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知识与地理课堂的巧妙结合

时间:2022-07-09 07:37:31

语文知识与地理课堂的巧妙结合

【内容摘要】中学地理学科综合性较强,蕴含的语文知识较多。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恰当引用一些古诗文,使课堂效果更好、更有艺术性。在地理教学中渗透语文知识,可以培养学生地理思维,提高地理教师素质。

【关键词】地理与语文地理思维教师素质诗词谚语

【中图分类号】G420

中学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多种知识综合的学科。正如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所言,是一个“开放的复杂性系统”。多种学科相互联系,影响很大。因此,中学地理课的教学就要求教师博览群书,广泛涉猎多学科的知识。中学地理教材中蕴含的语文知识比较多,在地理课教学中紧扣教学内容,挖掘地理课中的语文知识,有意穿插一些生动的语文知识,能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促进地理知识的掌握。

一、在地理课堂教学语言中恰当引用一些古诗文

古诗文精炼的用词、形象的描述,不仅能很好地体现教师的教学意图,而且以传统文化所特有的亲和性会使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流畅而优美的教学语言、活跃而主动的学习气氛,教学的艺术和教学的目标都会在这一过程中得以实现。

例如,在讲月相这一内容时可以这样引入:坡在他的词中曾这样写道:“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此词寄托了诗人美好的愿望,诗中所提到的“月的圆缺”的变化,我们在地理学中称其为“月相”……又如,可以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来使学生形象地理解气温的垂直变化和自然带的垂直变化;用谚语“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来说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快行冷锋之快等等。

二、在地理教学中渗透语文知识,可以培养学生地理思维

教育是一项巨大而系统的工程,它需要各学科的分工与合作,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则是每一门学科每一个教师所负有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学生在教师的指示下,对教师提出的语文知识从地理角度去分析、思考,去体会和理解其中蕴含的地理现象、地理意义,对培养学生宏观、辩证、缜密的地理思维是大为有益的。并且,原本的语文知识,现在被创新地运用到了地理课堂中,新的接受环境和新的思考角度定会给学生以创新的启示。

例如,在讲中国地理不同温度带生长不同的果树时,可以引用《晏子使楚》中的句子:“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我们能不能用这节课学习的知识来解释一下呢?(橘树适宜在亚热带生长,也就是“淮南”,一旦移植到“淮”北,即暖温带,不适宜其生长,所以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学生有熟悉的语文知识,这时又用地理知识解释了这一课本中描述的现象,很有成就感。同时,教师因势利导:地理科和很多学科关系都非常密切,希望同学们在学习其他学科时,也能恰当地运用地理知识来解释一些现象。这样又培养了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不仅在课堂上我们可以联系语文,而且可以在练习中渗透,从而培养学习地理思维。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天上”是指_________,“海”是指________。“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指的地区是:___________

三、在地理教学中渗透语文知识,有助于提高地理教师素质

在地理教学中运用语文知识,这是对地理教师素质的一个更高的要求。而教师在运用的过程中,会促使自身去关注、研究、积累语文知识,这在无形之中就提高了自身素质,这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正如《礼记•学记》中所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知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并且,在人文关怀极其贫乏的当今社会,我们却可以借助地理课堂、借助地理知识的传授过程,让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温情”有所体悟,其将起的积极作用是可以预见的。所以,我们现在所要做的就是自觉地去留意、发掘诗文、俗语中的地理现象、地理意义,并中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使我们的地理教学方式更“儒雅”一些,更“活泼”一些,更“丰富”一些,更“人文”一些。

四、在地理教学中运用语文知识要注意的几点

1、所运用的古诗文一般要浅显易懂,最好是学生熟悉的,否则在讲解诗文、解释词意就要费上许多口舌,将影响教学的流畅与进度。

2、运用语文知识必须要适时、恰当、不要刻意牵强,否则有些哗众取宠、故意卖弄之嫌。

当然,如果能以各种方式发动学生去寻找、发掘、收集语文中的地理现象、地理意义,则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那将是一个多么令人欣喜的场面!所谓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都将会在这儿得到或多或少的体现。

五、供参考运用的部分诗词、民谣、谚语

作为一名地理老师也要经常多角度地搜集一些富含地理知识的诗词、民谣、谚语等。笔者在多年的地理教学中,搜集了一部分诗词、民谣、谚语,供大家参考。

1、“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的“天上”是指巴颜喀拉山,“海”是指渤海

2、“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是指长江的上游地区

3、“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反映我国春末夏初的时节,其降雨类型属于锋面雨中准静止锋

4、“日中万影正,夕中万影倾”直观地描绘了太阳高度的周日变化规律

5、“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所描述的是我国西北内陆的温带大陆性气候特征之一,说明其日温差大

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中的“阴晴圆缺”指的是月相变化规律

7、“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一词是指来源于太平洋上的东南季风

8、“日似金丸,月似金盘”形象地反映了由于日地月三者距离差异,导致日月形状、大小的变化规律

9、“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描绘的是横断山区的自然景观,是气候和植被垂直变化的形象写照

10、“风吹草低见牛羊”,“浅草才能没马吃”,“一川碎石大如斗”,“风沙茫茫大如天”,描绘的是我国西北从东到西的自然景观,反映的是水平自然带的规律:由于从东到西的水份递减,形成了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自然带景观

【参考文献】

1、小学、中学语文教材

2、《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上一篇: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下一篇:浅析初中英语课堂口头表扬的常见问题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