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宏观经济变量波动性实证分析

时间:2022-07-09 09:29:18

我国宏观经济变量波动性实证分析

作者:1、天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 2、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 余玲1 胡望斌2

本文得到教育部“985工程”二期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建设基金支持

内容摘要:本文对 1979-2004 年之间我国 GNP 增长率, 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三大宏观经济指标的波动规律及成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我国经济现状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建议。

关键词:GNP增长率 通货膨胀率 失业率 相关性

经济增长、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是衡量国内经济均衡的主要指标和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我国从1979年开始经济改革开放,伴随着市场资源配置与宏观经济政策调节,国内经济出现了多次波动。本文通过对1979-2004年间我国历年总体经济变量的定量分析,以寻找经济内部均衡的规律,为政策制定与实施提供一种定量依据。

1979―2004年我国总体经济形势与政策回顾

1979年开始的国内市场开放带来了市场需求与价格水平快速上升。为控制物价上升,1985下半年央行采用了紧缩货币政策。

1987年央行货币政策方向为“紧中求松”;1988年开始价格体制改革。这导致了物价水平的急剧上升和经济态势过热。

1989年,国家采用了经济紧缩措施,并对市场进行了严格整顿,导致了价格水平的急剧跌落,经济增长速度放慢。

1991年起国家采取积极措施加快经济发展,物价随货币投放量增加而上升。1993年我国经济成功“软着陆”后,经济增长在较高水平上稳定下来。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我国经济严重受损。随后通货紧缩与经济增长缓慢并存。1998年开始扩张性财政与货币政策,2002年我国的经济再次恢复。

1979―2004年我国宏观经济变量波动性的比较分析

经济变量关系图:以GNP增长率、零售物价指数增长率和城镇失业率,形成三大宏观经济指标用以衡量我国经济的波动状况,见图1。

经济变量波动性比较:按经典经济周期分析模式,我国经济分为5个周期:1979-1981、1981-1986、1986-1990、1990-2000、2000-2004。波动规律如下:经济增长波动性明显下降,且产出波动显著时期都对应着经济增长速度较快扩张时期,说明产出波动性对经济增长速度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溢出效应”。物价波动呈较明显增加趋势,且与经济增长率的波动具有较强的同步性。失业率波动相对平缓,与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的波动没有明显关系。

1979―2004年我国宏观经济变量波动规律解析

单个变量波动性分析

经济增长逐步稳定:按支出法考虑GNP四个主要构成-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1986-2004年间,投资与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分别为0.744、 0.232。所以,我国的经济增长的稳定主要源于1996年后投资与消费支出的稳定。

物价水平波动性增强:物价波动主要受央行的货币政策导向的正向影响。在1991-2004期间,零售价格上涨率与M2增长率之间的相关系数达到0.863。

失业率的非周期波动:体制造成的“虚假就业”,经济结构调整导致劳动重新配置,以及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的交错作用,导致了失业率变动的非周期性。

变量间的相关性的统计分析

经济增长与失业:二者无明显相关性,系数-0.168,未通过Pearson检验。根据增长理论,增长主要来源于人力、资本、技术进步等因素。改革开放中新资本的注入和新技术的引进提高了劳动边际效率;体制改革与产业结构调整导致了高失业率与经济增长并存。从而,二者的关系违背了宏观经济学的一般逻辑。

经济增长与通胀:二者体现出较强相关性,系数为0.587。说明我国经济运行中出现了显著“托宾效应”,即通货膨胀速度和经济周期波动具有正向关系。这主要是因为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同时受到了货币扩张的正向影响。

通货膨胀与失业:通货膨胀对失业率的降低没有显著影响,相关系数-0.385。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的就业变动与整体经济波动方向并不一致。

政策建议

稳步控制货币供给,抑制物价攀升;运用财政政策实现经济短期均衡:减少政府支出,释放私人消费与投资;调节支出结构,向社会保障和转移支付倾斜;运用财税政策,支持再就业;重视结构调控,实现经济长期均衡:支持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上一篇:如何利用旅游开发促进福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下一篇:提高流通产业竞争力观点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