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原因体系探讨

时间:2022-07-10 10:36:41

犯罪原因体系探讨

【摘 要】犯罪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个体自身的生物因素,又离不开其赖以生存的外在环境。同时,各因素不是静止地、单独地直接促使犯罪行为的产生,而是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造成了犯罪发生的结果。因此,构建犯罪的原因体系,必须重视内在的个体因素和外在的社会因素,并在内外因素相互结合和促进中把握犯罪产生、发展的变化规律。

【关键词】犯罪原因;体系;探讨

一、犯罪的个体因素

犯罪个体因素,是指存在于犯罪个体方面的引发个体犯罪行为的相互作用的各个因素的总和。它是存在于犯罪主体方面的原因,不是主体外的社会现象,它包括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它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犯罪个体因素包括个体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个体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下又包含许多子因素,各因素相互作用,呈现出一种相互交织的复杂态势。

在犯罪个体因素中,最重要的是个体心理因素,它是指主体原有的心理结构中存在的与犯罪心理的形成有密切关系的不良因素。人的心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个体心理因素包括个性心理、心理状态、心理过程三个方面。人的个性心理一般由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与自我意识三部分组成。人的个性心理倾向性主要指个性的意识倾向性,包括兴趣与爱好、需要与动机、信念与理想,等等。这是人的个性的动力结构系统。个性心理特征表现为一个人稳定的心理与行为活动特征。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的认识、评价和调节。心理过程是指心理活动的动态过程,即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它包括认识、情感、意志等活动过程。不同人的心理过程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反映出个性心理的差异。心理状态是介于个性心理与心理过程之间的一种状态,它以情绪的形式综合反映各种心理因素。

犯罪的个体因素对外主要表现为人格缺陷(或谓不良品德),它是泛指与社会规范、社会价值、社会风尚相背离、相矛盾的一种人格体系。这种人格体系是个人在长期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的个人素质。

二、犯罪的社会因素

犯罪社会方面的因素指个体所处的具体社会环境,包括微观社会环境和宏观社会环境。微观社会环境,包括个体的家庭、学校、工作单位、居住社区、人际交往等。宏观社会环境,包括社会的经济、政治、法律、道德、文化教育、舆论、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其对个体的影响是通过微观环境来反映并实现的。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犯罪与否及犯罪过程往往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和构成,即使是心理特征等个人因素,也往往与个人社会化过程中所处的社会结构相关联。因此,犯罪具有深刻的社会背景,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社会环境的产物。研究犯罪必须将其置入社会大背景中进行,这样才能总结出犯罪的规律,明晰其走向与趋势。

我国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时期,在这个现代化的进程中,由于社会一系列诱发犯罪因素的增加,从而导致犯罪现象在转型期中的大量出现。因此,必须了解和把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文化制度在中国犯罪及犯罪预防中的地位、影响和作用,以发现中国犯罪的国别性、地区性原因,进而探寻有效减少犯罪的方法、手段与途径。

(1)封建思想残余的存在和影响。我国是一个经历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国家,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夫权思想、包办、买卖婚姻等不利于和有害于妇女的思想意识至今仍然在一部分人头脑中存在。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存在一些诱发犯罪的因素。首先,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不高,还没有摆脱贫困。因经济原因引发犯罪的现象普遍存在。其次,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还不完备,存在很多漏洞和弊端,给许多犯罪分子违法犯罪以可乘之机。再次,国外敌对势力对我国的渗透、颠覆活动还没有停止,他们通过各种手段拉拢、腐蚀、引诱境内人员参与犯罪等等。最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外来文化不断涌入,中外文化之间以及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交织和碰撞,不断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念,易引发犯罪。

(3)市场经济的负效应。我国正处于社会新旧体制的转型期,即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市场经济是一种以经济利益为价值取向的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渐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使得相当一部分人产生了“拜金主义”的思想意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市场主体为生存而进行竞争,一些法人或个人不能进行合理竞争,但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不被淘汰和兼并,便进行不正当的竞争以及“假、冒、骗”等违法犯罪活动。i

三、犯罪个体因素与社会因素的关系

个体因素与社会因素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和作用,共同构成了犯罪的原因体系。作为犯罪原因的两个重要因素,个体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相互推动,缺一不可。然而,两者在原因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并非并驾齐驱的,其中,社会因素起着积极的决定性作用,它不但影响着犯罪行为的产生,也推动着个体因素的形成。个体因素与社会因素紧密地交织在一起,不可分割地聚集成一体,以至于无法证明有一种独立的遗传天赋。“任何遗传天赋的表现都取决于环境因素,后者对前者起更改和引导的作用。”ii无论生物因素的影响有多大,都必须通过社会表现出来,它与社会因素混合在一起,两者成为一个整体。也就是说,人的行为无论带有多大的生物性,其本质还是社会性的行为,根本没有单纯的生物,任何人的生物都带有社会行为的痕迹。但是,个体因素也并非消极、被动地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它也同时积极地参与自身个体因素的塑造,并反作用于社会因素,共同促成了犯罪的后果发生。

注释:

i 魏平雄等.市场经济条件下犯罪与对策[M].群众出版社,1995:90-91.

ii (英)安妮・坎贝尔.少女犯[M].刘利圭,冯韵文,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51.

上一篇:人类真能返老还童吗 下一篇:至今犹忆李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