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服务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时间:2022-07-07 09:58:10

养老服务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老龄化加速正在催生对养老产业的巨大需求,养老产业有望在未来10到15年进入黄金发展期。

10月11号下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会议指出,养老服务业既是关系亿万群众福祉的民生事业,也是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要紧紧围绕老年群体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需求,降低准入门槛,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推动公办养老机构改革,提升居家社区和农村养老服务水平,推进养老服务业制度、标准、设施、人才队伍建设,繁荣养老市场,提升服务质量,让广大老年人享受优质养老服务。

中国经济正在进入新常态,增速换挡、结构优化和动能转换是未来一段时期的主基调,服务业将成为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新动力。这次会议聚焦养老服务行业,明确提出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对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应对人口老龄化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稳定经济增长、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形势和对策举行第三十二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相结合,坚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坚持满足老年人需求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相结合,努力挖掘人口老龄化给国家发展带来的活力和机遇,努力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推动老龄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指出,要着力发展养老服务业和老龄产业。我国老年群体数量庞大,老年人用品和服务需求巨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发展空间十分广阔。要积极发展养老服务业,推进养老服务业制度、标准、设施、人才队伍建设,构建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更好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要培育老龄产业新的增长点,完善相关规划和扶持政策。

近年来我国连续出台了养老产业扶持政策,包括土地供给、资金支持、税收补贴、医养结合、人才培养等,投资主体也在从政府主办逐步转向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参与。

中国养老产业真正启动是2013年的两文(35号文和40号文),即《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真正从国家战略层面启动养老产业非常重要的引导性文件,所以2013年是养老产业的元年。2014年国务院多部门出台了22个相关政策。2015年是消化、吸收和落实。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党和国家大力发展的朝阳产业。

我国养老服务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老龄化加速,正在催生对养老产业的巨大需求,养老产业有望在未来10到15年进入黄金发展期。由于我国养老服务业起步较晚,现有养老机构数量少、床位少、质量低、服务差,总体发展水平滞后,还有许多亟需改善的地方。

10月15日,在中欧-海棠花开养老产业论坛上,民政部养老服务业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开放大学社会工作学院执行院长乌丹星表示,从产业链的关系来讲,养老产业的上游是以投资和金融、保险为拉动的。投资是指投资方;保险是指老年人要有基本的保障(包括长期照护险)、社会险和商业险;老年金融就是指老年人兜里的钱一定得拿出来用,如果都揣在兜里,这个市场是没有办法起来的。所以以上游拉动中游,它的中游就是实体(地产、服务和医疗),它的下游(用品、旅游、教育、文化娱乐等)对它产生一个支撑。换句话说现在大兴土木、跑马圈地建的基本上是中游,但上游和下游没有跟上,所以中游过得非常艰难。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兼职教授、卫生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蔡江南教授在中欧-海棠花开养老产业论坛上也指出,中国在面临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挑战的同时,还面临医保体系不完善、高素质医护人员比重低、人均医疗资源少等资源瓶颈。蔡教授强调应对挑战必须依靠创新,具体需要在技术、商业模式和制度机制三个层面展开创新研究和实践。蔡教授提出,通过创新解决养老需求的潜力还很大,可以通过健康管理、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智慧养老、时间银行等创新理念和措施应对养老产业的挑战。

总体来说,我国养老服务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缺乏长远发展规划。一方面,养老服务业发展主体不清晰。传统上的养老服务业由政府主导,资金主要依靠各级财政补助,行政色彩浓厚。另一方面,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机构设立带有盲目性,部分养老服务机构缺乏财政“断粮”后的可持续发展动力,存在项目搁置或人员解散的风险。再者,居家养老方面,缺乏长期、稳定和专业的居家养老服务组织,供需矛盾比较突出。目前老年人居家养老需求较大,市场上尚没有具备成熟管理经验的居家养老服务企业,尚未形成功能定位明确、服务模式成熟、人员稳定、监管到位、行业标准化完备的运营模式,难以满足养老需求。

二是政策缺乏灵活性。目前有关政策法规对于有些具体事项的规定过于呆板,面对各地的复杂情况,采取一刀切的处理方式,容易造成“有需求的无床位,有床位的无人源”的尴尬状况。另外,由于过去对养老服务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虽然各种养老机构、日间照料中心纷纷建立,但部分地区尚未形成有效的资金绩效考评机制,未充分评价项目发挥的社会效益,“重投资、轻效益”的状况较为突出。

三是养老机构比例不合理,城镇养老床位占比较少。总体来看,大部分床位面向城镇“三无”和农村五保人员、农村老年人,面向城镇区域老年人的服务设施占比较少。过去,我国大多以政府为主体,建设敬老院、养老院等福利性养老机构,面向的是经济困难或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侧重于“福利性”。这种单纯性的福利性、救济性养老机构不能满足现在老年人对养老的新要求。

四是市场化程度较低。民办养老机构相对较少,其他类型的养老机构多为政府投资设立,产权不清晰,缺乏明确的权利义务主体。究其原因是养老服务业尚在起步阶段,未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市场不够灵活,缺乏有效的盈利模式,部分养老机构生存困难。养老服务市场化运营需要的法规、行业标准不够完善,面临政策瓶颈,不利于养老服务业的发展。行业组织不够健全,不能做到行业自律。

五是社会化养老优势未充分体现。由于社会化养老尚未发育成熟,加之目前社会养老机构发展不均衡、服务水平不高、医养服务供给少、医养产业孵化组织匮乏、创新和技术含量低、专业人才紧缺等诸多问题,无法满足人口老龄化过程中养老服务需求的快速增长,也导致社会化养老的模式没有得到社会广泛认同。

养老服务市场需求巨大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民政部公布的《2015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2200万人,占总人口16.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4386万人,占总人口10.5%。而且这一数字还在以每年近1000万的速度增长,将在本世纪中叶达到4.87亿的峰值,届时中国将成为世界人口老龄化程度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公报还显示,截至2015年底,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11.6万个,比上年增长23.4%。各类养老床位672.7万张,比上年增长16.4%;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30.3张,比上年增长11.4%。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随着老年人口的逐渐增多,相关的养老服务机构发展迅速,但仍然呈现供不应求的情况。

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表明,养老服务业和老龄产业是后工业化时代的经济驱动力,也将成为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根据《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14》预测,2014年至2050年间,中国老年人口的消费潜力将从4万亿元左右增长到106万亿元左右,占GDP的比例将从8%左右增长到33%左右。

随着我国高龄、失能、半失能、失智老人的不断增加,以及独居化、空巢化现象的日益普及,老年人的医疗健康服务需求、生活照料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叠加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但从服务供给上来看,目前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迟缓。供给和需求的巨大缺口,一方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严峻的养老挑战,迫切需要通过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来落实老有所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同时也催生了巨大的商机。

养老服务业消费需求旺盛的主要领域有:一是老年餐桌和家政服务。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调查数据显示,城市老年人需要家政服务和老年餐桌的比例分别高达58.0%和49.0%。特别是空巢老年人对家政服务和老年餐桌的需求比例更高。二是衣、食、住、行等老年产品用品。比如安全有效的康复辅具、食品药品、服装服饰等老年用品用具和服务产品,老年住宅、老年公寓等老年生活设施,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开发适合老年人的理财、信贷、保险等产品。三是医疗卫生服务和健康管理服务。老年人成为慢性病的高发人群,承受着失能和各种疾病的风险,故而整个老年群体的刚性消费需求都是围绕“健康长寿”这一核心进行的。四是康复护理需求。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趋势的继续发展,失能老年人不断增多,康复护理市场的潜在需求不断增长。五是精神文化服务需求。随着老年人收入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对精神文化服务的需求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特别是对休闲健身、旅游服务、精神慰藉的需求旺盛。

满足中端服务需求是行业发展大势。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王莉莉、杨晓奇指出,近年来,养老服务业发展以高端市场为主,而占市场主体的中端服务市场还未形成。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目前这一代老年人收入水平有限,再加上传统的生活习惯,他们购买社会化服务的意识还不强烈。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老年人观念的转变,以及国家对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大力推进,中端服务市场将成为未来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主体力量。

“候鸟式”养老方兴未艾

我国主要有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医养结合等养老形式,近年来,作为一种新型的养老方式,候鸟式养老越来越受到各方的关注。旅游资源丰富且富有特色的省份积极开发候鸟式养老产业,盘活旅游资源。

其实,“候鸟式”养老最初是自发发展起来的。一部分身体健康、收入不错的老年人采取“跟团走”、“自由行”等方式,开始了自己多元化的老年生活。伴随着养老服务政策的进一步完善,一些地方政府和商家也看到了养老服务的巨大需求,把服务的触角延伸到“候鸟式养老”项目中来。

曾有一组调查数据表明,近几年海南、云南、广西等地为吸引到南方过冬的北方老年人,特别推出养老中心、家庭旅馆等配套方案,每人每月费用在1500-3000元不等,这与老人们在哈尔滨每年需要交纳的取暖费以及食疗等费用基本持平。“候鸟式”养老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也成为很多老年人尤其是东北等地老年人调理身体和疗养的特殊方式。

候鸟式养老的潜在市场需求也引起了资本的广泛关注。保险企业、房地产企业、旅游企业、医疗健康企业等都纷纷涉足养老服务业,其中,大部分都看中“候鸟式”养老模式,并以此为切入点展开对养老市场的投资。

2015年,民政部就曾联合十部委了《关于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养老服务、养老产业发展的具体举措,并就推进医养融合发展、完善投融资政策、落实税费优惠政策、加强人才保障、保障用地需求等作出了相关规定和政策优惠。

就目前来看,现有项目中的社会资本注入比例很高,但是,该类服务的市场化运作的价格相对较高,需要比较健全的配套,需要医疗资源的介入,是多方面的,尤其需要包括政府在一些配套政策上,尤其初期市场培育需要一个过程,而产业投资需要有回报,很多项目没有回报的情况下,政府如何扶持这样产业的发展,都需要全盘考量。

医养结合是老年人比较担心,也是大部分养老机构相对欠缺的医疗配套,而这也成为“候鸟式”养老着重打造和完善的一个重要环节。

养老类PPP落地有望加速

数据显示,自PPP项目问世至今,国内统计入库的PPP项目规模已突破10万亿元,到今年第三季度,PPP项目增速达到月均1万亿元。但目前,国内PPP模式仍处于初级阶段,地域分布、行业分不平衡的问题凸出,为推进PPP模式发展,政府开放更多投资领域势在必行。

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认为,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金缺口日益增大。但受传统家庭观念的影响,国内养老产业并未形成规模化的商业模式,养老项目进展缓慢。随着深改组会议明确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未来政策对该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大,养老项目落地有望加速。

从落地PPP项目的结构上看,目前PPP项目不仅在地域分布上发展不平衡,行业分布也不均衡。财政部公布的《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季报第3期》显示,盈利模式清晰的市政工程,生态建设和环保、交通建设、水利建设等 PPP 项目受到热捧,而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落地情况不容乐观,从项目投资金额上看,医疗类PPP项目仅占2%,而养老类PPP项目金额只有1%。

在今年5月27日中央政治局就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形势和对策举行第三十二次集体学习,提出要把老龄产业培育成新的增长点,完善相关规划和扶持政策。民政部明确表示将积极采取措施推动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逐步使社会力量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体。因此,随着深改组会议明确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未来政策对该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大,养老项目落地有望加速。

任泽平表示,政策对PPP模式的支持或超预期。我国PPP模式仍处于发展初期,政府对社会资本参与PPP项目仍以融资支持为主,并未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示范作用。当前经济L型,稳增长压力上升,而国庆期间地产的密集限购使得基建投资维持高速的重要性凸显。政策对PPP模式的支持力度或上升,财政部联合了包括教育部、科技部、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文化部、卫生计生委等19个中央部门推出了第三批PPP示范项目,也就是说除了传统的基建、能源和交通类项目外,政府会让出更多的投资领域供社会资本参与。除此之外,我们认为未来在立法、财税政策,退出机制政策及创新融资政策等方面也会有不同程度的加速。

“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拓宽了民间资本的投资渠道,对激活民间资本具有重要意义。”任泽平指出,尽管国务院在2011年了《中国老龄实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了鼓励社会资本投入老龄产业。但是,由于诸多政策和体制的障碍,民间资本在养老领域的发展举步维艰。由于房地产和制造业的不景气,民间投资增速快速下行,投资领域受限制是重要原因。深改组会议对社会资本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是从政策层面扩大了民间资本的投资领域。可以期盼的是,民间资本在第三产业的投资空间由此打开。

养老服务人才供不应求

民政部印发的《全国民政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养老护理员达600万人的目标。由于新增护理员流失率为40%~50%,因此要实现这个目标,相关院校每年应当培养200万养老护理相关人才。

根据高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备案结果2015年数据统计,目前全国共有756所高职院校开设了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其中有112所高职院校开设了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但从招生情况而言,全国仅有20个省份30多所院校能实现连续三年招生,在校人数不足4000人。

庞大的需求缺口让专业性养老人才成为市场的“香饽饽”,这些学生一毕业,月薪都在5000~8000元左右。专家指出,未来十年养老服务业将会以渐进式的姿态迎来爆发点。

“根据国家公布的数据,我国到2025年将有2.2亿老龄人,实际需要的护理人才大概是4000多万,广东省养老护理人才缺口不少于30万。”广东省养老服务业协会秘书长董克义说,“据我所知,大部分院校和养老直接挂钩的学历班招生仍然很困难,相对而言,一些如‘老年健康管理’等专业招生情况和短期培训班就很火。”

“目前我国院校的养老服务类专业仅仅处于起步阶段,不能满足现实所需。一方面是数量不足,另一方面大部分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仅仅停留在家政居家照顾的这个层次,没有实现‘专业性养老’。”董克义说,专业性养老需要从业人员掌握大量专业知识,比如营养学、护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医学。目前大部分院校的课程开发、教材编写、实训基地建设的热度逐渐升高,所开设的方向和课程都适合市场需求。

广州市技师学院现代服务产业系主任罗玲表示,目前,很多养老服务只停留在生活照料层面,但老人更需要专业化的护理,包括家政服务、医疗康复以及心理辅导、养生保健等。据悉,该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除了职业素养课程外,还包括食品与营养、现代护理、健康心理、养生与保健等四大模块。“随着社区养老模式的逐渐成熟,未来象健康档案管理、失智老人管理等岗位需求更多。目前顶岗实习工资大约3000元,转正后月薪5000~8000元不等。”

涉外护理学院院长柳金材介绍,目前针对社区养老的专业康复人才很少,人才缺口十分大,“有机构和我们说,我们培养多少学生,他就要多少学生。”据柳金材透露,当下养老机构和医院几乎都是抢着要人,护理学院毕业生的薪酬也越发理想,“现在不少学生一毕业每个月到手工资就有6000元,未来薪酬也更高。一些既懂护理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更受企业欢迎,基本上一个学生都有几个offer可选。”

负责教学的涉外护理学院教授孙佳建介绍,社区康复专业的学生除了要掌握专业护理技能外,未来还会在课程中加入更多的人文关怀课程,包括临终关怀内容,如语言安慰、止痛等重要课题。对于有意进入护理、养老行业中的学生,孙佳建建议学生们要有奉献精神,做好不怕脏不怕累的心理准备。

上一篇:优质养殖新品种―芦台鱼 下一篇:抓住转型发展窗口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