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用教材教”

时间:2022-07-10 11:41:34

新课程背景下的“用教材教”

课改走过十余年,不少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教法研究上进行了一些探索,但真正意义上的“用教材教”仍未得到落实。我们遗憾地看到,教材仍然是教师唯一的教本,课本仍然是学生唯一的学本,教师在大胆整合教材、改编教材、增加教材等方面探索不够,研究不多。《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这个词用得曼妙。它主要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四者的关系是平等的,对话不是喊话,是在相互了解之后平等地说与听;第二层意思,作为在阅读教学中需要发挥主导作用的教师来说,恰当处理好其他三者与自己之间的关系,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任务,因为学生是教师的学生,教科书编者是隐于教材之中的,文本是显于教材之中的,他们都不会说话,要真正实现四者对话,教师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因此,我们进一步思考“用教材教”是更好地落实对话策略的唯一途径。

“用教材教”,核心理念是明确教材不是语文教学中唯一的教学内容,而是教师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过程中使用的例子。好的教材应该是一口井、一泓泉。教师尝试“用教材教”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实践。

一、主题单元教学,巧妙整合教材

当前使用比较广泛的小学《语文》人教版、北师大版、苏教版教材都是以主题单元组织课文的。每个单元有一个共同的主题,课文类型基本相同,同类课文有颇多相同的思想点、情感点、能力点和知识点,有利于教师组织学生开展集中性、拓展性、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主题单元教学的主要优势是改变传统单篇教学的弊端,单元整体设计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并综合考虑学情,穿插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切实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完成对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训练。采用主题单元教学可以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取得效益的最大化。

二、 内容重点讲读,合理应用教材

目前教师进行阅读教学最大的困惑在于:把握不住教学内容,以为逐词逐句讲读才是教学大法,实践起来问题丛生。最重要的问题是教时不够,教学任务完成不了,教学内容繁杂,使得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日递减。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没有找到教学的重点,漫无目的地“散读”。逐段讲就是没有讲,每句学就是没有学,既消耗了教师的精力,也损伤了学生的元气,吃力不讨好,收效甚微。笔者认为: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应该彰显个性,根据学生情况、教师个人的思考、教材的特点以及学段教学要求独立设计教学目标。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必须厘清教学重点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坚决杜绝面面俱到、琐琐碎碎的做法。有的教材可以细嚼慢咽,有的教材则只需一带而过。

1.细嚼慢咽。有的教材很精彩,值得教师、学生一起细细品读,如一些名垂千古的古诗词,像《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等;如名篇佳作,像老舍的《北京的春节》,林海音的《窃读记》,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新美南吉的《去年的树》等;如传统教材,例如说明文《鲸》,科学小品文《蟋蟀的住宅》,状物记叙文《爬山虎的脚》,写景记叙文《桂林山水》《美丽的小兴安岭》,记事文《草船借箭》《将相和》等。这些课文文质兼美,具有较好的示范性,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可以精读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强对语言文字的品味,对课文布局谋篇的领悟和对课文时代背景、作者写作风格或类似文章的了解,适当拓展阅读,强化背诵积累。这样的一篇课文可以上个三五课时,如果教师教学资源丰富,学生兴趣盎然,上个两三天也未尝不可。

2.一带而过。教师反映有的教材与生活联系不够紧密,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这类教材就无需强求学生精读精思,以免坏了他们学习的胃口;有的教材简单易读,学生自学即可。这两类教材可以尝试用以下教学方法:一是读读课文,扫清字词(达到能准确认读,会听写词语);二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小组合作解决(或教师答疑);三是教师重点讲解一两处,即发现的普遍问题或重点问题。这样的教材一课时处理完即可,甚至可以用两三课时把一个主题单元的课文放在一起学习。

三、阅读教材辅读,恰当补充教材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多读书、多积累、多实践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也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成绩的不二法宝。阅读是语文教育的核心,是儿童精神成长的食粮。因此,想尽一切办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他们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是小学语文教师分内的职责。教师既要用教科书教好语文,还要不遗余力地推进儿童阅读。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对学生阅读不仅要积极争取家长的支持,鼓励学生课外阅读,还应体现在教师积极创造条件,让儿童阅读走进课堂。教师运用辅读教学材料在课堂上指导学生阅读、思考,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其间,两个问题应得到教师的重视。第一是辅助教学材料怎么使用:在上课前读,引发学生思考,形成阅读期待;在上课时读,运用学习方法进行阅读训练;在上课后读,拓宽视野,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第二是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培养自读能力,学会圈、画、批、注的方法;培养朗读、略读、浏览能力,兼顾提高阅读速度;教给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文本语言的能力;引导发现作者的写法,并培养迁移、运用能力;指导积累阅读方法,养成良好阅读习惯。课内阅读作用在于有效激发阅读兴趣,切实培养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教材辅助材料,帮助认识教材

在教材中有一些辅助材料是不容小觑的,它们如一双双智慧的眼睛,闪烁着教科书编者的设计意图。如教材中的导语、插图、“泡泡”、课后题、链接资料等,无一不是很好的教学资源,值得教师认真选择,合理安排进每个教学环节,发挥它们的作用:运用到导入新课环节,激发兴趣;运用到重点研读环节,抛砖引玉;运用到引发思考环节,突破难点;运用到拓展延伸环节,提升学养。在教材的辅助材料中,课后练习题的合理应用尤为重要。课后练习题是教科书编者对文本的理解和先期处理,它从一定意义上反映了编者的意图,试图通过简单的问题帮助教师从整体上把握和处理教材。与课后练习的对话是与文本对话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备课时既要细读文本,也要细读课后练习。如何借助课后练习题进行语文教学呢?这就需要教师将课后练习中的重点问题融入到讲读课文的过程中,不可“讲课”与“练习”两张皮。重点知识训练点可以单独做细处理和拓展练习,有些练习可以做粗略处理甚至不处理。

五、教师积极尝试,有效创编教材

现代教师有别于传统教师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不再拘泥于教材,不再做传统的教教科书的“教书匠”,而是做“用教材教”的“开拓者”,有能力运用好教材,还有能力创编教材。早些年开始,香港、台湾的小学语文教师就常常创编教材进行阅读教学尝试,境内教师则少有这方面创新。如台湾南投埔里国小易元培老师在“第六届两岸四地小学语文教学观摩活动”上执教了一节二年级口语表达课,使用的是他自编的教材《你回来了》。他创编教材的目的是结合教材内容和学段训练目标,培养儿童勇于发言以及展现说话的正确语感,促发勇于口语表达的潜力与意愿。采用是讨论发表、教师讲述与示范、学生自主表达、分组演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易老师把自己当成了学生的学习伙伴,营造了一个非常宽松的口语表达环境,和学生共度了快乐的40分钟。师生都有收获:学生愉悦地练习读某个段落,愿意自主发表,并体会语调在口语表达时的重要,能在语感训练中多思考,多观察,多演练,悦纳并喜欢聆听自己的声音;教师从教学中检评自己的教学口语精准度,为学生塑造师生双向互动语境。这个课例的特色不仅仅体现在教师以生为本的理念得到充分落实,学生得到了语感的熏陶、培养,还体现在这篇创编的教材内容背后隐喻着教师对学生为人、处事的文化熏陶,“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显现无遗。像易老师这样创编教材,活教语文,的确是我们可学的榜样。

“用教材教”真正体现了教师教材观的转变,即教师的专业自主性应得到充分激活。教师以教材开发者的姿态,一方面视教材为主要的课程资源、教学线索,用好教材文本及相关辅助材料;另一方面将个人特质、教学经验、教学才能融入到对教材的加工、改造之中,整合教材,创编教材。教育的意义在此,教育的乐趣亦在此。

上一篇:徐承芸老师《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片段... 下一篇:让即时评价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