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故乡》主题之新解

时间:2022-07-10 06:34:13

鲁迅《故乡》主题之新解

关于《故乡》一文的主题,课本注释上是这样写的:这篇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通过闰土二十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后的二十年中国农村的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痛苦的社会根源,表达了作者想要改造旧社会、创建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陈根先生在《谈的主题》中是这样概括的:“小说以‘我’回故乡的一段经历,深刻地揭露了人们之间的可悲隔膜,突出了农村凋敝、农民破产的惨痛现实,热切地期望下一代能过上亲密友爱的幸福生活。”

这两种说法从不同角度阐明了《故乡》的主题,体现了作品主题的多义性。那么,《故乡》一文的深刻主题究竟是什么呢?本文在此作一番分析,也算是一种新解吧。

鲁迅是中国伟大的文学家,他的小说描述了一系列旧中国的农民形象,这些形象都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是“被侮辱、被损害、被扭曲、被虐杀”的一群人。《故乡》中的闰土、杨二嫂就是属于这一类人,作者描绘了他们二十年前后的变化轨迹,以此来表现深刻的主题。

那么他们的变化轨迹是什么呢?

首先,来看一看闰土的变化轨迹。

第一,外貌上的变化。

“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跨下逃去了。”

这里的少年正是闰土,是一个英俊、活泼、勇敢的少年闰土。

“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项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人的时候,他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这是一个被父亲疼爱着,天真、可爱、思想单纯的闰土。

“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捏着一个纸包和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这里的闰土,是在痛苦生活的煎熬下,饱经风霜、尝尽忧患、极度贫困、整日在磨难中挣扎的闰土。

第二,动作、语言变化。

“这不能,需下雪才好。我们在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片空地来,用断枝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身子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面了。”

这是闰土教“我”雪天捕鸟。

“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

这是闰土邀“我”月夜管瓜地、刺猹。

“我在沙地里,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个脚……”

这是闰土告诉“我”潮汛是看跳鱼。

由此可知,二十多年前的闰土,是一个“心里有着无穷无尽希奇的事”的有乡村生活经验的小闰土。然而,今天的闰土呢?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做声。”

闰土见到童年的好友是高兴的,但二十几年的世态炎凉,使他感到痛苦不堪。

“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地叫到‘老爷’……”

“水生,给老爷磕头。”

“啊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样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闰土说着,又叫水生来打拱……

这里的闰土,是一个受封建思想、封建等级观念毒害何其深广、精神被摧残得何其严重的闰土!

“他迟疑了一回,终于就了坐,将长烟管靠在桌子旁,递过纸包来说:“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

这是不失善良、淳朴,但多了层拘谨的闰土。

“他只是摇头……仿佛石像一般”,“沉默片时,便又拿起烟管来默默吸烟了。”

这是不满生活现实又无力反抗、麻木迟钝、寄希望于神灵的闰土。

从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的变化可知,闰土二十年前后的变化轨迹是:从一个淳朴、善良、勇敢、活泼、没有等级观念的人变为有着严重等级观念、麻木迟钝的“木偶”人。

其次,看一看杨二嫂的变化轨迹。

“我孩子的时候,在斜对面的豆腐店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但是擦着白粉,颧骨也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而且终日坐着,我也从没见过这么圆规式的姿式。那时人说:因为伊这豆腐店的生意非常好。”

由此可知,二十多年前的杨二嫂给“我”的印象是没有眼前看到的这么令人厌恶,而是一个安分守己、年轻、美丽的人。尽管她以其貌美招揽生意,但也迎合人人皆爱美的心理,并没有干出出格越轨的事。

那么,二十年后的杨二嫂有何变化呢?作者是这样写眼前的杨二嫂的:

“凸颧骨,薄嘴唇,50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俐的圆规。”

这是杨二嫂的外貌变化轨迹,由二十年前的年轻、貌美的人变成了尖酸、自私、令人讨厌的“圆规式”的人。

再看杨二嫂的语言动态:

“‘哈,这模样了! 胡子这么长了!’ 一个尖利的怪叫声突然大叫起来。”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显示了杨二嫂变得多泼辣。

“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

杨二嫂在“我”面前表功,恭维“我”、讨好“我”,表现了她的势利。

“……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冷笑说:‘忘了?真是贵人眼高……’”

杨二嫂因自己曾是“豆腐西施”而感到自豪,对“我”不记得她这个“名人”而感到不满,因此,对“我”进行尖刻的讽刺,显示她的刻薄。

“‘那么,我对你说。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

杨二嫂说得这么亲昵,恭维“我”,是为了捞点便宜,自私、势力。

“啊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

从杨二嫂二十年前后变化分析可知,杨二嫂的变化轨迹是:由年轻美丽的“豆腐西施”变成了一个泼悍、放肆、庸俗、势利的小市民。

再次,分析一下作品中“我”与闰土的关系变化轨迹。

“我”是文章中线索式的人物,是具有初步民主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从作品的字里行间也可以看出“我”与故乡人,特别是闰土关系的变化轨迹。

少年时,“我”和闰土是一对天真友爱的好伙伴。闰土教“我”雪天捕鸟,邀“我”月夜看瓜、刺猹,告诉我夏天拾贝壳,潮汛时看跳鱼等,把“我”带出了“院子”里的“高墙”使“我”看到了一个广阔、充实、无比美好的世界。“我”和闰土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必须回家里去,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在厨房里哭着不肯出来……”

“他后来还托父亲带给我一包贝壳和几只很好看的鸟毛,我也曾送他一两次的东西。“

这里没有你尊我卑的等级,没有老爷、下人的主仆关系,有的只是纯真的友谊。

“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地叫道:‘老爷’……”

“他回过头来说,‘水生,给老爷磕头’。”

“‘啊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候是孩子不懂事……’闰土说着又叫水生来打拱……”

童年时候的好友阔别二十年后相见应该是美好的、灿烂的,然而此时此刻,少年时的纯真友谊,完全被封建等级观念所替代,“我”与闰土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与闰土的关系“隔绝到这地步了”。

因此,“我”与闰土关系的变化轨迹是:由纯真友好变成了隔膜起来的两个“陌生人”。

最后,分析一下“我”的变化轨迹。

“那时我的父亲还在,家景也好,我正是一个少爷。”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永别了熟识的老屋,而且远离了熟识的故乡,搬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

为什么“我”会冒了严寒打老远回来搬家?是为了谋生啊,“我”原属于社会中层,“我”是一个少爷,后来家境衰败了,“我”成了一个背井离乡,到异地去谋食的人,二十余年来“我”过着辛苦辗转的生活。

由一个少爷变为一个为谋生而辗转生活的人,这就是“我”的变化轨迹。

纵观以上对闰土的变化轨迹、杨二嫂的变化轨迹、“我”与闰土关系的变化轨迹以及“我”的变化轨迹的分析,不难发现,在他们的变化轨迹中,有一个共同的规律:尽管各自的变化轨迹不同,但其轨迹都呈向下变化的趋势,也就是说,二十多年来,他们的生活状况,并非越过越好,而是每况愈下,越来越悲惨了。

闰土、杨二嫂、“我”辛苦劳作,为什么得来的却是越来越悲惨的痛苦生活呢?是什么原因造成他们的每况愈下?不得不让人深深地思索这个问题。这也正是鲁迅先生想要表现的主题!

鲁迅先生写闰土式的农民,除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以外,是想“揭出病因,引起疗救”。那么鲁迅先生在《故乡》一文中诊断出农民痛苦的根源是什么呢?

这不是黑暗的社会现实和腐败的旧制度又是什么呢?

凡事是辩证的,有什么样的社会就会滋生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而社会现象,反映着这个社会的本质。

当时正值辛亥革命以后,但辛亥革命只赶走了一个皇帝,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仍统治着中国大地。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的剥削使农民破产,民不聊生,农民过着苦难的生活。在这样的社会制度下,闰土、杨二嫂、“我”的生活状况每况愈下是必然的,因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在滋生受苦受难的劳苦大众时,更是滋生了剥削人、压迫人的兵、匪、官、绅等剥削者。

那么,造成他们生活景况越来越悲惨的根本原因就不言而喻了。

鲁迅在《自序》中有一段与老朋友的对话: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般破毁的话,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不久就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到死灰,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绝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显然,这里的“铁屋”就是指孕育百般罪恶、万般苦难的旧社会、旧制度,它像“铁笼”一样控制着中国的城市和乡村,《故乡》中的故乡只是旧中国的一个缩影,闰土只不过是旧中国农民的一个代表。由此可知,作者反封建的思想是多么的深刻!

“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是《故乡》的结尾,“我”看到故乡的衰败,心情是悲哀的,但头脑却是清醒的:“我”是多么希望有一条能改变现状的路以改变民生啊!这样的问题不是历届政府要考虑解决的问题吗?这富有深刻哲理的话,进一步深化了作品的主题,这是情与理的高度融合,和谐统一,令人玩味。

综上所述,《故乡》的主题可以是: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感为线索,通过回忆,写了闰土、杨二嫂等人二十年前后的变化轨迹,深刻地揭示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统治下中国社会的黑暗、制度的腐朽、人民的苦难、号召人民奋斗追求、去旧社会,创建新生活,使人民更痛恨旧社会,热爱社会主义新生活,也让人深深思索着如何解决人民的生计问题。

(作者单位:湖南省新田县茂家乡学校)

上一篇:关注小学英语课堂的生成性资源 下一篇:从学生答题思路看区时与地方时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