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悍中见智慧

时间:2022-09-12 01:31:23

精悍中见智慧

【摘 要】两句四行的《断章》,简短精致,却独步百年。那耐人寻味的意境,那浓郁隽永的情思,那把玩不尽的戏味,那古今融合的创作,无不体现着卞之琳自己独特的写诗风格。《断章》虽短,但却朦胧复杂,精悍中充满了智慧的足迹。

【关键词】意境;情感;古今比较;智慧

《断章》是20世纪中国诗坛广为传颂的佳作,但这首流传了半个多世纪的诗歌,却只有短短四行: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以其独特的语言调度、朦胧的意象串联、传统的古诗结合,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品咂不尽的生命艺术空间。

《断章》描绘了一幅静止的风景画,而且没有开头,没有结尾,甚至没有经过。诗人只是截取了最动人的一个瞬间:窗边与桥上,两两相望,互称风景。诗的上节撷取的是一幅游人观景的画面。它虽然是写看风景,却没有洋洋洒洒地笔墨来描绘那小桥流水,只是在不经意间流露出那桥、那楼、那观景的人,以及可以推想得出的那流水,那游船,那岸柳……它就像淡淡的水墨画把那若隐若现的背景留给读者去想象。在诗的第二节,诗人将平凡的都容易被忽略的小桥、小楼、明月作了适当的巧妙安排,使之融为两幅画。“看”和“装饰”将本不相关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使整首诗形分神聚。

纵观整首诗,诗中用简单的熟悉的意象勾勒出一幕爱与被爱的“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意境美。桥上人陶醉于这美丽的夜色中,却完全没觉察到一直悄无声息的看着他的楼上人。而楼上人忘情于桥上人,周围的一切也被他忽视了。他竟然也不知道,此时的他已经进入了别人的梦。桥上人爱着这风景,却看不到默默关注着他的楼上人,楼上人也不知到自己正被别人关注着。诗人短短几句就将这爱与被爱的情景刻画的淋漓尽致,不禁让人产生诸多遐想。

在很多人眼里,容易把这首小诗看成一首爱情诗歌,那种被各种外部因素所压抑的单恋之情似乎在诗歌的字里行间隐隐透露,但是在卞之琳的散文《断章的》中,却让我读出了另一种情思,那不同于爱情的爱意。

卞之琳在散文《断章的〈断章〉》中勾勒了一幅美丽的江南水乡静谧夜景,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寂夜,灯光,小桥,平凡、苍白的画面,天天如是,年年如是。一切都在静默,未曾启封。……她只是一个伤心的女子,只是无意间走上这座小桥,倚在栏杆上,看着远方的远方……桥下的灯光,天上的群星太耀眼,太夺目,这般与她生命不符的景色,只会令她越发伤心、自卑。……她惊奇地发现不远处一座楼房一张和自己同样落寞的脸正朝向这边。突然,那张脸笑了……她也笑了……就这样,刹那间涌出一个叫做‘美好’的词,它闯入了她与他的世界。这一闯,同样是一生一世的记忆。”这个故事,显然讲述的是陌生人之间刹那的相知相惜,而非男女之间的朦胧感情。卞之琳还在文末强调了“能在失意时遇到与自己冥冥中系有一点灵犀的人,是一种最美好的慰藉,最纯真的幸福。我想,我的有缘人,就在不远处”。可见,卞之琳在此表达的是一种在失意中,偶遇陌生人并产生相知相惜的知遇感。

这样的有别于爱情的爱意在张爱玲的散文《爱》中也有体现。时间的交错,彼此的相遇是那么凑巧,这样的相遇或许就是我们所说的“缘分”。艰难的跋涉人生当中,在失意之时能有个人在精神上相互取暖,互为安慰,让我们在感受人生的寂寞和苍凉的同时也收获了一分从容与美丽。这种情思也许比爱情更加的有味道。

在诗歌创作方面,《断章》因为含蓄节制的情感表达,简洁明快的意象运用,成为中西方诗学体系交融的经典。下面就以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为例,分析《断章》与中国古典诗学是如何交融并在此基础上有所突破的。

首先两首诗歌同样都采用了虚实并举、时空转换的方法,可以说《断章》继承并发展了中国古代诗歌意境的创设手法。但《夜雨寄北》中的时空转换、两相对应较单一,它仅限在:“现在――将来、巴山――北方”这样一组时空之中,而《断章》则体现为:“现在:桥上――楼上”、“之后:现实――梦境”这样的两组时空。这样一来,两首诗虽同为四句,但其中各自所包含的内涵却不一样多,《断章》的内涵要比《夜雨寄北》多出许多。

其次在诗歌的朦胧色彩方面,《夜雨寄北》不可与《断章》同日而语。《夜雨寄北》虽然有人说是言妻,也有人说是言友,但无论如何,可以从题目中探测到一些情感。但是,《断章》乍眼一看,根本不能知道诗歌的内容与情感,在标题上,《断章》的朦胧效果就胜于《夜雨寄北》。在内容上,《夜雨寄北》所叙比较清楚,只是使用了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使人产生了朦胧之感。而《断章》则不然,诗歌并没有明确的指向,只是表现了“看”和“被看”的相对关系,但是程度如何,我们就不得而知了。从这一意义上来讲,《断章》的朦胧意味远远大于《夜雨寄北》。

通过比较,不难发现《断章》在艺术表现手法方面与《夜雨寄北》有着关联,这种关联既有继承,也有突破,使读者在它身上既能看到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色,又能领略到西方现代诗歌的艺术风格,亦亲亦疏,亦熟识亦新奇。

《断章》仅仅四行,但是从中透露出来的智慧是不言而喻的,正如艾青所言:“深厚博大的思想,通过最浅显的语言表达出来,才是最理想的诗。”他在平淡的语言中更喜欢淘洗,寥寥数句胜过千言万语,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有些诗行,本可以低回反复,感叹歌诵,各自成篇,结果只压缩成一句半句。” ①他不去铺展诗意把话说尽,而是使诗的意义通过风景等意象凸现出来,使读者在有限的言语里收获丰厚的诗意。

《断章》为人所喜,百读不厌,是因为它既有着浓郁的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子,又有朦胧意境的展现,将诗中那种情、那种景逼真地铺展在读者面前,让这首诗成为卞之琳的经典之作。

注释:

①卞之琳.十年诗草[M].香港未名书屋,1941:241.

【参考文献】

[1]卞之琳.卞之琳文集(上卷)[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2]王洪辉.古代意象与现代视角的交汇――卞之琳《断章》的审美特质[J].名作欣赏,2008(15).

[3]王玉琴.李商隐《夜雨寄北》赏析[J].文学教育(上),2007(3).

[4]叶维廉.中国诗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

[5]杨世明.唐诗史[M].重庆出版社,1996.

[6]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增订本)[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7]章亚昕.中国新诗史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

[8]王玉河,李彦军.高考诗词鉴赏[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

[9]卞之琳.断章的《断章》[J].少年读者,2005(8).

上一篇:朋友,“球球” 下一篇:创设情境,发展学生想象力探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