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科研工作现状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07-09 03:40:52

民办高校科研工作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科研上的创新,强化不仅是提升民办高校在教育教学质量方面的基础条件,更是未来发展的重要部分。一所民办高校的体质完善与否,教育教学质量的优与劣,在科研方面就是最好的表现。如何从根本上提高教师队伍的建设与教育质量水平,设定适应民办高校的科研工作,以展开积极的科研工作就是最基本的途径之一。这样还是对提升高校层次和水平保障的基础。

[关键词]民办高校;科研;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7 ― 0167 ― 02

引言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民办高校以教学为主,科研工作处于起步阶段〔1〕。科研工作是民办高校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它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导航灯,提高教学质量的催化剂,是民办高校凝聚力的磁铁石,也是民办高校培养名师的突破口, 更是提高民办高校内涵建设的生长点,促进民办高校发展的动力源。

一、目前民办高校的状况

首先,思想认识方面,意识淡薄、主动性不足。科研在相当多的民办高校中没有它的一席之地,并且对重要功能的“科学研究”认识不够到位,用科研发展学科、用科研反哺教学的意识还没有真正确立。一些教师没有认清科研对一个高校教师职业生涯的极端重要性,理清科研对自身业务素质提高的重要意义,“等、靠、要”的现象仍然存在。在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占了大部分的比例。青年教师的教龄较短,所以对科研的正确认识不够,就使对其的重视度也不高。科研在民办高校是否应该受到重视,经过调查,超过一般的教师认为是必要的,但是因为职称等原因,实施的力度不够,多数还是停留在口头,并没有得到实施。而另外小部分的教师则很明确的认为不应该搞科研,对于民办高校搞科研,他们认为这是不可能的,是浪费时间。更有甚者认为科研与教学是对立的,是会使教学受到冲击的,增加工作负担。

其实,教师的结构的不合理化,导致教师的科研能力不高。在民办高校中,有这样一个常见“两低”现象,一是师生比低,二是专职专任教师比例低。在此情况下,从事科研研究的就更低了。教师结构中从年龄和职称来分析,民办高校中多数出现了“凹”字情况,也就是两头高,中间低的情况,初级职称的人数会比较多,而中间力量的主力教师,也就是讲师与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数偏少。在专职专任教师中多数是应届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他们没有经验,对触定研究方向,在进入深入研究,对于缺乏竞争力的教师而言是很难完成的,反而对科研这件事心生恐惧,觉得无从下手。即便在民办高校中有少部分教师开展科研工作,他们一般也是各自为阵,并没有形成互帮互助,配合协作对某项目,某方向共同合作的研究团队。

再次,学术成果方面,层次偏低、水平不高。成果少,级别低,是目前许多民办高校很棘手的问题。多数民办高校在科研方面并不是对所有专业的投入都一样多,一般都只是对部分专业在科研投入较多外,对其它专业的科研投入不仅少,有的甚至没有。大部分高校的科研配备并不完善,而且起点低,起步晚。这些对科研成果的影响就非常大。以一所民办高校为例,下面是调查的一个基本数据。“十二五”期间,该高校共861篇,平均每年173篇,获批省厅级以上课题295项。而公办高校的数值远远超过这份数值数倍,从项目级别上来看,每年入选项目名单中,民办高校的数值都至少低于公办高校2倍。但是与“十一五”之前相比,教师们对科研的重视度是有所提高的,从“十二五”期间这五年间,科研数量与论文数量的提升来看,就可以看到这一变化,虽然这些重视度还不是很理想但是这种态度至少是有进步的。跟民办高校的科研条件,以及在对中青年的教师科研研究方面的培养的重视度是对高校的科研提升有重要的影响。

二、科研水平落后的关键原因

第一,思维陈旧,对未来的规划过于缺乏,国内的民办高校主要以特色办学和内涵办学两方面为办学理念,虽然在这些年意识有所加强,但旧的观念依旧未能彻底摆脱。就得特色教学有许多弊端,常会造成专业重复,“特色”重复。这样长期没有改变就会使之整体在低层次的不良竞争中,阻碍发展。而一个高校的科研水平的高低,严重受到了专业设置层次的影响。

第二,教师结构设置的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研能力的提高。民办高校为了提高师资建设,都过于着急。首先,聘用了太多兼职老师,严重的民办高校兼职老师的比例高于80%。其次,教师的年龄结构不合理,严重的“凹”字情况,两头高,中间低,退休返聘教师与应届毕业生是主体,而正真能力强的中青年教师则比例很低。再次,教师主要以本科为主,硕士学位的比例太少。目前有部分民办高校前瞻性强,在招聘中已经对这个问题重视起来了。民办高校从以上三点可以得出,教师的学历低、血液新、经验少,教师对科研重视度低,这些因素就会造成科研水平的落后。

第三,学科布局日趋合理,但学科特色和研究方向不鲜明。学科建设对民办高校各项事业发展的龙头作用有待进一步提高,民办高校的内部结构、整体实力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有较大差距,科技、文化创新服务的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亟待提升。

第四,科研整体水平偏低,具有影响力和实力的科研团队尚未形成,缺乏标志性成果。民办高校组织申报和承担高级别、重大和重点项目的能力不足,对区域经济服务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不强;开展科研攻关、培育和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的能力欠缺,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的数量都有待进一步提高,开展产学研政等合作和横向课题能力偏弱;科技和文化创新服务地方的工作亟需进一步推进与落实。

第五,经费不足,上级部门支持力度不够。各民办高校的主要经济支撑是学费,虽然一直希望及呼吁国家对民办也应给予些资助、但是在科研工作的帮助与关注,依旧还是以公办高校为主。许多项目在申报条件上都对职称、年龄、学历都有所要求,多数都要求副教授以上职称,年龄又要求在50岁以下,有的要求博士学历。这些条件全数达到,在民办高校中的人数屈指可数。所有的发展、经费不足这个问题很难解决。

三、针对目前的现状,得出促进科研发展的对策方针

就目前民办高校的科研状况,若想要有所改善,并得到一定的提升。有非常关键的几个重要方面要意识到,就观念的改变,加强科研研究意识,对科研投入加大力度,搭建平台,营造一个良好的科研氛围。积极努力搞好科研工作,从三个方面来概括下:

第一,旧观念的改变,树立及加强科研意识,科研工作不仅在提高教学质量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高校的长远规划发展以及对学校宣传力度来说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确引导教师认识科研工作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的安排和处理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并且针对自己的擅长进行科研研究,特别是在教学改革方面也要有一定的科研研究,这样正确的树立了科研研究工作极端重要意识,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在推动学术交流,以科研来促进教学研究,让全部的教师都成为科研研究的主导,都参与到科研工作中来。

第二,为促进民办高校学科建设,加快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搭建学科科研梯队,凝练科研主攻方向,从学科的综合、交叉出发培育科研特色,促进多种信息和思想的相互交流、交叉、融合〔2〕,建设优秀高效科研团队。民办高校科学合理的科研教师结构需在短时间内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科研团队是很难的,在民办高校受到自身条件的限制,只能在此基础上从创意的思维打造一个综合的具有较高水平的团队,才是正确的方法。民办高校应加强对科研骨干的工作强度,同时稳定科研方向,构成一个合理的阶梯式科研团队,这样才能促进一个优秀的科研群体的形成。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加快教师科研团队的发展,还可以聘用部分经验丰富的教师成为高校的编外科研团队的重要成员,这样不仅解决了科研教师队伍的质量低的问题,而且提高了整个科研水平。充分发挥现有校内高层次人才的龙头作用,特别是发挥科研型特岗专任教师引领作用,带动民办高校科研团队的构建和形成。对此,科研管理部门要组织引导,有效激励,实现以老带新,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最终形成团队合力〔3〕。

第三,对科研投入加大力度,搭建平台,营造一个良好的科研工作氛围。民办高校应有长远意识,科研制度的建立与健全是构建良好科研氛围的根本保障〔4〕。为确保科研工作有条不紊、扎实有效地进行, 建立健全机构组织与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科研奖励与科研经费管理条例,从每一个环节中为科研事业提供保障。通过健全科研制度、加大对科研经费的投入,保障科研所需要的费用,如期刊、实证、学术交流、设备等。再来,就是政府应更加关心民办高校在科研以及全方面的发展,要加大对民办高校科研工作的支持强度,例如:改变科研以往的申请经费拨与付的方法等方面。以创新的方式来成为民办高校申请科研课题项目的方法,这样就可以形成有利于民办高校科研项目的申请条件,这样就不会因为申报资质的问题影响民办高校在科研申报方面的问题,打开申报的大门,鼓励教师的积极性。

总结,科研工作对一所民办高校的长远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对提高科研的重视程度,提高教师结构队伍的能力,加大对科研经费的支持,引进外编有经验的科研工作者〔5〕,强化科研团队能力,带领中青年教师提高科研能力,制定相对的科研机制,从技术上也从本质上提高民办高校的科研能力,强化完善科研体系。

〔参 考 文 献〕

〔1〕江书庆.河南省民办高校科研工作现状分析与对策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1,(33):253-255.

〔2〕许宏,胡桂周.构建高校科研氛围的实施策略〔J〕.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29):534.

〔3〕娄自强,柴路.民办高校科研工作的困境与应对策略〔J〕.高教学刊,2016(01):146-147.

〔4〕赵立芳.民办高校科研工作现状及其重要性分析〔J〕.品牌(下半月),2015(02):91.

〔5〕赵 丹.民办高校科研工作现状与发展研究〔J〕.人才资源开发,2015,(14):206.

上一篇:企业文化应成为“90后”员工融入企业的推动力 下一篇:公司法与劳动法语境下竞业禁止的比较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