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教育发展受限因素与解决策略

时间:2022-07-08 03:14:59

农业教育发展受限因素与解决策略

本文作者:朱其志 臧大存 董海燕 张小华 单位: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已成为我国振兴经济、增强实力的战略选择。作为农业大省、高教大省,江苏的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在“三农”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事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十二五”期间,江苏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江苏特点农业现代化道路,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要求,积极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信息化,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江苏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更多的知识广博、掌握高新技术的高素质农业专门人才,这离不开高等农业职业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

一、加快发展高等农业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2年)》在职业教育部分明确指出,“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加大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力度”。而加快发展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大力培养“三农”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正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一)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可以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农业人才资源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当前,农业人才的匮乏已严重地制约了我国农村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高等农业职业教育目的在于培养现代农业发展所需要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农村一线输送高素质农业劳动者和直接服务农民的农技推广人员。可以说,加强高等农业职业教育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可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可以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中国传统农业是弱质产业,“靠天吃饭,效益低下”。中国如何从“弱质农业”嬗变为“高效农业”,江苏如何率先走出一条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这迫切需要农业技术力量作为支撑。可以说,在现代农业发展阶段,农业技术的落后己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21世纪农业的发展必将成为“技术农业”,因此,没有可靠的技术作为支撑,现代农业很难发展下去。而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就是要为现代农业输送技术力量,发挥应用技术和推广技术的支撑作用。

(三)加快发展高等农业职业教育是江苏的现实需求江苏地处长三角地区,人口密集,经济发达,中心城市农畜产品需求量大,是典型的南方农区畜牧业大省。“十一五”期间江苏在全国率先提出并践行“生态健康养殖”的理念,使得高效设施农业蓬勃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初步构成。目前,农业科技投入逐年提高,农产品加工能力显著增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达到43家,列全国第二位[2]。但是相对其它强势行业来说,江苏乃至全国的农业从业人员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其专业结构以及技术能力均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有研究显示,江苏农村青年劳动力多外出务工、经商,从事生产的非老即少,科技素质低,对新技术弄不懂、不会用,习惯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农民获得新技术与市场信息的主渠道往往是身边的熟人和亲朋,而不是来自政府和媒体,生产的盲从性大[3]。高等农业职业教育通过开展农民科技教育(学历教育、在职培训),可以增强农业一线从业人员对农业新技术的认识,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农民技术骨干、农村市场经营者、新型技能致富劳动者以及未来农村合格劳动者的素质,促进其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切实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进农业增长方式根本转变,实现农业现代化。

二、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我国高等农业职业教育的分布与布局、规模、设施和办学质量也在不断地提高。但从整体教育体系以及发展现代农业对教育的要求来看,农业职业教育仍然处于整个职业教育体系的薄弱环节,不能适应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发展的需要。办学观念落后、经费投入不足、发展不平衡、市场化程度低、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滞后、招生和就业不衔接等问题依然制约着高等农业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基础条件有待进一步完善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农业职业教育的投入资金虽然逐年有所增加,但仍远远不足,如实行免费教育我们一直在提,但是实施起来却步履维艰。由于经费投入的不足,农业职业院校和基层培训单位的设施和条件还比较落后。陈旧的教学设施,落后的实训基地,很难培养出掌握农业现代化技能的人才。这就形成了“学生能力低—从业不适应—找不到岗位—不选农类专业—生源减少—忽略教学设施建设”的恶性循环。江苏虽然是教育大省,但高等农业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主要靠政府投入,政府、企业和个人多渠道依法筹集资金的多元办学投入体制尚未形成。社会捐赠以及企业、个人的助学投入很少,那么办学所需资金缺口就主要来源于学生学费及学院自身创收。这对于地处经济相对落后的苏北地区的农业职业院校来说,教学、科研、基建经费的筹措十分困难,学校基本上都是负债发展,有时教职员工的工资发放还要靠银行贷款。经费拮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教学条件的改善。一些新型、先进的教学设备无力购进,加之现有实习基地配套设施建设也不能完全跟上农业高新技术、农业产业化发展以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不能满足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直接影响了农业高职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专业定位不够清晰,专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由于片面强调市场调控作用,农业职业院校在办学过程中难免存在着随意性、主观性、片面性。比如,专业的设置不是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而是仅仅着眼当前利益。目前,不少农业院校除了保持畜牧、兽医、园艺等传统农科专业外,都重点设置了诸如计算机及应用、酒店管理与服务、服装设计与工艺、生态旅游、电子电工等非农科专业。相反,面向第二产业中的诸如新药、仪器、食品等一些支柱产业所需技术型、应用型人才,以及面向第三产业(现代农业服务业)中的诸如物联网技术、金融保险、农业观光等技能型、服务型人才的培养,由于各校专业开设“各自为政”和办学条件限制而无法实现。随着现代化农业发展步伐加快,农业产业化格局已初步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的农业企业不断涌现,迫切需要农业科技的支撑,需要门类多样的高技能、高素质农业人才。然而,农业职业教育不顾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办学方向,专业定位不清晰,使得学生不能适应市场需求。这种局面直接影响学校自身的生存和后续的发展,制约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的提高。

(三)农业职业教育地位不高,面临“招生、就业”两难境地“招生难”是制约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因素之一。由于受中国几千年小私有农业经济的影响,“鄙农思想”根深蒂固,加之农业是弱质产业,是艰苦行业,农业科技人才待遇普遍不高,因此人们对高等农业职业教育的认识还存有很多偏见,没有从根本上加以重视。这种客观现实造成主动报考农科专业的学生数量逐年减少,涉农专业学生人数呈下降趋势。生源下降引发的生存竞争,使得一些涉农高职院校忙于“改名改姓”、“去农离农”,实际上已导致本来有限的教育资源从农口向其它非农专业的大转移。“就业难”是制约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另一个因素。本科对学生的吸引力在于可以考研、出国和就业层次更高,这是高职院校无法企及的。如公务员、大学生村官招考很少向高职院校学生开放,更不要谈向农科专业学生倾斜了,而财务会计、计算机应用这样专业的学生往往选择的机会比农科类专业学生要多得多。有调查显示,部分农林院校和部分涉农专业毕业生,当年对口就业比例甚至不到1/3[4]。

三、加强江苏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途径和举措

(一)加大投入,重视高等农业职业教育,进一步增强办学吸引力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办学方向,要把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需求,社会的需要作为办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校的改革和发展要面向农村经济和区域经济、面向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拓展农业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技术服务和信息服务的功能,使农业职业院校成为地方开放的多功能的教育和培训基地、技术传播中心和示范推广基地。因此,各级政府应把农业职业教育作为一项公益性事业来做,制定优先发展农业职业教育的政策措施;各级财政部门应加大对农业职业教育的投入,对高等农业职业教育的办学拨款要高于其它行业职业教育的拨款,对涉农专业高职学生逐步实行免费教育;为推进农业职业教育均衡发展,在省级资金投入方面将对苏北地区农业职业院校给于倾斜;学习深圳经验,试办四年制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即农业高职本科教育,毕业生享受本科同等待遇;借鉴师范生招生制度,出台高等农业职业院校的招生政策,在部分专业可以降分录取、提前招生,同时加强就业后的跟踪服务工作;大学生村官计划向涉农高职学生倾斜,以吸引大批有识之士报考农科专业,热爱农业,献身农业,促进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优化专业结构,改善实习实训条件,进一步增强办学活力工学结合是被世界职业教育实践证明的基本规律,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根本道路。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工学结合问题已成为制约农业高职院校发展的一大“瓶颈”。农业行业基础相对薄弱,产业化程度低,存在着涉农企业密集岗位少、大型龙头企业少、企业顶岗实习需求少等特点。在得不到政府明确的政策扶持的情况下,企业担心接收学生顶岗实习会干扰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影响经济效益,或者受实力所限企业根本没有能力为学生实习实训提供条件,因此,对工学结合缺乏热情和耐心。尤其是畜牧养殖行业,基本的生产经营单位以私营小型企业居多,企业产品的性能(活体产品较多)、生产周期、经营规模、管理理念等,使其接纳校企合作任务的空间、时间和能力均有局限,影响了工学结合的有效实施以及学生实习实训的质量。因此,政府、行业主管部门要优化政策环境,积极引导行业企业参与合作办学,对为农业职业院校学生提供工学结合场所的农业企业实行适度减免税收的制度,以提高农业企业为农职院校提供工学结合场所的积极性。同时农业高职院校要重点建设一批融人才培养、技能训练、成果转化、社会服务于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使其成为高水平农业示范区。各级行政部门大力支持高等农业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将农业示范区、龙头企业挂牌建设成一批校外涉农专业学生实训基地。专业建设是高校教学的基础工作,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农业高职院校应加强涉农专业建设,根据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进行专业调整与优化,使之与农业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相联系,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重点加强第二产业中如兽药生产、动物医药、食品加工等专业及第三产业中如农业物联网技术、农业金融保险、农业观光旅游等专业的建设。开展“特色专业工程建设”,通过特色专业建设全面推动高等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就业质量。参与遴选的专业基本条件是:(1)必须是涉农专业,毕业生必须三届以上;(2)学校专业教师数必须在30人以上,其中,高职院校正高职称不得少于3人,副高职称不得少于6人,双师型教师不得低于80%;(3)合作企业数不得少于20个,当年就业率不得低于95%。

(三)加强宣传,开展高等农业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困扰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最大瓶颈是如何建立稳固的、实质的、长效的办学体制机制,根本改变人们不愿意学农,不主动报考农业院校的现象。为破解这一难题,众院校、众学者都做了大量的有益探讨,或立法保障,或政府牵线,或院校攻关,或相互服务,等等,尽管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但仍表现为临时性、象征性、阶段性。现阶段关键的问题是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提高高等农业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并借助有效的平台,通过项目建设的形式,落实这些对策、建议。因此,政府、行业主管部门要通过开展一系列为农服务活动来加大对高等农业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让广大人民群众知道高等农业职业教育,了解高等农业职业教育,支持高等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江苏是农业大省,也是农业职业教育强省,可以遴选一批办学条件好、教育质量高和办学效益较好的院校,依托“江苏省农业职业教育集团”、“江苏现代畜牧业校企合作示范区”等平台,按照“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方针,开展高等农业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着力推进校地合作、校校合作、校企合作,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实现集约发展。在办好学校教育的同时,鼓励院校发挥技术研发及技能培训优势,走出去主动参与、承担农业部门的项目,特别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绿色证书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农业科技推广和科技入户等工作。为此,要强化高等农业职业院校服务“三农”能力考核力度,把服务“三农”水平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并作为评估的重要指标,特别是加强有关服务“现代农业服务业”内容的考核力度。通过以上措施,努力将示范区建设成为类似本科“985”的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高等农业职业院校。

上一篇:乡镇土地承包权流转的管制对策 下一篇:地方大学老师专业发展个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