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管宋志刚和他的《城管来了》

时间:2022-07-10 09:25:39

北京“80后”宋志刚,从小心高气傲,立志“当个特‘牛X’的人”。在郑州铁路警校读书时一腔热血,“特恨城管收人家摊子,整天泡在网上起哄骂街”。2008年,临到大学毕业他才惊觉,这个世界太现实了,“只要混上公务员,就是扫大街都干”。

都说考公务员比考研难,宋志刚总算成功跨入了公务员行列,不过岗位是他曾经鄙视的城管。到岗之前就别扭,到岗之后越发别扭,脾气就此大变,一言不合就大发雷霆,当时的女友说他忽然变得跟“哥斯拉”(恐龙型怪兽)似的。

有一天,两人在街上吵了起来,女友抬手就是一记耳光。穿着制服当街被打,宋志刚脸上挂不住了,两人拉扯起来。女友忽然扯着嗓子叫起来:“城管打人啦!”呼啦一下,围上来一大群人。

有人问,这女孩手里没什么呀,她卖什么了?

宋志刚脱口而出:“!”结果可想而知,女友变成了前女友。

“城管打人”,近几年里一直是舆论的焦点,尤其网络上,不同城市的网友时常贴出城管执法过程中发生冲突的照片。沈阳小贩夏俊峰刺死两名城管队员的案件,是冲突的极端例子。城管一直是大众的“吐槽”对象,一个广为传播的帖子写道:“给我三千城管,复我浩荡中华;剑指天山西,马踏黑海北……”

工作两年后,宋志刚感慨万千,化名“随风打酱油”,开始在网络上“吐槽”,讲他眼中的城市、小贩和违规建筑。当然,讲得最多的是他的本职工作――城市管理。既会反复告诫大家不要吃街头无照商贩的麻辣烫、烧烤,“某些食品的加工现场恶心得能让人把胃吐出来”,也会描写小贩的辛苦、难处。

城管“吐槽”引起了众多围观,围观人群中包括宋志刚的同事和领导,他们的态度从“观望”变成了“支持”。一来二去,宋志刚“吐”的内容变成一本书――《城管来了》。

大家看了都笑,城管看了想哭

刚到海淀城管分队上岗那会儿,宋志刚的执法证还没批下来,上班时也就是学学法规,看看案卷。他一心想着上街执法,做一个专干好事的城管,让市民看看城管不都是传说中那样“胡作非为”。

偶尔跟前辈上街查抄,他只负责全程录像。“虽然不参与执法,每天穿着制服到大街上挨骂,也够窝火的。”宋志刚说,他可以百分之百确定,那些执法行为都是正常、正确的,比如查抄无照商贩、清理占道经营,可是违法者却总是理直气壮,迎头痛骂。

“好歹我们也是执法单位,也有自己的严肃性,怎么能这样忍气吞声呢?”

熬到周末,总算离开了岗位,可朋友聚会时还是窝火,人家总拿他开玩笑:“咱这缺点白菜,你上街抄点儿去!”

夜深人静,上网找乐,曾经的乐土成了噩梦,随便看看关于城管的帖子,就是“问候城管祖宗十八代……”

执法证下来,宋志刚开始上街巡查,处理一些简单举报。北京市的城管工作范围有13大项,像处理无照经营这类是相对轻松的工作。就这活儿宋志刚也没少遭遇挫折。刚上岗没几天,暂扣一个无照商贩大包时,对方使劲一拽,宋志刚右手被拽破了。

“当时我妈哭得泪人似的,我也曾想过辞职,后来也没辞,没辞就死心塌地在这干吧,抱怨是没用的。”宋志刚说。毕竟还有年轻热血,巴不得立刻撤退,又确实不甘心,干得窝囊,走得也这么窝囊吗?“豁出去了,干一行爱一行吧,当时也只有这么自我安慰”。

家族式经营的无照商贩,甚至有专人在海淀城管分队门口“盯岗”。城管人员出门他们根本不在乎,只有货车动了才会通风报信,出动货车就意味着要查抄了。如果货车顺利出门,顺利堵住小贩,那往往意味着一场激烈的正面交锋。女的扑在三轮车上,男的高声叫喊,一起喊“城管打人了”。

“海淀这边高校特别多,知识分子正义感特别强,一听城管打人马上就指责我们:你不给老百姓活路!”宋志刚说,围观起哄局面形成之后,一般由女的把东西抢到手,迅速撤离现场,留下城管队员在群情汹涌的人群中百口莫辩。

那个阶段宋志刚一见无照商贩,无名之火就噌噌地烧脑子。一次有个小贩刚想起哄,宋志刚避开同事走到他身边,咬牙切齿悄声说:“再臭来劲我整死你!”小贩一下就蔫了。宋志刚在自己的书里承认,执法规范绝不允许说这样的话。他也想过,这样下去,会不会真成了传说中“三千城管复我浩荡中华”的那种城管?

另一次,宋志刚成功拦住一个长期无法取缔的无照商贩。人群把宋志刚包围了,小贩在边上跟没事人似的围观,一群学生模样的青年指着宋志刚鼻子责问。宋志刚恶向胆边生,“当时真想冲上去大喊一声‘你丫滚蛋!’”海淀城管分队副队长何晓见状,一把薅住脖领子把他推到执法车上去了。

“执法一定要迅速,尤其要迅速撤离现场,一旦引起围观,这事就麻烦了。”何晓说。

一次查抄中,摆摊的孕妇靠在三轮车上,她老公则向110报警,说城管打人了,结果被围观。警察看了全程执法录像,确定城管没有打人。可是围观影响太大,还涉及孕妇,慎重起见,何晓又把该地区的人大代表请来,人大代表看完录像也说,这是瞎喊。“人大代表亲自跟这个男的谈,人家说我就是想把车要回来,没别的想法。”

北京市城管执法局调研显示,在城市核心景点卖汽水,日收入为800-1200元。

“新闻说南京城管用眼神把小贩盯走,大家看了都笑,但我们城管看了想哭!你不管就是失职,管得严点就是暴力。”宋志刚说。

不想疯掉就必须降低内心的“沸点”

渐渐的,宋志刚发现社会上的事情不总是那么黑白分明,“国际大都市”背后还有一个隐形的北京。无照商贩、占道经营、张贴“牛皮癣”小广告,诸如此类,肯定是不对的,可干这些事情的人未必那么可恨。

宋志刚查抄一家无照商贩,商贩抱起自己的孩子就往车厢里摔,车厢里一堆杂物,真摔进去孩子肯定伤着,宋志刚赶紧制止。后来有同事告诉他,别的小贩说这孩子其实是买来的。宋志刚一听就“炸庙”了,这不是拐卖人口吗?这还不追查到底!?老同事长叹一声,你去查吧,你怎么叫人家承认?你是城管,不是公安。

“我一想还真是。现在我也不知道我是变冷血还是更成熟了,总之不再像以前那么敌视‘相对人(城管执法对象)’了。”宋志刚说。

想管该管但管不了,管不过来的事情到处都是,不想疯掉就必须降低内心的“沸点”:“没当城管的时候最恨小广告,现在知道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一天要贴几千张、上万张小广告,贴不完回去就得挨揍。他们在人行道上贴,马路上有人开着车监督。你说我能因为恨小广告就满大街追孩子吗?”

宋志刚在郑州读书期间走遍了河南,他的河南农村同学交不起学费,产煤的地方,农民冬天宁可冻着也不烧煤,“不是因为他扛冻,而是没钱。”宋志刚说,其实自己内心非常佩服在城市的缝隙里谋生的人――自己当个城管,拿着工资,每个月还得家里补贴,“如果没工作了,我还能活得下去吗?”

比街头查抄无照商贩更艰难的工作是处理违章建筑,那些私搭乱建的房子是外地来京人员的大本营。一楼把承重墙打穿,当门面租出去;二楼支上角铁,半空悬出来一间小房;还有的违建盖在管道出口上,有的在高压线旁边……再加上各类“身份不明人员”白天黑夜穿梭在大街小巷,危险无处不在。

在海淀区的城乡接合部,搭一个棚子当临街商铺租出去,一年收入从十万元到几十万元,小区里搭个棚子当住房租出去一年也能挣不少。

“苏州街附近有些老旧小区,80%以上都出租给外地人。有的黑中介甚至能把一百多平方米的房子隔出二三十间来,一间月租金五百元钱左右。”海淀城管分队副队长何晓说。

不被人知晓的街头生存,奉行的经常是最原始的丛林法则,谁拳头硬谁说了算。何晓说,“都知道医院门口卖烤白薯挣钱,你去卖试试,早就被人打跑了。”从家族结伙开始,打架的、收“保护费”的自然而然出现。能守住好地段的无照商贩,穿得再破也肯定是“小贩中的战斗机”,更多的小贩都是在底层的底层苦苦挣扎。

因此,查处违法建设,被认为是治理城市面貌的根本。

举报违法建设的多是当地居民,他们经常抱怨城管不给力。宋志刚给他们支招:你搞定街道,城管肯定出动。强拆经费要从街道上下来,现场公安、消防等各部门需要街道协调,城管只是执行而已。

至于彻底“消灭”小区内外的无照商贩,何晓直言相告――整个分队40名城管队员,10来个保安,管辖范围6.59平方公里,每人盯一个商贩也就能取消40个。“你只盯着40个商贩,那边肯定又来400个。”宋志刚补充说。

“关键是要骂得有水平一点”

两年下来,面对对城管职业的质疑和指责,宋志刚变得心平气和了。网络上言辞再怎么激烈,也没有街头生存那么现实生猛。他觉得,很多质疑源于不了解,他有义务让大家知道城管工作究竟是怎么回事,“骂无所谓,关键是希望大家骂得有水平一点。”

他化名“随风打酱油”,开始在网上“吐槽”。他开帖“吐槽”的初衷是“让大家知道一些电视台不播的事情”:“知道了这些事,你们就能更好地保护自己了。还是那句话,出来混不容易,应该活得明白点儿,对自己好点儿。”

对民间舆论最关注的“暴力执法”,宋志刚解释说,各地城管不一样,北京城管是公务员;上海是事业单位;有的地方连事业单位都不是,城管只是临时工,底薪几百块钱,外加罚款提成。“《城管来了》讲的只是北京城管,甚至只是海淀分队,再小点就是我自己。外地城管其实我不是很了解。”宋志刚说,现在北京市城管执法基本上全程录像。外省有的地方城管连一身制服都没有,哪儿还能配摄像机?

外地人认为自己是公民,有权到中国任何一个地方去工作生活;本地人认为自己交纳了税金,有权对自己的生存环境提出要求,不能容忍满街烂菜叶子和扑鼻的油烟。这两个合理要求相遇,冲突往往就产生了。《城管来了》一书中经常表达这种纠结――小贩和居民都需要同情和理解,可同情一个往往无法兼顾另一个,这些事是城管的问题,还是制度问题?

类似纠结,在“随风打酱油”所发的网络“吐槽”帖里很多,在《城管来了》一书中柔化、删除了不少。

当帖子被网站置顶后,影响越来越大,“那会儿全分队都在上演《无间道》加《风声》,纷纷揣测谁是写帖子的人。”

有朋友告诉何晓,你们分队上网了。“我心里一惊,以为我们执法上出现了什么问题,赶紧上网看。”何晓说,“看完觉得非常真实,确实说出了我们日常工作当中的一些困惑和想说没地方说的东西。”

他没有立即“排查”,而是和大家一起“围观”,在单位也没说支持还是不支持,“如果我说支持,那就有可能违反我们的规定――好像也没有特别明确的规定,就是这么多年来没人说,大家似乎也就默认了不说是个规定。说不支持,其实那也是我们想说的。”

关注的人越来越多,何晓有点紧张了,“突然下令发帖人把帖子停了,肯定不好;不停,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就这样一直拖着,结果发现帖子越热,舆论越往良性方向发展。好多人说,终于明白城管是怎么回事了。还有好多人跟帖打听,街头餐饮什么可以吃,什么千万不要吃,等等。”

情况报到市局,何晓发现上边也在“围观”,也没有明确表示支持还是反对。直到出版社找上门来要出书的时候,局领导才正式表态――这是个挺好的沟通方式,只要把真实的东西说出来就行,不一定说自己多好多好。

陪同记者采访的北京市城管执法局宣传人员说:“我们领导审这本书的时候,基本上没删,特别快就批下来了。”

宋志刚知道自己惊动了市局,还是不大不小地吃了一惊,《城管来了》的后记里写得很清楚――

“和我预料的不一样,暴露之后,我还照常上班,照常扯淡……感谢每一位为北京管理上心的人。不管是市长、队领导还是普通网友们。我一个小卒,在网上写东西,没被和谐很开心。市局领导和队里领导替我扛着各种争议,把我活着保全下来,还同意出版这些胡言乱语,我不拍马屁地真心感谢。”

上一篇:三中全会怎么开? 下一篇:贾母发飙的分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