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适配:延展“3厘米的世界”

时间:2022-10-18 08:42:20

个性化适配:延展“3厘米的世界”

助视器必须实行个性化的适配,没有任何助视器是“普适”所有低视力者的,也不可能制定一个固定的标准,来规定哪一类助视器适合于哪一类视力残疾人。主要原因在于:

第一,导致低视力的病因多种多样,不同病因造成的视功能损害各有特点,比如青光眼会出现周边视野缩小、黄斑变性导致中心暗点或视物变形、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导致多个散在暗点……低视力者各自有不同的视功能情况,不同的视功能缺陷需要不同的补偿。

第二,视功能损害相同,视功能检查结果完全相同的低视力者,功能性视力也不尽相同。功能性视力是为了日常生活中所有的行为使用视力的能力。功能性视力强调的是使用视觉技巧的能力,而非视敏度的测量。常见视力检查同是0.1的低视力者,实际看东西的能力迥然不同。

第三,即使功能性视力也一样,因所患疾病的阶段和预后不一样,也需要区别对待。比如先天性白内障所致的低视力者,应鼓励其配备视觉性助视器,没必要学习盲文;而对于发病早并且进展很快的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则应考虑配备非视觉性辅助器具、学习盲文,以应对其今后完全失明的状况。

第四,根据不同的需求,也需要配备不同的助视器。电子助视器对有阅读需求的低视力者是不可多得的好帮手,但对于不识字的低视力者,或是已经没有阅读需求的人,却完全是一件废物。

从1988年开始的全国“八五”第一部康复规划至今,我国残联已给近40万低视力者免费发放了助视器。这是一件立足于让低视力残疾人受益,提高低视力者学习、工作、生活能力,改善其生活质量的好事。但有些基层反映,免费的助视器“发不下去”,发下去也存在“弃用”的现象。低视力者为什么会放弃对其有利而且免费的工具呢,究其原因有三点:“不好用”、“不适用”、“不会用”。

“不好用”――囿于以往尚不够发达的助视器生产技术,以及有限的救助资金,过去发放的很多普通光学助视器不具备“非球面”、“消像差”、“照明均匀”、“无眩光”等高级性能,确实不好用,普通人看一会儿都难受,视力残疾人当然也会因助视器不好用而弃用。

“不适用”――由于技术人员对低视力和助视器理解程度不够,无法准确评估低视力残疾人状况,不知道该选择怎么样的助视器,这导致了下发的助视器并不适合该低视力残疾人,从而导致弃用。

“不会用”――即使视力残疾人有幸得到了好用、并且适合他的助视器,但因为助视器的使用需要一定的技巧,必须经过指导、甚至有些需要经过专门的训练之后,才能用好这个工具。简单的下发助视器,会导致视力残疾人不会用,从而也导致了弃用。

可以说,以往助视器发放的反响不好,关键不在于助视器本身,而在于没有实施个性化的适配。

其实,很多“发不下去”的光学助视器,经过专业化验配和使用指导,是可以用得上、用得好的。比如“眼镜式助视器”,对于有大量阅读和书写要求的、有适当视力的低视力学生,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当然,“眼镜式助视器”的最佳使用环境还需要搭配阅读架和阅读灯,这在以往没有配套提供,是一个缺陷,需要更合理地完善助视器供应品种以弥补。

总而言之,助视器的配发,必须要以人为本,根据视力残疾人的视功能,眼病,生活、学习和工作的需求,残联的经费等情况,来做个性化的适配,这样才能物尽其用,真正让低视力残疾人受益。

助视器适配流程

助视器的适配也是一门专业,但目前中国大众对低视力和助视器的认知有限,眼科医生对低视力康复的重视程度也不够,国内还未能像美国、北欧、香港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一样拥有系统化运作的大型专业低视力康复机构,但结合了中国国情,而又与国际接轨的助视器验配专业流程已在实践中初步形成:

目前国内的助视器适配工作大多由残联联合眼科或视光专业的人员,通过“走到基层”进行集中评估适配来实施。根据我国的现有国情,这种整合资源、集中适配的模式是必要而且行之有效的。

一方面,助视器的适配是一项公共服务,残联的主导能顺利推进这项工作;并且助视器的适配并不高深莫测,经过一定的培训,再加以实践,残联的工作人员完全可以掌握基本的视功能评估方法、助视器的验配和使用指导。

另一方面,对低视力者病情的正确判断,以及对某些视功能的准确评估,需要很强的专业性,这就需要眼科或视光专业的人员也参与进来。

当然,我们也可以要求在低视力者验配助视器之前,先获得医院的眼科检查和视功能评估结果,但目前这一点比较难以实现,尤其是在不够发达的地方,非常多的低视力者已多年未去、也不愿意去医院进行眼科检查;也很少有医院的眼科能提供专门的低视力视功能评估(一般医院连专用的低视力视力表、对比敏感度检查表都没有)。

因此,在目前的阶段,推荐以上有中国特色的助视器适配流程。

根据中国残联“残疾人事业专项公益金康复项目”相关文件,中国残联将在“十二五”期间(2011-2015年)为50万名贫困低视力者免费配发助视器,平均每名补贴1000元。与“十一五”相比,“十二五”的辅具政策不仅仅在助视器方面加大了康复人数和补助资金的投入,而且更为重大的改变是由简单的发放模式,转变为“适配”模式,要求“遵循辅助器具适配理念,大力推广个性化适配工作”,确保辅助器具充分发挥作用。“十二五”辅具工作将“个性化适配”提到了日程上来,这对低视力康复的科学健康发展,是个极大的机遇。只要本着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务的理念,以人为本,践行“适配”,必将造福千千万万的低视力残疾人,赠他们第二双慧眼,共同看见这美丽世界。

上一篇:规范的作用 下一篇:超越“3厘米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