点的同时,注重一定的规范性,从形式到内容要符合考试大纲的“采分点”的要求。

2.文学创作是“才气”活儿,是舒放的展示;而应试作文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是一种技术或技巧活儿,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要注重“讨巧”。

3.文学创作是一种相对自由的写作,没有外在的强加的限制,作品形式可以是自由的,甚至散漫的;而应试作文却有命题、字数等有形或无形的限制,需要在特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集约化”地表达,是“戴着脚镣跳舞”。

当然,我们明确应试作文与平常作文和文学创作的区别的目的,并不是说应试作文排斥平常作文和文学创作,相反,应试作文与它们之间更多的是一致,更多的是联系。应试作文是平常作文训练效果的“大检阅”,没有平常的作文训练,也就无法写出高质量的应试作文。如果擅长文学创作,那么,文学创作中的一些艺术化的素材、构思、技巧等都可以运用到应试作文中,成为应试作文的亮点。只要把握准应试作文的特点,认真地研究和分析,并进行专门的适应性专项训练,那些平时训练扎实,写作水平较高,热爱文学创作的同学更能有机会获得高分。

问:如果高考作文命题和平时习作很接近,我把平时的习作照搬上去可以吗?这样算不算宿构?

答:高考作文是一种展示性作文,他不仅不回避自己写过的成功的东西,而且,要尽量把平时训练成熟的有“亮点”的思想和技巧表现出来。如果高考作文的命题恰巧与平时习作的命题接近,稍作加工,即可迅速成文,那么,顺手“拿来”,合理利用不失为一种良策。尽管高考反对宿构,但只要是自己的创造,拿来运用又有什么不可呢?但是,能够完全照搬的可能性不大,毕竟高考作文还有一些相对具体的要求,完全吻合的可能性极小。完全照搬既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理智的。

这种做法和宿构是有本质的区别的,宿构是一种有“预谋”的投机做法,而这是搭平时训练的“顺风车”。所以,这不能算宿构。

问:平时训练,老师提倡让我们训练作文模式,写模式化作文能得高分吗?有没有什么比较好的作文模式?

答:高考优秀作文中,屡有模式化作文出现,以致于有人认为练好模式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但也有人认为模式化作文是“新八股”,持否定态度。可以说,对于模式化作文,众说纷纭,褒贬不一。我认为,对于任何一种事物都应该辩证地来看待,既要看到它有利的方面,也要看到它的弊端。

从有利的方面考虑,模式化作文有以下好处:

1.样式相对成熟,容易被人接纳。任何模式化作文都是一种成熟的作文样式。大凡成为模式的东西,都是经过许多人、许多次摸索反复锤炼成熟的东西,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因而,在心理上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模式化作文同样也容易被人接纳。

2.模式化作文便于学习和掌握。由于模式化作文的模式具有固定的“套路”,具有较大的形式上的“规定性”,因而,训练过程中,可以尽快地掌握其要点和精髓,便于在写作上有一个较大幅度的提高,特别是对于作文程度较差的同学,不失为一种训练的捷径。

3.模式化作文具有结构上的清晰性,便于阅卷老师从整体上来快速把握作文。特别对于应试作文来说,干净清爽的结构样式更适于阅卷老师快速阅卷。

4.写模式化作文,可以减轻构思上的负担,有利于提高写作的速度。

从不利的方面考虑,模式化作文有如下弊端:

1.模式化作文形式上的相对固定性容易给人造成呆板的感觉,尤其是大多数考生都喜欢使用的模式,看多了就给人千人一面的感觉,容易给阅卷人造成厌倦感。

2.过分地追求形式,机械地套用模式容易因形害义,影响思想的表达,尤其影响个性的展示,因而,难以跳出俗套的圈子使自己的作文从众多的类似作文中突出出来。

3.作文训练中,过分强调模式会不经意地忽视思维能力的培养,以致造成作文因思维的简单僵化而使然的思维的公式化,语言的模式化,以及思想的板结化,进而助长学生的少年老成的“八股”文风。

其实,作文模式化本身并没有什么过错,关键在于如何利用。因为模式不过是一种形式,或者说是一种工具。我们的观点是:起于模式,成于变通。也就是所谓的先“死” 后 “活”,“死”去“活”来,即,训练从固定模式入手,掌握基本功,然后在模式的基础上灵活变通。切忌滥用模式,食古不化,尤其不要把模式化作文当作以不变应万变的灵丹妙药。因为,文章毕竟是表达思想,传达情感的,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思想有了,表达样式也就有了依靠的根据,不能颠倒了思想内容与作文样式的关系。

我不反对运用作文模式,只要用得恰当,用得得体,一样能使文章色彩灿烂。宋词不就是典型的模式化吗?不也一样创造出辉煌的成果吗?至于有没有什么比较好的作文模式,我认为,适应自己写作习惯的、适合自己思想表达需要的、能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和特长的就是最好的模式。

问:看到高考作文题目,如果感到非常陌生怎么办?

答:看到陌生的高考作文命题,首先要保持心理上的冷静,不要让“冷棍”打晕了头。然后再积极地采取有效的破解措施。具体做法上,有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1.分解命题,组合求意。将命题中的题目、话题或材料,分解成若干容易理解的语言单元,然后,再把这些破解后的语言单元依照原来的语言样式组合起来,命题的基本信息就比较容易确定了。比如,2006年天津卷作文题目“愿景”就可以采用这种方式求得正确的理解。

2.变生为熟,以熟解生。运用相似联想,拿生活中自己熟悉的与之类似的素材进行对照,运用熟悉的素材进行类推,确定命题的信息。

3.反向假设,正面审题。陌生的命题无法从正面求得正确的理解,不如从反面作出种种假设,如同数学中的反证法,从反方向上找到审题的角度,然后从正面确定命题的内涵,寻求立意的方向。

4.逆果求因,由因导果。将命题中的题目、话题或材料设计成几个有关联的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或逆果求因,或由因导果,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就能找到破解命题的途径。

问:平时作文思路比较开阔,可一到考场上,却什么也想不起来了,就连平时积累的素材也都忘掉了,怎样才能避免这种问题?

答:这是一种典型的“晕场”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是考场上的特殊的情景氛围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紧张的心理状态。为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可以从两个方面采取措施:

1.心理训练。高考既是对知识能力的考查,也是对心理素质的考验,因此,考前进行心理素质的训练是必要的。一方面要训练心理的适应能力和承受能力,使自己能够面对各种不同的现实环境;另一方面要训练心理的调节能力,当出现心理紧张或不适的时候能进行自我调节。对于前者,可以用设定心理承受底限而又有意识地反复“触撞”这一底限的方式,提高心理的适应能力和承受能力。对于后者,可以用假想与现实相结合的方式创设各种不同的心理情景,设想自己处于各种情景下的心理状态,以此来训练心理的调节能力。

2.技术处理。一旦出现“专题性”晕场,可以积极采取一些技术性手段来解决问题。以下方法可以参考借鉴:1.运用玄想的方式,“摆脱”当前的现实的心理氛围,用暂时的虚幻性的漫想使自己超脱于当前的情景。2.采用凝神注视的方式使注意力集中于某一点,专注可让人心无旁骛,自然也就慢慢消失了对情景氛围的心理感觉。3.利用做其他题目的方式扭转注意力,舒缓暂时的紧张情绪。4.适当舒展筋骨或缓慢地大口喘气使身体器官的紧张状态得以缓解。

问:考试时,不打草稿怕作文写坏了没法修改,打草稿又怕时间来不及,我该怎么办?

答:考试时,由于时间紧迫,打草稿是不现实的。实际高考时也很少有打草稿的。为了防止把作文写坏,避免修改的麻烦,最好的办法是写作前先拟写一个作文提纲。

作文提纲是一篇文章的蓝图,无论是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还是在高考作文实战中,拟写提纲都是很有必要的。它是将作者构思的结果用文字形式固定下来,为行文提供依据的。拟写提纲的过程,又是运用文字进行再思考的重要过程,它可以让你更周密地审视构思的优劣,整理思路,做到全局在胸,保证文章能一气呵成。

拟写的提纲必须具备以下要素,即,一根桩(中心),一条线(线索),一个架(结构框架),一组材(素材),一种法(手法)。作文提纲的文字要简明扼要,能用一个词或一个短语表示的,就不必用一句话,只要自己看着明白,用着方便就可以了。

有了提纲,作文就有了扶手,就不用担心半道写坏了,而且还能帮你提高行文的速度。

问:作文写到一半时,突然发现跑题了,或者原来的思路改变了,该怎样补救?

答:遇到这种情况,重起炉灶是不可能了,只有采取补救措施。补救的方法依据具体情况而定。如果只是稍稍偏题,可以采用提高扣题的关键词的出现频率的方式,在文中多处点题,创造扣题的“声势”,给阅卷人造成一种强烈的扣题印象,从而降低阅卷人在立意方面扣分的可能性。如果离题现象严重,可以采用添加议论性或抒情性语句的方式,对写完的内容进行扣题改造,力挽狂澜,扭转语段的立意方向。如果是思路发生改变,可以运用话题转换类的过渡句或过渡段,使先前的内容与新的立意或思路衔接起来,并尽量地体现扭转的力度,强化扣题的力量感。当然,由于作者写作习惯不同,文体特点不同,文章内容不同,补救的方法也会各不相同,基本的原则是:尊重原文,灵活处理,突出扣题,弥补缺陷。

问:有人说,作文有个好题目、好开头、好结尾就能得高分,是这样吗?

答:题目、开头和结尾是一篇文章给人印象最深的部分。而高考阅卷,是一种快速的浏览式的阅读,这样,题目、开头和结尾在阅卷人眼里的位置就更显得重要了。题目是文章的眉眼,俗话说,“题好一半文”,可见题目的重要性。开头是文章的口舌,它能显示文章的方向和基调,它是阅卷人对文章正文的第一印象。结尾是文章的嘴巴,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它是文章留给阅卷人离打分距离最近的印象,结尾的优劣直接影响到阅卷人落笔打分时的心态。由此看来,好题目、好开头、好结尾是获得好分数的重要条件。

但是,题目、开头和结尾毕竟是一篇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单凭这些是不能获得高分的,这些方面必须和充实的内容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发挥他们最大的“挣分”效能。如果文章空洞无物,结构松散,那么,即使把题目、开头和结尾写得再漂亮也难以得到高分。

问:词藻华丽的作文更容易得高分吗?

答:华美的文辞会给人带来良好的印象,如果在高考作文中充分发挥语言优势,自然会让阅卷人打出可观的分数,但这是以内容的充实为基础的。如果没有明确的思想,实在的内容,只是堆砌华丽的词藻,那么,就会因文害义,难以得到满意的分数。在不对思想表达产生负面影响的情况下,选用一些华丽的词藻和恰当的句式,恰当地运用一些修辞手段,提升语言的档次,是能够以语言的形式美而感染阅卷人的,相比较那些平板的语言,还是存在较大的外观优势的,当然也容易得高分。

问:作文的字数对分数有影响吗?

答:高考作文一般要求字数不低于800,如果低于800字,每少50字扣1分。并且,字数如果差得太多,不仅明扣分,还有因阅卷人的印象造成的暗扣分,因为字数太少给阅卷人的感觉是没有分量感。由此看来,字数少一定会影响得分的。

作文字数是不是没有上限呢?其实,高考作文虽然没有明确规定字数的上限,但阅卷老师心中还是有一个大致标准的。一般来说,以超过卷面上800字标记2―4行为宜。正好800字,容易给阅卷人造成呆板、不充分的感觉;超出的字数过多,又容易造成烦琐和冗长之感。再者,阅卷人一般不愿看过长的作文。况且,作文过长会多占用考场上的时间,影响做其他的题目和检查试卷。所以,对作文的字数应有一个相对合理的控制。当然,如果确实是内容的需要,该写的内容还是要写的,不要因硬性控制字数而影响正常的表达,毕竟形式是服从和服务于内容的。

问:考场作文还需要注意哪些细节?

答:考场上写作时,一些小的操作方面的细节也会影响作文的效果和最后得分,因而需提醒考生高度重视。

1.构思相对成熟再动笔行文。作文是表达思想的,思想是通过语言来传达的,要把思想化作语言的“链条”,写出来的是思想“串”,是完整流畅的语句,而不是一个一个“蹦”出来的个体汉字。不能像挤牙膏一样,一句一句往外挤。

2.要注意书写规范卷面整洁。字体和标点书写要规范,行文的格式要规范。对卷面的基本要求是清晰,易辨认,较高要求是美观。尽量不要有污划的痕迹,更不要有大面积的涂抹。书写和卷面是给阅卷人的最直接的第一印象,尽管是细节,但影响阅卷人的情绪,良好的第一印象可以促使阅卷人往高处打分。

3.防止漏写题目和丢字误写。有的同学常在作文写完之后才写题目,而往往又因为时间紧张忘记写题目,这是“硬伤”,明扣2分,但心理上的“暗扣”会更多。虽然《考试大纲》规定错一字扣1分,但如果丢字误写现象严重,也会影响阅卷人对作文的总体判分。

4.避免前松后紧,强化时间观念。高考作文时间一般在60分钟以内,如果前松后紧,作文时间得不到保证,容易造成思维不严、定位不准、仓促动笔、匆匆收尾的现象,这样就很难保证作文的整体质量。

5.在文中至少出现一处“亮点”。阅卷人往往在作文的整体印象的基础上依据“亮点”判分,因为“亮点”显示的是发展层次上的能力。如果在某一个方面出彩,能打动阅卷人,那么,整体判分就会提高一个档次。

6.段落不要太长。太长的段落容易给人造成层次不清的感觉,而且,在阅卷速度比较快的情况下,太长的段落容易给阅卷人带来疲劳感,影响阅卷人情绪。最好一篇文章不要低于四段,最长的段落也不要超过400字。

上一篇:独立主格结构与高考 下一篇:新兴职业与专业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