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发展社区银行的思考

时间:2022-07-09 02:09:11

对我国发展社区银行的思考

一、社区银行的内涵及我国社区银行发展的现状

(一)社区行的内涵

社区银行的概念源自于西方发达国家,1882年德国学者费迪南德・腾尼斯首先提出了“社区”一词,并运用于社会学领域。在这里“社区”既可以指一个州、一个市或一个县,也可以指城市或乡村居民的聚居区域。可见,社区银行并不是我们简单理解的位于城市社区的银行,目前学术界对社区银行并没有统一的定义。

1981年美国的《银行业》杂志选用MichaelL Gibson给出的定义:“社区银行是社区的财政生命线。通过其提供的个性化的、私密的以及成本低廉的服务,社区的个人和企业客户可以开展本地经济运行相关的财务交易。同时,社区银行还致力于社区改善并实现投资人预期的回报”。

美国独立社区银行协会(ICBA)对社区银行的定义为:社区银行是独立的、由当地拥有并运营的机构,其资产从少于1000万到数十亿美元不等的机构。

从现实情况看,我国社区银行的内涵应该是:资产规模在100亿元人民币以内;以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模式建立,以盈利为目标;经营范围局限于一定区域,服务于当地社区经济的现代商业银行。由此不难看出,社区银行具有明显区别于大的主流银行的四方面特征:一是小型的现代商业银行,资产和经营规模相对较小;二是草根金融,源于有限区域,服务于特定社区;三是其行业属性为现代商业银行;四是以民营企业或自然人发起为主。

(二)我国社区银行发展的现状

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目前我国社区银行发展主要停留在各类商业银行的社区金融业务上。一方面,不少具有战略眼光的商业银行已经将业务开展到社区。华夏、民生、招商等中小商业银行纷纷在武汉市东亭小区等社区亮出了“社区银行”的招牌;中国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正式在广东省各地推出“社区金融服务”;交通银行上海分行一边推出社区金融学校,一边推出社区银行概念;广东发展银行北京分行与美国艾克国际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在其下属车公庄支行、东直门支行实施由艾克国际研发的贵宾理财系统(EFC),为广发银行创建社区金融平台。另一方面,一些商业银行认为目前的社区建设尚未成熟,甚至担心在社区开设银行网点成本高、收效慢,对进军社区一直持谨慎态度。这些银行营业网点大都设立在市区繁华地带,即使在社区中设有零星营业网点,在实际工作中却没有“社区”概念和“社区金融”意识。

实质上,社区银行的基本特征在于“社区性”,集中表现在它是依托所在社区的社会、地缘、人格信任关系、客户网络开展信用中介活动。我国要发展社区银行,绝对不能只是让银行机构“进社区”,而是要让其“融入社区”。显然,如果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只做到社区银行的

表层特征,最终只会导致“形似神不似”的失败局面。

二、我国发展社区银行的必要性

(一) 有利于改善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

1.社区银行具备“软信息”搜集和传递优势,能有效地解决信贷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以中小企业贷款为例,大银行往往只能通过信用评分等数学模型和客户的信用历史等事后记录来决定是否发放贷款,加之大银行组织结构复杂、决策权集中,制度缺乏灵活性等特征,与中小企业贷款的“额小、面广、期短、差异性、多样化”的特点几乎格格不入。而社区银行组织层级相对简单,其组织优势更加有利于相关“软信息”的搜集和传递;从金融产品开发、产品投放市场到产品信息反馈整个过程的期限较短,有利于管理层采取灵活的经营决策和提高贷款效率,社区银行在审查小企业贷款时往往也能够考虑更多因素包括这些作为邻居的借款人的性格特征、家族的历史和家庭的构成、日常的开销特征等个性化的因素。

2.成本优势。社区银行从事的业务一般具有规模小、零售成本低而批发成本高的特点。社区银行只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进行经营活动、组织结构简单,可以节约大量的劳动力成本和机构设置成本,且社区银行通常能与中小企业保持长期合作关系,不仅降低了信息成本、谈判成本、监督成本等显性成本,也降低了不良贷款产生的风险成本和银行内部贷款决策所耗费的成本等隐性成本。因此,它服务中小企业的经营成本比大银行要低,从而形成了价格优势。

3.社区银行的运作都在本地,对区域内客户的情况更为熟悉,在经营的过程中注意差异化服务思路,注重金融产品的创新、金融服务的个性化和差异化,因而,相比于大型商业银行,社区银行在服务中小企业中能够克服大银行的服务同质化缺陷,以求异型的发展战略满足中小企业的多样化金融需求。

(二)发展社区银行,可以为我国大量的民间资本寻找出路。

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仍然是以现代银行业为主的现代金融部门和以合会、集资、民间借贷为主的传统金融市场的二元并存的状况。以温州为例,据人民银行温州中心支行测算,目前温州民间借贷规模约400亿元,而2004年末的银行贷款为1534亿元,以这两个数据代表的传统民间金融与现代金融的比例为20∶80。我国有大量的民间资本,据估计约达12万亿元人民币以上,这些巨额资金需要寻找出路。培育和发展社区银行,可将民间资本纳入国家正规的金融渠道之内,为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提供一个比较现实的通道,逐步消除金融结构的二元化,遏制民间非法金融的蔓延。

今年7月,小额贷款公司在浙江省的试点,为民间资本提供了一条出路;今年11月,央行起草的《放贷人条例》草案,允许符合条件的个人注册从事放贷业务,从而打破被银行垄断的信贷市场,是民间借贷“阳光化”的重大金融突破。而上述两类新型信贷组织形式,可以通过制度安排和引导,发展为社区银行,使民间资本提高组织化程度,实现规模效益,降低风险。

(三)发展社区银行,有利于优化我国银行体系,降低系统性风险。

中国银行业改革的过程就是从一到多的裂变过程。由最初“大一统”的人民银行到工、农、中、建的组建,再增加10家股份制银行,再到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涌现,再到开放以后逐步进入的外资银行,中国银行业经历着从一到多、分家与明晰产权、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的过程。但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依然垄断着全社会70%的金融资产,60%的贷款份额,截至2004年,包含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市场集中度为68.5%。也就是说,我国银行业市场竞争不足,仍然处于寡头垄断状态,这几家商业银行的行为模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资金配置方案和渠道,使银行业长期处于“大城市、大企业、大银行”的发展模式上。毋庸置疑,这种银行体系结构不利于中小企业融资和经济健康发展。而一个健康的银行体系,应该是多层次多类型、多种成分和组织形式的银行机构并存、市场竞争充分、资产分散、业务专业化的体系,这样的银行体系才能分散来自经济与金融层面的冲击,从而分散由于银行机构资金需求与供给的同质性所造成的系统性风险。换句话说,设立社区银行可以分流过度集中于大、中型银行机构的社会资金,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社区资金市场,进而规避系统性金融风险。

(四)发展社区银行,能够填补因国有商业银行撤出而在局部地区形成的金融服务真空。

国有商业银行从基层的退出和中小企业的发展以及城市居民的多元化资金需求,为发展社区银行提供了空间。国有商业银行逐步退出基层市场,而其他组织形式的金融机构又不能及时跟进补缺,尤其是在县域城市,仅仅靠设立在城区的农村信用社还远远不能满足基层商业银行所遗弃信贷市场的资金需求,中小企业和城市居民贷款难问题也就无法从根本上予以解决。伴随着商业银行从基层的退出,如何完善基层金融体系建设是一个亟待探索和解决的重要课题。通过发展社区银行,能够填补因国有商业银行撤出而在局部地区形成的金融服务真空,为特定社区范围内的中小企业和城市居民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是促进和保证城市经济金融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我国社区银行的发展思路

现阶段,我国要发展社区银行,就必须从自身的条件出发,发展出符合中国国情、有中国特色的社区银行。

(一)由民营企业资本组建新的社区银行。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明晰、政企分开、经济激励、社会监督。纵观中国银行业改革,即遵循这四个特征展开,其中最本质的逻辑就是通过界定和保护产权制度,使商业银行成为真正的企业法人,能够独立决策并对其行为后果负责。以民营资本组建的股份制社区银行容易明晰产权,其公司治理结构相对完善,市场定位目标也比较明确,在应对市场环境变化方面也会比较灵活。同时,民营银行发展选择社区银行模式,可以避免国有商业银行战略调整所出现的金融资源浪费。目前国有商业银行进行改革,撤并调整了许多基层网点,既造成了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和广大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空洞化,也引起基层从业人员人心不稳。引入社区银行,可以充分利用国有商业银行欲撤出网点的经营场所、各种设备资源,将其改由民营资本控制,解决了民营资本的出路问题、基层从业人员的就业问题,也减少了金融资源浪费,具有可操作性。

(二)将现有小型金融机构改造为社区银行。首先,以城市商业银行为例,在长期与中小企业接触的过程中掌握了充分的客户信息和决策经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贷款风险,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特点,形成有自己鲜明特色的市场定位即CAP(Client-Area-Product)模型下的市场定位:客户定位于城市居民和中小企业;产品定位于种类繁多、服务个性化的零售业务;区域定位于当地化社区化经营。第二,作为我国金融弱势群体的农村信用社,由于市场变化正亟需转型。据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对2万多农户的调查,2003年的农户借款中,银行信用社贷款占32.7%,私人借款占65.97%,其他占1.24%。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农村“高利贷”高达8000亿~1.4万亿元,仅浙东南地区就有3000多亿元。上述一组数据表明农户需求主靠民间金融,农信社在农村金融中应发挥的主导地位远远没有建立起来。农信社的改革,可以通过适当的资本结构优化和机构整合,促进农信社重组,逐步改造为产权明晰、按市场化运作的社区银行;而改革的关键在于经营机制的转变、机构布局的调整和规模效益的实现。另外,由于各个信用社的发展情况不尽相同,应该区别对待,最好是先进行改造试点,总结经验教训,逐步推行改革。浙江省在这方面有所探索,以温州龙湾农村合作银行为例,该银行成立于2005年6月,出资入股的4639名股东中有近4000名是农民,2007年,这家农民办起来的银行累计贷款余额40亿元,其中60%投向了农村,并实现利润1.12亿元。2004、2005.2006年三年,银行给股东的分红都达到15%,2007年转增股本20%。农民入股农村银行成了当地最热门的投资。对于这样的成功试点应该在条件成熟的地区加以推广。笔者认为,农信社在改革中,第一,应该首先准确市场定位,把自己的市场定位于为当地居民、中小企业以及农场主、农户提供金融服务。第二、坚持资金运用属地化。大银行通常将其在一个地区吸收的存款,投向利润最大化的项目上而转移资金,而农信社则应取之于农、用之于农。温州龙湾农村合作银行不良贷款率仅为0.07%,就是充分发挥了熟人经济的作用,利用社会环境的约束力实现了信用建设,从而降低了风险成本。第三、充分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农信社员工十分熟悉当地情况,尤其是对客户的信用及财务经营状况了如指掌,应利用多年积累的信息优势,为客户提供大银行无法提供或成本颇高的异质化个性化金融服务。同时这些员工本身也是融入到社区生活的成员,这可以大大缓解“信息不对称性” 问题 。

(三)改造部分邮政储蓄银行,组建社区银行。2006年12月31日,经国务院同意银监会正式批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开业。其市场定位是充分依托和发挥网络优势,完善城乡金融服务功能,以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为主,为城市社区和广大农村地区居民提供基础金融服务,与其他商业银行形成互补关系,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笔者认为,邮政储蓄银行在农村的储蓄网点改造成社区银行能更好地实现这一定位。其改造为社区银行的优势可以归纳为:1.拥有良好的企业形象。邮政储蓄依靠借记卡“绿卡”为居民存取款、消费、转账结算提供了快捷便利的服务,特别是农村地区很多农民出外务工,子女上学都优先选择“绿卡”,邮政储蓄已经在居民中取得了品牌优势。因此邮政储蓄银行应该利用邮政的良好形象和与社区客户建立良好的关系,建立客户信用档案,提供灵活便利的金融产品,并不断开拓和培育新客户。2.网点覆盖面广,农村网点比重较大,城市网点深入社区。到2006年3月末,我国邮储存款余额达到1.48万亿元,占居民存款总额的10%,在全国拥有3.6万个网点,其中县及县以下农村网点占2/3以上,而且,邮政储蓄65%的资金来源于农村。因此邮政储蓄银行应该发挥它的已经“走进社区”的地缘优势,利用发达的汇兑、结算业务为中小企业、社区居民服务,并在此基础上,为乡镇企业、个体工商户、养殖户、下岗工人等提供短期融资服务,在“走进社区”的基础上真正“融入社区”。

(四)根据美国社区银行发展的启示,国家对社区银行法律地位的确定和政策支持是促进社区银行发展的重要保障。为促进社区银行,美国特意颁布的《社区再投资法》规定:美国的各类存款金融机构必须为所在社区的小企业提供融资,这种社区再投资表现是监管部门审批一家银行增设分支机构或兼并其他银行时考察的一项重要指标,增加了大银行兼并小银行或异地扩张分支机构的成本,鼓励金融机构对于经济欠发达的特定社区开展金融活动。此外,政府还会出面帮助创建社区银行和建立管理体系。美国还规定对社区银行免征各种税赋,无需交存款准备金,可参照市场利率自主决定存贷款利率等特殊政策。不容忽视,法律和政策的支持为社区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制度环境。

(作者单位:汕头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广佛融城的城市定位研究 下一篇:金融危机对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影响及发展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