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范文

时间:2023-03-21 10:02:37

犯罪心理学

犯罪心理学范文第1篇

重新整顿的最前沿课堂正式回归,不再是坑爹的四月做坑爹老师,而是请了人气最火最旺的轩弦老师哟!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

瞬间……大讲堂里挤满了萌妹子……台阶上坐满了,门也关不上了。

微笑的四月和冷笑的某猫走上台。

轩弦突然觉得阴风四起,冷汗直冒:感觉上……是不是有人在坑我啊?

微笑的四月:轩弦老师,来了这么多粉丝你是不是觉得很开心啊?

轩弦(陶醉状):轩粉们好吗?山顶的朋友好吗?那边的粉丝叫得很大声。很好,待会我给你们签名……

冷笑的某猫:你知道了讲座题目一定会更开心的!

轩弦:神马讲座?今天不是举行我个人的粉丝见面会吗?

台下路人甲:为什么他们每次讲座都是现场确定的主题,连主讲人都不知道讲什么。感觉上是坑我们呢!!!

台下路人乙:这次更离谱,主讲人连自己正在参加讲座都不知道……

路人丙:不不不,其实一直是这样的,主要是你第一次来没习惯……

四月亮出小黑板:今天我们的主题是――变态心理学!

轩弦应声倒地,微弱的声音:这……到底是……为什么?

四月(装天真装懵懂装可爱):咦,难道变态的人讲变态的课不是最佳搭配么?

轩弦(咬牙切齿地爬起来):澄清一下,我笔下有些人物心理变态,但我本人100%健康正常。

四月:矮油,这种枯燥无味的东西我也不想拿出来给大家的,可是既然是正规讲座,避免被查抄(某猫:你给我闭嘴!!!)还是要学术一下的嘛。

轩弦(怨念地):正规讲座?跟我说是粉丝见面会把我骗来的正规讲座?

四月:其实大家对变态心理学的认知大概都源于推理小说,影视剧什么的。沉默英俊的高智商变态,永无出路的高端谜题,饱受折磨的侦探和警察……

轩弦:Stop!侦探慕容思炫从来没有被变态折磨过,警察宇文雅姬也没有,谢谢。

四月(继续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好帅有没有,都是智商200+(酱酱:你平时都看的是些什么种马小说啊!!)的超级大帅哥,在自己的世界里不言不语,出手就是惊天动地的大计谋,而且没有动机,就是为了自己开心!

某猫(杀气四溢):你再花痴一句我就让你成为故事的主角!嗯,你想多了,是被变态杀死的那种主角……

轩弦:请问,我可以开始讲了吗?

四月:……

轩弦:各位粉丝,由于我是被坑来的,所以也没什么准备,就根据我的理解简单讲一下这个课题吧。首先,神马是心理变态呢?在全人类中,大部分人都拥有比较相似的心理现象,这种心理现象就是常态,反之,小部分人拥有跟常态截然相反的心理现象,那就是变态了。换句话说,假如有一天,世界上的变态人数超过正常人,那他们就反而成为正常人了,而我们就成变态了。

四月:肯定变态会比正常人少嘛!因为智商高的人也少!欧耶!

某猫(用一种看弱智的眼光看着四月):你可以不要这么丢人么!是谁告诉你变态一定高智商的!!!!

轩弦:虽然我完全理解四月你对大变态司徒门――高智商的景仰……(四月:并没有,你想多了……)但是我依然要告诉你,大部分变态都只是变态,不是每一个都像影视剧里那么高智商。

咳咳,大家都不想成为变态吧?那我们就要了解一下,变态心理发生的原因。据我所知,个人际遇的起伏、种族歧视、生活变更、社会压力等,都可能引起变态心理。所以,大家在生活中保持平和的心态,就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形成扭曲变态的心理哦。

四月(怒指某猫):请你纠正每次对我说话的语气!不然我很容易变成变态!

某猫(毫不在乎):你这种低智商的变态,以为我会怕你么?

轩弦(努力克制着将两个插科打诨的家伙打死的冲动):那要怎样判断一个人是否心理变态呢?其实,心理的正常与异常之间的界限往往只是相对而言,不一定十分清楚,有时又可互相重叠。上小黑板。

轩弦:值得一提的是,有些人在行为上非常变态,但不一定是变态心理哦。譬如我在本期小最的新文《四怪馆的悲歌》中,凶手“幽灵鬼”杀人后把尸体砍成十多块,好变态有木有?但其实凶手并非在享受碎尸的,而是因为某种理由而碎尸,这就不算心理变态啦。至于是什么理由,大家留意下期的《四怪馆的悲歌》大结局就知道了。

四月:咦,植入广告什么的,是要付费的!!!

轩弦(毫不在乎地挥挥手):好啦,说了这么多理论知识,大家都快睡着了有木有?最后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跟变态心理学的影视剧,让大家醒醒神。首先是公认比较经典的《况默的羔羊》三部曲。但相对《沉默的羔羊》,我个人更喜欢《电锯惊魂》(总共有7部哦),变态老头用各种机关陷阱折磨人的身体,好变态哦!

四月:感觉上……都是酱酱最喜欢的东西。

在空调房里披着被子看剧的酱酱打了一个冷战(懵懂地):是谁在骂我啊?

犯罪心理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犯罪心理学;刑事侦查;案件

《沉默的证人》是我国首部心理悬疑电视剧:案情从一桩普通的谋杀案开始,在针对这起谋杀案的侦查中竟然发现了一桩历时十年,手法单一的连续杀人案,最后警方运用犯罪心理学的视角终于将隐身于茫茫人海中的元凶抓获。犯罪嫌疑人是一名大学心理学教授,母亲是一名优秀的科学工作者,妹妹是一名大学生,幼年时的屈辱和成年时的打击使犯罪嫌疑人的心理极度扭曲,从此便走上了以谋杀高学历“堕落者”为发泄途径的不归路。

一、犯罪心理学的概念及发展概况

关于犯罪心理学的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两种说法:狭义的犯罪心理学,是指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的一门学科。

广义的犯罪心理学,是指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以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的一门学科。犯罪心理学或称为罪犯侧写,起源于1940年代时,当时的美国战略情报局要求精神病学家威廉・兰格侧写阿道夫・希特勒的心理。19世纪后期的欧洲,由于社会矛盾日趋尖锐,犯罪率急剧上升。

因此,具体提示犯罪原因、心理机制、犯罪者的人格特征,从而提供预防和控制犯罪的途径,就成了当时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在这种情况下,犯罪心理学逐渐形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1872年,德国精神病学家K.埃宾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以犯罪心理学为书名的著作《犯罪心理学纲要》,1889年,奥地利的检察官和犯罪学家H・格罗斯出版了《犯罪心理学》一书,这两本专著的问世,标志着犯罪心理学的诞生。

二、刑事讯问中犯罪心理学的运用

在该案的刑事侦查中,主要运用的心理学理论有:

(一)精神分析学在刑事侦查中的用运

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S・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的冲动是犯罪的根本原因。他指出,人的意识由本我、超我、自我三个部分组成。本我代表与生俱来的欲望冲动,按“快乐原则”活动;超我代表社会道德标准,按“至善原则”活动;自我则对本我和超我进行协调,按“现实原则”活动。

犯罪行为的发生是由于自我对超我的依从力减弱,而趋向于本我的结果。在该案例中,身为心理学教授的犯罪嫌疑人明确知道自己的行为是社会道德和法律规范所不容许的,甚至他也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心理扭曲所致,但想要复仇和发泄的原始欲望最终战胜了超我的道德标准,并冲破了自我的最低底线,按自我的“快乐原则”在一次次的犯罪过程中得到心理的慰藉和满足。佛洛伊德还认为,成人犯罪是由于退化而使幼儿时期原始的、非道德的性冲动复活了起来。这正是查人员在侦破案件时花费大量时间调查犯罪嫌疑人童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可以说其母亲童年的自杀已早在他的内心埋下了犯罪的种子。

(二)不同接触理论在刑事侦查中的运用

美国犯罪学家E・H・萨瑟兰1939年在他所出版的《犯罪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了“不同接触理论”。这一理论认为:(1)犯罪行为是由学习得来的。(2)犯罪行为是通过与他人交往的过程而学得的。(3)犯罪行为主要是在与个人关系密切的群体中学习得到的。(4)犯罪行为的学习内容包括犯罪方法技巧、动机、态度、理由等。(5)在犯罪动机和内驱力的形成方面,主要是从人际接触中获得错误观念,即犯罪比不犯罪有利,使违法心理战胜守法心理。(6)犯罪学习的结果随接触频率、时间长短、顺序、强度的不同而异。笔者看来,这一理论最大的用途在于寻找合理的犯罪嫌疑人。刑事侦查中锁定合理犯罪嫌疑人可以缩小侦查范围,节约调查成本,提高破案效率。但事物的优点也往往是其自身的缺点。正因为这种寻找合理怀疑的思维模式,使很多处于社会高阶层的罪犯逃之于法网之外。

在该案例的侦破阶段也突出体现出了这一思维模式的缺陷。侦查初始阶段可以说根本没有人去怀疑该教授,并特请他作为该专案组的心理顾问。因此,在刑事侦查中一方面要运用该理论迅速的确定合理嫌疑人,另一方面也要注意避免教条主义和思维僵化,而使罪犯逍遥法外。

(三)异常人格理论在刑事侦查中的运用

德国精神病学家K・施奈德在1940年出版的《精神病质的人格》一书中,具体分析了各种异常人格与犯罪行为的联系。他发现易于导致犯罪的异常人格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1)意志薄弱型;(2)情感缺乏型;(3)爆发型;(4)激奋型;(5)自我显示型;(6)偏执型;(7)情绪易变型;(8)软弱型;(9)自卑型;(10)忧郁型。笔者认为,类型(1)属于被唆使型犯罪类型,类型(2)属于犯罪特质型犯罪(或犯罪倾向型),类型(3)、(4)、(5)、(7)属于我们常听说的冲动型犯罪;类型(6)属于偏执型犯罪;类型(8)、(9)、(10)属于人格缺陷型犯罪。该案例中的犯罪嫌疑人应该属于最后一种类型,即人格缺陷型犯罪。

幼年的遭遇使他产生了深深的自卑心理,但自身天赋的聪颖又使他的自负心理极度膨胀,这种极度自卑又极度自负的反复交织、反复碰撞,最终塑造了他浓郁的忧郁悲观人格。这种人格就像炸弹一样,因为长时间的压抑使内心反抗的力量凝聚的越来越强烈,最后只需一根导火索(妹妹的死亡)便可以爆破出无限的能量。

三、结语

犯罪心理学在我国来说还属于一门新型的有待开发的交叉学科,但在众多法律和心理工作者的努力下已取得了很多进展。将来的犯罪心理学应当在借鉴国外先进理论的基础之上,立足于我国实际情况,向系统化、科学化和可操作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保平,李世虎.犯罪心理学[M].公安

大学出版社,2006.

[2]肖兴政.犯罪心理学概论[M].四川大学

出版社,2001.

[3]刘建清.三大心理学流派对犯罪心理

学的影响[J].政法学刊,2004,(1).

[4]李炳全.人性彰显和人文精神的回归

犯罪心理学范文第3篇

大会开幕前,她被她的学生领到我面前。眼前这位年老的俄罗斯妇女正是我倾慕已久的大学者库兹涅佐娃!79岁高龄的她,在大会上作的主题报告,受到与会400名国内外专家的一致好评。紧张的会议安排,连我都感到有些劳累,但她始终精神抖擞地端坐在主席台上,认真地听取每个人的报告,还不时补充发言。要知道,她不仅年事已高,而且身患多种疾病,腿脚也不利索。她的毅力和坚强令我钦佩不已。

我和库兹涅佐娃神交已久,之前在国内读过、译过她的著作,由衷佩服她著作中精辟而深入浅出的论述。而她曾为我的译著作序,多年来也一直想结交我这个异国同行。但这次是我们首次见面。我在莫斯科大学看到对库兹涅佐娃的介绍:法学博士,教授,苏联国家奖金获得者,俄罗斯联邦功勋科学家,莫斯科大学功勋教授,国际刑法学会委员,刑法学和犯罪学教授。如今,近80岁的她仍担任俄罗斯联邦国家杜马安全委员会专家,俄罗斯联邦总检察院科学咨询委员会员。

25日大会结束后,库兹涅佐娃执意邀请我们到她家做客。一回家,这位著名学者立刻变成了一位亲切朴素的俄罗斯老妈妈、一位普通的家庭主妇。她和我们一起制作沙拉、三明治、鱼和肉的冷盘,还煮了饺子。我们边吃饭边聊天,不仅谈论严肃的刑法与犯罪学问题,也聊家常,就像姐妹一般亲切融洽。她告诉我,她的俄文名字是由列宁的名字演化而来的。她的父亲和丈夫都是将军,丈夫已于15年前去世。在库兹涅佐娃的房间,我们看到了她父母及丈夫的照片。

尽管库兹涅佐娃过去和现在都享有很多荣誉,但现实中的她十分普通,生活也非常简单。她一个人居住一套两居室的住宅,屋里上上下下塞满了书籍,堆放着各种纪念品。墙上色彩斑驳的巨幅油画诉说着这座住宅昔日的辉煌。她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教学和研究中,几乎没时间也没能力照顾自己的晚年生活。我不忍心看到这样一位令世人钦佩的学者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坚持帮她清洗碗盏茶具。因为时间太紧,最终没能帮她将整所住宅收拾整洁。库兹涅佐娃说最伤心的是她的别墅。那是父母留给她的,原本有9间房,不久前因邻居的不慎而毁于火灾。现在,她根本没精力去应付一场旷日持久的诉讼。她说,就算她能胜诉赢得赔偿,在她有生之年,又怎么可能再建成这样一幢别墅?所以库兹涅佐娃不再过多纠缠此事,只关心她的学术研究。

此次俄罗斯之行,异国的同行知音老而弥坚、热爱生活的精神面貌,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犯罪心理学范文第4篇

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是深入学习十七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要理解好、贯彻好十七大精神,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适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把思想认识转变到与十七大要求相适应的状况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十七大提出的奋斗目标上来,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实现新世纪的宏伟目标。

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是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从国际形势来看,当前国际局势复杂多变,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国与国之间在科技和综合国力方面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从国内形势来看,党的十七大吹响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号角,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全国各地都在抢抓机遇,加快发展。

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是公安工作、公安队伍建设和公安教育体制改革的要求。孟建柱同志提出构建“大教育、大培训”的思路,公安院校如何适应公安工作的需要、公安队伍建设的需要,改革当前的公安教育体制、机制和培养模式,破解公安教育的困境,对公安教育做出重大改革与调整,是公安院校在解放思想大讨论中需要思考的首要问题。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联系禁毒系的实际,联系禁毒教学科研本职,就是要提升科研层次为领导决策和禁毒立法提供理论支撑,就是要提高教学水平为禁毒实战工作和一线禁毒民警提供帮助与服务,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大力加强禁毒重点学科建设

一是凝练学科方向,以禁毒学科建设为龙头,将禁毒学、案件侦查、预防教育、禁毒实验室建设为重点突破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二是重点实验室建设。禁毒实验室作为云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对于推动禁毒教学水平、提升禁毒科技创新能力、推进禁毒科研平台建设,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是科研基地建设。云南省首届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十大基地之一“云南禁毒问题研究基地”的建立,确立了我院在云南禁毒领域的领先地位,极大的推动了我院禁毒科研的发展。

四是加强理论研究。自2007年11月起,我系教师参与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公安部禁毒局代表国务院起草的《戒毒条例》的调研、论证与起草工作,参与配合《禁毒法》实施的戒毒法律文书的制作。今年4月《戒毒条例》已经提交国务院审议,戒毒法律文书公安部已于5月30日全国禁毒部门实施。这是禁毒系多年理论研究的结果,是禁毒科研上层次、上水平的具体体现,为领导决策和禁毒立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理论支撑。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为此专门发函到学院表示感谢。

二、大力加强禁毒专业建设

2007年6月,我院“禁毒学”专业成功获批省级重点建设专业,2007年11月,“禁毒学”专业被云南省推荐列为2009年国家一类特色建设专业申报名单,专业建设又上新水平。

一是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加强合作与交流,拓宽人才培养途径。一年内,在禁毒专业方面,我院利用省院省校合作项目等途径选送3名教师攻读博士学位,8名教师攻读硕士学位,2名教师被新评为教授,现从事禁毒教学科研人员中教授人数已达10余人,禁毒教学人员学历、职称构成有了质的改善。

二是精品课程建设。2007年11月27日教育部、财政部正式公布了2007年国家精品课程评选结果,我院“禁毒学”课程成功申报为国家精品课程,标志着学院在课程建设方面上了一个新台阶,对推动云南乃至全国的禁毒教学、禁毒人才培养等有着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同年9月,“预防”课程获批公安部精品课程。两门课程的成功获批,进一步巩固了云南禁毒教学在全

国的领先地位。

三是教材建设。主编的《禁毒学》、《犯罪心理学》等三本教材由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群众出版社出版。《犯罪案件侦查教程》入选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目前,该教材再次修订的初稿已基本完成。

三、大力加强禁毒警察培训工作与社会服务

遵照公安部和省公安厅关于构建“大教育、大培训”工作体系的部署,不断创新教育训练内容与形式,积极探索并逐步实现在职民警培训集中训练与送教上门、课堂教学与远程教育、有计划指令性培训与学员自愿性培训等多种培训形式相结合的工作格局。

一是国外禁毒警察培训取得显著成绩。受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公安部禁毒局的委托,我院开展培训缅甸、老挝、越南等国家“禁毒执法官员研修班(培训班)”;受商务部委托我院举办“亚洲禁毒官员研修班(培训班)”。禁毒系教师承担了主要的禁毒主干课程教学任务,并为受训学员好评。这些培训班的举办,极大地推动了我院的国际化水平,在受训国家禁毒部门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促进了禁毒国际合作的开展。

二是送教基层公安机关,服务指导禁毒工作。近年来,禁毒系把“公安教育服务基层、服务实战、服务队伍建设”作为工作的重点,长期坚持送教下基层。送教的主要内容为探讨理论前沿问题、禁毒实战急需解决的问题及禁毒一线矛盾突出的问题等。2008年1月-2月,禁毒系分两小组利用假期送教到德宏、保山、大理等州市,讲解《禁毒法》,并就相关课题进行了调研,取得了送教调研双丰收,受到基层的热烈欢迎。2008年5月,省禁毒委员会办公室、省公安厅禁毒局和学院联合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宣讲,我系4名教师分赴禁毒局机关和全省16个州市完成宣讲活动22场,其中玉溪等12个州市采取了电视电话会议的形式,全省直接参加听课的人员超过5000人。各地禁毒办、禁毒支队反映省禁毒办、省公安厅禁毒局和云南警官学院组织的宣讲活动十分及时,也很必要。认为授课教师具有深厚的法律理论造诣、丰富翔实的禁毒知识和娴熟的授课技巧,讲授生动,深入浅出,结合实际,理论性和指导性都很强,感谢云南警官学院。通过这次成功的宣讲活动,对帮助基层工作人员正确理解和运用《禁毒法》,推进我省依法禁毒,推动我省的禁毒事业迈向新的台阶,促进我省新一轮禁毒人民战争的开展,必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是禁毒民警远程在线培训系统建设完成。在职民警业务的远程教育是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可以解决工学矛盾突出和民警自学提高问题。学院2007年投入200余万元,建设了禁毒民警远程在线培训系统,可查阅资料、点播视频、在线收看、在线学习、在线考试。目前硬件建设已经完成,进入建设阶段。

四是禁毒防艾宣传教育服务已形成长效机制。2007年度,禁毒系共组织26个宣讲团利用课余和节假日,一直坚持开展禁毒防艾宣传教育“五进”活动。据不完全统计:组织宣讲活动3000多人次,发放资料70000多份,先后对100多所中小学和50余个社区工厂和农村开展宣传。禁毒系师生全身心的投入与长效机制的形成,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省公安厅的高度好评。2007年2月9日在昆明举行的2007年云南省禁毒工作会议上,云南警官学院禁毒系被云南省禁毒委员会授予“2006年度禁毒人民战争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四、建一流禁毒专业,创一流禁毒学科

2008年,学院提出了“坚定不移实施特色兴校强校战略。整合学科建设和科研资源,与时俱进地做强禁毒系及禁毒学科”,“加强教学训练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禁毒系实验室”的目标。这必将大力推进我院的禁毒学科、专业建设,推动禁毒教学、科研和培训工作再上新的台阶。为此,禁毒系提出“求实务真,开拓创新,建一流禁毒专业,创一流禁毒学科”的发展方向。近期的主要工作为:

(一)抓好高水平实验室建设

按照“挂牌建设、定期评估、优胜劣汰、动态管理、滚动发展”为原则,大力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实验室建设。目前,已累计投资近千万元,完成了在职民警远程网上培训系统、禁毒陈列室、禁毒高端培训系统建设,完善了联合国G75培训系统。禁毒情报资源查询库建设正在抓紧进行。今年将新建气相色谱、质谱实验室,吸毒人员脑电波分析实验室,吸毒人员瞳孔检测实验室,案件侦查模拟实验室,艾滋病预防教育展示室,学生公共实验室等项目,达到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的建设规模与水平。

(二)抓好高层次高水平科研工作

目前协助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公安部禁毒局起草的《戒毒条例》已经提交国务院审议,完成了吸毒人员登记办法、吸毒人员检测程序规定、戒毒法律文书的起草制定,已提交公安部禁毒局。

落实重点学科、重点专业、精品课程、研究基地、禁毒实验室等各建设项目具体指标与要求,对于符合建设指标的各教师科研成果,列入各项目建设经费给予一定的奖励与支持,以确保各项目建设做实做细,鼓励每一位教师主动积极参与各项目建设,以达到真正抓好高水平科研工作的目的。

(三)抓好高水平教材建设

着手禁毒学专业《戒毒学》、《禁毒法学》、《预防》、《艾滋病防治》等教材的编撰,在编撰过程当中,要充分考虑各教材的特点,重视全面提高禁毒相关专业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应用技能,合理构建教材体系,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战教学,精心选择教学内容,争取将每一本教材都做成精品,抓好高水平教材建设。

(四)抓好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

继续采用多种方式,抓好高水平禁毒教学科研队伍建设。一是利用省校省院合作等方式,继续加强教师的学历教育,鼓励互派访问学者。二是有计划、分批次安排中青年教师去实战单位锻炼,直接参与案件的侦查等,以提高禁毒教学服务实战的水平与能力。三是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与水平。

犯罪心理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网络技术;犯罪心理学;影响

犯罪心理学就是研究犯人的作案动机、实施犯罪行为的影响因素以及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规律的学科。犯罪心理因素包含多个方面:性格、气质、意志、情感、理想、动机、需求、兴趣、信念、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心理状态等等。犯罪的心理因素及其复杂,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各种外部因素的作用造就了一个人的犯罪心理,这也就是一个人犯罪的原因。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有外部的有内部的,有个体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原因。人的大脑对客观现象的反映有一部分反映在心理上,个人的心理水平是其社会认知、科学文化认知、观念的反映,决定了一个人的整体素质水平。客观现实对一个人犯罪心理的形成、犯罪行为的实施有着强烈的制约作用,当前,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普及、互联网成为了连接万物的桥梁,网络技术逐渐成为了人们离不开的工具,它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学习、交流、休闲等,打破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也给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平台。

1网络技术发展影响犯罪心理形成

简单来讲犯罪心理就是个体在一定生理素质的支持下,受到外界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时,心理在逐渐内化的过程中所逐渐形成的。犯罪心理的形成受到社会、情景、自然以及个体等各个因素的共同影响。归根结底来讲,犯罪心理的形成是人在受到社会中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后而在头脑中形成的一种不良思维。由此可见对犯罪心理的研究离不开对其形成外界因素的分析。而计算机网络技术作为21世纪以来的重要新生事物,对人们的生活、生产都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这其中当然也包括犯罪心理的产生。具体来讲,网络技术发展对犯罪心理形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网络信息时代促使个人的私欲逐渐膨胀,再加上文化差异以及社会不同阶层的影响导致犯罪心理的形成。其次,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成为了如今最为宝贵的财富,这就导致了以窃取他人信息来谋取利益的黑客的产生。

2犯罪心理学跨入网络技术时代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结构的的变化、人际间的复杂化以及全球化的加深,人们的心理也随着时代在变化,西方价值的侵入、传统价值观的变化以及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提出使得人们的价值观念错综复杂,日趋多元化。当代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他们更加追求个体的价值,却又跟西方的利己主义不太相同;他们对社会上的时事满腔热血,却又不赞同完全的利他主义;他们追求个性解放,却又愿意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融合;他们追求个人的自由、平等、民主,却又对西方的社会价值不完全认同。他们在社会和学校中接受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却在其中加入浓重的个人特征,使得个人价值观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形成互补,总之,当代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在整体上具有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同时还呈现出多元化个性价值观的特征。犯罪心理学是将犯罪学科与心理学科结合到一块的学科,是一种交叉学科。心理活动的产生就是客观事物作用于感官,然后引起大脑的反射,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是对客观现象的反映。犯罪心理学主要是对引起犯罪人犯罪的主、客观原因进行研究,因为,客观现实对主观因素有指导的作用,因此,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更偏向于客观现实对主观心理的影响。通常所理解的客观现实包括文化、经济、政治、科学等各方面因素,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犯罪客观因素的研究更加科学规范,尤其是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使得信息的收集、分析更加便捷。尤其是网络信息的互通互联,使得全球的信息信息传递成为可能,人们不仅通过网络可以获取全世界的信息资源,还通过网络制造了大量的信息资源。这种对现实世界的虚拟现实使得网络信息传播更加肆无忌惮。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犯罪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无国界的互联网络使得有国界的现实产生了大量的网络犯罪,他们有许多人是青少年、是网络黑客、是高科技工作者、是普通大众;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犯罪目的更加不确定,互联网上信息的多样化促使犯罪内容的多样化,只是出于好奇、好玩就会走上犯罪的道路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传统犯罪呈现网络化特点,计算机网络已经渗透到各个行业,一些传统的犯罪行为也紧跟时展,进入虚拟的网络世界,进行诈骗、洗钱、敲诈等,给别人带来严重的伤害。

3网络技术对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影响

3.1犯罪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网络化

犯罪心理学研究的特点、学科性质以及课题研究的方向决定了该学科的研究方法,研究成果是否有效也取决于研究方法的有效性。我们在对传统犯罪心理学的研究主要使用的方法为:实验法、心理测试法、调查法、观察法、案例分析法、数量统计法、经验总结法和归因法等等,这些方法方式是随着犯罪心理学研究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是犯罪心理学科发展的基础,在现代化的今天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是随着研究的继续向前发展,特别是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也使得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传统的犯罪心理学研究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要想打破传统心理学研究在现代社会造成的困扰,就要创新方法,依靠信息网络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为现代犯罪心理学研究开创一个新的路径。

3.2犯罪心理学研究中预测、预防的网络化

犯罪心理学研究中的犯罪心里预测是为犯罪心理预防提供信息的手段,也是犯罪心理预防的前提,在实际工作中首先进行科学的预测,才能有效的预防。犯罪心理学预测方法多种多样,据统计,目前常用的犯罪心理预测方法就有:心里测试法、谈心法、活动产品分析法、调查访问法、观察法、心理征兆预测法等等。在社会逐步迈进网络社会的过程中,法律法规、道德准绳势必会落后于实际的发展,而网络社会中犯罪方式、犯罪群体变得更加多样化,犯罪动机和犯罪目的变得更加不明确,这就使得传统犯罪心理预测在实际工作中变得不再那么适用,心理预测也变的更加困难。而网络技术既有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信息搜集能力,使得信息的发放、收集变得更加便捷准确,使得各类群体的犯罪特征更加易于分析,有利于犯罪心理学研究者及时、准确把握群特特征以及犯罪心理状态,有利于拜我犯罪心理产生的原因和发展趋势,有利于及时作出调整,将犯罪消灭在萌芽状态,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犯罪心理预防主要是采用外部干预的方式消除引发犯罪的外界因素,阻止犯罪心理的产生,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诱发人们的犯罪因素更加多样化,但是,如果能更好的利用网络技术去引导网络群体的心理,给他们加以正确引导,必定会减少犯罪的发生。当前,互联网已经渗透到各个行业,我们应该加强开展网络心理课程培训、网络心理咨询等,使人们通过网络进行心理疾病的治疗,为心理疾病患者提供一个网络渠道,进一步达到消除犯罪隐患的目的。

4网络技术在犯罪心理学发展中的展望

网络技术的发展给犯罪心理学研究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网络技术的发展必定前景光明,我们的生活必定会更加依赖于网络,因此,加强网络技术在犯罪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是未来大势所趋,我们都无法左右。如何在网络信息时代更好的促进犯罪心理学与网络技术的融合,是我今后发展的目标。当然,现在才刚刚起步,很多问题我们还没有认识到,但是我相信,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以及犯罪心理学研究改革,网络技术肯定会在犯罪心理学研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为犯罪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一条广阔的大道。

5结论

研究犯罪心理是我们完善法治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加强犯罪心理的研究有助于犯罪的预防、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有序发展。文章从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出发,结合网络技术的发展现状,对犯罪心理学跨入网络时代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分析了网络技术对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影响,最后预测网络技术必定在犯罪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罗大华.法制心理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45.

[2]王桂华,吴绍琪.论计算机网络技术对犯罪心理学研究内容与方法的影响[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06).

[3]栗克元,吴国胜,郝斌.论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对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影响[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4(06).

犯罪心理学范文第6篇

文章以生命教育为视角,剖析了生命教育的内涵以及生命教育视野下进行课程设计的重要意义,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了课程设计的具体做法,对“犯罪心理学”的课程设计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

生命教育;犯罪心理学;课程设计

0引言

生命教育自从90年代后半期以来开始进入了国内研究者的视野,并陆续在中小学中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开展。近几年来,由于大学校园里各类心理危机事件、自杀和暴力事件频繁发生,生命教育在高校中得到了高度重视。相比于普通院校,在公安院校中进行生命教育因学生将从事警察这一职业而显得格外重要。警察作为社会的执法者,拥有法定的权力,可以使用械具和武器,稍有不慎,不仅会威胁到自身的生命安全,也会影响到他人的生命安全。因此,在公安院校中开展生命教育,不仅是学生自身成长的要求,也是社会的迫切要求。“犯罪心理学”课程是公安院校普遍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犯罪心理的形成和发展的原因、过程和规律,其目的在于为预测和预防犯罪、揭露犯罪和矫治犯罪提供心理学依据,课程内容包含着大量生命教育的元素。因此,充分利用和挖掘课程资源,在不增加课时不影响专业知识教学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具有充分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生命教育视野下的“犯罪心理学”课程,是以生命教育的理念统领课程,将生命教育的内容融入课程之中,以渗透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1-2]

1生命教育的内涵

美国学者华特士在1968年最早提出生命教育这一概念时,针对的是当时美国社会普遍存在的青少年自杀、吸毒、暴力等各种令人担忧的社会现象。因此,生命教育其实就是“关于生命的教育”。尽管学界对其有不完全一致的理解,但都离不开对生命关怀、尊重生命的基本要义。因此,其内涵应该是以生命关怀、尊重生命为中心,教育学生“认识生命、热爱生命、维护生命、激扬生命”。[3]具体而言,生命教育应该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在认知层面上,教育学生接受生命,认识生命的历程。认识自己,接受真实的自己;在情感层面上,激发起学生对生命的热爱之情。教学中充分发挥爱的力量,激发学生爱惜自己的生命、爱惜他人的生命、爱惜大自然的生命的情感;在行为层面上,教育学生如何让生命更加富有意义。学会与他人相处,感恩生活,敬畏生命,体验幸福,提升个体的生命质量,进而实现生命的意义。[4-5]就“犯罪心理学”课程而言,基于生命教育视野下的课程设计,实质上是为课程教学寻找到一种置于所有教学安排之上的教育理念,用生命关怀、尊重生命的理念来统领犯罪心理学的教学,将生命教育的内容融入课程之中,结合课程的性质和教学内容,将重点放置在情感层面和行为层面上,引导和教育学生热爱生命,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认同法治的内在精神,在法律的框架下尊重工作对象的生命;完善自己的人格,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做一个尊重自己和他人生命的警察,让生命更有力量,为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精神而努力实践。

2生命教育视野下的课程设计的意义

2.1丰富了课程的内涵,优化了教学内容

在“犯罪心理学”的教学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元素。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一直重视心理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可是对于学生情感的激发和心灵成长的引领,却常常有所忽视。因此,在生命教育视野下进行课程设计,可以丰富课程的内涵,优化教学内容。

2.2能够激发起学生对自己生命的珍惜和感恩之情,认识生命的意义

教师通过理论的阐述和典型案例的深度剖析,使学生掌握犯罪心理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也让学生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的历程,看到了这些生命的生而不幸,看到了这些生命成长中的艰辛,看到了这些生命所经历的痛苦、无奈以及最终的可悲可恨。在剖析他人生命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反观自身,对比之下,自己是何其的幸运。教师通过这样的引导,很容易激发起学生对自己生命的珍惜之情,也能够激发起学生对自己所拥有的亲人朋友和其他资源产生感恩之情。[6]

2.3有利于学生完善人格,提升人文素养和职业精神

以生命教育的理念统领教学,能够让教育真正地走进学生学生的精神世界,在学生的心灵与人生中留下有意义的痕迹,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力,促进学生成长,完善人格的需要。犯罪心理学的主题就是研究犯罪心理形成和发展的规律,研究犯罪心理的特征,在一个个的典型案例中让学生意识到,“人性是相通的,犯罪人与守法人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在守法人的身上也存在着恶的倾向”。因此,一定要增加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提高自己的情绪调控能力,提高自己对应激事件的应对能力,培养健全的人格,从而让自己远离犯罪。[7-8]

3生命教育视野下课程设计的途径

3.1将人本主义的思想应用在对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中

人本主义是西方心理学的第三势力,它重视人的情感,尊重人自身的价值,相信每个人有发展自身的潜能和倾向,这非常契合生命教育的主旨。人本主义曾做过这样的比喻,如种子埋在土壤中,它内在的生命力会促使它钻出泥土,发芽长大,即使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障碍”,它也不会放弃成长,依然会以屈曲变形的方式努力向上。人性中同样也有这样的本性:如果有机会,人们会追求自我价值朝着正向发展,犯罪人也是如此,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应该看到总有一些积极的、向上的的力量。在这样的理念之下,应精心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更加客观地审视犯罪人,帮助学生看到:犯罪人不是天生邪恶,每人有各自的原因,不能将其刻板化。当犯罪人的生存资格被肯定、正面价值被一点点地发掘出来,就有可能一步一步走向“良善”的方向。如何激发起犯罪人向上的力量,这是揭露犯罪、预防和矫正犯罪中值得探索并行之有效的出路之一。[9]

3.2整合教材资源,丰富和完善渗透生命教育的内容

“犯罪心理学”的教学内容繁杂,在教学中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基本的模块:西方心理学的主要理论,犯罪心理形成前的心理演变,犯罪心理的形成和发展,犯罪主体心理,犯罪类型心理,心理学技术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等。以尊重生命,敬畏生命为目标,以人本主义为理念,在教学内容中寻找生命教育的切入点。例如,在讲授侦审策略时,通过对一些案例的具体分析,指出对于有些犯罪嫌疑人,审讯中可以应用人本主义的尊重与共情的理念与技术,这有助于犯罪嫌疑人宣泄自己的情感、反省自己的思想,为其交罪奠定心理基础。因此,通过挖掘教学内容,可以帮助培养学生具有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尊重法律的人文情怀。

3.3教学方法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强化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犯罪心理学”课堂上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对案例的选择和编排,设计问题情境,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认真思考,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模拟犯罪心理情境中的现实问题,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生命教育视野下的案例教学,不仅仅只是达成以上的目标,还需要将案例本身做为教学内容,通过让学生体验、感悟和思考,在态度和情感层面上珍惜生命的宝贵,尊重生命,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以达到生命教育的目的。[10]课堂选用案例的原则是客观真实性。选用的案例主要取材于现实生活中发生,媒体多方位报道的典型案例,如马加爵案、杨新勇系列案、黄勇系列案、药家鑫案、邱兴华案、北京大兴李磊案、复旦大学林森浩黄洋案、杨佳案、清华刘海洋硫酸泼熊案等。案例准备的要求是尽可能全面地搜集相关资料,重视对于犯罪者早期成长经历或犯罪行为实施之前的人生发展历程的研究,以揭示犯罪者犯罪心理(人格)的产生形成过程及其机制,这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人性,更好地了解犯罪、了解和“理解”犯罪人,从而有利于将来在工作中能够在法律的框架下,公正、理性、人性化地对待犯罪人。(2)增加课堂上的讨论和辩论。在课堂上引入讨论和辩论有助于增加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师抛出一个有针对性的问题,要求学生提出各自的见解与理由,揭露对方的矛盾和谬误,最后得到共同的意见或见解。或者要求学生就某一问题展开自己的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在讨论过程中互相启发,互相学习。在各个章节中,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选择设计组织课堂上的讨论辩论环节。例如,在给学生讲授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时,如弗洛德的人格结构理论、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理论,行为主义的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以及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马思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都可以引导学生以所学理论为视角,结合生活中的体验,再度审视犯罪人和犯罪现象,以获得对犯罪新的认识。[11]

4结束语

以生命教育的视角审视“犯罪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可以发现以往教学过程中未能充分运用教学资源而造成的对学生成长教育中的疏漏。公安院校的大学生是未来警察队伍的生力军,他们将被赋予一定的权力,是社会的执法者和社会正义的维护者。因此,以生命教育为视角对“犯罪心理学”进行课程设计,将生命教育融入课程的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学会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并在职业活动中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作者:吴宁 单位:南京森林警察学院治安系

参考文献:

[1]刘胜利.罪犯生命教育探析[J].净月学刊,2014(3):110-114.

[2]庞秋月.大学的生命教育和课程设计探索[J].福建论坛,2008(4):47-49.

[3]范梦.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新发展[J].学术交流,2013(6):195-196.

[4]吴伟花.高教视域中的生命教育[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3):91-93.

[5]李巧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融合的实现途径研究[J].高教探索,2015(2):121-124.

[6]顾俊.警察生命教育内容初探[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10(2):22-24.

[7]李厚刚.将生命教育贯穿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J].高教探索,2015(2):121-124.

[8]李冬华.高校生命教育的现实需求与实施路径[J].高教探索,2012(3):132-135.

[9]王井云.生命教育的目标与内容探析—基于生命成长层次的视角[J].教育导刊,2013(6):11-13.

[10]王晓虹.人民警察职业道德课中的生命教育研究[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4(5):176-178.

犯罪心理学范文第7篇

关键词:犯罪心理学;案例式教学;教学方法;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1-0197-02

案例式教学法(case teaching method,CTM)是采用以问题为基础,并借助这一原理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更能够对各种类型的实际犯罪案例进行思考、分析、讨论、交流,最后分组进行汇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案例式教学的前提条件及意义

1.前提条件。案例式教学中,有针对性的经典案例将会大大提升教学质量。在选取案例时,根据不同犯罪类型挑选典型案例,引导运用所学知识从多角度多方位认识案例和分析案例,引出所要v授的知识点,使教学更加形象生动。

2.意义。应用案例式教学,课堂气氛热烈,对分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主动探究与讨论,不但增强了主动性也培养了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及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法医专业学生会觉得犯罪心理学知识晦涩难懂而且枯燥,而案例式教学可以展示给学生们生动形象的实际案例,通过对犯罪现场的仔细勘察,分析现场遗留的物质痕迹及伤者或者尸体的伤情分析犯罪嫌疑人遗留的心理痕迹并进行犯罪心理画像,为最终破案提供线索及帮助,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们往往很有兴趣,为以后的工作做到很好的铺垫。

二、案例式教学的实施

实施案例式教学比较适合小班教学,如果人数较多会影响教学效果,实施案例式教学时,应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讨论,保证每一位同学都能参与到案例的分析中来,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

在进行案例式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把案例以三种主要形式进行运用:

(一)讲授型案例

1.讲授型案例的适用条件。顾名思义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讨论为辅,这种案例适用于理论知识点较为固定单一的章节,也就是犯罪心理学的基础理论部分。这对我们准备的案例要求并不高,仅仅是有简单案情描述的案例就可以。

2.讲授型案例的使用方式。教师选用合适案例,并配以图片,自然引出学生需要掌握的重点及难点。在讲授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发展这一章节涉及到很多普通心理学理论,提到刺激-反应论中经典的条件反射论时如何让同学们能把它与犯罪心理学联系起来并容易理解,我们可以引用一个青少年犯罪的简单案例,与经典条件反射理论联系起来,吃食物时开灯或打铃(多次)单独开灯或打铃引起唾液分泌反应,这说明,经过强化作用,灯光或铃声的刺激与唾液分泌的反应之间建立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联系,下面利用一个青少年实施的案例,在少年犯张某性成熟背景上(无条件反射),加上淫画等不良刺激经多次强化行为(反应、条件反射),这就把青少年案件的犯罪分子的犯罪心理形成很清楚明白的跟同学们讲授出来了。

3.讲授型案例的作用。教师就把基础理论知识穿插到了实际案例中,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把晦涩的基础知识用常见的通俗易懂的方式讲授出来,利于掌握。

(二)讨论型案例

1.讨论型案例的适用条件。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从旁进行引导与最终的点评和归纳,这种案例适用于综合性的犯罪案件分析的章节,也就是犯罪心理学的各论部分部分。准备的案例必须全面,有详细的案情资料,现场照片或者视频资料等。

2.讨论型案例的使用方式。案例式教学最关键的环节在于学生分组对案例的分析与讨论,不但可以检验学生对已经学过的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1]。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一定要准备好案例,以免出现课堂失控及混乱。可提前一周把一个真实的关于青少年犯罪案例相关的案情资料、走访调查记录、现场勘查照片、尸表检验照片、尸体解剖照片等资料提供给学生进行反复观看并分组进行讨论,最后由教师点评,总结当前青少年犯罪呈现低龄化、暴力性、团伙性、情境性等特点,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青少年犯罪会呈现出如此突出的特点?从心理学角度该如何来解答这个问题[2]。

2.讨论型案例的作用。真实案例分析,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贴近实战,既锻炼学生分析能力及表达能力,也是很好的检验学生的教学方式,可以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

(三)模拟型案例

1.模拟型案例的适用条件。这类案件主要以学生分角色模拟并还原犯罪现场,教师作为观察者,以及最终的点评者。适用于综合性的案件分析及最终的考核,可以与其他科目综合,设置情境。准备案例不但要案情背景资料、现场照片、人员、环境等要素要齐全,还要求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较好。

2.模拟型案例的适用方式。这类案例实施相较于前两种,稍微有些难度。比如讲到情绪性犯罪时,我们首先设置一个入室盗窃被主人发现的情境,然后让同学进行情模拟,按照情境设定,情境一:主人发现后大声呼救并报警。情景二:主人害怕,任由盗窃者实施犯罪行为。情境三:主人大胆与盗窃者发生搏斗。由学生在不同的情境条件下进行发挥,观察不同情境下,不同犯罪分子的反应,最终产生不同的结果,再由盗窃者扮演人员讲述心理过程,两种心理分析相互印证。最终由教师进行一一点评。

3.模拟型案例的作用。模拟情境教学法,创造了学生之间的互动,特别是通过不同的同学演绎,得到不同结论,学生可体会到犯罪分子的心理,有些案例只在特定情境下才会激发,通过模拟不同情境训练,使同学们对知识点的记忆更加深刻,而教师也可以通过模拟型案例,来对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进行考察。

三、完善案例式教W在犯罪心理学教学中应用的途径

虽然这种教学方法非常适合犯罪心理学教学,但仍需完善和改进。尤其一些典型案例甚至是照片,收集过程中公检法的顾虑,会导致收集到的案例质量参差不齐。其次理论课应用的教材是中国公安大学出版的《犯罪心理学》,针对的并不是法医学的本科生,针对性不够。需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案例式教学法效果的评价主要是传统的期末考试,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3],需尝试进行调查问卷、教学反馈及用人单位的满意度调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林杰,赵宁雨,陈彬科.以案例式教学提升教学质量[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8(1):68-69.

[2]段水莲.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犯罪心理学课程改革初探[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3):146-147.

[3]韩旭,史金娜,孙宇辉,等.妇产科学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2):387-388.

The Application of Case Teaching Method in the Teaching of Criminal Psychology

YANG Rui,HAN Xiao-hua,LI Li,NIE Sheng-jie,GAN Jian-jun*

(Forensic Medicine Institution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Kunming,Yunnan 650000,China)

Abstract:Criminal psychology as a branch of psychology,it is a relatively special subject about its research object and content,there are invisibility,social harmfulness,non-repeatability and more practical feature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the traditional learning theory focusing on the textbook is relatively dry and out of touch,the case teaching method is a teaching method widely used in medicine,law,economics and other fields in recent years,from the training of students' ability to apply the basic knowledge,and use the teaching methods flexibly,so that students change their passive learning to active learning,and ultimately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犯罪心理学范文第8篇

“家庭女皇”百般挑剔

“臣仆”丈夫奋发图强

1982年,陈建飞从杭州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系毕业后,回到老家浙江富阳市一所中学任教。从上班第一天起,陈建飞的激情就开始为一个叫李华菁的姑娘燃烧。

李华菁曾是杭州大学外语系的高才生,和陈建飞是同事,在学校里教英语。她在杭州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长大,是典型的江南美女,一颦一笑尽显万千柔情与妩媚。在李华菁的众多追求者中,陈建飞是最不起眼的一个,李华菁对出身农村、貌不惊人的他不屑一顾。

李华菁的高傲和冷漠并没有将陈建飞击退,反而使他内心的爱恋像岩浆一样汹涌,他寻找一切机会征服这位冷艳的公主。工作第二年,市教育局举行教学论文比赛,李华菁课教得好,但写论文是弱项。陈建飞知道后,挑灯夜战了两个通宵,帮李华菁完成了一篇论文,李华菁将论文送去评选后,获得市一等奖。李华菁顿时对陈建飞刮目相看。

此后,李华菁见到陈建飞时不再是一脸冰冷,偶尔还给他一个灿烂的微笑。陈建飞看到了爱情的曙光,加快了追求的步伐。对心理学颇有研究的他深谙女孩子的心思,想方设法讨李华菁的欢心。一次在食堂吃饭,陈建飞无意中听见李华菁与女同事说她宿舍的门锁坏了,风一吹,门“咣当”作响,吓得她晚上睡不着觉。饭后,陈建飞不声不响地带着锤子和新买的锁来到李华菁宿舍,手脚麻利地把旧锁换下来,安上新锁。见陈建飞忙得满头大汗,李华菁心头涌上一丝温暖……

就是这些一点一滴的生活细节,架起了陈建飞与李华菁的爱情通道。当陈建飞向李华菁求婚时,李华菁认真地对他说:“你必须答应我两个条件:一、对我绝对忠诚,不许对其他女人动歪心思;二、必须绝对服从我,对我言听计从。如果你不答应,结婚免谈。”为了抱得美人别说是两个条件,就是上刀山下火海建飞也愿意,他爽快地应承下来。1988年,陈建飞在同单位小伙子们羡慕的目光中,骄傲地与李华菁举行了婚礼。

击入那么多竞争对手如愿以偿地得到了李华菁,陈建飞很有成就感。婚后,他没有忘记李华菁的两个条件,在家里,李华菁就是“女皇”,他心甘情愿做她的“臣仆”。洗衣做饭、打扫卫生这些在大多数家庭里女人干的活儿,都被陈建飞一手包揽了。而家里添置什么大件,则是李华菁说了算。

而在李华菁看来,自己嫁给陈建飞是对他的恩赐,她主宰他是理所当然的。婚后第二年,他们的儿子出生后,李华菁霸道地要求儿子随她姓李,并当仁不让地把给儿子取名的权利也揽到了自己手里。陈建飞尽管有些不快,但想到婚前李华菁给他戴的两道“紧箍咒”,也只得忍气吞声。

儿子的降临让家里一下子显得忙乱起来,因为都是工薪阶层,他们请不起保姆,每天下班后,陈建飞手忙脚乱地照顾孩子、做饭、收拾家务,而李华菁像女皇一样坐在沙发上看电视,仿佛丈夫的忙碌与她毫无关系。

但时间一长,李华菁又不满足了。看到大学同学嫁的老公有的升官,有的成了大老板,而自己买一件200块钱的衣服都要掂量半天,她越发觉得陈建飞平庸无能。丈夫只会围着孩子、灶台转,一看到他那低眉顺眼的窝囊样儿,她就来气。但她又离不开丈夫的照顾,要是哪顿饭陈建飞做晚了,她又会大发脾气。

心气很高的李华菁不甘心一辈子过清贫的生活。1990年5月,一家银行富阳支行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懂英语的工作人员,李华菁没有与丈夫商量,擅自辞掉工作去参加考试。对于妻子的冒险举动,陈建飞很生气:“万一考不上,又把铁饭碗砸了,看你以后怎么办!”李华菁回敬他:“你这小农意识,一辈子没出息。跟了你只有受穷的命!”妻子一发火,陈建飞就不作声了。

凭着扎实的英语功底和端庄漂亮的外貌,李华菁顺利地被银行录用。在人才紧缺的富阳,由于工作能力突出,业绩优秀,李华菁很快被作为副行长人选培养,然而,她最终在竞聘中落选。遭遇当头一棒,李华菁把委屈和愤怒全部发泄到陈建飞身上,埋怨他出身农村,老实无能,没有任何背景。面对妻子的无理取闹,陈建飞一句话也不敢说。

落聘让李华菁的工作热情一落千丈,她三天两头请假,对丈夫更加挑剔,动辄摔盘子砸碗,埋怨他平庸无能,自己嫁给他亏大了。妻子的刁蛮让陈建飞心里有些不痛快,但他更多的还是反省自己。妻子在条件优越的家庭里长大,长得又漂亮,跟着他确实受委屈了。陈建飞发誓要混出个人样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让妻子过上好日子。

1991年,陈建飞经过一年多的苦读,考上了北京某大学心理学专业研究生。拿到录取通知书那天,陈建飞有一种苦尽甘来、乌鸦变凤凰的兴奋,李华菁这个挑剔的“家庭女皇”也露出了难得的一笑……

窝囊丈夫成了博士“下岗女皇”控制欲疯狂膨胀

陈建飞去北京上学后,李华菁开始像别的女人一样洗衣做饭、打扫卫生、照顾儿子。孤单的漫漫长夜,回想着丈夫以前对自己俯首帖耳的呵护,再看看眼前自己带着儿子的忙乱生活,李华菁明白,自己还是离不开丈夫的。这年寒假,陈建飞回到家里,李华菁一改往日的强悍,不再对他横挑鼻子竖挑眼,关心地嘘寒问暖,晚上两人缠绵时她也温顺了许多。

聚少离多的生活,反而让这对夫妻的关系有所改善。1994年6月,陈建飞研究生毕业后,又取得了攻读博士学位的资格。陈建飞把这个喜讯告诉妻子,李华菁也非常高兴,丈夫成博士了,前途一片光明,她在姐妹面前也可以挺直腰杆儿了。

两年后,取得博士学位的陈建飞留校任教。李华菁去北京探望丈夫,行走在恢弘大气的校园里,看着身边戴着金边眼镜、风度翩翩的丈夫,她蓦然发现,现在的陈建飞早已不是当年那个畏畏缩缩的小城中学教师了,几年书海熏陶和大都市生活的洗礼,让他变得睿智、自信、沉稳,39岁的他彰显出成熟男人的魅力。与丈夫走在一起,李华菁突然觉得自己是那么土气,“家庭女皇”感到了一丝惶恐。

离开北京时,李华菁话里有话地警告陈建飞:“你现在咸鱼翻生了,可别忘了当初求婚时答应我的两个条件。不管你以后有多辉煌,你都要服我管。”已经是心理学博士的陈建飞窥破了妻子内心的不安,笑着说:“你放心,你永远都是我的领导。”

回到富阳,李华菁的心越来越不踏实,丈夫任教的大学里美女如云,而自己又不在他身边,谁能担保他不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来?“家庭女皇”的控制欲又疯狂地膨胀起来,她在电话里与丈夫“约法三章”:陈建飞每天晚上8点必须给她打电话;必须每两个月回一次家;他每月的

工资除留下生活费外,必须悉数上交。

妻子又一次制订“霸王条款”,陈建飞哭笑不得,但为了息事宁人,他老老实实地照章办事。但陈建飞工作压力很大,有时还要出差,总有疏忽的时候,要是他的电话比规定时间晚了几分钟,李华菁的电话就追过来,少不了一顿数落。有一次,陈建飞和同事在做课题,忙得焦头烂额的他忘了给李华菁打电话,李华菁的电话就追了过来,在电话里她盛气凌人地盘问他在干什么,和哪些人在一起。陈建飞解释说正在做课题,李华菁不相信,直到陈建飞让同事与她通了话,她才罢休。

1999年,陈建飞因为教学成绩突出,被学校授予博士生导师。在他带的学生中,有一个叫刘芳菲的女孩和他是老乡。刘芳菲出身农村,虽家境贫寒但好学上进,陈建飞从她身上看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作为老乡和师长,陈建飞给予刘芳菲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妻子给他寄来好吃的,他让刘芳菲和他一起分享,在学业上也对她格外关照。为了感谢导师,刘芳菲经常过来帮助陈建飞收拾房间,清洗衣服。与妻子的强悍相比,刘芳菲的温和懂事让陈建飞内心深处对她产生了依恋,但他知道自己的导师身份,更明白自己是有家室的男人,因此他对刘芳菲的感情“发乎情,止乎礼”,从未越雷池半步。

这年10月,陈建飞去武汉出差,没有按规定时间回老家。三天后,他刚回到北京,李华菁也赶来了。见丈夫一向凌乱的房间被收拾得干净整洁,李华菁逼问陈建飞:“你和谁好上了?怪不得连家都不回了。”陈建飞如实地把自己与刘芳菲之间的关系告诉了妻子,说房间是刘芳菲帮忙收拾的。李华菁哪里相信丈夫的解释,她把书籍和衣服扔得一片狼藉,然后哭闹着向陈建飞的系领导“告状”。

尽管学校经过调查告诉李华菁,陈建飞与刘芳菲是纯洁的师生关系,没有任何不正当行为,但李华菁对这件事仍耿耿于怀。为了监控丈夫,李华菁回到富阳,把孩子托付给父母,连班也不上了,来到北京守在陈建飞身边。她成了陈建飞的影子,对他的手机、电话、笔记一律严格审查。陈建飞应邀去外地讲课,她也跟着去,不明就里的人还以为他们这是夫妻恩爱的表现。

几个月后,由于李华菁无故旷工,被单位除名。成了“下岗女皇”的她对丈夫的控制变本加厉。妻子的“高压政策”让陈建飞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2000年5月,他拿出10万元注册了芳草贸易有限公司,让妻子管理。他并不指望妻子挣多少钱,只是给她找点事做,免得她对自己日夜紧逼。

管理公司让李华菁很兴奋,由于忙于业务,她对陈建飞的控制有所放松,这使陈建飞能集中精力做学问,他的犯罪心理学著作频频问世,成为我国年轻的学术带头人。很多学校将陈建飞的著作列为教师必备书籍,这样陈建飞就有了大批量的图书邮购业务,他把这些业务交给妻子做,公司小赚了一笔。

经济条件改善了,陈建飞把儿子接到身边,一家三口团聚在北京。这年7月,李华菁无意中在网上碰到了一个大学女同学,这位同学靠炒股发迹,现在是深圳一家房地产公司的老板。这让李华菁很不平衡:在学校时,她无论长相还是成绩都不如自己,自己怎么可以输给她?

李华菁觉得做图书邮购属于小打小闹,挣钱太慢,决定炒股赚大钱。她告诉陈建飞,她想把公司的钱投资股市。陈建飞知道,股市变幻莫测,一旦失手很可能血本无归。他极力反对妻子炒股,李华菁又使出了“撒手锏”:“你忘了当年对我说的话?你不是答应什么都听我的吗?”妻子的强硬态度让陈建飞软了下来,他拿出1万元给她做股金。

悍妻让他知法犯法犯罪心理学博士沦为阶下囚

李华菁把这1万元投进股市,一个星期内净赚了500元。钱来得如此之快,极大地吊起了李华菁的胃口,她这样推算:1万元一个星期赚500元,要是投入100万元,一个星期可以赚5万元,一个月就是20万元。这绝对是一条快速致富的门路,她要想办法加大投入。

因公司的流动资金有限,李华菁的目光又盯上了丈夫。她知道,丈夫所在学校每年与江苏、新疆、河北等地的大专院校合办研究生课程班,丈夫负责操作这些事情,这些班每年通过丈夫交到学校的学费和教材费多达数百万元,其中有一部分是购买陈建飞编撰的教材的费用,要付给芳草公司。

李华菁对丈夫说:“我想大规模炒股,但缺少资金,你能不能先把办班收的钱借给我,等我赚了钱马上还给学校。”研究犯罪心理学的陈建飞非常清楚挪用公款是什么后果,一向对妻子言听计从的他,这次说出的话斩钉截铁:“你这不是把我往监狱里推吗?”这一次,李华菁这个“家庭女皇”没有发威,而是温言软语地说:“反正学费里有一部分是你的教材费,你让合作办班的学校把款先打到我公司的账上,我把教材费扣出来,剩下的钱再交给学校,不就行了吗?”

李华菁的话乍听似乎有点道理,但陈建飞知道,这样做是在打法律的球,有侥幸的成分。他在专著中无数次精辟地论述过犯罪侥幸心理带来的危害,知道这样做无异于玩火,因此,他强硬地拒绝了妻子的要求。李华菁哭了起来:“我好歹也跟了你这么多年,帮你把孩子抚养大。不管你有钱没钱,我都没有嫌弃过你,我这点要求难道你都不答应吗?”妻子的哭哭啼啼让陈建飞难以招架。一直以来,妻子都像女皇一样对他发号施令,她的哭诉和哀求让他心里升腾起怜悯,他的心软了下来,指使一所学校将34万元的合作费用打到了芳草公司的账上。

李华菁并没有像事先承诺的那样,将教材费以外的钱交给学校,而是将这笔钱全部投进了股市,很快赚了3万元。尝到了甜头的她开始把全部精力用在炒股上,不再像影子一样监管丈夫。陈建飞就如孙悟空卸去了头上的金箍,有说不出的轻松。只要妻子不再像以前那样缠着他,他也懒得过问她公司的事。

此后一年里,李华菁又软硬兼施,逼迫陈建飞分几次将50万元合作费用打到公司的账上,她全部拿去炒股。2002年,李华菁遭遇股市熊市,50万元股金一夜之间缩水15万元,手里的股票被牢牢套住。就在这时,有一笔费用要作为授课费发给老师,李华菁拿不出钱来,陈建飞发现了问题的严重性。如果说,以前妻子的控制让他难受,那么,现在这个“家庭女皇”的利令智昏和铤而走险,则让他心惊肉跳……

陈建飞拆东墙补西墙,把给老师的授课费补上后,让合作方不再将费用打到芳草公司,而是直接汇给学校。丈夫的“无情”,又让李华菁恢复了“家庭女皇”飞扬跋扈的本来面目,她强行收缴了丈夫的工资卡,让他平时口袋里的钱不超过200元,并长时间实行“性惩罚”。见丈夫还不肯就范,她就提出离婚,要求孩子归她抚养。陈建飞被缠得苦不堪言,只得再次妥协,安排合作方又把钱打到妻子公司的账上。就这样,陈建飞成了妻子的提款机。此后两年里,从合作方那里流向李华菁公司的钱高达200多万元,李华菁把这些钱全部投进了股市。

李华菁成了一个疯狂的股民,她无心管理公司,也不再照顾丈夫和儿子。她买了五台电脑放在家里,每天除了吃饭,就是坐在电脑前关注股市行情。有时半夜起来,她会打开电脑看股市的曲线图,如果走势好,就会像疯子一样手舞足蹈。她每隔三天才下一次楼,简单买点青菜,草草给丈夫和儿子做晚餐。

2004年lo月5日凌晨两点,陈建飞起来上卫生间,看见妻子裹着一床毯子坐在电脑前,头发蓬乱,双眼发红,陈建飞又着急又心疼,劝她关电脑休息。李华菁眼睛盯着电脑屏幕,头也不回:“不把股市行情摸清楚,我睡不着。”

陈建飞苦口婆心地劝妻子,希望她能从股海里抽身,他一次次胆战心惊地对李华菁说:“你这样迟早会把我们一家都毁了!”他与妻子吵过、闹过,但妻子根本不把他的话当一回事。这位声名赫赫、能在数千人的大礼堂里侃侃而谈的著名学者,在家里却对走火入魔的“女皇”妻子束手无策。

2005年,股市出现前所未有的低潮,李华菁购买的几只股票全线崩溃,缩水100多万元,她的300多万元股金被彻底套牢。李华菁焦头烂额,而陈建飞更是如坐针毡,这位温文尔雅的著名学者,婚后第一次扇了妻子一记耳光,然后烂泥一样瘫坐在沙发上:“完了……”陈建飞能为别人解剖犯罪心理和动机,对自己和妻子的犯罪心魔却无能为力。

犯罪心理学范文第9篇

关键词:心理学;刑事犯罪;行为;环境

中图分类号:D9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5-0136-02

犯罪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具有跨学科性的显著特征。犯罪心理学揭示犯罪心理形成机制的神秘面纱,为解决犯罪问题提供一种可能,同时犯罪心理学研究为更好贯彻以人为本的法治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更多地关注犯罪个体与其周围的社会群体心理现象能为犯罪现象的本质探讨寻求有关的合理解释,从而把犯罪基础理论研究转化为刑事司法实践中的具体运用,进而提升犯罪心理学在司法审判中的应用价值。从行为主义心理学(Behaviorism)角度分析犯罪心理

一、犯罪心理学发展历程

犯罪心理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成熟的过程,各种学说的提出为它的发展提供基础素材。我国法制史中刑事司法关于“五听”制度的运用,充分说明古人在犯罪心理学研究中做出的历史性贡献,揭示犯罪心理学的科学性和规律性。在国外各种心理学学说理论关于犯罪心理的提出,使犯罪心理学成为一门学科做出突出贡献。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后天环境影响下形成的,其中也包括犯罪行为。华生曾有一句颇为偏激的名言,他说:你给我一些儿童,在一个良好的,由我做主的环境中,不管他们的天资、能力、父母的职业和种族如何,我可以把他们任意地培养成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和小偷。这种行为主义心理学更多地把人的行为归因于外在的环境。而且在当前的行为改造、心理治疗中行为主义的方法仍占有重要地位。

倘若我们把这种理论与犯罪行为相结合我们不难推知:人的犯罪行为取决于他的外界环境,是环境影响其做出犯罪行为,也就是“犯罪环境成就犯罪行为”这样的假设。虽然这种假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某些犯罪现象,但是却不能采取绝对主义立场,认为一切犯罪行为都是由外部环境造成的,或者盲目排斥认为犯罪行为与外部环境毫无关联。在具体的司法活动中,也可以把这种假设加以灵活的运用。例如,在刑事侦查中,要了解掌握犯罪嫌疑人的犯罪行为,可以通过对他的外部环境展开调查,作为一种参考。如下图所示。

箭头对代表犯罪嫌疑人行为产生影响的密切关系人,比如教唆犯罪行为是与其密切联系的教唆人分不开的。集团犯罪行为是由于集团中密切联系人的影响作用产生的。因此这些调查看似多余,但却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嫌疑人的行为与其外部环境有着某种扯不开的牵连。评价犯罪嫌疑人外部环境的优劣,并以此作为犯罪行为产生的酌情情节加以对待。例如,假如犯罪嫌疑人周围的九个人中,有五个以上有犯罪行为产生,那么犯罪嫌疑人做出犯罪行为受到很大的外界环境影响,并促使他也做出类似的冒险行为,因此可以比照酌情加以刑事处罚。例如,人民检察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规定中,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进行社会调查,通过学校社区家庭等有关人员和组织了解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成长经历,家庭环境,个性特点社会活动等为办案提供参考。如果直接套用刑事法律的相关规定,这种假设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也是违背心理学基本原理的。但也要警惕把这种假设演绎放大,对犯罪行为人以外的人加以“连坐”处罚。

二、从人本主义心理学角度分析犯罪心理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主要受自我意识支配,要充分了解人的行为,就必须考虑到人们都有这种指向个人成长的基本需要。如果我们用演绎的方法就可推出,这种观点也同样适用人的犯罪行为。犯罪嫌疑人的犯罪行为是受犯罪嫌疑人的自我意识控制的,他们为了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需要去铤而走险,以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来换取自我成长的基本需要。例如部分抢劫犯罪行为是罪犯通过非法手段侵犯他人合法财产和人身权益,其目的就可能是满足其个人成长的欲望,但不排除“杀富济贫”的极少个例,所以个人的需要观念成为犯罪分子控制其行为的着眼点。因此犯罪群体的成长需要满足程度,是值得我们加以仔细的研究,提出合理有效的心理模式去验证这种假设的科学性。然后我们在刑事侦查等阶段把个人基本需要满足程度加以比较分析,把相关数据作为刑事审判的参考资料。如果犯罪嫌疑人的成长需要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及满足,或者他有不可告人的贪婪欲望,这些与现实形成落差就可能促使他不择手段去获取非法利益,从而为犯罪行为的产生提供个人意识的支持,这种自我意识和价值观的树立会影响犯罪行为。

在刑事侦查中有必要调查犯罪嫌疑人的基本成长需要及满足程度,这样可以深入分析犯罪行为产生的深层原因,科学解释犯罪行为的发生和发展。尽管这与司法实践的距离甚远,但它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增加深入剖析具体犯罪行为的科学解释,准确界定犯罪嫌疑人的主观恶性程度,这要比简单套用规则更具人性化,也符合以人为本的法制思想。当然我们也不能对犯罪行为进行放纵,放弃法律的规范准则,我们强调的是把这种调查作为判案的酌情因素加以分析,使刑事司法活动更具人性化,使法与情的协调更具合理性。我们惩罚犯罪不是最终目的,希望通过惩罚来揭示犯罪行为的产生发展及其后果,为犯罪行为的产生给出科学的具有说服力的解释,防止类似行为的发生,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

三、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分析犯罪心理

认知心理学家坚信要先向充分了解一个人的行为就必须研究他的内心活动,因为同一个行为可以由不同的动机引起且指向不同的目的。比如对于过失犯罪行为,可能犯罪嫌疑人本不具有这种行为的动机或目的,那么导致过失犯罪行为产生是不同目的和动机综合作用,而不单独是同一动机目的起作用所产生的。

犯罪动机的形成过程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因为它处于犯罪行为的核心,它一旦形成就会产生动力,就像滚雪球效应一样越来越大,逐渐转化为犯罪目的,并继续起着核心作用引起行为人做出满足犯罪动机的行为,这一过程是内心活动转化为外在行为的过程。在我国法制史中古代就有“春秋决狱”的制度,体现了论心定罪的原则,其中以动机的善恶作为对犯罪行为量刑的依据,因此古人的做法留给我们后人许多有益的启示,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认定犯罪行为的标准在变化,但是犯罪动机的核心作用应引起我们的重视。为了更加形象地把握犯罪动机的发生发展,我们可以通过下图粗略地描述一下从犯罪动机至犯罪结果产生的整个过程。如下图。

图中,犯罪行为球的内部包含着犯罪动机,在犯罪动机的内力的驱动下,逐渐地形成目的球,但此时并没有达到动机期望的结果,而在虚线处着手实施犯罪行为,犯罪行为球顺着斜坡滑下,下滑至犯罪行为结束处,整个犯罪过程呈现出来。从中有些启示,犯罪行为一旦形成并着手实施,便很难被控制住,除非犯罪行为人花费很大的力气才可挽回危害结果的发生,类似犯罪中止行为在实践中很难完成,所以犯罪行为球的危害后果出现是犯罪动机所追求的结果。当然对于过失犯罪行为的动机就复杂一点,过失行为并不具有主观刻意追求的结果,但是很明显它是由于多个不同的动机综合作用产生的不同目的,在着手处可能被意外事件推力作用下滑产生的犯罪行为。犯罪行为球在内在作用和外在作用的共同推动下发生发展,其中内在动机是主要的,是动机核心驱动人的犯罪行为,因此在刑事司法的过程中,把握犯罪动机成了了解犯罪行为的关键,重视犯罪动机何时会形成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在司法实践中侦查人员与犯罪嫌疑人之间的心理战,就要求我们准确地掌握主动权,运用心理学科学,合理地界定犯罪动机和犯罪目的。从历史中前人已给我们留下宝贵的遗产,如“五听”“眚与非眚”等制度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发。但是预防恶的犯罪动机仍然有许多的难题,如良性的社会群体意识和理性的法治理念的形成,这就要从心理学中获取科学的方法指导,使更多的个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我们战胜恶的犯罪动机的有力武器,它可以减少犯罪动机的发生,从而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总之,无论从哪一种角度研究犯罪行为与犯罪心理学的关系,都会发现许多有益的启示,犯罪行为和犯罪心理密不可分。通过犯罪心理学对犯罪行为的科学合理的深入分析,增加我们对传统刑事司法活动的科学理解,提高刑事司法活动的科学性、合理性及有效性,通过揭示犯罪行为人的内部心理规律掌握犯罪行为发生发展的过程,使我们更坚信犯罪心理学对未来的刑事案件发挥更多的指引作用。

参考文献:

[1]罗大华.犯罪心理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

[2]何为民.罪犯改造心理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3]邱国梁.刑事一体化与犯罪心理学的发展[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犯罪心理学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犯罪心理分析 犯罪心理测试 侦查

犯罪心理学就是利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研究犯罪。它的定义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广义的定义更为全面:研究与犯罪和司法有关的心理活动,以及揭露、打击、矫治和预防犯罪的心理学方法和技术的科学。与定义相对应的,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亦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犯罪心理学以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为研究对象,广义的犯罪心理学认为,与犯罪有关的心理现象均为其研究的对象。[1]从犯罪心理学为侦查提供相关线索与证据的作用来说,广义的犯罪心理学及其研究对象更为全面、能够最大发挥犯罪心理学研究作用。除研究犯罪行为人的心理外,我们应当将被害人的心理、证人的心理、侦查审判的心理以及犯罪的心理预测与犯罪行为人的心理同等对待。因为犯罪行为不是孤立的行为,它作为一种社会行为。而社会又是由一个个的个体组成。犯罪行为作为一种社会行为不仅影响的是犯罪行为人,更是对受害人、证人有着非常之大的影响。

一、犯罪心理分析

(一)何为犯罪心理分析

犯罪心理分析是指用心理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分析犯罪行为,根据其行为判断犯罪分子的心理痕迹、个性特征、案件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条件的心理学侦查技术。

(二)犯罪心理分析技术的原理

1、心理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心理是指客观事物及其之间的联系在头脑中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心理是脑的机能,同时也是客观现实的能动的、主观的反映,客观现实是人心理活动的源泉。而心理指导着人的行为,人的行为是心理的外化。[2]所以,人的行为其实是由于客观现实影响而形成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些犯罪心理学专家根据能够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行为推断其个人成长环境、家庭环境、性格特征甚至穿着。

2、心理与影响制约其的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

人的心理受客观现实的制约和影响。人的心理受客观现实的影响和制约。客观现实对心理的影响之大以及制约,在当今社会已被广泛认可,不用再作赘述。

3、个性与个性形成的有关因素之间的关系

个性是指在人先天素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生活实践形成的,个人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固的心理特征的总和。[3]个性一般受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影响,后天环境的影响对人的个性特征形成影响较大、较深刻。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气质、性格、能力以及自我意识。在这四项内容中,自我意识对个人的个性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不论是自我意识还是气质、性格和能力都受到外界环境的极大影响。大环境因素包括我们所生活的时代、社会风气、失业和贫困以及各类丑恶现象和犯罪条件。小环境是指我们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居住地周围的环境、工作关系以及人际关系等。我们生活在社会中,我们的个性都会受到我们所处的大环境和小环境的影响。

二、犯罪心理测试技术

(一)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历史发展

20世纪初期,犯罪心理学于美国出现。犯罪心理学刚出现时被人们称为"测谎"技术。最初由美国的一些私人"测谎"专家使用能测量并记录人在紧张状态下的肌肉收缩和血容量变化的仪器私下开展测谎业务。1921年,加州伯克利市警察局首次在犯罪案件调查中应用了测谎技术。[4]官方的使用,相当于对该项技术的承认。这一举动有力地推动了测谎技术的发展。

(二)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概念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又称刑事司法心理测试技术。它是根据人心理活动及其与生理活动之间相互关系,在正确分析案情和案犯心理活动的基础上,运用认知综合测试法编制测试题,通过专用心理测试系统,实时同步记录被测人对主试言语问题的多项心理生物反映变化,进而评判心理痕迹对应相关度,从而帮助甄别判断嫌疑人与案件关系及案件有关情况的犯罪心理检测技术。[5]

(三)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原理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建立在人的认知经历及其心理活动与生理活动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上,通过科学仪器设备对人心理生物反映的检测。测试时,被测人戴上能够反映其脉压、呼吸和皮肤电阻的测头,主测人通过观察被测人在回答其问题时的各项生理指标判断被测人的心理活动,进而为侦查、审讯提供依据。因此,科学的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及其心理活动的规律,是科学研究和正确应用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基础和依据。犯罪心理测试技术是有着坚实的科学基础的,之所以还有冤假错案发生,是由于主测人在应用这项技术时没有完全遵循它的科学规律。使用犯罪心理测试技术时,应注意一下问题:

1.测前谈话技术。在进行测试前,一定要与被测人进行测前谈话。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主测人可以通过测前谈话了解被测人的基本情况以便确定要问的问题是否恰当,措辞是否正确,是否能够激发被测人的相关心理反应。

2.编题技术。在犯罪心理测试中,主测人问的题目,是与被测人唯一的交流。因此,这个交流的内容直接决定了能否唤起被测人对相关问题、场景的回忆,直接决定了被测人的心理活动。因此,有学者认为,编题的质量反映了测试人的水平。除此之外,主测人在问问题时应做到语气平缓、温和,以免给被测人造成其他心理上的波动,给测试带来干扰因素。

3.测试环境。测试时测试环境对测试结果的影响也很大。测试室布置应相对简单,不要有过多人在场,测试室温度以24℃为宜。

4.被测人身体条件。被测人应在体能、精神、智力正常,测前未服用镇定抑制类药物、未喝酒的条件下接受测试。

三、犯罪心理分析及测试在侦查中的应用

犯罪行为的实施通常分为犯罪预备阶段、犯罪实施阶段和犯罪后的躲避打击阶段。在不同的犯罪阶段,犯罪分子的心理亦不尽相同。在不同的阶段运用不同的犯罪心理学理论与方法应对,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现场勘查阶段。现场勘查阶段主要是侦查员与现场的接触,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收集现场信息的完整性、客观性,切不可有先入为主的映像。同时应当注意报案人对现场的描述及其情绪,分析其可能有的心理。

(二)调查访问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侦查员通过与受害人、证人谈话,进一步了解案件细节。不同的受害人在案件发生后,会有不同的反应。有些受害人会表现出强烈的控诉欲,面对此类受害人,首先要安抚其情绪,使其平静下来,仔细回忆案件过程与细节。此类受害人很大可能会夸大受倾害严重程度,侦查员要注意仔细辨别。部分受害人在案件发生后,由于受到惊吓或其他原因,不愿意开口向侦查人员叙述案情。面对此类受害人,应耐心对其进行疏导,使其自愿提供案件线索。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受害人受到一种倾害后会诬告犯罪分子对其进行了其他倾害。面对这种受害人,侦查员应当拿出法律的威严,告诫受害人诬告陷害的法律后果。对受害人进行心理分析,有助于深挖案件事实,令侦查员以更客观的方式接近真相。

(三)案情分析阶段。案情分析阶段侦查员应当扩展自己思维的深度与广度以及灵活性,注意思维的独立性,对案件疑点要换位思考,切忌主观臆断。

(四)确定侦查方向与对策阶段。在这一阶段,要紧密联系案件分析的情况与犯罪嫌疑人的性格特征,制定可行的、切实的侦查对策。尽量分析列举出犯罪嫌疑人可能有的心理,使侦查方案更加完善。

(五)抓捕阶段。抓捕阶段应根据被抓捕人的弱点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与方法。通过对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的分析,可以抓住其性格弱点,制定最佳抓捕方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审讯阶段。很多犯罪分子抓捕归案后拒不承认其犯罪事实。此时,通过正确的使用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可以发现他心理活动的轨迹,抓住其心理弱点,攻破其心理防线。甚至,可以帮助公安机关深挖余罪,为侦查破案提供线索和证据。

参考文献:

[1]罗大华.犯罪心理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2]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何家弘.从观察到思考--外国要案评析.[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

上一篇:历史小论文范文 下一篇:应用心理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