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与评价策略

时间:2022-07-10 10:59:36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与评价策略

摘要: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教学内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项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精神文明素质,促进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以及学生的各项精神品质的发展。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及学生未来的发展都有一定的重要意义。本文就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与实施策略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评价;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4-0237-02

课堂教学评价通常包括学习和教学两个方面,其是对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根据相应的教学目标,对教师的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进行观察并且对观察到的内容进行信息的采集,其后运用科学公正的手段对课堂和教学活动进行评价以及价值的判断。课堂教学评价的存在能够激励师生对课堂的教学及学习进行不断的反思、改进和创新,并且能够带动学生的各项发展以及健康的成长。

一、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

1.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判断教师的教学情况。在品德与社会的课堂评价之中,教师的教学情况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判断的,其重点需要关注的内容是学生在课堂之中的学习状态以及学生对课堂的参与程度。在课堂教学之中,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是否存在着互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是否采用了合理的教学手段(例如,运用情景教学的手段)。教师还要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学习状态,制定出适合学生的教学策略,在教学的过程之中培养学生的主动性。通过这些反映在学生身上的状态来判断教师教学的质量。教师的主要目的应该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创造出发展的机会,引领学生往自己擅长的领域发展。这种判断方式所重视的不只是教师的教学技巧,更加重视学生的学习情况。真正地做到促进教育的发展,使教师的“教”能够带动学生的“学”。

2.关注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之间是否存在联系。品德与社会教学是一门倾向于实践的课程,它主要是以学生在生活中所获得的经验作为基础,注重学生的情感和实际的情景体会,以此来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由此可见,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评价一定要对其是否与生活之间存在联系进行判断。对于教师是否真正地将生活作为学生学习品德和社会的基础,是否重视学生的兴趣和喜好,是否关注学生的发展做出判断。关注教师在生活中对学生的引导,使学生养成一个积极的生活态度,从而达到品德与社会课的真正意义。

3.课堂是否存在开放性和生成性。传统的品德和社会课的评价标准通常是根据教师是否忠于教材内容而定的,其重视教师教案的完成,忽略了教学的开放性和生成性。具体来说,就是忽略了教师对教材的建设能力、对资源的使用与开发能力、对课堂内容及教学教案的调整能力,以及学生是否能够生成新问题的能力等等一系列重要问题的关注。由于品德和社会课的内容与生活关联较大,所以教师一定不能刻板地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要重视学生的实践与体验。

4.重视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掌握品德与社会的课程就是正确价值观的确立。在判断教师是否完成教学任务的时候,要关注学生是否形成了一个正确的价值体系。在这项课程之中,学生需要确立价值、能力与知识三个学习目标,教师也要将其作为教学目标。通过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习惯、生活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念等等。除了知识的学习,树立学生的精神文明、培养学生的正确态度等等一系列实践问题也是尤为重要的。对教师的教学评价,要做到促进了教师对该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5.重视课外延伸和个性化教学。由于品德与社会的生活性,其也重视一定的教学延伸,要求学生能够将课堂上所学到的内容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之中,并且在生活之中不断地培养和发展自己的能力,不间断地将品德和社会课程延伸出去。一方面从课堂之中学到基础的知识内容;另一方面通过对生活的实践来获取经验,从而逐步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并且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的能力。所以,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评价之中,课堂的延伸也是尤为重要的。

此外,也要注意课堂的个性化。教师要体现自身的创造能力,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考虑到每个学生的特点以及生活背景,挣脱教案的桎梏,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以学生为教育的出发点,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情况,进而改变教学的情景模式。对教材内的缺失进行及时的补充,增强教材的适应能力。

二、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评价的实施策略

1.确定评价的要素要具有代表意义。品德和社会课堂教学的评价中包含着许多的要素。具体的划分可以分为:教师的行为、学生的状态、教学的特色。教师的行为主要就是对教师是否对教材进行灵活运用、是否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是否根据学生的需求来调整课堂的内容等多个方面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考察和评价;学生的状态主要是指学生是否对课堂内容感兴趣,课堂学习中是否积极主动,学生是否有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是否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等等,以此来判断学生的学习状态是否良好;特色教学主要观察的是教师在教学方面有没有一定的创新、教学是否个性鲜明等等。由于我们无法对每一点都做出判断和考察,所以在选择判断对象的时候一定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要将评价机制民主化。为了加强评价的真实性以及评价的作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评价之中,我们可以以教师自评的方式作为主要的评价方式,让学校的师生、校长都参与到评价之中。在评价的过程中提倡两者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尤其是鼓励学生对评价的参与。除此之外,也可以为家长安排特定的时间来参与教师教学的评价,为教师提供不同角度的建议,促进教师的改进与创新,让教师对自己的授课状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这对整体教学评价系统都有着极大的帮助,所以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评价之中,提高民主性是十分重要的。

3.降低评价方法的操作难度。现有的评价方法具有一定的操作难度。例如,评价的标准难以把握,许多评价人群无法对评价对象进行多方位全面的了解,所以做出的评价较为片面。所以要对评价者做出评价指导,为评价者和教学者提供一个共同的价值观念,根据这个价值观念的指导,评价者可以完成一个总体教学印象的打分。也就是说,在进行评价的时候不必根据固定的目标进行评价,而是进行总体性的评价。使评价者不受到评价内容的局限,并且有基本的参照标准。

4.采用人性化的评价过程。在对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评价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人性化的体现,对教师的工作内容有所理解,并对教师自身充满人文关怀。要懂得倾听教师的问题,与教师进行平等的对话。不仅要给教师阐述自己观点的机会,还要对教师进行鼓励和支持,客观地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判断和评价。以平等的态度来促进评价者与教师之间的理解和沟通,以此来提升评价的合理性与真实性。从而使教师对评价内容更加信服,并且对评价持有积极的心态。及时改正自身的不足,在失败中总结经验,使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评价更加能够让人心悦诚服。

结语: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是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想要完善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就要率先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为了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改善教学评价的价值标准是十分重要的,只有有了一个正确的评价标准和一套具体全面的评价策略,才能真正达到教学评价的目的,使教师在得到教学评价之后能够虚心地接受,并且对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有一定的改进和加强。

参考文献:

[1]左梦飞.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有效教学研究[D].湖南大学,2013.

[2]程振禄.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需要转变的五个理念[J].课程・教材・教法,2013,(06).

[3]吴镇辉.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多元评价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33).

[4]陶元红.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与实施策略[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6,(03).

[5]何飞娜.初中社会课堂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与实施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02).

[6]许晓红.个性与灵性的交融――《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中的个性化评价[J].教育科研论坛,2009,(03).

Abstract:The contents of the lesson of morality and society are related to our life closely. The targets of this course are improving the intellectual and ideological development of the students and helping them to adjust to the society better. It is very meaningful to th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and there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instructional evaluation of the lesson of morality and society and its execute strategies deeply.

Key words:the lesson of morality and society;instructional evaluation;value orientation

上一篇:非计算机专业本科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应用... 下一篇:研究生“石油化学”网络课程建设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