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的作用

时间:2022-07-08 02:57:38

在中国的整个社会结构中,社区是最基层的部分;在残疾人康复工作中,社区康复是“网底”。是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最关键的那个环节。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社区康复工作,经过1990年残疾人保障法赋予法律地位、1990年起进入国家计划、2002年在《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意见》得到强调、2004年召开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会议(沈阳会议)专门部署、2005年以来社区康复示范区培育活动的推动,到现在已经全面展开。这期间,积累了许多经验,树立了诸多典型,服务于广大残疾人。去年开始实施的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明确要求,要在全国“全面开展社区康复服务”,去年的统计表明,开展社区康复工作的区市县已经达到2700个,占全国县级行政区的94%以上。

现在,已经到了非制定规范不可的时候。长期工作积累的丰富经验、特别是示范区市县培育的经验为规范的制定已经探索了规律,十二五期间从中央到地方社区康复资金的投入为规范开展社区康复工作提供了一定程度的保障条件,社区建设和社区卫生工作的改革以及部分地区城乡一体化试点为社区康复工作提供了机遇,2015年初步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对社区康复工作提出了紧迫要求。

要做好社区康复工作的规范,首先要抓的有两点,一是阵地,二是队伍。所以,在井冈山召开的会议所研讨的《社区康复站工作规范》就是对“阵地”建设的规范,《社区康复协调员工作规范》则是对“队伍”的规范。

两年前,中国残联的一位领导在谈到残疾人辅助器具机构建设的时候,曾经用过一个非常生动的比喻――先插“红旗”,后打“土匪”。先插“红旗”,其实就是先要建立根据地,后打“土匪”是在根据地的依托之下,逐步解决残疾人辅助器具方面的困难。

借用这位领导同志的比喻,在社区康复工作中,我们制定这两个“规范”的目的,是在明确根据地(阵地)建设的规范和队伍建设的规范之前提下,解决残疾人在社区中获得康复服务的困难,也是先插“红旗”,后打“土匪”。在规范中明确“红旗”怎么插,“土匪”怎么打。

先说说《社区康复站工作规范》。“阵地”的设计,实际上要体现社区康复的方向。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社区康复,最先是由卫生部门进行试验的。经历多年的发展和演变,我们对于社区康复的认识无论从理念还是在实践方面都有了不小的变化。比如,曾经有一段时间,许多地方都以为社区康复的载体就是康复站,康复站的内容就是在一间或几间房子里放进去几件康复训练设备,让附近的残疾人到里边进行康复训练。现在看来,这显然既不够,也不对。所谓不够,是我们的康复工作(包括社区康复)是针对各类残疾人而不是仅仅针对一类残疾人,残疾人康复更不能仅是医疗模式下的康复,而应该是社会模式下的包括多种方式的康复;所谓不对,是医疗康复明显属于医疗行为,康复站如果没有设在社区卫生中心,康复训练如果缺乏医生指导,一方面难以达到好的康复效果,另一方面也有“非法行医”的嫌疑。实践证明,有些地方的康复站由于难以让残疾人感受到好的训练效果,残疾人往往不会长期坚持去那里进行训练,康复站的器械变成摆设,更糟糕的是这样的情形会引起社会上对社区康复工作的负面议论。制定《社区康复站工作规范》,不仅可以明确残疾人社区康复的社会模式,明确包括服务内容和职责、工作流程、监督检查等方面的要求,还可以扭转以上提到的偏向。

再说说《社区康复协调员工作规范》。社区康复协调员这支队伍依托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为基本力量来建设。这是一支绝对具有中国特色的队伍,这是一支非常可靠的队伍,这是一支急需下大力气培养的队伍,这是一支要担负起在最基层帮助广大残疾人获得基本康复服务的队伍,是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基本力量。《社区康复协调员工作规范》要明确这支队伍的基本定位、工作目标、基本条件、培养方式、工作内容和流程等等,一但出台,将会对于提高社区康复服务的质量,发挥重要作用。根据去年的统计,全国的残疾人专职委员队伍已经达到59万之众,社区康复协调员也已经达到52万人,这支队伍还在不断壮大中。全国的城乡社区总数在68.4万多,可以预期,在十二五末期,全国残疾人专职委员队伍可以基本上覆盖全国绝大多数城乡社区,社区康复协调员的队伍也应该如此。所以,这支队伍的工作规范必须尽快出台。

上一篇:写在第五个国际自闭症日 下一篇:个性化适配:延展“3厘米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