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马球文化

时间:2022-07-10 08:08:58

中国古代马球文化

中原马球起源及在唐代的勃兴

根据目前所掌握的材料,国内部分学者认为中原马球运动可能在汉代就存在。《西京杂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成帝(汉成帝刘端)好蹴鞠,群臣以蹴鞠为劳体,非至尊所宜。帝日:‘朕好之,可择似而不劳者奏之。’家君作弹棋以献,帝大悦,赐青羔裘、紫丝履,服以朝。”宋代科学家沈括对这条史料曾作解释与鉴别,他认为:“《两京杂记》云:汉成帝好蹴鞠,以蹴鞠为劳,求相类而不劳者,遂为弹棋之戏。余观弹棋,绝不类蹴糊,颇与‘击鞠’相近,疑是传写误耳。”沈括明确提出弹棋“颇与‘击鞠’相近”,认为汉成帝爱好的是打马球而不是踢球。

汉代不仅有马球活动的记述,还有专书即《蹴鞠》著录于《汉书・艺文志》中。该书虽已亡佚,但从后人记述中可略知一二,如唐司马贞《史记素隐》云:“穿域蹴鞠,徐广云‘穿地为营域’。《蹴鞠》书有《域说篇》,又以杖打,亦有限域也。”唐张守节《史记正义》云:“按:《蹴鞠》书有《域说篇》,即今之打球也。”后汉人李尤曾经作过一篇《鞠城铭》,其中记道:“圆鞠方墙,仿效阴阳。法月n对,二六相当。建长立平,其例有常。不以亲疏,不以阿私。端心平意,莫怨其非。鞠政犹然,况平执机。”这里所谓的“鞠城”即球场,“城”字表明球场的边界有相当高度的围墙,像城墙一样,“圆鞠方墙”之句的“方墙”二字也是这个意思。《鞠城铭》的作者李尤是后汉中期人,书中已对马球的比赛规则要点进行介绍,可见当时马球运动已经存在较久了。

敦煌出土的汉代马球文物也是汉代马球存在的有力证据。1979年在甘肃省敦煌市西北的马圈湾汉代烽隧遗址中,考古人员发现了西汉中期的球形实物,该球直径5.5厘米,内填丝绵,外用麻布绳和白绢搓成的绳捆扎而成。目前,虽然对这类球形实物还有不同的看法,但很多马球研究者认为,把其作为马球活动用球,应有一定的道理。敦煌考古发现的球子与中国古籍所言马球“球状小如拳”的记载基本相符。

此外,1976年在山东省嘉祥县杨楼村徐敏行(隋开皇四年,584年)墓中发现了一幅备骑图。此图绘于墓室西壁,图中二人一马,马已备鞍,马前一人执马缰,马后一人双手持鞠杖相随,再现了马球比赛开始前的生动场景。这幅备骑图发现于隋人墓葬中,足见在唐以前就已经有了马球运动,且这种运动在人们生活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种以墓葬壁画记载我国古代马球运动的考古发现尚属首例,这便更加形象直观、真实可靠地证明了早在唐代以前中原已有马球运动,而不是所谓的于唐初从吐蕃或是波斯传入。

古代马球运动的方法与规则

(一)古代马球技艺

马球的欣赏性很强,动作迅捷大方,“球似星,杖如月,骤马随风直冲穴”,赢得无数文人墨客的吟唱赞美。马球是一种高技艺体育活动,它允许自由冲撞,整个球场上对抗很激烈。它要求参加者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敏捷的身手和快速的反应能力。一名出色的马球手不仅需要熟练的骑术,能以单手控马,快速驰骋,又要能回旋自如,在马上如意地运用鞠杖,打出各种各样的好球,在对方围截之下,还要巧妙地勾球过人,临门一击。

打马球有多种击球手法。球落地面,需要俯身拨弄,有时弯腰低至马腹;球飞半空,也可以挥臂迎击,左右挥击。从唐诗中,我们可以搜索出这些手法的精彩镜头。韩愈诗“侧身转臂著马腹,霹雳应手神珠驰”,沈俭期诗“俯身迎未落,回辔逐傍流”,阎宽诗“未拂地而还起,乍从空而倒回”,张祜诗“骤骑鞍上月,轻拨镫前风。斗转时乘势,旁捎乍进空。等来低背手,争得旋分鬃”。这些驭马击球的技艺看起来令人眼花缭乱,非常人可以一蹴而就,因而张建封有诗云:“俯身仰击复傍击,难于古人左右射。”

打马球还讲究运球盘带的技巧,注重抢断劫夺、勾留围滞和过人突破的能力。张祜诗“斗转时乘势,旁捎乍进空。等来低背手,争得旋分鬃。远射门斜入,深排马回通”,张建封诗“杖移鬃底拂尾后,星从月下流中场”,即是这种穿插截球的艺术吟咏。另如鱼玄机诗“无滞碍时从拨弄,有遮拦处任钩留。不辞宛转长随手,却恐相将不到头”,诗人将马球的各种运动技巧准确地捕捉到字里行间,再现了运球盘带的高超技巧。

马球还要求人马协调一致,众人攻守有则。张建封诗“人不约,心自一,马不鞭,蹄自疾”;阎宽《温汤御球赋》也说:“珠球忽掷,月杖争击……仍骑腰袅,轻剧腾穴,迅拼鸷鸟,捎虚而讶人手长,攒角而疑马身小,分都骤满,别部行收。”《金史》有记:“亨击鞠为天下第一,常独当数人。马无良恶,皆如意。马方驰,辄投杖马前,侧身附地,取杖而去。”这都反映了古人打球训练有素并且配合默契的情形。

(二)古代马球运动的装备与场地器材

1、马球之用马

打马球要求参加者必须谙练骑术,只有当骑驭技能达到一定程度时,才有可能上场击球。当然,参加球赛的马匹也须经过严格的选择和培训,好马良骥是打球取胜的基础。唐人描写马球赛,无不首先垂意良驹,阎宽的《温汤御球赋》云:“宛驹冀骏,体佶心闲。银鞍月上,华勒星还。细尾促结,高髫难攀。俨齐足以骧首,待驰鹜乎其间。”杨巨源诗云:“玉勒回时沾赤汗,花鬃分处拂红缨。”徐夤(yin)的《尚书打球小骢步骤最奇因有所赠》更是高度颂咏了一匹打球善马,诗云:“善价千金未可论,燕王新寄小龙孙。逐将白日驰青汉,衔得流星入画门。步骤最能随手转,性灵多恐会人言。桃花雪点多虽贵,全假当场一顾恩。”从诗文中我们可以看到马在打球场上的雄 态英姿,这也充分说明了马是打球者发挥技艺的先决条件。古代马球运动根据比赛的需要对马尾进行了专门的包扎,方法各朝有异。对马尾进行包扎可以避免很多意外事故,比如因用杆击打马尾所致的马惊,以及马尾对击球视线的遮挡等。

2、马球之用球  唐人将球亦称之为鞠,用硬木制成,如拳大小,呈圆球形。唐诗中多用“星”字来表示球。马球用的球一要利于赛者杖击,体积小;二要便于赛者辨识,因而外观需彩绘。古代马球由木或皮革制成。皮制球是在生皮里面填上毛发之类缝制成的圆球,另有一种是在木质球外缝包一层牛皮,成为皮制马球。还有在表面涂有颜色或绘有图纹的马球,一般分彩画球、红漆球、白漆球。其中白漆球和现代马球赛所用球的颜色一样。古代马球的直径约8.5厘米左右,与现代国际马球比赛规则所制订的马球直径一致。

3、马球球杆(或球杖)

球杖亦名鞠杖,用皮革精制而成,长数尺,底部稍弯,形成偃月形。与球相比,唐诗把杖形容为“月”。球杖分握柄、杆身、杆底三部分,主要用前杆弯处的稍宽部位来运球和击球。球杆的柄和杆身为圆柱体,并绘刻有花纹,杆底是弯头,呈半弦月形。球杖一般使用藤条制成,也有木质的或用皮革制成的。从壁画中可以看出,唐代球杆绘有纹饰,杆端成弯弧形,状如一勾新月,故称之“月杖”,弯弧与直杆的夹角约为90度,长度约为直杆长度的七分之一。宋代的球杆比唐代的长,杆端的弯弧较大,与 直杆的夹角约为140度左右,弯弧的长度约为直杆长度的九分之一。叫代的球杆不仅形状各异,而且选用的材料也有差别。

4、马球场地

球场亦称鞠场,是打马球的专用场地,地面要求平坦整洁。《温汤御球赋》云:“广场惟新,扫除克净,平望若砥,下看犹镜。微露滴而必闻,纤尘飞而不映。”描述的就是当时球场的高级铺设和精良保养。杨巨源《观打球有作》云:“亲扫球场如砥平,龙骧骤马晓光啃。入门百拜瞻雄势,动地三军唱好声。玉勒回时沾赤汗,花鬃分处拂细缨。欲令四海氛烟静,杖底纤尘不敢生。”这都是帝王将相的气势,赛前要清扫场地,争取做到纤尘不飞。关下唐代球场的长宽度和其他lL殳施,可以从韩愈的一症诗中稍作了解,其《汴泗交流赠张仆射》中记:“汴泗交流郡城角,筑场千步平如削。短垣三面缭逶迤,击鼓腾腾扣叶赤旗。”韩愈所咏者是徐州球场,以千步形容其宽广,足见其规模尺度不小。在球场三面砌有矮墙,用以限隔行人和阻挡出界的球。文献记载古代的马球场墙壁需要有石砌、土垒和锦缎装饰等多种。如《资治通鉴・后梁记》载:“龙德元年(921年),蜀主(王衍)常到锦步障,击球其中。”锦缎筑的矮墙可以避免人马受伤,也使球场建筑显得更加富丽。在球场四川周还树立旗帜作为标志,有击鼓者鸣鼓传号,鼓舞士气,以壮声威。

古代马球场一般有三类。第一类是所谓“街里打球”,取通衢大道充用。《封氏闻见记》卷六记唐太宗时,升仙楼有群胡街里打球就是这一类。第二类是坊内球场,《两京城坊考》记长安城内君臣上下拥有的击球场所特别多,如武崇训、杨慎交等都有自筑球场。第三类是林间球场。敦煌歌辞“时仲春,草木新,日初雨后露无尘,林间往往临花马”,说的就是林间球场。制怀太子李贤墓打马球图更取实景,马后都是古树和重叠的青山,看来也是从林野中选取球场。

我国古代马球场的具体地点和数量已很难考证。从部分文献中大略知道,南梁、泗州、徐州、东京(开封)、郓(yun)州、彭城、蔡州、潞州、邢州、范阳、成都、广州、桂州、长安、敦煌、吐鲁番等地区都设有马球场。唐都长安是全国球场最多、最集中的地方,皇家的殿前宫后、苑内楼侧修建了很多球场。据迎籍载,宫廷中的含光殿、麒德殿、清思殿、中和殿、飞龙院以及左右神策军所在地都设有球场。1956年,西安建筑工人偶然在唐长安城大明宫含光殿遗址中掘出方形石志一块,上刻“含光殿肢球场等,人唐大和辛亥岁(831年)乙未月建”等字,说明皇家宫内确有马球场存在。除宫廷球场外,诸王、公主、驸马之辈也曾兴建私人球场,州一级行政单位也建有球场,供当地马球活动之用。中唐以后,各藩镇军大都拥有专备的军用鞠场,作为击球练兵之用。

5、马球球门

古代马球场的球门有单球门与双球门之分。单球门设在球场南边,两队共击一门,谁进球谁得筹。双球门则分设球场两端,双方各攻对方球门。张建封诗“齐观百步透短门,谁羡养由遥破的”,张祜诗“远射门斜入,深排马回通”,皆指远距离和斜角度的破门进球。有的球门是两根相距数米的木柱,柱头刻有龙头或小红旗,柱根栽在莲花形石座中,柱身以彩绸环绕,有的球门则于两木柱间嵌满木板,木板下部开一圆孔,称之球室。文献记载:“球门,高丈余(约3米多),首刻金龙,下施石莲花座。”而现代马球规则所制订的球门高度也为3米。古代马球球门的宽度为5步,约7.5米,而现在是8米。可见,现代马球球门与古代马球球门大小相近。

《金史》中记:“予球场南立双桓(即立柱)置板,下开一孔为门而加网为囊,能夺得鞠击入网囊者为胜。或日:两端对立二门,互相排击,各以出门为胜。”而“孔”的大小虽无具体文献可查,但从明代诗人王绂《端午观骑射击球侍宴》诗中“彩色球门不盈尺”句,可见“孔”的直径不超过一尺。另外,我们还能从明代的一些画卷中窥见些许。如《宣宗行乐图》描绘了明宣宗朱瞻基在大臣的簇拥下,观看打马球活动的情景。图中可见骑马击球人的神态、马球门的形式等。

6、马球球赛服装

为了利于运动,打马球一般都要穿特制的球衣,而且两队穿不同颜色的球衣以示区别。《旧唐书・敬宗纪》记载唐代的成都,官员用蜀锦工匠缝制的打球衣作为贡品向朝廷进贡,可见宫廷中对球衣的注重。李贤墓马球图所画的打球者均着各色窄袖袍、黑靴、戴幞头,是当时球衣的直观描述。李廓诗《少年行十首》:“金紫少年郎,绕街鞍马光……长扰出猎马,数换打球衣。”和凝诗“两番供奉打球时,鸾凤分厢锦绣衣”,也可佐证打球有专用的服装。

古代对打马球的服装十分讲究,一般都用绣有团花的锦缎制作,并配有镶珠嵌玉的腰带。球衣在古代被称为“裥“绣”“锦衣”等,并分为长衫和衣衫两种,衣形均是圆领、窄袖。球衫不仅色彩上富丽华贵,而且在纹样上也丰富多彩,有团花、云纹、雁纹等。敦煌遗书《杖前飞・马球》云“脱绯紫,著锦衣”,即是说古代打马球时必须脱掉绯紫袍服,穿上圆领窄袖团花锦袄子,这锦袄子,就是马球服。《东京梦华录》载有打球人穿红色或青色“锦袄子”。《端午观骑射击球侍宴》诗中所描述的马球服装形似“锦袍窄袖”。

马球服装除了衣衫之外,还包括帽子和鞋,即幞头和靴,另外还有捍腰。幞头一般用帛、绵、布制作,内衬桐木或纱、麻。打马球时,所戴幞头有“长脚幞头”“卷脚幞头”“折脚幞头”诸款式。戴上幞头,在打马球时不仅使人显得矫健敏捷,而且还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靴是北方游牧民的着鞋,多以牛皮缝制,后流传至中原。古代马球比赛也都穿齐膝长筒皮靴,称之“乌皮靴”,其由6块牛皮缝制而成,又名“六缝靴”。乌皮靴的靴尖上翘,靴底分软底与硬底两种。着乌皮靴打马球一来可以保护人的腿部避免受伤,另外也在骑马时便于蹬踏,是掌握平衡等骑马技术时必须的装备。从唐代、宋代打马球到契丹、女真打马球,大体都是这样的装束。

(三)古代马球比赛规则

马球参赛者分两队进行比赛,一般来说双方人数对等,如诗云“千群白刃兵迎节,十对红妆妓打球”;但有时也不对等,如唐太宗于上林苑送金城公主时举行的汉蕃球赛即是如此。球场上设有球门,出场者人骑一马,手持一杖,共争一球,以入门为得筹,以得筹多少判胜负。唐代的这种马球运动已经具备了严密的比赛规则和完整的运动程序。宋、辽、金、元、明各朝的马球均以唐朝为始祖,其规则与运动方法大同小异。

《资治通鉴》载有胡三省对唐僖宗看马球的一段注释,概括了当时最高规格的马球赛的全过程,也点示了比赛的某些规则和方法,于此可作补证。其注云:“凡击球,立球门于球场,设赏格。天子按辔入球场,诸将迎拜。天子入讲武榭,升御座,诸将罗拜于下,各立马于球场之两偏以俟命。神策军吏读赏格讫,都教练使放球于场中,诸将皆策马趋之,以先得球而击过球门者为胜。先胜者得第一筹,其余诸将再入场击球,其胜者得第二筹焉。”

中国古代马球运动的演变

世间万物总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马球运动也不例外。马球运动在唐代明显表现出它在军事训练中的作用。唐初朝廷还面临着周边少数民族强大的军事压力,尤其是吐谷浑、突厥等马上民族的骑兵力量,迫使唐朝发展骑兵部队,因此唐朝非常重视骑兵的训练。而马球运动即为骑兵训练的手段之一。另外,唐朝文化开放兼容政策,使多民族各异的文化能融于一世,从而为马球运动的开展和兴盛发展提供了空间。再者,繁荣的经济和稳定的社会环境为马球运动提供了保障。马球是一项昂贵的运动,从球场、球、球杆、球衣和马等装备都说明要开展马球运动必须要有经济基础作保障。唐朝马球运动的蓬勃开展正是唐朝经济高速发展的结果。

马球运动在唐朝已经发生演变,其原因:一是马球运动在唐代不仅是达官贵族的喜好,同时也不断向中下层人群渗透,然而这部分人群并不具备马球运动所需的高消费水平,因而出现了类似的运动项目,如驴鞠。二是马球运动强大的吸引力使妇女也加入到这一行列,虽然古来就有马上巾帼英雄,然而不是所有的妇女都能做到这一点,尤其是贵旅阶层的仕女等,她们未必都能甥驭高大迅速的马匹,于是也有选择驴鞠的。三是马球活动“一则损马,一则伤人”,使人们不得不选择游戏的方式,于是有了步打球与捶丸。唐玄宗曾经常到三殿打球,时荣王堕马闷绝,于是黄幡绰奏日:“大家年纪不为小,圣体又重,倘马力既极,以至颠踬,天下何望!何不看女婿等与诸色人为之?如人对食指眼俱饱,此为乐耳。傍观大家驰逐忙遮,何暇知乐?”上日:“尔言大有理,后当不复自为也。”由是可见,当时帝王之思想已经发生转变。四是马球运动对马的要求高,消费太大,不得不让人们从实际经济出发,以类似运动替代了马球运动,步打球与捶丸就是一个较好的选择。从由马球演变而来的驴鞠、步打球与捶丸等几个项目来看,明显表现出几个特点:“是运动强度降低,二是运动条件要求不高,三是安全更有保障,四是更易推广与普及。

马球是在中国起源并兴盛起来的项民族体育运动,但到了清代中期,马球运动就在中国消失了。现代英语中称马球为Polo有学者据语音学认为这是我国藏语称马球的借用语音。在这一点上,我们坚信不疑。众所周知,19世纪至20世纪上半叫正是英国在世界各地扩展殖民地的时期,他们将polo词及马球运动文化带回英同是很容易的的事。当英国在亚洲建立殖民地,将马球带回本土的时候,正是我国清代,此时我国马球已经衰落,而印度、巴基斯坦等地却外很好,英国人以当地的词汇指代马球也是自然的事。从语音和运动形式来看,英国在18世纪从亚洲所传人的马球文化,当是已经过中原突厥、吐蕃和伊朗等多源文化融合后,汇下令巴基斯坦北部地区的马球文化。

责编

潇 然

上一篇:藏海探珠 独树一帜 下一篇:奢侈品收藏:在世界文化中淘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