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审美教育的现状及推进策略

时间:2022-07-06 09:14:57

高职院校审美教育的现状及推进策略

[摘要]高职审美教育存在院校领导不够重视、审美课程体系不健全、学生审美素质偏低和师资队伍薄弱等问题。对此,应实行以独立式选修课程和专业课程中植入式审美教育的双线并行策略为主,其他多种方式为辅的高职审美教育推进策略。

[关键词]高职审美教育 课程体系 评价机制 推进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2C-0072-02

高职院校审美教育包括心理素质中的情感、人格、情趣、意志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诸多方面,是针对高职学生的直观形象和情感体验,采取相对自由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之中、情感愉悦之时完成的教育。它的任务是要培养高职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提高高职学生的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塑造审美的人生境界,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加强高职院校的审美教育研究能够拓展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视野,不断丰富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因此,把高职院校的审美教育提高到应有的地位,积极探讨审美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意义及实施途径,对于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试针对高职院校审美教育的现状提出推进策略。

一、高职院校审美教育现状分析

在当前的高职教育中,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忽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人文教育以及审美教育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使得高职素质教育的推进受到严重阻碍。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院校领导不够重视

高职院校的领导一直将学校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实用型高技能人才,学生就业率是今后招生的重要条件,为了学校的不断发展,领导将主要精力投向学生技能教育、顶岗实习、校企结合以及学生在各种技能大赛上的成绩上,是可以理解的。至于人文精神的潜移默化,人文素养的养成,因为见效慢,效果不明显,自然就不在重视之列了。

(二)审美课程体系不健全

高职院校常常在新生入学的时候,将大学语文等课程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来开设,希望将学生的素质养成靠大学语文等课程来完成,使得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成为对高中语文的重温,让学生失去兴趣。对于美学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根本无暇顾及,而对于艺术专业的学生,往往也是只顾传授一些艺术理论和训练培养专门的技能技巧,而不是通过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包括课程标准、教材、教学手段及模式等来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以及行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三)学生审美素质不高

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其生源大多来自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由于家庭的经济条件有限和家长的素质培养意识的欠缺,大部分学生长期以来缺乏美学基本知识和基础素养。同时,在当代经济社会环境中,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使很多学生未能建立健康积极的人生价值观。凡事追求“享乐主义”,学习得过且过,缺乏社会责任感,这些都是学生缺乏正确的审美态度的表现。对于艺术作品,学生们大多审美情趣不高。大多数学生仅仅停留在消遣娱乐的表面,随波逐流,盲目追随那些卡通、漫画等通俗作品,缺乏鉴赏经典艺术作品的眼光和品味艺术内涵的深度和能力。

(四)缺乏专业的美学师资队伍缺乏美学专业的专职教师,是师资队伍薄弱的最大体现。高职审美课程的任课老师多由其他专业的老师的兼任,由于这些老师缺乏美学的专业学习,因此长期处于“现学现教”、应付课时的状态,专业水平难以保证,更谈不上科学的教学技能与经验。

二、高职院校推进审美教育的策略

(一)推行独立式与植入式相结合的双线并行的课程设置模式

高职院校的审美教育是通过对美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培养学生感受美、认识美、鉴赏美、追求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造就以人文修养为底蕴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高职院校与普通高等院校存在的显著差别,决定了高职院校的审美教育比起普通高校的审美教育来说,学时、学分比例少,规模小,学科系统性差。普通高校审美教育的目标对高职院校来说难以达到,必须经过一定的改造,将其中最为基本的能力要素分离出来,打造适合高职教育的审美教育平台。这种平台应该符合高职教育的总体目标,即以能力培养为主,将普通高校审美教育中的能力要素提高到首要的地位进行重新整合。

显而易见的是,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独立设置审美专业课程是不符合高职教育特征的。可考虑实行独立式与植入式相结合的课程设置模式。所谓独立式与植入式相结合的方式,即是独立的审美专业课程以公共选修课的方式设置,而在专业必修课中广泛地植入审美教育内容,实现高职技术教育与审美教育的整合。以下,我们将分别阐述。

1.设置独立式的审美专业选修课程。需要强调的是,即便是作为选修课的审美专业课程,也应该充分尊重高职教育的特征。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应区别于普通高校的审美教育内容。对于美学的专业概念、术语、理论分支等纯理论内容应点到为止,而侧重于在理论基础上引申的审美现象、审美行为、审美体验等。

在当下的信息科技条件下,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网络及新媒体手段,拓宽受学生的视野,增强师生问的互动和交流。在传统的审美教育中,增加以“可读、可看、可听、可说、可做”等为主的教育方式。教师应有意识地利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通过展示、分析社会热点时事、影视片段、文学精华等内容,扩充审美教育内容。借助现实中丰富的信息,使受学生沉浸在喜闻乐见的形式中。新颖的形式和贴合现实的内容,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达到自觉或不自觉地去创造美的教学效果。

对于课程的评价,建议使用开放性和个性化的评价标准体系。这是针对审美课程的自身特征和原则而定的。因为审美教育的实施应体现体验原则、交流原则和个性化原则。学生学习审美课程的过程,整体而言即使体验的过程,只要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能进行审美欣赏、审美表现和审美创造等过程,便是审美教育的成果。因此,对于这样的教学成果的评价标准不能过于刻板、单一,要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目的制定和实施多元化课程评价标准。

2.专业课程中的植入式审美教育。要将审美教育“嵌入”专业课程,绝不能只是形式上的“剪切”和“粘贴”,而应该是专业技术教育和审美教育的整合过程。

这个植入、整合的过程应充分体现融合的原则。所谓“融合的原则”,就是专业技术教育与审美教育的整合不是现有专业技术教育与审美教育的简单相加,也不是在现有专业技术教育的大框架下附以审美教育作为点缀,更不是二者的随意拼凑,而是二者从形式到内容的“融合”,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需要细致分解审美教育和专业课程的内容要素,并将两者一进行比较、分析,找寻切入点,进而将两者进行有机地结合,并深化出两者整合后的新形式。这是植入式审美教育的创新形式。为了保证植入式审美教育的教学效果,在专业课程评价体系中必须体现审美教学的要求。当然,关于这方面的评价也应该采用灵活、多元的标准。

被植入专业课程中的审美教育,对于专业课程而言,处于次要的位置,虽然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其辅助的功能却能为学生长期的职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后劲”。

在专业课程中植入审美教育,这对专业师资队伍也提出了审美素养要求。因此,改善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增强专业教师的审美能力培养,是实现植入式审美教育关键条件。建议通过举行美学教师的讲座、美学专题培训进修等多种方式提高专业教师的审美修养,以配合植入式审美教育的推进。

(二)多种辅助方式营造良好的审美教育氛围

1.利用学术讲座丰富学生的美学知识。学术讲座是传播美学知识最直接的方式,通过举行各种美学的学术讲座,添补学生的美学知识空缺。需要强调的是,即使是美学讲座也应该侧重于选择应用美学方面的内容,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激发学生学习美学的兴趣。

2.多举办美学主题的学生社团活动。学生社团的主要力量是学生,学生的社团活动拥有强大的学生基础,以学生社团为活动载体,会使美学活动的推广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类学生社团活动,强调以美学为主题,采用多种创新形式,如“经典电影欣赏及感观征文比赛”、“摄影作品欣赏”、“书法展示”等。以新颖丰富的活动形式吸引学生参与,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鉴赏美,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3.增建校园景观营造审美环境。校园是学生的主要生活环境,校园的美化直接提升学生对美好的自然环境的感观体验。学生在别致典雅的校园中生活,会受到美好的外在环境的潜移默化的感染,逐渐生发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憧憬。这种体验和浸润是审美教育的重要感观基础。

三、小结

高职审美教育的终极目标任务在于促进高职学生的审美发展,而这一素质的提升有助于学生在今后的职业与人生中摆脱单纯的官能享受,在美的感召下恢复其感性与理性的协调发展,促进个体创造性的开发,完成具有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任务。高职教育有其自己的独特发展机制,高职院校的审美教育的推进也应紧扣高职教育特征。基于此,高职的审美教育应实行独立式选修课程和植入式专业课程双线并行的主要推行策略,除此之外,再通过学术讲座、审美主题社团活动和校园景观建设等辅助推动途径。只有这样,才能改变高职审美教育缺失的现状,充分发挥审美教育在高职素质教育中强大的中介作用,以达到培养高职学生主体审美能力的最终目标。

[作者简介]陈秋娜(1980-),女,广西北海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现代汉语。

(责编 何田田)

上一篇:试论转化小学数学后进生的策略 下一篇:天上,有座蓝色幼儿园