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素质:班主任核心素养的“核心”

时间:2022-07-07 01:19:34

情感素质:班主任核心素养的“核心”

摘 要情感素质是班主任核心素养的核心。班主任情感素质是指其在任职前后多种因素的影响下,经班主任工作实践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基本的,与班主任工作特点相应的、积极的情感心理特征。其结构包括道德情感、理智情感、审美情感、人际情感、生活情感、情感能力六大类情感和19种具体情感。班主任情感素质的提出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学术价值。

关 键 词核心素养;班主任;情感素质;内涵;结构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6)05-0017-04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近期热议的话题之一,这为基础教育的转型升级、课程改革的推进深化提供了新的目标与参照。关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育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教育实践尤其需要探索的重要课题。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学生成长人生导师、班级建设关键人物的班主任,其核心素养又该如何呢?本文试图从情感素质的角度对此作一些探讨。

一、情感的功能与价值

情感是一种重要的心理现象,在人类发展、社会运作、文化传承中具有重要价值,情感素质处于个体整体素质的核心。

1.情感具有独特的功能与价值

在过去较长一段时期内,情感曾被作为重要事件的副产品甚至是理智的对立面,而忽视了其功能性效用。只是到了近几十年,随着对情感研究的深入,情感的功能才逐渐被正确认识。研究发现,情感具有动力、调节、信号、保健、感染、迁移等多种功能[1],它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1)情感在人类生存和适应中具有独特价值。基于情感的动力、调节、迁移等功能,个体能够更好地适应外界条件,能够更加有效地改造环境,从而提高生存和适应的能力。我们经常听到或见到一些人群或个体在极其严酷的条件下生存或生活的事例,而能够使他们坚持下来的,往往来自于某种强烈的情感。

(2)情感在社会运作与发展中具有重要价值。首先,情感作为一种人际沟通的信息工具,可以及时有效地传递信号,促进和保持人际畅通。一些行业实施的微笑服务就是充分运用情感的信号与感染功能,提高服务效果。其次,情感可以成为缓解矛盾与摩擦的剂,减少矛盾冲突的产生。在和谐社会的创建中,我们十分需要每位公民都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具有良好的人际接纳,相互尊重与宽容。第三,一个社会要运行良好,各个机构的职工必须有较高的职业情感,这不仅是增强办事效益的需要,也是提升社会稳定的需要。

(3)在情感文化传承与创造中具有突出价值。首先,人们具有情感的需求,也具有审美的需要,这促成了文学、艺术等文化产品的传播与发展。一些伟大的文学、艺术作品之所以能够流传,与作品的情感内涵与表现手法有密切关系。其次,文学、艺术的创造本身需要情感的投入,没有热烈、丰富的情感,高质量的作品也难以完成。再者,情感在文化传承中的价值还表现为,对于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未来一代,要承担起传承创新的职责,而这需要个体本身具有一定的情感素质。我国本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三维目标中明确提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就是一个重要体现。

2.情感素质是个体素质的核心成分

管理学界在研究素质时,提出了著名的冰山结构模型和洋葱模型,认为素质的构成就如同冰山或洋葱一样,一部分显露在外,但更多的则隐藏在深处。其中,行为、知识、技能等更多是外显的、外层的,而态度、价值观、个性、动机等则是内隐的、深层的。这些态度、价值观、个性就是通常所指的情感层面的内容,这些内隐、深层的情感层面的素质主导、影响、调控着个体外层、外显的素质。

从教育学及心理学角度而言,情感素质是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个基本共识。一方面,在普通心理学的论述中,心理过程包括了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另一方面,尽管研究者对心理素质的认识有所不同,但如果从两分法而言,都认为其包括认知性素质(如记忆、思维、想象等)和非认知性素质。对于非认知性素质,尽管角度、名称差异较大,如非智力素质、个性品质、态度与责任感、关爱与合作精神、心理动力素质、情意素质、心理调节力、情感素质等,但都包括了情感性内容。因此,从这个角度,我们认为情感素质在“素质”谱系中具有重要位置(见图1)[2]。

图1 情感素质在素质谱系中的位置

二、班主任岗位的情感属性

前面的分析从理论上说明了情感对于一般个体成长、学习、工作的重要性,那么作为具有特殊角色和作用的教师――班主任,其工作中的情感要求与体现则更为鲜明。

1.情感是班主任职业特征的集中体现

1983年Hochschild提出情绪劳动的概念,这方面的研究发现,教师职业位居情绪劳动类职业的前列[3]。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被赋予了一定的期待,不管你的情绪体验如何,都要表现出热情、活力、积极、愉悦等情绪状态。除此之外,在与学生、家长的交往中,要注意克制负性情绪,特别是面临学生顶撞或个别家长无理取闹时,也要表现出礼貌与尊重,这对教师的情绪调控要求非常高。而作为育人导师的班主任,对其在课堂内外的情感性要求则更高。

在关于班主任的胜任力及胜任特征研究中,直接或间接体现了情感的重要性。有人采用开放式调查、行为事件访谈法,得到我国中学班主任胜任力系统包括12项胜任特征:知识结构、教学能力、育人能力、心理辅导能力、班级管理技能、教育观念、职业道德、情感、自我监控能力和人际交往、成就动机和工作质量意识[4]。王英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出初中班主任胜任力结构包括10项胜任特征:育人能力、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心理辅导能力、班级管理技能、职业道德、情感、自我监控能力、人际交往、成就动机[5]。这些实证性研究进一步体现了班主任职业的情感性特征。

2.情感是班主任角色功能发挥的内在要求

在2006年及2009年,国家教育部分别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和《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在其中明确了中小学班主任的职责。《意见》指出:中小学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班集体建设的指导者、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是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的骨干,是沟通家长和社区的桥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并特别指出:“在普遍要求全体教师承担育人工作的情况下,班主任的责任更重,要求更高。”《规定》则要求班主任要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这些政策文件,对班主任提出了立德树人的要求,彰显了班主任的育人角色与功能。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人,要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这都要求班主任不仅要有较高的技能,更要有高尚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在更高的层次上培养人。

情感不仅是政策文件中对班主任的一种内在要求和应然素质,来自教育一线的班主任经验总结也确实反映了情感对于班主任角色功能发挥的重要性。爱心、情感、责任是这些经验性文章的常见论述主题或关键词,如“班主任的‘情感角色’”“班主任对学生要有三种情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浅谈情感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论班主任工作中情感的重要性”“情感:班主任工作的剂”,等等。

3.情感是班主任开展实践工作的必要条件

对于班主任的工作任务,《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从五个方面加以明确,分别涉及促进全体学生全面成长、做好班级日常管理工作、组织指导开展各类班级活动、实施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与教师家长保持良好沟通。班主任工作效能的提升,不仅需要加强认知性技能的培养,更需要关注情感性素质的支撑。从班主任承担的工作内容出发,至少有三方面的情感支撑策略:提高隐性影响(包括形象示范和环境育人)中的情感支撑策略、提高协调沟通(包括师生互动、家校沟通、同事协作)中的情感支撑策略、提高组织管理(活动组织、班级管理、评价实施)的情感支撑策略[6]。

情感是班主任实践工作开展的必要条件,这是优秀班主任的共性体验。全国著名班主任任小艾老师说:“班主任首先应该是情感型的,具有满腔的热情爱学生,如果没有爱的基础,就没有教育。”[7]以民主教育著称的全国知名班主任李镇西在谈到班级管理中如是说:“教师一方面应当是学识很高的人,另一方面应当是无上诚实的人。让德育充满真诚,其德育基础是教育者人格的真诚”[8]。

三、班主任情感素质的内涵结构

班主任岗位的情感属性揭示了班主任情感素质是班主任职业素养的必备品格和关键内涵,也即是班主任核心素养的组成部分。要更深刻地把握这一要义,需要从其内涵、结构上进一步展示和阐明。

1.班主任情感素质的概念内涵

在文献梳理、实践考察、调查访谈的基础上,我们认为,中小学班主任情感素质是指其在任职前后多种因素的影响下,经班主任工作实践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基本的,与班主任工作特点相应的、积极的情感心理特征。

对于这一概念,有几点加以解释:(1)中小学班主任的情感素质受到任职前后多种因素的影响。个体先天的因素如智力基础、神经活动类型对班主任情感素质的发展与培养具有一定的影响,但是中小学班主任的情感素质又受到后天环境的影响,其学习经历、工作环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其情感素质水平的高低。(2)班主任的情感素质与其工作实践有密切的联系。一方面,班主任的工作实践对其情感素质形成与发展起核心作用;另一方面,班主任的情感可能包括很多,但这里是指在其班主任教育工作框架及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3)班主任的情感素质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一方面是因为情感本身具有内隐性、稳固性、持久性的特征,另一方面也与班主任的长期工作实践有关,经历了班主任工作的历练,其在班主任工作中的情感特点已经基本定型。(4)班主任的情感素质是指那些积极的心理特征。这突出了班主任情感素质的教育导向特性,班主任的情感是丰富多样的,包括积极的、消极的,正性的、负性的,对学生发展有益的与无益的,但我们这里所讨论的班主任的情感素质,是指班主任情感中那些积极的,有益于学生成长发展的,有利于班主任工作开展的情感心理特征。

2.班主任情感素质的结构框架

借鉴卢家楣教授对情感素质的研究成果[9],我们认为,班主任的情感素质包括了道德情感、理智情感、审美情感、人际情感、生活情感和情感能力六大类。为了进一步探讨并明确班主任情感素质各大类的构成,我们通过开放式问卷调查、班主任情感素质特征词语调查、班主任情感素质样例征集、班主任情感素质问卷初稿调查、正式问卷预测等过程,基于对1098名班主任的调查,借助专业统计软件,形成了包括六大类19种情感的班主任情感素质基本结构(见表1)[10]。

表1 中小学班主任情感素质的构成

中小学班主任情感素质

道德情感 理智情感 审美情感 人际情感 生活情感 情感能力

关爱感 乐学感 艺术美感 幽默感 执著感 情绪理解能力

自信感 自信感 仪态美感 合作感 幸福感 情绪疏导能力

成就感 成就感 环境美感 乐群感 情绪调控能力

尊重感

宽容感

四、探讨班主任情感素质的意义

在以往的研究和实践中,已积累了丰富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和成果,对于情感重要性的认识也非常高,但是关于班主任情感的系统研究却相对比较缺乏。班主任情感素质的提出,对于推进实践和深化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和启示。

从实践改善上,班主任情感素质的提出,对于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提升学生学习生活质量,优化班级建设工作,乃至维护班主任自身的身心健康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它有助于在班主任工作中更加重视情感的价值,更加全面、深入地发挥情感的功能。比如大家当前关注的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就特别需要班主任情感素质的支撑。学生核心素养涉及到爱国、责任、理智、审美、人际等多个方面。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既需要全体教师的分工合作,更需要班主任的积极主导。研究发现,班主任的情感素质会通过班级环境显著影响学生的情感素质发展[11]。拥有相应的知识、技能,能保障班主任对相关工作能做、会做,而情感素质则能促使班主任把相关工作做得开心,做得更好。

从学术发展上,班主任情感素质的提出,对于研究领域的拓展和理论成果的丰富,对于促进班主任专业化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分析所搜集的资料发现,关于“班主任”的研究呈现“理论分析多,实证研究少;泛泛经验多,深入研究少;教育描述多,心理探讨少”等特点,这体现了班主任研究的相对滞后与片面,也难以满足实践中班主任工作开展和素质提升的需求。尽管对于班主任情感的重要性大家都表示认同,关于这方面的体会也不少,然而可惜的是,以往关于班主任情感素质的系统研究并不多,特别是缺乏深入的实证研究。就班主任专业素质提升而言,认知性技能的培训十分普遍,但关于情感素质的培养就比较缺乏。而调查显示,班主任情感素质总体中上,但具体情感则有低有高,这限制和影响了班主任工作的优化,需要加以重视和提升[12]。因此,研究中小学班主任情感素质,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非常重要和迫切的。

参考文献:

[1]卢家楣.心理学和教育――理论和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228-249.

[2]王俊山,卢家楣.中小学班主任情感素质结构与提升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14(2):95-98.

[3]李红菊,许燕,张宏宇.情绪劳动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4):409-411.

[4]韩曼茹,杨继平.中学班主任胜任力的初步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1):59-61.

[5]王英.初中班主任胜任特征初探[D].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08.

[6]王俊山.情感支撑: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提升的途径与策略[J].教育导刊,2014(10上):57-60.

[7]李凤兰.班主任要有全新的素质[J].现代中小学教育,1990(5):18-20.

[8]李镇西.走进心灵――民主教育手记[M].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13.

[9]卢家楣.论青少年情感素质[J].教育研究,2009(10):30-35.

[10]王俊山,卢家楣.中小学班主任情感素质问卷编制的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3(10):46-49.

[11]卢家楣,王俊山,刘伟.中小学班级氛围、班主任情感素质对青少年学生情感素质的影响:基于多层线性分析[J].心理科学,2014(5):1174-1179.

[12]王俊山,卢家楣.中小学班主任情感素质的调查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5(1):52-58.

上一篇:注册制会让交易所充分竞争 下一篇:全棉时代:“烧钱买流量”买不来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