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犹忆李将军

时间:2022-10-22 10:59:09

【摘 要】司马迁笔下的李广是一个悲剧英雄形象。李广作为西汉抗击匈奴的一代名将,机智、勇猛、善骑射,富有人格魅力和传奇色彩。本文结合《史记・李将军列传》的思想内容,分析司马迁塑造李广这个动人形象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成就。

【关键词】李广;人物形象;表现手法;不封侯;悲剧形象

《李将军列传》是《史记》中最杰出的人物传记之一,梁启超曾把它列在《史记》十大文学名篇中。李广历经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三朝,作为汉代抗击匈奴的一代名将,在四十多年的戎马生涯中,与匈奴浴血奋战七十余次,建立了不少奇功,匈奴闻之丧胆,士卒拥护爱戴,人们交口称赞,可谓名震中外,功播遐迩,但却终身未得到封侯之赏,最后还被迫自杀,下场极为悲惨。司马迁满怀对李广的无限赞赏和同情之情写了这篇传记。《太史公自序》说:“勇于当敌,仁爱士卒,号令不凡,师徒乡之,作李将军列传。”作为一个将领,李广受到司马迁的赞扬,他的勇敢,仁爱,简易为司马迁推崇。作为《史记》中艺术成就较高的篇章,《李将军列传》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英姿飒爽,慷慨悲凉的艺术形象。本文结合这篇列传的思想内容,分析司马迁塑造李广这个动人形象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成就。

其一,以“射”为骨,善写“独至”。在《史记》中,司马迁写出历史人物的独至的地方是很多的,《李将军列传》则抓住李广善于骑射的特点进行描写。司马迁在开端写李广世世受射,后又记叙李广射匈奴,射雕,射白马将,射追骑,射猎南山中,射石,射虎,射阔狭以饮,射猛兽,射裨将,都是写李广善射之事实。文末附李陵善射、教射,正与篇首“世世受射”句收应。以李广善射为线索贯穿全文,通过反复强调和描写,鲜明地表现了李广善射的特点。李广喜欢射箭,不仅功业都是靠射出来的,而且还“居则画地为军阵,射阔狭以饮。专以射为戏,竟死”。李广所有的生活习惯和嗜好都与射箭有关,射箭成了他生命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司马迁紧紧抓住这个特点作了精细描写。

李广的另一个“独至”是数奇不遇,命运坎坷,但又不屈不挠,屡败屡战,绝不屈服。李广与匈奴作战七十余次,出生入死,杀敌无数,但他在多次大战后,不仅没有得到封赏,反而常常受到责罚,终其一生,都未能封侯。司马迁通过具体的描写,写出了李广自强不息、刚毅有为的精神,也增添了作品的悲剧色彩。像李广这样一个发奋图强,忠心为国的名将,命运却如此多舛坎坷,人们在感叹之余,不免会生出许多不平和同情。

其二,对比存托,突出重点。运用对比存托的方法写人,是司马迁描写历史手法中最常见,也是使用最频繁的一种手法。司马迁在这篇列传中,采用多角度,多层次的对比存托方法,写出了飞将军李广的鲜明形象。

一是与匈奴射雕者对比,突出李广的高超射。司马迁从李广丰富的抗击匈奴的战斗历程中,精心选择了一则李广与匈奴射雕者一比高下的故事。中贵人与李广,李广与匈奴射雕者之间,层层对比,自然使李广作为神箭手的形象树立起来。司马迁的这种艺术概括,不仅典型,而且可以以小见大,让人鲜明地领略到李广的射箭风采。

二是与李蔡的对比,突出李广的怀才不遇。李蔡是李广的堂兄弟,在汉文帝时同为郎官。李广才气无双,力战有功,曾“显功名昌邑下”,连匈奴也“畏李广之略”,不敢犯边,一时天下闻名,却迭遭不幸,一次又一次的“赏不行”、“当斩”、“赎为庶人”。而“为人在下中,名声出广下甚远”的李蔡却在仕途上步步高升,现在汉景帝时就官制二千石,到汉武帝时竟然“有功中率,封乐安侯”,接着又“代公孙弘为丞相”。两相对照,真是太鲜明了。司马迁在这里虽未明言痛斥汉武帝的赏罚不公,是非欠明,但字里行间已透露出这样的信息。

三是与卫青、霍去病的对比,突出了李广的不幸遭遇和仁爱士卒。李广和卫青、霍去病两传之间隔了一篇《匈奴列传》,目的是描写征伐匈奴的专题人物,也有隔传对比之意。司马迁在写这三位抗击匈奴的名将时,从出身、治军、出征、下场等各个方面都作了对比描写。李广出身微寒,完全靠善射和英勇征战升为将军;卫青、霍去病则是外戚,靠裙带关系青云直上,虽说他们也建立了不小的功劳,但他们的升迁实在频繁和快速,甚至卫青的孩子在襁褓之中就被封了侯,这不能不说是外戚的缘故。李广仁爱士卒,出征打仗时,碰到缺食少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对士卒关怀备至。霍去病远非如此,“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赉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尚穿蹋鞠”。一个体恤士卒,一个简直不把士卒当人看,其高下优劣十分鲜明。李广死后,“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正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而卫青则“天下贤大夫毋称焉。历史还是非常公正的,千百年来,后人一直敬爱和怀念着李广这位英勇无双的飞将军,这是卫青和霍去病无法比拟的。

其三,选材典型,剪裁得当。李广一生久历戎行,与匈奴打了大小七十余战,而司马迁只选取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三次短兵相接的战斗,一次是狭逢千余骑的遭遇战,二是伤重被俘,孤身斗敌的脱险战,三是突破匈奴四万余骑的突围战,在敌众我寡,紧张惊险的战斗场景描写中,表现了李广惊人的机智和超人的胆略,塑造了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英雄形象。由于司马迁描写李广时选择的事例典型且集中,李广的形象特别虎虎有生气,让人感到李广“英风如在”。

其四,打破了其它篇章那种正文写人物叙事,篇末“太史公曰”发议论的写法,而在正文中将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熔为一炉,文笔变化多端,有时夹叙夹议,有时以议代序,有时又引用他人的话而代自己发议论,而这一切写人叙事的过程中,无一不倾注着作者的全部感情,使文章洋溢着一种强烈的抒情性。

其五,文法曲折含蓄,韵味悠长,采用平实叙来,寓情于事的方法,将自己对李广的爱和对统治者的恨隐含在字里行间,令人有娓娓不尽、情深意长之感。

于恍惚迷离中表现出对汉代统治者任人唯亲,摧残人才,迫害李广的无比愤怒。文章一开头,就让汉文帝来可惜李广的“不遇时”,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司马迁记录这段话,既借汉文帝之口赞扬李广人才难得,又借汉文帝之口为李广以后的不幸定下了基调,埋下了伏笔。汉文帝还是司马迁心目中的“仁君”,仁君尚且如此,若遇昏君,又当如何呢?司马迁并不否认汉武帝是盛世之君,但汉武帝的刚愎自用,任人唯亲难道可以说是李广“不遇时”的重要原因。司马迁在文章开头的这段叙述,表面上平平淡淡,实际笔挟风雷,饱含深意,委婉含蓄的表达出汉朝统治者用人制度的不公。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唐代王昌龄这首诗,表达了历代人民对西汉名将李广的无限怀恋之情。司马迁在《李将军列传》中成功塑造了一个杰出将领的悲剧形象,对他的不幸遭遇表达了无限惋惜和同情。这篇列传像一首苍凉雄壮的长歌,像一幕感人肺腑的悲剧,长久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参考文献】

[1]韩兆琦.史记选注集评[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俞樟华.史记艺术论[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2.

[3]韩兆琦.史记评议赏析[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

[4]崔晓耘.司马迁笔下的李广形象[J].阴山学刊,2007(5).

[5]司马迁.史记[M].中华书局,1959.

上一篇:犯罪原因体系探讨 下一篇:民办高校本科《高等数学》教学困惑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