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培育论文:高校生科技培育机制论述

时间:2022-07-08 04:04:04

科技培育论文:高校生科技培育机制论述

本文作者:白强工作单位:重庆大学

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的基本现状

在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目前中国已基本形成了“国家重视,地方扶持,各方支持,学校实践”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已把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纳入了国家和社会发展战略体系,明确提出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要求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明确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把创新人才培养放在突出位置,构建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其二,地方政府给予政策扶持,从建立科技孵化园、鼓励校企合作培养、出台毕业生自主创业优惠政策等方面予以大力扶持。其三,各方投入支持创新。目前,国家、地方和高校乃至社会企业等单位都积极以各种形式给予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以一定的经费扶持。其四,高校积极开展大学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实践,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国家、省、校的三级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活动体系,推动了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特别是在、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主办,国内著名大学和新闻单位联合发起和各高校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的全国性“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活动的带动下,科技创新日益深入人心,科技成果产出日益丰富。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总体上,中国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还处于起步和实践探索阶段,进一步完善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机制还任重道远。目前,由于传统和历史因素影响,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还存在着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其一,创新教育理念还没有得到真正确立,个别教师认为教师的根本任务是传授知识而不是创新知识,也有少部分学生认为“上大学是来学习的,不是来搞发明创造的”。其二,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还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持续性,教学方式较为传统,“应试教育”怪圈没有从根本上消除[7],课程体系还不能完全适应大学生全面发展需要,通识教育课程还不多,培养方式较为单一,学科交叉性不强,专业过于“分块”等。其三,教师创新素质还有待提高,教学与科研还没有真正统一。其四,学生的创新意识还不够强烈,创新人格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其五,校园创新文化氛围还不够浓厚,科技创新活动深度不够,科技创新活动学生参与面还较窄等。

完善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的建议

健全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是一个全员性、综合性、系统性、深刻性的创新工程,既需要思想和文化上创新,还需要制度上的配套保障和行动上的真正落实。结合中国实际,借鉴哈佛的成功经验,笔者建议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长效机制。(一)牢固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始终把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摆到突出位置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健全和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必须首先解决教育理念问题。教育理念是教育发展的一种精神性、持续性和相对稳定性的价值追求,在引领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发挥着方向性的规制作用。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必须首先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教育是引导,不是去左右;教育是解放,不是去控制”的创新教育理念[8],坚持以学生为本,始终把创新人才培养放在突出位置,要突破“知识传授型”旧观念的束缚,确立“智慧开发型”教育观念,并以开放的胸怀,科学借鉴西方发达国家一流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使之更长效、更科学、更规范。(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建立和健全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核心环节是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建立和健全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有学者呼吁“大范畴、大力度变革教学方法,是破解创新人才培养这一难题的重要突破口”[9]。就此,建议高校:一要改革传统的“专业分块”教育模式,加强通识教育,奠定创新基础。二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要理解教育的本质在于“帮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作出独立的判断”[10],真正从“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转变到“学生中心、兴趣中心、问题中心”轨道,大力实施以启发诱导为主的探究式、问题式、讨论式和发现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三要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注重学科间的融合渗透,科学处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的关系。四要改革传统的培养方式,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坚持校内培养与校外实践相结合。五要改革传统的考试和评价方式,考试方式要从注重书本知识转变到注重学生创新能力考核,评价方式要从“唯分数论”转变到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轨道,从而引导学生协调发展、全面发展。(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大学的理念要通过教授的创造性劳动来实现”[11]。大学教师是育人的一线执行者,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是富有教师个性特征的创造性工作,有创新素质和创新精神的教师才会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因此,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关键在教师。同理,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关键也在于建设一支富有创造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客观上讲,当前中国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状况并不乐观,教师队伍的整体创新素质有待提高。高校应当尽快通过人事制度改革让教师主动成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生力军。当然这种改革应当是“既合理的又合法的”的改革[12]。结合中国大学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笔者建议高校应当从教师的“选拔入口关”、“培养提高关”、“管理过程关”、“晋升发展关”等四个环节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具有创新精神而又热心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使大学教师成为“忠于教育的人,献身科学的人、开拓创新的人”。(四)着力培养学生创新人格,全面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综合素质“非智力因素”是一个人创新成功的重要保证,而创新人格就是人的创新素质中一种非常重要的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独立性、批判性、挑战性、坚韧性、进取性、合作性等个性特质。一方面,创新是一种非同寻常的创造性、开拓性活动,在创新过程中,往往更多的是失败而不是成功。因此,创新本身就需要一种特殊的人格,即创新人格。另一方面,中国不同于西方,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中国有艰辛的科技创新经历的大学生不是很多,往往对创新的艰辛程度思想准备不足,不易坚持,容易放弃。因此,建议中国高校在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时,要特别重视大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要在大学生中广泛而深入开展创新思想教育,尤其是要从正面引导青年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创新实践,既要敢于创新,又不畏于创新失败,更要宽容失败、接纳失败和理解失败。(五)大力建设校园创新文化,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注入精神动力大学校园文化是直接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因素,与其他因素相比,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更具有持久性和深刻性特点。“要把学生的创新潜能转化为现实创造力,必须注重氛围的营造”[13]。因此,大力建设和营造浓厚的大学校园创新文化,形成创新文化氛围是高校进一步建立健全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哈佛大学校园创新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表明,大学校园不能没有创新文化,没有创新文化的大学不可能培养出创新人才。这方面,建议高校要从制度层面、物质层面、精神层面等全方位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崇尚创新、追求创新、勇于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为中国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注入持久的、深刻的精神动力。

上一篇:区域科技论文:区域科技发展的对策选择概述 下一篇:科技效率论文:区域科技效率的对比及互动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