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广播不可少

时间:2022-07-08 08:13:12

校园广播不可少

广播台的黄金岁月

二十年的历史,便是从这时候开始算起的。复播之初,广播站的成员仅有季小军学长一人。随着节目的制作和播出,广播站的影响越来越大。在手机网络等信息产物尚未普及的年代里,结束了一天的学习,听着广播台播出的节目,抱着书本走在长长的梧桐大道上,这曾是无数北语学子关于青春最美好的回忆。当时的季小军学长,如今已成为央视著名的主持人。

我认识的一位传媒类院校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的学姐回忆说,2005年她刚上大学时,校园广播台的火热程度不亚于校园电视台。相比于电视台,广播台更具有独特的魅力。在当时的校园里,广播台更是有着先天的优势:校园里扩音器的数量保证着来自广播台的声音几乎可以遍布大学的每一个角落;相比于电视台,广播台节目的制作成本更低,后期处理也相对容易。

向听众开放的点歌时间,每天都会收到大量的回应,根本安排不完。颇有些浪漫的是,同学们时常给校园广播站写信,表达对心上人的在意,盼着能够被主播采用,在全校的喇叭里播出。她大学四年里最珍贵的记忆,便是抽屉里一卷一卷的录音磁带――那些都是她当年参与录制的广播节目。和北语广播台一样,在当年全国的许多高校里,校园广播台拥有着广阔的听众基础和不可替代的影响力。

这二十年北语广播台的原创节目不胜枚举。2007年“蓝眼睛看中国”一经播出,就获得了很多同学的关注。当时台里的前辈们借助北语“小联合国”的优势,邀请和采访了一大批外国留学生,谈论他们眼中的中国文化和对中国的印像。之后受“快男、超女”等综艺节目启发,北语广播台诞生了“K歌之王”节目,广播台每年都会充分挖掘北语校园内的K歌达人,邀请他们一起参与到节目的录制过程中并一展歌喉。每到决赛前后,“K歌之王”总会在同学们当中引发不小的热议。进入决赛的选手在赛前会在亲朋好友中拉选票,介绍北语广播台的这档节目,这也着实让“K歌之王”火了一把,给北语广播台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关注度。

据学姐介绍,在第一届“K歌之王”评选十强选手时,为了更好地带动听众的参与,给全校师生提供一个支持选手、参与互动、注册投票的网络平台,同时也为了宣传台里其它的节目,北语广播台做了一件大事:搭建BBS。当时的台长联系信息科学学院的同学,租用了一台服务器,做出了广播台的BBS――这也是北语校园里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BBS。当时每天广播台BBS上都会有大量的浏览量和评论,听众参与的踊跃度和积极性被史无前例地调动起来。据统计,最终总共有两千多人参与了投票。这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要知道,那时北语一届学生的总数也不过刚逾一千。

后来广播台的BBS由于服务器租用期满,续租费太高,无奈之下,台长最终决定暂停BBS的运营。然而,“K歌之王”却已经成为北语广播台一年一度的保留节目,不仅逐渐成为北语广播台深入人心的品牌,每年的晚会更会吸引许多外校广播台的成员前来助阵。

几度失意,几度思考

“如今,有人认真听广播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广播台一位前辈在跟我聊天时不由自主地感叹。有位台长曾经坦言:“如果我走在校园里,发现有谁在认真地听着我们的节目,那么我绝对会毫不犹豫地走上去给他一个拥抱。”

虽然北语广播台不断鼓励创新,每年都会策划新的节目,努力提高节目的质量,通过在校园内举办晚会来扩大影响力,但近些年来收听节目的同学已经大不如前了,这是我在进入广播台之前未料到的。

我跟上海大学广播台和华中科技大学广播台的同学聊起了此事,想看看其他高校广播台的情形。他们无奈地说:“广播台在校内的影响力已经越来越有限,除了圈内人,真正关注每一期节目内容和质量的听众已经越来越少。”在当今校内外诸多媒体冲击的背景下,同学们依赖于通过网络获取丰富的校内外新闻。大多高校的广播台都面临着同样的处境:缺少真正的听众。

那广播台是否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呢?我曾经问过许多同学:“你觉得大学里应该有广播台吗?”出乎意料的是,得到的答案都是肯定的。既然大家都觉得一个大学校园里应该有广播台,但是为什么没有人真正收听广播节目、关注节目的内容,以致于校园广播节目一步步沦为校园背景音呢?

我意识到原因还是一次我制作完节目后,舍友一句无心的评论:“我觉得你们广播台是不是有些自娱自乐?”舍友的话让我意识到在造成广播节目成为校园背景音现象的所有因素中,最突出的就是广播台节目和听众脱节的问题。我们和听众之间缺少互动和沟通,我们并不清楚听众们真正想听到的节目是什么样的,只能立足自己的喜好费尽心思去推测大家可能感兴趣的话题和内容,也正因如此,很多高校的广播台都不可避免地走上了“独立制作-自行播出-自我收听”的死循环。到头来,听节目听得最仔细的不是听众,反而却是制作节目的播音员和导播。

但广播台的初衷绝不是自娱自乐。每一位制作节目的播音和导播都希望节目能够被更多的人倾听。

除去与观众脱节之外,还暴露出来另一个问题,便是广播台这一传统校媒的局限。在形式上,广播台“采―录―播”的新闻制作流程大大削弱了广播新闻的时效性,导致“每日新闻”这一广播台原本不可缺少的节目,如今的地位颇为尴尬。此外,无法让同学有选择性、可重复性地收听节目,这些是广播这一传统媒介的固有局限。在内容上,广播节目本身就注定了它要淡化听众间对于题材和内容偏好的差异,无法让每位听众“订制”自己想听的节目,也造成了受众一定程度上的疏离感。再加上校媒多平台无意识的竞争,这些都不可避免地加速了广播局限性的放大过程。

多少尝试,多少期望

面对这些困境,分析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后,北语广播台的同学们积极地进行改变。

首先是受到社会上一些运营良好的广播电台的启发,我们开始越来越重视广播台线上的发展。09级的台长曾经在全校范围内进行过一次关于广播台的问卷调查。在最终收回的一百多份调查问卷中,有许多同学反映:广播台只在每天的固定时段播出节目,由于诸多原因,自己常常会错过广播节目的播出时间。为此,广播台开始在不少网络有声节目平台上加强了节目的投放。但是这一措施并未奏效,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线上搜索并收听节目的同学仍然少之又少。

这个问题曾经困扰了我很久。为何增强了线上节目的投放,听众还是少之又少呢?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这种情况的发生,一方面是广播台自身对线上节目的宣传力度不够,许多同学并不知道我们拥有线上平台;另一方面,国内网络有声节目平台在大学校园内的普及率并不高,网络平台逐渐成为了我们储存节目的工具。

2015年11月,作为播音部一员的我,尝试着开通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将我个人参与录制的节目音频上传到微信后台,制作成推送在同学中传播。由于像微信一类的社交平台在大学校园内普及率很高,同学们可以直接通过公众号有选择性地收听,也不会错过往期的精彩片段。线上的收听方式很好地弥补了校园扩音器音响效果参差不一的问题。在推出第一期节目后,同学给予的反馈大大出乎了我的意料,虽然同学提出不少诸如“发音是还要注意n和l”、“节目内容可以更活泼”等建议,但这样热情的参与让我感到十分惊喜。

其次,北语广播台通过长时间的努力,以举办校内活动的方式打造出了属于自己的品牌。除了前文中介绍的“K歌之王”之外,还有同样精彩的“配音大赛”。这些活动均是由北语广播立策划、开展并完成的,在校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也正是这些活动,让更多的同学开始去留意、主动了解北语广播台,发掘了不少潜在的听众。

不仅是北语广播台,我发现如今不少高校广播台都在努力走出局限。厦门大学广播台很早之前就拥有了独立的网络平台。上海大学广播台同时运营着微信、微博、人人和校内论坛等来提高影响力。为了让更多同学与广播台产生交集,南京师范大学广播台的一位同学告诉我,他们计划在南师广播的微信公众号上推出“私人订制”式的服务。通过平台,同学们可以订制专属的“声音卡片”或者一些有趣的彩铃。

上一篇:中国经济步入泡沫矩阵? 下一篇:同煤之腾·转折、跨越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