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传输光纤研究

时间:2022-07-08 05:30:44

通信传输光纤研究

【摘要】 通信指的是两点之间的信号传输,且必须要保证传输的有效性和准确性以及实时性。在有史以来的人类通信行也发展的进程中,通信是呈指数增长的速度发展的。用于通信的传输材料,叫做功能材料,是用于传输信号、存储信号、探测信号等等用途的材料。早在很久以前,中国人就会使用光来传送信号,比如烽火通信,欧洲人则是使用旗帜来代表信号[1]。1880年,美国人贝尔(Bell)发明了用光波作载波传送话音的“光电话”。贝尔发明的电话是现代电话的前身。1960年,美国人梅曼(Maiman)发明了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 给光纤通信带来了崭新的研究领域。激光器的发明和应用,使得停滞不前的通信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如今,对于传输光缆的研究依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光纤 通信 传输

一、引言

光纤通信的发展可以粗略地分为三个发展的阶段:第一阶段(1966~1976年),是从研究r期开始向商用时期的转变。第二阶段(1976~1986年),这个时期是光纤通常发展的黄金时期,研究方向转变为长距离传输以及低损耗。第三阶段(1986~1996年),这个时期的目标是向着大容量和长距离的,是大面积商用的推广时期[2]。

1976年美国在亚特兰大进行的现场试验,标志着光纤通信从基础研究发展到了商业应用的新阶段。此后这个发展阶段之后,光纤技术手段不断更新;其工作模式从多模发展到单模,其波长也是从短波向长波发展,传输速度更是成百倍的增长。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大规模产业的形成,光纤价格不断下降,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如今光纤是通信传输的主要途径来,光纤是整个人类的信息载体。在许多发达国家,生产光纤通信产品的行业已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

二、光纤的特性

光纤的主要特性是:容许频带很宽,传输容量很大;

理论上说一根头发丝粗细的光纤可以传输100亿话电路。目前一根光纤传输50万话电路(40Gb/s)试验成功。比电缆等高出几千几十万倍以上。

损耗很小,中继距离很长且误码率很小;

光纤的衰减系数极低(目前已达0.25db/km以下)。中继距离可达100km重量轻,细、体积小;直径一般为几微米到几十微米[3]。相比电缆轻90%~95%(是电缆质量的1/20~1/10),直径不到电缆的1/5.抗电磁干扰性能好;泄漏小,保密性能好;节约金属材料,有利于资源合理使用。

光纤的种类包括:(1)工作波长:紫外光纤、可观光纤、近红外光纤、红外光纤。(2)折射率分布:阶跃(SI)型光纤、近阶跃型光纤、渐变(GI)型光纤、其它(如三角型、W型、凹陷型等)。(3)传输模式:单模光纤(含偏振保持光纤、非偏振保持光纤)、多模光纤。

三、光纤传输特性及原理

3.1损耗

光或者电磁波在光纤中传播的时候,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其功率逐渐减小的现象叫做损耗。长距离传输信号,光纤损耗是最的损耗途径。除了传输损耗之外,吸收损耗和散射损耗是由光纤本身的特性决定的。另外,耦合损耗是光源与光纤之间的损耗、连接损耗是光纤之间损耗等,这些都是光纤传输损耗的因素。为了实现低损耗传输,光纤有三个低损耗窗口:0.85um,1.31um,1.55um。况且随着波长的增加,光纤的损耗会越来越小[4]。

3.2色散

电磁脉冲或者光信号经过光纤的传输之后,在输出端会有相位的延迟,这种现象称为色散。(1)产生原因:由于光信号具有不同的频率成分以及共奏模式,而且在光纤传播的路径不一样,速度也不一样,因此到达接收端的时间也都不一样,即群时延差引入了色散。(2)导致问题:信号波形畸变,表现为脉冲展宽,产生码间干扰,增加误码率。限制带宽,影响通信容量和传输速率。(3)光纤的色散主要有模式色散、材料色散和波导色散。(4)模式色散:不同模式的光传输途径不同,速度不同所引起的色散。(5)材料色散:由于光纤材料本身的折射指数随波长而变化引起的色散。(6)波导色散:光纤的几何结构不完善引起的色散。

光纤一般分为三层:中心高折射率玻璃芯,中间为低折射率硅玻璃包层,最外是加强用的涂覆层。光线在纤芯传送,当光纤射到纤芯和外层界面的角度大于产生全反射的临界角时,光线透不过界面,会全部反射回来,使光纤在纤芯内延其轴线方向,并束缚在其界面内传送。

结论:光纤是通信的传输媒介,它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在21世纪通信产业极速发展的今天,作为信号载体的光纤的研究是很具有实际价值的。好的技术和材质可以带来良好的信号传输保障良好的通信能力,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

参 考 文 献

[1] 浅析有线电视全光网络关键技术[J]. 殷亚男.科技资讯. 2014(12)

[2] 全光网络的关键技术研究及其发展前景分析[J]. 李陵.中国新通信. 2013(08)

[3] 全光网络浅析[J]. 郑晨溪.物联网技术. 2013(05)

[4] 通信技术课堂――全光网络[J]. 电力系统通信. 2010(02)

[5] 全光网络的安全及防范分析[J]. 乔婧,潘武,杨静.光通信技术. 2008(03)

上一篇:泸西县农业环境污染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下一篇:观察右美托咪啶在ICU镇静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