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竞赛活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时间:2022-07-09 07:28:32

英语竞赛活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摘要:近年来,我国外语教学界各种形式的英语竞赛频繁进行。英语竞赛活动在学生中的受欢迎度如何?它对大学英语教学有何作用?本研究以理论和问卷调查为基础,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英语竞赛 ;大学英语教学 ;作用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various kinds of English contests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n China have been held frequently. Do students like them? What role do they play in English teaching? According to some theories and a questionnair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ole of English contests and makes some suggestions to improve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Key words: English contests,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role

1.引言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北京申奥的成功,中国正加大步伐走向世界、与国际接轨。英语这一国际通用语言在中国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其重要性从来没有像当今这样显得特别突出。外语教学研究也因此 越来越受到重视,呈现“从多学科多角度进行研究的趋势”。(刘润清,1999)在蓬勃发展的外语教学事业中,有一种现象进入我们的视野:近年来,各种英语赛事竞相涌现。其主办单位上至中央电视台、国家级出版社,下至各高等学校和中、小学校。这些赛事的范围、规模、对象等因竞赛内容和类型不同而不同。全国性的英语大赛,在高校范围内举行的有: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CCTV杯”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大赛、“外研社杯”全国英语辩论赛、全国首届《大学英语》杯翻译竞赛、全国高职高专实用英语口语大赛、全国高师学生英语教师职业技能竞赛、“外研社/朗文杯”新概念英语背诵大赛、“21世纪·澳门之星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在中、小学校范围内举行的有: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北外杯”全国中学生英文写作大赛、全国中学生英文读后感大赛、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全国创新英语作文大赛、“志鸿优化杯”CCTV英语演讲大赛(小学组、初中组、高中组)、全国小学生英语竞赛。其中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和全国小学生英语竞赛的参赛人数之多、规模之大、范围之广,成为“三项全国性英语学科权威赛事”。(包天仁,2004)

英语教学中的竞赛活动,研究者习惯把它笼统地归于第二课堂。所谓第二课堂,是相对于传统的正常课堂教学活动而言。它指的是学校在课外以传统的和现代的科技手段营造的丰富多彩的、富有个性化学习、接触和使用英语的空间。以传统的手段提供的学习平台和形式包括:各种类型的英语竞赛、英语学术讲座、英语戏剧表演、英语角、中外学生交流等。(郭玉洁,2005)南京大学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率先走在全国前列,其个性化大学英语教学体系中包括第二课堂活动,而竞赛类英语活动比如演讲赛、作文赛、词汇竞赛等又是其第二课堂活动丰富的内容之一。(郭玉洁,2005:10)可见,人们在提到第二课堂活动时总会提到英语竞赛活动。然而,英语竞赛活动对大学英语教学的作用如何? 学生对它的认识、态度、动机、和参与性如何?本文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试图从学习者的角度对上述问题展开分析研究,探索提高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新路子,以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效果。

2.理论依据

英国英语教育专家Harmer(2000)指出,成功的课堂教学的三个基本要素是投入(engage)、学习(study)和运用(activate)。语言学习者是否积极投入是有效学习的必要前提。它强调外语教学研究应关注外语学习的主体语言学习者的因素和特征,应研究学习外语的心理过程和语言过程。Keith Johnson在其《外语学习与教学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一书中非常明确地倡导和体现了关注学习者因素的思想。现代心理语言学理论(Chomsky, 2002)则更强调人类大脑固有的语言学习机制和学习者主观因素及情感因素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需求分析(needs analysis或needs assessment)理论也体现了外语教学重视学习者因素的理念。它最早是由Richterich(1972)提出来的。需求分析模式指出了如何满足外语学习者在未来的语言使用环境中的交际需求。教师运用需求分析可以了解学生对外语教学的要求,即他们希望从外语教学中获取什么。Brindley(1989)和Robinson(1991)提出了客观需求(objective needs)与主观需求(subjective needs)的概念。他们把所有关于学习者的客观情况(如学习者目前的外语水平、语言学习中的难点等等)笼统地称为客观需求,而把学习者在外语学习中的认识和情感需求(信心、态度等)概括为主观需求。需求分析对教师课堂设计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 学《英语课程标准》(2001)对课程总体目标的描述,更是显而易见地反映了重视学习者因素的发展趋势。

3.调查与分析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当前我国“新世纪高等

教育改革工程”内容之一,由此带来了全国大学英语教学蓬勃发展的喜人态势。为了促进大学英语教学上一个新台阶,适时开展各种类型的英语竞赛活动,成为各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工作一大计划。然而,英语竞赛活动在学生中的受欢迎度如何?学生对它的认识、态度、热情、动机和参与性如何?它对大学英语教学有何作用?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在本校2003级和2004级本科学生中随堂进行了问卷调查。参加调查的学生都曾参加过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有的还参加过本校举行的其它类型英语竞赛。调查发放问卷290份,学生答题前,教师向学生解释本调查与学业成绩无关,每题可多选,希望学生认真作答。收回有效卷288份。笔者对收回卷进行了数据统计。(见下表)

表1 学生对英语竞赛活动的态度

你喜欢参加英语竞赛吗

选项

很喜欢

还喜欢

不喜欢

百分比

9.4%

50%

40.3%

你希望学校经常开展多种形式的英语竞赛活动吗

选项

希望

不希望

无所谓

百分比

50.7%

6.25%

42.7%

你参加(或有机会参加)英语竞赛是为了

选项

获奖

检测自己的英语水平

锻炼自己,培养参与意识

百分比

11.5%

46.9%

69.1%

你认为参加英语竞赛活动

选项

是老师的要求

是少数学生的事,与己无关

要积极做好准备,认真对待

百分比

9%

26.7%

69.4%

如果你在英语竞赛中未获奖

选项

会感到受到打击,很沮丧

认为没关系,说明自己有差距,下次再努力

今后不再参加英语竞赛活动

百分比

10.4%

88.2%

7.3%

表1是了解学生对英语竞赛活动的态度,有五个问题。第一、二个问题是了解学生对活动的愿望或需求。从表上可以看出,半数以上的人喜欢参加竞赛活动,他们希望学校经常开展多种形式的英语竞赛活动。第三个问题是了解学生参加英语竞赛活 动的动机或目的。第四、第五个问题是了解学生对参赛的态度。大多数人认为要积极做好准备、认真对待竞赛。在对待竞赛中未获奖这个事实时,10.4%的人会感到受到打击,很沮丧,绝大多数(88.2%)人认为没关系,说明自己有差距,下次再参加,7.3%的人表示今后不再参加英语竞赛活动。

表2 学生对英语竞赛活动的认识

你认为英语竞赛对教学而言

选项

很有必要,是对教学的补充和延伸

没有必要

可有可无

百分比

66.7%

6.25%

26.4%

你认为参加英语竞赛活动

选项

能检测自己的英语水平

能激励自己努力学习英语

只能暴露自己的不足,使自己的自尊心、自信心受挫

  百分比

47.6%

70.8%

10.8%

你认为开展英语竞赛活动

选项

能营造英语学习氛围

能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能强化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

百分比

24.3%

64.9%

34.6%

你认为参加英语竞赛

选项

使学生有成就感

使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更加努力学习

对大多数学生无益

百分比

23.3%

69.4%

24.3%

表2包括四个问题,主要了解学生对英语竞赛活动作用的认识。表中显示,三分之二的人认为英语竞赛活动对教学而言很有必要,是对教学的补充和延伸。至于参加英语竞赛,47.6%的人认为能检测自己的英语水平,大多数(70.8%)的人认为能激励自己努力学习英语,23.3%的人认为使自己有成就感,超过三分之二的人认为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促使自己更加努力学习。对学校开展的英语竞赛活动,24.3%的学生认为能营造英语学习氛围,64.9%的学生认为能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34.6%的学生认为能强化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

4.英语竞赛活动的作用

4.1 有效地延伸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倡导学习者从传统的“教师教什么就学什么”转移到“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而学生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更多地必须在课余时 间去完成。有人对大学生课余学习的调查表明:在校生课内与课外时间比是44:56。(陈永元,2003)如何保证学生能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成为研究者关注的课题。(祝询,2005)英语教学中开展的各种类型的英语竞赛(词汇、写作、朗读、背诵、演讲、辩论等),通常都在课外时间,学生为准备参赛,需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课外寻找资料、与同学协作、交流和磋商、进行反复学习和实践。通过开展英语演讲赛、辩论赛、小品赛活动,学生切身体会到:课堂学会英语,课下并不一定用好英语,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并不是一回事。这就促使学生更加努力地、自觉地把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在课外延伸。

4.2 满足学生的多种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我国教育部2004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教学应朝着“个性化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主动式学习方向发展”。新的教学模式体现了对学习者的人文关怀,充分考虑到学习者个体特征的多样性、差异性和各种心理需求。英语竞赛活动恰恰可以满足学生的各种心理需求。

(1)满足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心理需求。好奇心是求知欲的开始。前面表中显示,一半多的学生喜欢参加英语竞赛,他们希望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英语竞赛活动,70.8%的人认为参加英语竞赛能激发自己努力学习。这些数字反映了学生个体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心理需求。

(2)满足学生为了发展自己的个性、兴趣和特长的心理需求。英语竞赛活动一方面为广大英语爱好者施展其在英语方面的特长、培养其更浓厚的兴趣方面提供了平台,其兴趣和特长更容易转化为较强的学习动机。另一方面,它可以检测学生的英语 水平,使学生正确地了解自己,认识到自己的差距,从而更加努力地学习。

(3)满足学生为了从中体验成功感和成就感的心理需求。许金声在《人格三要素改变命运》一书中,说中国人的成功欲望正在增强。确实,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在社会上有自己的位置,希望更多地实现自身的价值,而自身价值的实现往往与成功交相辉映。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体验成功感和成就 感的心理需求。在大学英语竞赛中取得好成绩、获奖、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的赞美和鼓励,满足了他们体验成功感和成就感的心理需求。而成功的体验会使学生萌发兴趣,增强信心,激起学习的内在动力,大大增强学习效果。

4.3 培养学生的英语素质和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树立参与意识

心理素质在人的整个素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今社会迅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同时也充满着各种机遇和挑战。人们要在社会上立足,必须具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勇于投身社会之中、勇于参与竞争,才有可能获取机遇、取得成功。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面向全国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提倡“重在参与”的精神,旨在全面培养大学生英语素质。我们在上表中看到,大多数的学生认为开展英语竞赛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心理素质,这与“重在参与”的精神相吻合,说明大学生切身体验和认识到现代社会中人的心理素质和参与意识的重要性。表中最后一个问题,就参加英语竞赛未获奖这个事实,只有10.4%的人感到受到打击,很沮丧,7.3%的人表示今后不再参加英语竞赛,说明这部分人心理承受能力很差。而绝大多数人选择“没关系,说明自己有差距,下次再参加”。这使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心理得到协调发展,他们正逐渐形成较完整的自我意识,能正确认识自我、客观评价自我。这种心理素质是应对各种挑战的前提和基础。

5.启示

我国正在进行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强调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我们经常听到英语教师抱怨,说学生在课堂中不参与、不配合等。通过对英语竞赛活动的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学生的参与意识是很强的。可为什么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性较差呢?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作为英语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了解学生对英语学科的心理需 求。英语对中国人来说是门外语,中国人说英语有怕当众说错丢面子的心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就必须开口说。而大多数非英语专业学生口语水平低下,难以胜任课堂交际。所以,除非老师点到名,否则学生是不会主动说、不愿“出洋相”的。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切实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水平。而口语合作学习的组间竞赛不失为一种提高学生口语能力的好方法。教师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6-8名成员,组内2人一组。建立课外监督机制,比如口语练习成长记录、磁带跟踪,口语测试等(祝询,2005),来促进学生的课外口语练习。课堂教学中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活动,开展组间竞赛。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表现尽量多地给予鼓励性评价,这样能激发学生说的愿望,增强学生说的信心。只有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学生才会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课堂中师生互动才能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Brindley, G. The Role of Needs Analysis in Adult ESL Program Design[A]. In Johnson, R, K. The Second Language Curriculum[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Chomsky Noam. 语言与心智研究新视野[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Hammer Jeremy. How To Teach English.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Richterich, R. A Model for the Definition of Language Needs[M]. Strasbourg: Council of Europe, 1972.

Robinson, P. ESP Today[M]. Prentice Hall. UK: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UK)Itd, 1991.

陈永元. 大学生课余学习心理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 心理运用技研究,2003(2).

包天仁. 责任(Responsibilities)——2004年新春献词[N]. 英语辅导报·大学教师版,2003—2004学年度第27期.

郭玉洁. 第二课堂——高校英语教学的重要一环[J].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5(6).

刘润清. 外语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1).

南京大学. 以个性化发展为核心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N].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工作简报,2005(7).

许金声. 人格三要素改变命运[A]. 北京:华文出版社,2003.

祝询. 课外监督机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外语界,2005(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上一篇:中国英语研究的述评 下一篇:英语教改与优化的原则及其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