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技术产业集聚效应分析

时间:2022-07-09 09:23:19

我国高技术产业集聚效应分析

摘 要:本文测算了我国高技术产业的集聚指数,利用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了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劳动生产率、新产品销售收入、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贸易竞争指数的影响。得到结论认为,产业集聚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创新能力的提升、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及高技术产品国际竞争优势的增强。而且,高技术产业集聚对于企业和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及贸易竞争优势的增强,比对产业结构升级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具有更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高技术产业;集聚效应;集聚弹性

作者简介:林秀梅(1956-),女,吉林财经大学教授,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

徐光瑞(1984-),男,吉林大学商学院数量经济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郝华(1982-),女,吉林财经大学讲师,产业经济学博士。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09.03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9-06-03

一、引言

自从马歇尔提出产业集聚具有空间外部性以来,许多经济学家和经济地理学家针对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展开了理论和实证研究。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教授指出,某些国家的独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创造了该国该产业在国际上巨大的竞争优势,从而使得该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中取得了优势地位[1]。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全球竞争的不断加剧,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真正参与国际竞争的是一个国家的产业,那些富有竞争力的产业使得国家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优势地位,从而在世界经济和政治舞台上具有支配权和话语权。因此,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实际上是产业的竞争,而高度的产业集聚和强大的产业集群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作为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知识密集的高技术产业,是制造业中发展最活跃的产业,它不仅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也代表着一个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核心动力,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高技术产业的集聚水平和竞争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因此,研究高技术产业的集聚,以及集聚对增长效率、结构升级、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制造业和其他产业的集聚与集群效应,以及集群对竞争优势的影响,我国很多学者从实证角度进行了研究。潘世明、胡冬梅[2](2008)认为,集聚的经济效应可分为外部经济效应、范围经济效应、吸聚效应、品牌效应以及垄断效应。陈迅等[3](2005)认为,集群内的企业通过技术战略联盟,可共同进行核心技术的研发,从而使得集群的竞争优势在本质上得到增强,形成强大的持续竞争力。张华、梁进社[4](2007)认为,产业集聚对产业区位、产业增长以及区域经济增长将产生积极影响。陈建军、胡晨光[5](2008)认为,产业的空间集聚可以改善集聚区域居民生活水平,促进地区技术进步,增强区域产业竞争力,带来增长、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经济索洛剩余递增。但是对我国高技术产业集聚效应的研究尚不多,已有的研究多数是对集聚程度的测算。因此,本文根据测算的我国高技术产业集聚指数,利用线性回归方法,建立了四个高技术产业集聚效应方程,分析了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劳动生产率、创新能力、产业结构以及贸易竞争力的影响,揭示了我国高技术产业的集聚效应,为我国高技术产业集群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数据支持。

二、指标选择与数据来源

研究产业集聚效应,首先应该明确产业集聚程度的衡量标准。关于产业集聚的测度,主要是使用产值、就业人数、销售收入等指标,通过对它们进行不同形式的运算,得到不同的集聚程度度量指标。国内外研究中使用较多的有产业集中度指数、区位熵、赫芬达尔指数、空间基尼系数以及EG指数等[6]。相对于其他指数,由Ellison和Glaeser[7](1997)提出的EG指数更加科学、准确地刻画了产业集聚的程度,因此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即使用这一指数来测算我国高技术产业的集聚程度。Ellison和Glaeser指出,EG指数>0.05被视为产业集中度高,EG指数

本文选取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与高技术产业从业人员数之比作为刻画高技术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指标;由于新产品销售收入不仅体现了企业创新能力的大小,而且体现了企业创新产品在市场上的认可程度,因此选取高技术产业新产品销售收入作为衡量创新能力的指标,分析中所采用的新产品销售收入是利用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折算的1997年为不变价格的实际值;选取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作为衡量产业结构的指标;选取贸易竞争指数衡量高技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贸易竞争力,贸易竞争指数为高技术产品净出口额与高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之比,该指数大于0表明高技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数值越大,优势越明显。

本文的所有数据来源于《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2-2010年各期)、《中国统计年鉴》(1998-2010年各期)。

三、EG指数及高技术产业的集聚效应

经过计算得到我国高技术产业集聚EG指数、劳动生产率、新产品销售收入、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贸易竞争指数(数据略)。

根据我国高技术产业EG指数,知道我国高技术产业存在明显的集聚现象,1997年到2004年,集聚程度不断提高,2004年以后,集聚状态趋于稳定。这种集聚现象是否产生经济效应,集聚对劳动生产率提高、新产品销售收入增加、产业结构升级、贸易竞争优势增强的作用效果如何,通过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各种模型模拟,我们建立了EG指数与上述四个变量之间的最优拟合模型:

Y1=2.569+108.33EG(1)

Y2=-6.55×106+8.4×108EG(2)

Y3=0.05+1.488EG(3)

Y4=-0.283+3.546EG(4)

拟合方程(1)-(4)中, 代表高技术产业的EG指数, Yi(i=1,2,3,4)分别代表劳动生产率、新产品销售收入、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高技术产业的贸易竞争指数。各方程中的系数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检验,且各方程的拟合优度均在0.9以上。从4个回归方程的检验和自变量的系数可以看出,高技术产业集聚指数对上述四个变量的影响效果十分显著。即高技术产业EG指数每增加0.01,劳动生产率将提高1.08万元;新产品销售收入将增加840万元;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提高1.488个百分点;贸易竞争指数将提高3.546个百分点。这说明我国高技术产业集聚式发展,对生产效率、产品创新、结构升级和出口竞争都有促进作用。

为了进一步刻画四个因变量对于集聚指数变化的灵敏度,计算集聚弹性[8],得到劳动生产率、新产品销售收入、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贸易竞争指数的集聚弹性分别为0.85、1.2、0.66、4.4。可以看出,贸易竞争指数的集聚弹性最大,其次是新产品销售收入,这两项指标的集聚弹性都大于1,而劳动生产率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两项指标的集聚弹性均小于1。这表明高技术产业集聚对于企业和产业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及贸易竞争优势的增强,比对产业结构升级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具有更大的促进作用。

四、认识及对策建议

上述分析,揭示了我国高技术产业的集聚效应。由于我国高技术产业起步较晚、起点较低,导致了2004年以前高技术产业集聚水平上升较快。而随着高技术产业规模的扩大以及高技术产业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的驱使,除发达地区外,更多的地区也开始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蜂拥而起,一些地区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重复建设,产业结构趋同现象加剧,使得2004年以后集聚水平提升缓慢。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仅仅是地理上的集聚状态,还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集群。

按着波特的集群竞争优势理论,产业集群是一个严密而复杂的有机体,其内部分工明确,竞争与合作并存。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的合作必然会使整个集群的劳动生产率和创新能力高于非集群企业,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增强会导致高技术企业产值的增加,这样便会使得整个行业的产值大幅增加,当高技术产业产值增加的幅度大于GDP的增幅时,经济结构便会得到改善,产业结构实现了优化和升级。同时,由于创新能力的提升使得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增加,从而增强了本国高技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贸易竞争优势,最终,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贸易竞争力的提高又会使得产业集群不断发展壮大,形成良性循环。尽管我国高技术产业还没有形成集群状态,但是集聚的巨大经济效应已经显现出来。特别是集聚对创新能力和贸易竞争优势的增强作用十分明显。由于产业集群比产业集聚具有更大的知识和技术溢出效应,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因此,我国高技术产业应在目前集聚的基础上向集群化模式发展。

笔者认为,走集群化发展道路,关键在于发挥经济圈的带动作用,因此,建议如下:

首先,各地应积极有效地融入到我国几大经济圈。在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除了传统意义上的环渤海地带、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三大经济圈外,以四川、陕西和重庆为核心的陕川渝地区可称为“第四增长极”。该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等具有优势。而东北地区也在大型机械、数控机床和现代运输设备制造业优势明显。因此,各地区应主动融入临近的“高技术产业发达区域”,做好配套产业的承接和转移,实现合理分工、优化资源配置,从而带动本地区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推动本地区的经济增长。

其次,各地应加强高技术产业基地的建设,充分利用本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政策环境、创新环境。同时,利用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良好发展机遇,吸收有利于本地经济发展的产业,使其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并通过大量吸引外资,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本地高技术产品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以及在国际市场上的贸易竞争力。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高技术产业是资本、技术、知识和人才高度密集的产业,是高风险、高附加值的产业,其发展不仅需要本产业的努力,更需要相关产业和配套服务业的支持,这就要求各地大力培养高技术人才,发展高端教育和尖端研发机构。同时,大力发展金融产业、物流仓储和网络信息等公共服务业,形成真正的高技术产业集群。只有这样,才能更快地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增强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从而应对变化莫测的国际形势。

参考文献:

[1] 迈克尔·波特著.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 潘世明、胡冬梅.论产业集聚的经济效应及其政策含义[J].上海经济研究,2008,(08).

[3] 陈迅、杨守鸿、赵三英.论技术战略联盟框架下的产业集群及竞争优势[J].经济纵横,2005,(01).

[4] 张华、梁进社.产业空间集聚及其效应的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7,(02).

[5] 陈建军、胡晨光.产业集聚的集聚效应——以长江三角洲次区域为例的理论和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8,(06).

[6] 乔彬、李国平、杨妮妮.产业聚集测度方法的演变和新发展[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04).

[7] Glenn Ellison and Edward L. Glaeser.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in U.S.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A Dartboard Approach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7, 105(5), pp: 889-927.

[8] 罗勇.产业集聚、经济增长与区域差距[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上一篇:养生误区能伤身殒命 下一篇:低碳创业:卖“阳光”的太原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